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容易守戒难

八角茴香油2023-04-28  31

我们常常说,「受戒容易守戒难」,对一般人而言,确是事实。不过,能发心受戒,已经很不错了,最怕是犯错而不知悔改,无惭无愧。因为戒有防非止恶的作用,可以规模我们的意念、语言及行为;令我们不该有的行为、不该说的话、不该做的事、不该有的观念,都不要产生并且去除,这样才不会犯错,伤害我们的身心。所以「戒」可以提醒、保护我们。

可是有的人却认为:何必要守戒?只要对自己有利,为了生活,有很多时候是没办法守戒的。所以,听了再多的法也依然故我,不肯奉行戒法。这是一些善根不足的人,时时发生的问题,也是一些既想学佛却又戒不掉、改不了坏习气的人,所常犯的毛病;所以,曾有不少人来问过我,那应该怎么办呢?请大家看看以下的故事:

从前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老和尚常常苦口婆心地在山村的树下讲经,村里的人,忙的尽管去忙,而空闲的人,一定会到树下听老和尚说法。其中,有一位年轻人也常坐到树下听讲。他听来听去,觉得老和尚说的,无非都是教人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应该要去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以,并不很用心听。

一天,老和尚又说了:「身、口、意三业要依戒而行,守好本份。有五种重要的戒律一定要守,这五种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这位年轻人听了,心想:「这怎么可能?要我不去打猎,那就无法生活了。而且我打猎,别人也没说我不对啊!要我守『不杀戒』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听了一半就走了。隔天早上他依然故我地,背着一根枪上山打猎去了。

但是,直到近黄昏时,他都没有遇到一只山兔或山鼠,感到十分失望,心想:「为什么今天没有遇见猎物呢?」当他极度失望的时候,太阳也将近下山了。突然他听到草堆里有动静,仔细一看,原来在大树下的草丛里有一只鹿!

他看到这只鹿长得很漂亮,而且鹿的身体很肥壮,鹿毛又有光泽。他很高兴,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鹿,于是他连忙赶紧摆好姿势,对准鹿头正要开枪。但是,这只鹿却眼睁睁地看着猎人,四目交投──猎人和鹿对视了很久,但猎人却一直没有开枪,因为打猎的人有一个规矩:不能打已死的动物。

由于猎人注意看着鹿,但它却一动也不动,心想:「这只鹿是不是死了?为何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所以他就走过去看看,但是鹿还是丝毫没动。他很疑惑,再走近用脚踢这只鹿,鹿被踢了一下,立刻拔腿逃跑,躲到草堆里,然后又跑到树后面去了。猎人也赶快追上来,追到树旁边时,突然看到老和尚坐在树下。

猎人看到老和尚就把枪放下,坐在老和尚旁边问道:「天色已暗,老和尚您为什么还坐在这里?」老和尚说:「我想死在这里。」猎人惊讶地问:「您好端端地,为什么想要死?」老和尚语意深长地说:「我讲经是希望大家能去恶从善,慈心戒杀,守好规矩和本份。可是像你啊,听经这么久了,我所说的话,却完全都听不进去,那么我说了也没有用。既然我说的话不能让人受益,那出家有什么用?既然不能达成教育的任务,那做人还有什么用呢?倒不如死了算了。」

猎人听了老和尚的话既惭愧又感动,双手捂住脸,眼泪不断从手缝中流下来。他哭着说:「老和尚,我一直不知道您这么用心良苦,我不知道您这么关心我们,实在很对不起您!」

他哭得很大声、很激动,拿起枪往树干用力地打;树叶因而被打落,枪也被打断了。他双手紧握住已毁的枪,甚至用手打树,打得手都流血了;然后放下枪杆,跪在老和尚面前说:「我以前错误的人生就像这支枪一样完全断了,从今天起,我要用心血改掉我过去的错误,请老和尚收我为徒弟。从此我要守好规矩和戒律。」

老和尚很高兴,双手扶他起来说:「做人要守本份、守规戒,才不会造成人生的错误;知过必改就是好人。」于是两人就下山了。猎人果真跟着老和尚出家了,后来成为一位很成功的戒师,严守戒律,讲经时绝不离戒法。因为他认为「戒」才是修行人真正的方针,也是人类普遍需要接受的教育。

戒就是规矩,戒就是教法,但更重要的是,「戒」是用来戒自己的,并不是用来戒别人,所以,我们学佛若不能好好地遵守规矩,守好本份,那就谈不上修行、谈不上是真的佛弟子了。所以「戒」要用在日常生活中,「戒」是时时刻刻、分分秒秒不能离开的心念。大家要时时用心,心不离戒,戒不离生活,这样自然就不会犯错了。若犯了错,再来后悔、再来补救,那又何苦、何必?

皈依意味着确定自己目的方向,成为自己言行是非善恶的依据标准。戒有五戒十善,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如来戒等。而总而言之,戒就是戒是非,断恶缘,慈悲善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慈悲一切,利乐一切世界众生。戒行圆满,成就佛道无疑。戒行有漏,自然随业受报,及堕入六道轮回之中。

一、 戒与修行的关系

佛法是船,戒是行船操作的规范。我们这个身体修行是主人奔向彼岸,想到极乐世界去;修行的主人是舵手;奔到彼岸才是目的;导航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在苦海中,想让这艘法船航行,必须按操作规程办;不按操作规程办,这艘船会触礁,会迷失方向,奔向何方不可知,什么时候到岸就更不可知了。如不持戒,不可能到达彼岸。只有在以戒为师的前提下,才能依法修行。否则,不管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一边修行,一边杀盗*妄犯戒,出家人在寺院里,主持戒律的法师不允许;在家人有业报相随,受业报牵引堕三恶道。持戒修行能够到达智慧的彼岸;而破戒之人堕愚痴的彼岸,即三恶道。正所谓持戒修行比翼鸟,破戒修行单翅飞。空守戒律不修行,还是原地没有动。

要明白守戒、持戒不是目的,光守戒、持戒也不能到达彼岸。不管出家人、在家人,守持戒律都是值得赞叹的。但是如同一个害怕犯错误的小学生,心里就想着不违犯纪律,却忘了学习,还是不能取得好成绩;修行人也如此,害怕犯戒,进而不闻、不思、不修,忘记了自己修行人的本分,也不能修行好。出家人守持戒律容易一些,夏季可以结夏,不染酒色,有持戒的环境,又不容易犯戒。而在家人修行却不容易,不管是修行声闻、缘觉的人,还是菩萨行人,生活中处处都有戒条。如走路时不小心踩死蚂蚁怎么办;农民发现果树生虫子要不要喷洒农药;家里蟑螂泛滥怎么处理;将军不指挥千军万马行不行等;在家人守持戒律很难。过去佛教里有过公案,在家人修行为了不犯戒装哑巴,现在行不行?现在在家的修行人哪行哪业都有,不说话能行吗。上面讲的这些情况都能如法处理,既得到解决,又不犯戒。这里就需要如法思念,如法说话,如法办事,如法修行。二、 守戒与因果的关系

身不该做的事不做;口不该说的话不说;意不该想的念不起。如果不该想的想了,就有因果。有善念就有善因果;有恶念就有恶因果。戒条就像高压线,不可越雷池半步。世俗的事把握一个度,过一点儿就为失,有业报相随。善事无度,恶事有度,有底线。对受三皈依的人说戒,对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说戒。但平常人听了有预防作用,可以避免造业。修行人的身体就是法船,无量劫以来业习结集所感,尽有诸漏。六根天天在漏,说白了就是六个漏功德的大窟窿;戒就是帮身体堵漏的。只有靠戒能够预防产生新的漏洞,最终到达极乐彼岸。否则,苦海中行船,根本走不了。修行人的身体是法船,即载法之器;这个身体造作业因必入因果律,就是因果的规律、法则,谁也改变不了。自种因,自受果,俗话说自食其果。谁做的恶果肯定是谁自己承担,别人替代不了。有的果报是一因多果,如做了一件恶事,有多种果报相随。造了杀因,可以短命,亦多病,这就是一因多果。也可以是一果多因,如生重病,是由多种业因共同结集所致。不管时间多久远,业因不失,业果相随。前世、现世和后世,三世因果。果报有三种,一是现世报,现世作业,现世受报;二是下世报,今生作业,下生感召受报;三是百千万劫报,就是说造的业因百千万劫都不消失。人要是不修善、不出离,因果就永远不消失。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所以,讲戒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因果。

三、戒与法的关系

法是众生与宇宙一切事物现象和变化的规律,众生离不开法,众生一切的造作都是法。佛法是觉悟者之法,佛法分经律论三藏。简单地说,佛法就是让众生转迷为悟,转痴为智,转凡为圣的规律,这也是一种因果规律,这就是佛法,谁也改变不了。谁不按这个法行,谁就成不了佛;谁按照这个法行,必定成佛。戒是佛法中的一部分,是修行人共同遵守、共同奉行的规则;既约束自己,也约束他人;持戒是共同遵守、自愿遵守。戒是为修行人前行保驾护航的;一犯戒,道行马上停滞,无法前进。有戒,法船才能正常航行。既要守戒,又要积极去持戒修行,这才是菩萨行人的愿力。修行过程中不犯戒,积极去持戒,心里不觉戒的存在,又处处是戒,无一不是戒,有这样证悟的人都是大乘之人。正常的守戒多为初行者,觉得有戒律存在,身、口、意为戒律所约束。佛法与戒同行;一是受三皈依的时候,受三皈就有戒;二是承传佛法时,同时受戒。什么是承传佛法时,在《佛说大乘金刚经论》里,佛说我有秘密口诀、修持方法,传给大菩萨,这些大菩萨以道传道、以法传法。传道传法的时候,就已经受具足戒,男众二百五十条,女众三百四十八条;同时,受菩萨戒。三是修行一段时间后,由沙弥戒转为具足戒;在家人修行由五戒、八戒至菩萨戒;大乘戒与小乘戒不同,大乘戒动念没作都是犯戒;小乘戒有念没作不犯戒。

法不度什么概念?人同样载法,首先,护法善神不护佑,心被邪见所蔽。还有,破戒的果报从人直到阿鼻地狱,破戒之人不可能生天。有人不愿守戒,是由于自己的业习、业因感召,无量劫造作的,今生就有这个魔蕴。谁有业习,魔就会去找谁。业习就是我执我见我慢,通过第七意识反映出来,有习惯力,不受理智的控制或控制不住。抽烟、酗酒、吸毒、贪欲等都是业习感召,习惯力在起作用。

再有,修行人心有所求,著相前行,心量自狭;就是有贪著心、往生极乐心、求法心。一有求,就把自己的心量变小,本来心有一丈,一有求心,变成五尺。心量一小,做起事来功德就变成福报。自己不觉,善知识、护法善神一下就知道。贪善也为贪,贪不到的时候,马上变为嗔。有些人求善法,求不到心就生嗔。心量自狭的人难求圣果。贪求善境界,心有贪念都是小乘人的心魔所致,心魔无始劫来与人同行,魔时时刻刻如影随形。心魔是自己内在的魔,顺逆二境来的时候,击败人的心智,让人心智散乱,明白转糊涂。遇到自己心魔的时候,败者多胜者少。胜者就是出离,败者就是六道众生。心魔在人这一道,有心魔就召人魔、事魔,世俗的是是非非。同时是外魔,比如想出门,就遇暴雨,或者生老病死等,都属于外魔之事。修行人证得圣果的时候,肯定召天魔;天魔魔成就之身。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破魔军,魔王、魔子、魔民全上来。我们体内有魔蕴,自心有魔才召外魔。魔考过关了,成圣;魔考没过关,败下来,那就是众生。

什么保护修行人?戒律。没有戒,内魔没守住,外魔破不了。降伏不了内魔,外魔一击就败。心里想饮酒,那里一招呼饮酒,肯定乐颠地去;心里想打麻将,那边一招呼就走。一个修行人,要做恶事的时候,心里有两个声音,一个说去做,另一个说不要去做。凡夫认为做恶事是天经地义的;恶事指的是食肉、饮酒、找**,即世俗人眼里的好事;内心还有个声音催促快去,都是不知不觉做了不守戒的事,种下业因。明白因果的人才知害怕,宁可自己被杀也不能作犯戒的事。戒与法的关系,戒是保护依法修行的。

四、 古德与现代人的关系

讲法要离开文字相,法不依文字。没有证悟的人讲不出三藏十二部的真相,怎么讲都是文字般若。世人追逐名相,追逐文字的华丽,这和证悟是两回事。古德先贤已证知并悟透天、地、人之间乃至宇宙人生真相,预知三世因缘之事及世事变迁等,具足世间与出世间智慧;而现代人,只在法的末端科学知识方面超越古人;在认知世界与宇宙和不同生命状态存在等领域,现代人无法达到或超越古德先贤的深度与高度。但从佛法一万二千年的后五百年开始,最先陨落的大乘说是《大佛顶首楞严经》,从声闻乘说是《大般涅槃经》,最后只有一部《阿弥陀经》住世。后五十年,世论破坏佛法。世论就是世俗的观点言论,把佛说经典彻底毁坏掉。后五百年,信佛的人念四字洪名修行就得度;现在诵持四字洪名只是结法缘,不得度;念六字洪名修行得度。佛说经典陨落不是佛法陨落,佛法种性不是真正灭度,只是这个地球要遭受劫难,阶段性的灭度,等弥勒佛出世,继续弘传佛法。

三世诸佛有两种法通;一是说法通;二是自宗通。佛法不管怎么去修证,达到怎么高深的程度,现在佛不否过去佛,未来佛不否现在佛,因为是一脉相通,无互相攻击。后佛不超前佛,前佛带领后佛,佛佛平等,是这样一个法相。而其它的宗教,开始父亲讲一样,儿子讲时又是一样,一教之内出现两派,两派之间互相争斗。佛教是过去、现在、未来佛一体,提倡不管修学什么法门,修持方法或有不同,但不许有争论,不可互相指责、争斗。因为八万四千法门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一个。说法通就是随众生心,随应种种说法,言说文字又离文字。自宗通是修行者离自心,离种种妄想;又超一切心意识,自觉圣性境界,离世间妄因,见出世间实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两边而不知;所以,佛法不灭。修菩萨行的时候就是这样,离种种妄想而无种种妄想;离自心而不离自性。性本圆融,心还不真实。以世间有为相,修世间有为法,而证出世间智慧。所以,听闻佛法,不说后五十年世论破坏佛法与灭度。

五、以戒为师与善知识的关系

第一,依法不依人。佛的弟子是人,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他们都住世,以平常人的身份在人身边。可是不露相,他人不知道。能跟他们结缘就三生有幸,不要贪求别的,有求为贪,贪就是要断缘的。糖块好吃,小孩吃多了有害;美味吃多会撑坏。贪求善境界仍然为贪,为佛菩萨所呵斥,这和恶行的贪虽有区别,也是要断缘的。一些声闻、缘觉、菩萨都是世人,他们住世的时候,是我们的善知识。他们默默地绍隆佛种,承传佛法,引领有缘众生超凡入圣。他们在持戒、传戒,但不制定戒。关键就在这,他们不制定戒,也不改变戒。不管哪位佛弟子修的如何好,佛制戒律一字都不会改。善知识尊佛法、遵佛戒律。所以,善知识不能替代戒律;只能引领人守戒、持戒修行。

第二,戒律不可更改。戒律是佛住世时亲自制定,众弟子受持戒律修行。众善知识是守持戒律的模范,三世诸佛如此,庄严劫、贤劫、星宿劫也如此。现世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佛的戒律不可更改。包括末法时代后五百年,人不持戒也照样不可得度、不可往生。因此,永远不可犯戒,戒律也永远不会因时因地而改变。佛不度无缘之人;法不度破戒之人。破戒之人只有在大善知识的引领下忏悔,才可得度。否则,人的忏悔只是言语上的说辞,不知如法忏悔。

第三,以戒为师就是以佛为师。佛在自己的法性身之内,在报身主持的三界内,不舍众生故才制定戒律。这个戒律是十方诸佛接引众生共同遵守的宇宙公约,十方诸佛都遵守,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都按这个标准接引众生,没有不按照这个标准的。修行人破了戒,天地不容,龙神共愤;有人想我破了戒,佛菩萨不知道吧。别说诸佛诸菩萨知道,就连有的修行人都看一眼就知道。破戒的人眉宇之间有一股邪气,不把它说破,就是给留余地。在佛菩萨那里给人留一个忏悔的机会,若自己不知忏悔,再往前行非常危险。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贤劫千佛出世都不度,流转六道。善知识不能替代戒律,善知识只能讲佛法,让修行人坚固信心,去守戒、持戒、依戒修行。释迦牟尼佛化身在这个娑婆世界常住,谁守持佛的戒律、依法修行,佛就度谁。否则,在这个世界,修行而不守戒的人等于没修。末法时代,魔王在干什么,他与善知识相反,干两件事;一是破法;二是破戒。哪个法度人,魔王就想方设法破坏哪个法,让该法不能度人, 破法的方法就是说相似法,利用魔子魔民和魔境给修行人设置障碍,目的就是毁法,逼迫修行人退道,打击修行人的信心。破戒,就是修行人自毁菩提。表现为魔子魔民破僧威仪,进而产生不良社会响。

摘自《达摩与明心见性》修正版-净慧法师

现在的一些人认为,我心是佛,我就是佛。这里,达摩祖师是对性说的,我心里存有佛性,佛性存于心中;离开自心外无佛性,离开佛性外无自心。佛性觉而不迷,具足功德;只是被无始劫来无明覆盖。所以,要明白法理实相。知实相而苦修,苦尽则甘来,甘来则明心,明心则见性,见性则成佛。有证悟的人明白,实相是修证过程。我们用佛法修持,去掉心里的杂染,增长心里福慧功德,达到了见佛性。见性是佛,就是我们的自性佛,一旦发挥自然功用,立刻就明了心发挥的必然功用;未见性前是心识之必然藏裹性识,见性后性识之自然空无心识。

今天有人请法说:我的业报这么重,还能不能成佛道?我讲:你的性上没有业报。那一页翻过去,从当下开始,依法修持,随着福慧的增长,身心的业报自消;福慧增长消业如烈日化雪,顷刻即无;否则,以业消业如斗量海水,劫尽无休。依法修持是回过头来明心见性;首先,要明我们体内的三界心,用智慧光明,去除见、思二惑;然后,要见三界外十地菩萨性,用功德具足见,等觉、妙觉、佛无上正等正觉。

摘自《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浅释--净慧法师

佛由心成。意思是成佛是由我们现在肉体的人,发心修道而开始的。你心要不善,不去修,你就永远不能成佛。不要认为人人是佛,你就不去修持。只能说,我们的性和佛性无二无别。道,即果位,是由心修学而成的。我们所做一切功德、善事也是心来积累的。福田也是由我们心种的。反过来,一切灾祸也是由心产生的。一善念,能升天;一恶念,就堕地狱。善心修道就能成佛,心想平常事的就是众生。心邪成魔,魔子魔民为魔所用。心慈为天人;心恶为罗刹(非常凶猛的鬼)。心就是我们一切福田的种子,能作恶,能为善。只有通过修证、证悟能把心悟到,把身体静下来。否则,悟不到真心。悟得真心的人,佛家讲叫开悟了。悟到我们自己身体里还有一个神识存在,它才是真我。再往前行,可以出离肉体,升天堂是它,证果也是它。如作恶,堕地狱也是它,脱牛变马还是它。无量劫来就是它来回换房子住,换形变态异新命,十法界里自选身。我们身体的真正主人就是心。现在我们还不能自己做主,而是六贼牵着我们走。你以为你脑袋里想什么,你说的算,你在当家作主。其实,外界一个事就能把你牵走了。有定力的人能自己做主。因为神识在定中,外界一切对它没有妨碍。就像窗户上有玻璃,但玻璃挡不住阳光,墙挡不了声音,这就是没有妨碍。声闻、缘觉暂时做得了主,长久还做不了主。做得了主以后,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佛住世时,按照佛说的做;佛不住世,守持戒律。戒律有两个方面,一是依教奉行,二是奉持戒律。如果你只依教奉行,守持戒律,还是不行。必须在依教奉行的基础上,守持戒律。这是真正的持戒修行。立佛行愿。佛怎么发的愿,我也有志修道,将来一定会有成佛那一天,去度众生。我现在不是佛、不是菩萨,但是我有心修道,去成就。

佛说,这么行做的人,不久必定成佛。我们每日的行做有漏,你的思维有漏。你的行做方面不圆满,有漏。只有证得无漏的人、行菩萨道的人,他这么做,不久成佛。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不明自心。心由业牵,怎么能成佛呢?你要想成佛,就从当下开始,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一些人,以为成佛得三大阿僧祇劫,太难了。我告诉大家地前菩萨是太难了,一地菩萨以后好修。心能转万物,而不被万物所转。如果有人,明自心,达自性一定能成佛。这样胜过读诵《金刚经》三十万遍,而且功德无量。因为佛的菩提之法是从自心流出,别人勉强不了。自心流出就是别人帮不了、逼迫不了。

1 戒学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x0d\\x0d\2 纯善无恶,就是戒。\x0d\\x0d\3 戒律是律自己的:只管自己,不管旁人,以免造业。\x0d\\x0d\4 我们持戒,我们修戒定慧,莫管别人!别人有没有持戒,与我们不相干。\x0d\\x0d\5 佛法讲戒律。无论是学小乘或者是大乘,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都要严格地持戒。\x0d\\x0d\6 戒律是佛教的共同科目,而且是必修的科目。\x0d\\x0d\7 佛法靠的是什么?戒律。戒律没有了,佛法就没有了。\x0d\\x0d\8 戒,是佛的行为;教,是佛的语言;禅,是佛的心。\x0d\\x0d\9 持戒能得禅定,禅定能开智慧。\x0d\\x0d\10 戒律的作用是降伏烦恼。\x0d\\x0d\11 因为我们天天造恶业,佛教我们持戒;持戒是修正恶业,改恶向善。\x0d\\x0d\12 没有持戒,离苦得乐、破迷开悟的效果就得不到。\x0d\\x0d\13 没有把十善业学好,受任何戒都是假的。\x0d\\x0d\14 佛弟子一定要做到:不做国贼、不谤国主、不漏国税、不犯国制(法律)。\x0d\\x0d\15 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教导我们:佛弟子第一桩事情就是“守法律”。\x0d\\x0d\16 佛弟子一定要守礼、守法;决定不破坏任何国家地区的法律、礼节与规矩。\x0d\\x0d\17 佛弟子平等对待任何宗教,跟任何族群都能和睦相处。\x0d\\x0d\18 佛法是活活泼泼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x0d\\x0d\19 “开”是开缘,条条戒都有开缘的,所以持戒叫清凉,叫自在。\x0d\\x0d\20 凡是利益众生的,可以开戒;凡是利益自己的,决定不可以开戒。\x0d\\x0d\21 “遮”是禁止,决定不能够违犯。\x0d\\x0d\22 懂得“开”“遮”,我们才会“持戒”。\x0d\\x0d\23 应当“开”的时候不开,应当“遮”的时候不遮,都叫“犯戒”。\x0d\\x0d\24 可见得“持戒”这两个字,谈何容易!死在戒条里面,不是持戒。\x0d\\x0d\25 戒律是活活泼泼的,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活活泼泼地应用,应用地非常圆满,自利利他,那才叫“持戒”。\x0d\\x0d\26 别人对我们怎么看法,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们不相干;最重要的是,自己心地清净、言语正直、身心端正。\x0d\\x0d\27 “戒”从五戒十善学起,要老老实实去做,一步一步往上提升,自然就会有成就。\x0d\\x0d\28 《无量寿经》里,第三十三品至第三十七品这一段经文专讲戒律。\x0d\\x0d\29 如果我们能依教奉行,就是很好的学戒。\x0d\\x0d\30 念佛、念经是持戒,而且是圆圆满满的持戒!\x0d\\x0d\31 戒律是自然的规律,是性德自然的流露。\x0d\\x0d\32 你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戒律就圆圆满满的一个也不漏。\x0d\\x0d\33 你平常持戒不容易持得圆满,哪里晓得一句阿弥陀佛,就把大小乘世出世间戒律统统都修了,一条没漏掉!\x0d\\x0d\34 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密”!\x0d\\x0d\35 “戒”是什么意思?防非止恶。\x0d\\x0d\36 一部律藏的精神就是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x0d\\x0d\37 你一心念佛,诸恶自然是止,诸恶自然不作。\x0d\\x0d\38 一心念佛,一心无二念,不但恶念没有,善念也没有。\x0d\\x0d\39 恶念没有,小乘戒律圆满了;善念也没有,菩萨戒律圆满了,这就是持戒波罗蜜。\x0d\\x0d\40 持戒,你这功夫到家,做到究竟圆满的地步,就称之为“波罗蜜”。\x0d\\x0d\41 佛教我们持戒律,就是要舍那些不善的,一切不善的事舍掉,这是教初学用这种方法。\x0d\\x0d\42 我们持戒可不能死在戒条之下;死在戒条之下,不但不能开智慧,你也不能得定。\x0d\\x0d\43 心中本来无一物,哪里还有戒?如果还有一个不杀生,还有一个不偷盗,那你本性里头还有不杀生、不偷盗,那你还有二物,你就不是无一物了!\x0d\\x0d\44 要晓得,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那完全是本性显露出来。\x0d\\x0d\45 我们无始劫以来就迷失了本性,现在佛教给我们的方法,逐渐一步一步去恢复我们的本性。\x0d\\x0d\46 从持戒开始,从持戒得定,从得定开智慧,开智慧显我们的真如本性。\x0d\\x0d\47 到得定,就不要再持戒了,为什么?定共戒。\x0d\\x0d\48 一个有定的人,他会不会犯戒?不可能的,所以叫定共戒,那就不必一条一条去持戒了。到证果,叫道共戒,决定不会犯戒!

索达吉堪布:出家容易守戒难。

出家容易守戒难,

信愿全无总是闲,

净戒不持空费力,

纵然落发也徒然。

出家很容易,换件衣服、剃掉头发连半个小时都不要,刚才还是在家人,马上就变成出家人了,但一日出家、终生持戒,要守持戒律则很难,没有信愿总是无有实义。如果不守持净戒,出家只是空费力,纵然披上袈裟、剃除须发也徒劳无益。

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说,不管在家还是出家都要守持清净的戒律。以戒律护持自相续非常重要。世间的愚人一般不愿意有所约束。《诸法集要经》中说:“愚痴无戒人,起增上散乱,相续造诸罪,去地狱非远。”说得很清楚,愚痴之人对戒律毫无兴趣,因为没有戒律约束而三门放逸散乱,不断造下各种罪业,这种人离恶趣也就不远了。

末法时代的很多众生轻视戒律,有些形象的出家人连一点惭愧心都没有,甚至大肆贪污挪用僧众的财产。前几年,某寺院的财务长将僧众的财物用于搞不如法的事,以致连自己的性命都丢掉了。如今外相上出家的人很多,但真正从内心出家,经常能想到:我是出家人,行为不能与世间人相同,这样的人则不太多。

当然,我并不是说出家不好。虽然大多数出家人都是凡夫,不可能出家后马上获得阿罗汉果位,依然有贪心、嗔心等烦恼,但是因为现了僧相,所以跟在家人还是不同。总的来说,出家后造善业的机会非常多,造恶业的机会则非常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多少会有惭愧心,另一方面如果在众人前做杀生等不如法行为,自己肯定会受到讥毁,所以行为多少会有所顾忌。

如果是有正知正念的人,出家后有许多行持善法的因缘,如果是没有正知正念的人,以出家身份反而会造很多恶业。如今也有些无惭无愧的出家人搞一些非法行为,这样一方面毁坏自己,另一方面对佛教也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也没有办法,末法时代肯定有各种情况。

作为在家人,应该对出家人观清净心,作为出家人,自己也应该反复观察:既然已经出了家,就要守持清净的戒律。末法时代持戒一尘不染虽然很困难,但也要尽力护持学处。多的不谈,即便守持一分戒律也很有意义。《三摩地王经》中说,往昔佛法兴盛时,在百千万劫中守持圆满戒律并在十方诸佛前作种种供养,也不如末法时代一日中守持一分学处功德大。所以出家人应该严持戒律,否则,剃着光头、穿着袈裟天天造恶业没有意义。

以上就是关于受戒容易守戒难全部的内容,包括:受戒容易守戒难、皈依意味着什么,如何守戒、净慧法师的开示,为什么要守戒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137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