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定和黄峭关系

物业管理专业2023-04-28  22

黄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锡公的长子,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时,享寿八十有二,卜葬鹳薮黄家林旧3319

黄峭山(公元872-953),锡公长子,讳岳,又名黄峭,字仁静,号青岗,建昌府永城县禾坪里人(今邵武市和平镇)。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辛卯四月十五日戍时诞生于福建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鹳薮。有其弟四人:义山、德山、海山、岱山。

统一政权没有、地方政权好像只有黄巢881年1月16日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和过人胆识,最终取代王仙芝而成为这场大起义的总领袖。由他领导的这场大起义摧毁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社会的僵局面。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准备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他也因为此事迹而被后人广为传颂,小说《三国演义》在刻画黄盖这一人物时描写了“苦肉计”的故事。另,黄盖一词还指古代帝王的仪仗。

目录[隐藏]

东汉末年名将历史传记

史籍记载

历史评价

歇后语

词语解释东汉末年名将 历史传记

史籍记载

历史评价

歇后语

词语解释

[编辑本段]东汉末年名将

历史传记

黄盖,字公覆,汉末三国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权即位,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在悉平,迁丹杨都尉。黄盖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发动赤壁之战,黄盖向周瑜献火攻之策,并亲往诈降,火烧战船,重创敌军,以功拜武锋中郎将。后武陵蛮夷反,攻打城邑,黄盖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拦腰截击,大破诸贼。春去夏来,寇乱尽平。后又平讨长沙益阳县山贼,加偏将军。官至偏将军、武陵太守。有一子,黄柄。

史籍记载

《三国志·吴书·黄盖传》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吴书曰: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於凡庸,常以负薪馀间,学书疏,讲兵事。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布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严毅,善於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吴书曰: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馀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吴书曰: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1、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

2、黄峭山公墓原名黄峭墓,位于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五代后周-市文物保护单位。墓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墓丘用鹅卵石砌成半圆球状,前有栏杆,周用石板围就,地面铺石板。

     文/上官晓梅

    邵武“和平书院”,位于和平古镇区西北隅,是邵武迄今惟一尚存建筑物的古代书院。占地面积约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建于乾隆三十四年。

    近些年来,有不知人士杜撰“和平书院”系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弃官归隐和平故里所创建,历时1000余年。非也。

    现存的“和平书院”为乾隆年间士民黄浩然等提议请愿,经官方批准,于乾隆三十四年由和平县丞所建。见《邵武县志》卷七(194页),摘原文:“在禾坪县丞分辖之旧市街。三十四年,士民黄浩然等请以昔年所置迎神号佛田租建塾,延师以教子弟。台司嘉其义,许之。知府张凤孙,即文昌阁辟地创始,以唐宋旧名名之。”书院落成后,郡守张凤孙(由知府擢升威郡守)还特作了约500字左右的传记。见《邵武县志》卷七。摘原文:“设官分治教,其首务矣。禾坪县丞之设,所以广教化,移风俗也。……”。

    郡守张凤孙的传记,陈述了“和平书院”为谁人建造,以及建造的原因、地址,还说明了和平古镇,在唐宋时期亦有一所书院,名叫“和平书院”,但非现在的“和平书院”。唐宋时期的“和平书院”可能因战争或别的原因所毁,乾隆三十四年,在黄浩然士民等的提议下,官府另择新址重建,名字沿用唐宋的“和平书院”。

    根据历史考证现存的“和平书院“非黄峭所建,那么唐朝的“和平书院”是否为黄峭工部侍郎所建呢?我的回答也是否定的。考证一,首先黄峭为工部侍郎查无出处,《资治通鉴》没有黄峭任工部侍郎的记载;考证二,邵武《府志》与《县志》均未有黄峭任官和考中进士的记载,《邵武县志》惟一在卷十九“杂记”篇里提到了黄峭,但,很遗憾,此段记载与现代版的传闻大相径庭,根据此记载来推断,黄峭的一生是比较平凡的。摘原文:“黄峭,字峭山,和平人。生于宋季,仕元致通显,年八十二,有妻妾三,生二十一子,平生著述无所见,惟建宁卢田《黄氏家谱》所载,有《题书院四景》六言诗四首。”四首诗均为写景诗,在此略。此段记载还透视出一个信号,那便是黄峭的家谱也未记载黄峭为工部侍郎和创立和平书院一说;考证三,根据《上官氏十修宗普》的记载来推断,黄峭不仅不是工部侍郎,还有可能是个逃兵。原文:“峭为避黄巢乱,随上官洎入闽镇守樵阳,后上官洎父子双双战死,于是峭带妻上官氏,吴氏,郑氏匿隐禾坪砍头村鹳薮下居住焉, 及后子孙敷衍,散居各处。”可见,黄峭为工部侍郎属无据之说,那么“黄峭辞官归隐创建书院”之说就更难成立。

    虽然也无史料可考唐宋时期的“和平书院”亦为官办书院,但是,根据逻辑推断,唐宋时期的和平书院也应为官方书院。假设唐宋时期的“和平书院“为私塾,那么,后来的官办书院一般来说是不会去沿用私家书院名称的,再者,古代家族书院基本是与祠堂合一,几乎不以书院名称来命名,第三个理由就是和平历史上为分县,作为一个县,完全有理由有一所官方书院。

    正因为是官方书院,所以“和平书院”是一所地方性的开放式学校,其他各姓氏子弟均可入书院读书,正如郡守张凤孙传记所曰:“所以广教化,移风俗也”“和平书院”,是和平文化星空的一颗璀璨的星,它为和平的文化历史积攒发挥了重大贡献。这所文化摇篮,它与“和平进士”之乡之誉紧紧相连,由于它的开放式,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从而促进了和平历史的大进步,使和平的文化迈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注:上官晓梅邵武作家协会会员

悠悠中华,巍巍黄氏,在历史长河中,黄氏历代先贤始终为民造福,为国争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感天动地的事迹,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现在我们来看:中国黄氏历史上最重要的十三位名人!!!

黄歇(前314年-前238年),楚国江夏人,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黄霸(前130年—前51年),字次公,汉族,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汉大臣,事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三朝。

黄霸自幼攻读法律之学,少有大志。汉武帝末年,捐官出仕,先后任河南太守丞、廷尉正、扬州刺史、颍川太守等地方官职。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年),出任丞相,封建成侯,总揽朝纲社稷。甘露三年(前51年),黄霸去世,谥号定侯。黄霸善于治理郡县,为官清廉、外宽内明,文治有方,政绩突出,后世常将黄霸与龚遂作为“循吏”的代表,并称为“龚黄”。

黄香(68——122年),字文疆,今云梦县人,以孝闻名,以才著称,忠孝两全,德才兼备,是东汉著名的孝子、贤臣、清官。

黄香从小孝敬父母,其“扇枕温席”的孝行载入《三字经》,被列入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他自幼聪慧过人,12岁时受到江夏太守刘护的赏识,被署为门下孝子,举荐到朝廷。汉章帝赏识他的德才,授予其郎中之职,后晋升他为尚书令,官至魏郡太守。汉章帝当着诸王百官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香因此被誉为“天下无双的国士”。

黄凤麟(555-626年),湖北江夏郡黄州黄冈县黄鹤乡仁义村人。《湖北通志》之“人物志·选举表”和《江夏历代黄氏世恩》中记载:“隋炀帝乙丑科进士第一(即605年乙丑科状元),黄凤麟,字魁熹号江夏逸叟,黄州江夏人。历官宏文馆编撰、直学士、比部员外郎、侍御史”,系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黄守恭(629~712年),字国材,号一翁,唐贞观三年(629年)生。先祖黄元方,唐淮南道光州固始人,任东晋晋安郡太守,后隐居侯官(今福州)黄郑巷(今黄巷)。紫云黄氏开基祖。

黄岸(674-756年)字宗极号魁杰,唐初隐士黄冲公子,入闽始祖黄元方字彦丰嫡系十一世孙。黄帝一百零一世孙。唐圣历戌戊年以才德兼全科登进士,官历翰林史馆学士、徐州牧、升广西桂州剌史。自福唐候官(今福州东街口南后街)黄巷迁入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定居莆田,黄岸为入莆黄姓之始祖。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

黄仁泽(865—945年),又名黄讽,字仁讽号仓山生。福州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白林)人, 唐乾宁乙卯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

黄峭(871—953年),讳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后裔尊称峭公或峭山公。福建邵武人,唐昭宗工部侍郎,娶三妻,共生二十一子。唐朝末年,兵连祸结,社会动乱。峭山公恐因“多男多惧”,聚不如散,于是遣散诸子到闽粤赣各地繁衍生息,以避不测之祸。诸子临别,峭山公吟诗一首,为各地子孙后代日后相认证据。此诗流传逾千年,而今峭山公的子孙已达一千多万,遍布大江南北、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清风客、山谷道人、涪翁等,又被后世尊称为豫章黄先生。书法为“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文学以诗词为主,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是“江西诗派”开创人。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世人并称“苏黄”。

黄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黄飞鸿(1856---1925年),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号飞鸿,幼名飞熊。原籍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西樵岭西禄舟村,生于1856年8月9日(清朝咸丰六年七月初九)南海县佛山镇。南拳流派洪拳名家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

黄兴(1874---1916年),汉族,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以上就是关于黄万定和黄峭关系全部的内容,包括:黄万定和黄峭关系、黄峭山的介绍、黄姓除峭后人还有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146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