在《老子四章》中,对“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具体实例有哪些

乒乓球桌尺寸2023-04-28  18

比如三国时期官渡之战中许攸投靠曹操并献计助其打败袁绍后,就自矜己功。

曹操领将入冀州城门时,许攸以鞭指着城门说:“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曹操大笑,而众将不平。后面还有,有一天,许褚骑着马走入东门,正好碰见许攸,他喝着酒对许褚说:“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许褚大怒说这都是他们冒死血战夺得城池,你怎敢居功?

结果许攸说:“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这话还是要突显自己。结果就是,许褚一怒把他杀了。许攸献计确实在官渡之战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他的自夸,让其余众将心里很不平衡,他们会想自己在前线出生入死拼杀难道没有功劳吗,无形中就消减了许攸之计的重要性。

有人可能会说,曹操本就有杀许攸之意,许褚是做了件曹操想做而不便做的事。许攸若是能考虑到自己是临阵倒戈当该低调行事,功成身退,结局如何就不好说了。但历史没有如果。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大意是:固持己见而不兼听众人的不容易明白事理;自以为是而以他人为非者,众人不彰其名;自我夸耀的,难有功于人;自尊自大的,其德不长久。

这都是从养德修道角度说的话,不是世间普通语言。 如果只是从世间角度去想,解出来的就是世间人的思考,没什么意思。按照《道德经》本义去解,就好理解了。

《道德经》有个原则,修行做事,需要"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而道隐无名,就没必要去张扬什么啦。需要做好两方面工夫:一为学,二为道。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原文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冰雪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渲染夸耀自己,鲁国军队战败撤退时,他殿后,快要进入城门的时候,他鞭打马拉战车,结阵以行保全他人,他并不自炫期功,谦虚说:‘不是我勇敢殿后啊,是我的马不往前跑啊!’”

孟子反是鲁国大夫,战败后勇敢殿后,而且得到孔子盛赞。

马融曰:“孟之反,贤而有勇。”

老子曰: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论语》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可现在的人呢,做一点好事恨不得整个一夜之间10万+,搞一个慈善活动就自伐到一定要千万大V都病毒营销,从没想过自己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四书反身录》曰:从武夫到将军,皆争自言功。你想想一介武夫尚且如此,那相当一部分的素来文人相轻的学者们专家大咖们又如何免俗。

“故道德、经济、文章、气节,或四者有一,或兼有其长,而胸中道德、文章、经济、气节之见苟一毫销镕未尽,便是伐。伐则有累湛然虚明之体,其为心害不浅”。所以,后来人不可不鉴不戒,尤其是年长以后好为人师的模样,陋且丑,切忌!说给自己听。

附录文献参考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功以不伐为善也。孟之反,鲁大夫孟之侧也, 有军功而不夸伐也。 鲁与齐战,鲁师败而奔,孟之反贤而有勇,独在后为殿。人迎,功之。不欲独有其名,故将入国门,乃捶其马,欲先奔者入城也。且曰:“我非敢在后为殿以拒敌,马不能前进故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称鲁大夫有功不伐以风世也。非惟不有其功,而且自掩其功,其不伐也如此。 盖之反之意,以为不能立功于战阵,而反论绩于败奔,深可羞愧,故托言马不前以掩之,可谓贤大夫矣。

刘宗周曰: 士君子苟无礼义以养其心,于功名之际,鲜不攘臂起者 。晋灭吴,王浚功多而见枉于王浑,不胜忿愤。或说以居功未善,浚曰:“吾始惩邓艾之事,惧祸及身,不得无言。其终不能遣诸胸中,是吾褊(biǎn)也。”盖褊之心难化如此,故君子不可以不学也。

陈祥道曰:伐譬则贼也,矜譬则残也,故老子于自伐言无功,自矜言不长而已。 春秋之时,师败而奔,惟恐其不全在师,而有功者惟恐其不彰。 之反于齐之战也,殿军而不奔,策马而不进,人之所难也,故夫子取之。

张栻曰:奔而为殿,固已难能。及将入门,是国人属耳目之时也,孟之反非惟不敢有其功,又且自掩其功。其中心深自抑损如此,故圣人有取焉。 为学之害矜伐居多,圣人取孟之反所以教门人也。

白石钱氏曰:师胜而归,范文子先入而不敢先;师败而奔,孟之反后殿,而自以为非敢后。君子以功名为畏如此。

谢氏曰: 人能操无欲上人之心,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而凡可以矜己夸人者,皆无足道矣。

徐英曰:夫子举此,以见不伐功之美,亦犹礼让为国之意。

本章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癸巳论语解》《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学案》《论语会笺》《论语集说》《左传》《朱子语类》《四书反身录》《四书解义》《潜研堂文集》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理解:

抬起脚后跟,脚尖着地,站不住。把两腿叉的很开走路,走不远。人的行为和举止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不符合规律的事情,不能长久。

自见者不明。自我表现的人,不知道也不懂得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权利,所以他们的过分表现,让那些没有机会表现的人很反感,表现的过多了慢慢的别人就都厌恶他,所以这种人没有智慧。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人,一般只考虑到自己的想法和作为的正确性,对别人想法做法根本不去考虑,甚至总觉得别人都不行,只觉得自己是最好的,甚至要求别人必须执行他的方案,所以这类人容易招致别人讨厌,其方式方法也就会被大家抛弃,所以无法彰显。

自伐者无功。有点功绩就自吹自擂的人,天天夸耀自己,恨不得让所有人都时刻牢记他的那点功绩,别人当然会反感,当有新任务时,别人会把较难的任务给他,他发现自己的能力有限,根本完不成,甚至直接推脱责任,所以这种人没有功劳。

自矜者不长。有了些功绩就骄傲自负,自高自大看不起人,他们的品德低下,没有人原意和他长时间合作,所以他无法长久。

从道的角度来看,以上列举的行为举止可以说是违背了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打比方:就好像吃过的剩饭剩菜,又好像人身上长的大赘瘤,连盘子和身体这些物体都厌恶。

所以那些明白这些规律的人,绝对不会那么干。

注意:

本章呼应第二十二章。

注释:

企字本义:踮起脚跟。立,站立、设立。跨字本义:迈步、越过。

见,看见、表现。明,智慧。彰字本义:明显、显著。伐,夸耀。矜,大也《广雅》。

余,过剩、多出来的。食,吃。赘,肉瘤。形,对照、表现。

或,可能。恶,厌恶,憎恨。处,置身、引申为处理。

译文:

踮脚跟立不住,跨步走走不远。

自我表现的人,没有智慧;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

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人,无法长久。

从道的方面来看,叫做剩饭赘瘤。让人厌恶。

所以有道之人不这样做。

 一章(45)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4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

以不去。

三章(47)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

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四章(48)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

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六章(50)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

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十章(54)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

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十一章(55)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5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

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5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

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

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58)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

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

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

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五章(59)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

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

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60)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

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十七章(6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八章(62)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九章(63)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二十章(64)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

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

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

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

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一章(65)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

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

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二章(67)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

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三章(68)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

二十四章(6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五章(69)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70)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

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二十七章(71)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八章(72)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

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

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二十九章(73)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

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

去泰。

三十章(74)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

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75)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

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

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三十二章(76)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三章(7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四章(78)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

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章(79)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

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80)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

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81)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三十八章(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

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

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

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

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

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

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4)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一章(3)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

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

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四十二章(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

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

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三章(6)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

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7)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9)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10)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

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四十八章(1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

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12)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

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

之。

五十章(1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

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五十一章(1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

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二章(15)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

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

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五十三章(16)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

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17)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

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

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

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18)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

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

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换‘血’)〕zui1。

五十六章(19)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

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五十七章(20)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21)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22)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

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

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六十章(23)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

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六十一章(24)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

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

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六十二章(25)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六十三章(26)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六十四章(27)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

持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

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

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五章(28)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

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

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六章(29)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

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七章(32)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

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

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

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六十八章(33)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

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六十九章(34)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

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

哀者胜矣。

七十章(35)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

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七十一章(36)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37)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

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38)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

而不失。

七十四章(39)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

矣。

七十五章(40)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七十六章(4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七十七章(42)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

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七十八章(43)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

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44)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

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八十章(30)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一章(3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

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

争。

◇老子道德经终◇

===================================

一九九四年,祥子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任继愈《老子今译(修订本)》(上海

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校订。

电子版底本:

①一九九二年,李晓渝等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

年版),参照马王堆汉墓帛书本及江南文化书院黄山分院《道德经》(一九九零

年版)输入之《老子》电子版

②一九九三年,常人《道德经解》电子版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二十二章。完整的句子是“吹者不立,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衣,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译文:

统治者的自我表现,他就会导致混淆是非曲直的认识而危害民众的后果;统治者的自以为是引发不明是非曲直,稀里糊涂地荼毒民众饱经灾难的唯一原因;统治者的自我夸赞炫耀,乃是不能为民众办实事的祸害根源;统治者的自我尊贵,他不仅在“保证、保障民得”的执行之上做不好,而且他的统治也是不能长久的,必定遭到历史的鄙弃和民众的淘汰!

关于《老子》:

《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分为《德经》、《道经》上下篇。

老子简介:

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句子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古文今译

踮起脚跟,是站不牢的;跨步前进,是走不远的;自逞己见的,反而不得自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反而不得长久。

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我读经典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起脚跟,是站不牢的;跨步前进,是走不远的;或者,偶然远望,才会那么踮起脚来。跨开大步走路,也只能是偶然的动作。我们有个成语叫“好高骛远”,意思是脱离实际地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就像企业家企望前行固然是好,但是不能冒进。

如果一个人总是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只怕是要事与愿违。如果这个人已经很高明,别人慢慢自会看清楚的,又何须处处炫耀呢?自古以来,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比比皆是,大多因为骄傲自大,过于狂妄,最后功败垂成。这些轻躁的举动、自炫的行为都是反自然的行径,短暂而不能持久,故需慎之又慎。

这些多余的行为,就像我们身上长了一个多余的东西,让人感到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待更新)

以上就是关于在《老子四章》中,对“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具体实例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在《老子四章》中,对“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具体实例有哪些、自夸者漏丑 自伐者无功《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之论语6.1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翻译成白话文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169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