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缘木求鱼的意思2023-04-28  28

体节:蚯蚓的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刚毛: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有所支撑,与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完成运动。

蚯蚓俗称地龙,又名曲鳝,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代表性动物。蚯蚓是营腐生生活动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生活环境内充满了大量的微生物却极少得病,这数蚯蚓体内独特的抗菌数免疫系统有关。

依蚯蚓的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蚯蚓一般被分为3种生态类群,即表栖类、内栖类和深栖类,不同生态类群的食性和习性迥异。内栖类又常被分为多腐殖质类、中腐殖质类、贫腐殖质类和内一深土栖类等。三种生态类群并没有明显的分类学上的界限,经常有一些过渡类型出现 。

扩展资料:

蚯蚓很特别,如同它的身体分节而没有明显的归并那样,它的心脏也随身体前部的若干节分成了若干个,一般为4~5个,呈环状,好像膨大的血管,所以也有称环血管的。

环状心脏的背面接自后向前的背血管,腹面接自前向后的腹血管,腹血管还有分支连通着自前向后的神经下血管。环状心脏比起血管来,肌肉壁比较厚,能搏动,里面还有单向开启的,保证血从背血管流向腹血管的瓣膜。

蚯蚓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层、纵肌层和体腔上皮等构成。最外层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质膜。此膜极薄,由胶原纤维和非纤维层构成,上有小孔。

柱状上皮细胞间杂以腺细胞,分为粘液细胞和蛋白细胞,能分泌粘液可使体表湿润。蚯蚓遇到剧烈刺激,粘液细胞大量分泌包裹身体成粘液膜,有保护作用。

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管壁肌层发达,可增进蠕动和消化机能。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喉、食管、砂囊、胃、肠、肛门等部分。口腔可从口翻出,摄取食物。咽部肌肉发达,肌肉收缩,咽腔扩大可输助摄食。

咽外有单细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湿润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后连短而细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钙质,可中和酸性物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蚯蚓 (无脊椎动物)

蚯蚓不会叫,在土里发出连续的咯咯声的,是在土里挖掘隧道的蝼蛄摩擦前翅发出的。

蚯蚓的肌肉属斜纹肌,肌肉发达运动灵活。蚯蚓一些体节的纵肌层收缩,环肌层舒张,则此段体节变粗变短,着生于体壁上斜问后伸的刚毛伸出插入周围土壤;此时其前一段体节的环肌层收缩,纵肌层舒张,此段体节变细变长,刚毛缩回,与周围土摆脱离接触,如此由后一段体节的刚毛支撑即推动身体向前运动。这样肌肉的收缩波沿身体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玻璃、塑胶和橡胶不吃,其余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真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吃。蚯蚓味觉灵敏,喜甜食和酸味。厌苦味。

扩展资料

蚯蚓为典型的索式神经。中枢神经系统有位于第3体节背侧的一对咽上神经节及位于第3和第4体节间腹侧的咽下神经节,二者以围咽神经相连。自咽下神经节伸向体后的一条腹神经索,于每节内。

外围神经系统有由咽上神经节前侧发出的8~10对神经,分布到口前叶、口腔等处;咽下神经节分出神经至体前端几个体节的体壁上。腹神经索的每个神经节均发出3对神经分布在体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经节伸出神经至消化管称为交感神经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蚯蚓

蚯蚓俗称地龙,又名曲鳝,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代表性动物。蚯蚓是营腐生生活动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生活环境内充满了大量的微生物却极少得病,这数蚯蚓体内独特的抗菌数免疫系统有关。

在科学分类中,它们属于单向蚓目。身体呈圆筒状(与线形动物的圆柱形区别),两侧对称,具有分节现象: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在第十一节以后,每节的背部中央有背孔;没有骨骼,属于无脊椎动物,体表 ,无角质层。除了身体前两节之外,其余各节均具有刚毛。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生殖时借由环带产生卵茧,繁殖下一代。目前已知蚯蚓有2500多种,达尔文1881年就曾指出,蚯蚓是世界进化史中最重要的动物类群。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蚯蚓 别称 :地龙、曲蟮、坚蚕、引无、却行、寒欣、鸣砌、地起翘、阮善 界 :动物界 门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纲 :寡毛纲Oligochaeta 目 :后孔寡毛目 亚目 :单向蚯亚目 分布区域 :海洋、沙漠和终年冰雪区极为少见,其它生态系统均有分布。 常见生物 :环毛蚓,红蚯蚓,土蚯蚓(地龙) 形态特征 :身体呈圆筒状,两侧对称 生活习性,六喜,六畏,分类分布,生理结构,体壁、次生体腔,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与排泄,神经系统,生殖系统,采集方法,饲养技术,饲养品种,饲养饲料,饲养管理,桑园养殖技术,生活习性,病害、敌害防治,套用, 生活习性 六喜 1喜阴暗: 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 2喜潮湿: 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 3喜静: 蚯蚓喜欢安静的周围环境。生活工矿周围的蚯蚓多生长不好或逃逸。 4喜温暖: 蚯蚓尽管世界性分布,但它喜欢比较高的温度。低于8℃即停止生长发育。繁殖最适温度为22~26℃。 5喜酸甜: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玻璃、塑胶和橡胶不吃,其余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真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吃。蚯蚓味觉灵敏,喜甜食和酸味。厌苦味。喜欢热化细软的饲料,对动物性食物尤为贪食每天吃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食物通过消化道,约有一半作为粪便排出。 6喜独居: 蚯蚓具有母子两代不愿同居的习性。尤其高密度情况下,小的繁殖多了,老的就要跑掉、搬家。 六畏 1畏光: 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趋向弱光。如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动就是这个道理。阳光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阳光中含有紫外线。据阳光照射试验,蚯蚓进行阳光照射15分钟66%死亡,20分钟则100%死亡。 2畏震: 蚯蚓喜欢安静环境不仅要求噪音低,而且不能震动。靠近桥梁、公路、飞机场附近不宜建蚯蚓养殖场。受震动后,蚯蚓表现不安,逃逸。 3畏浸性 4畏盐 5畏辣 6畏冷热 分类分布 依蚯蚓的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蚯蚓一般被分为3种生态类群,即表栖类(epigeic)、内栖类(endogeic)和深栖类(anecic),不同生态类群的食性和习性迥异。内栖类又常被分为多腐殖质类(Polyhumic)、中腐殖质类(mesohumic}、贫腐殖质类(oligohumic)和内一深土栖类(endo-anecic)等。三种生态类群并没有明显的分类学上的界限,经常有一些过渡类型出现 。 生理结构 体壁、次生体腔 蚯蚓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层、纵肌层和体腔上皮等构成。最外层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质膜(cuticle)。此膜极薄,由胶原纤维和非纤维层构成,上有小孔。柱状上皮细胞间杂以腺细胞,分为粘液细胞和蛋白细胞,能分泌粘液可使体表湿润。蚯蚓遇到剧烈 ,粘液细胞大量分泌包裹身体成粘液膜,有保护作用。上皮细胞基部有短的底细胞,有人认为可以发育成柱状上皮细胞。感觉细胞聚集形成感觉器,分散在上皮细胞之间,基部与上皮下的一薄层神经组织的神经纤维相连。此外尚有感光细胞,位上皮的基部,也与其下的神经纤维相连。 蚯蚓的肌肉属斜纹肌,一般占全身体积的40%左右,肌肉发达运动灵活。蚯蚓一些体节的纵肌层收缩,环肌层舒张,则此段体节变粗变短,着生于体壁上斜问后伸的刚毛伸出插入周围土壤;此时其前一段体节的环肌层收缩,纵肌层舒张,此段体节变细变长,刚毛缩回,与周围土摆脱离接触,如此由后一段体节的刚毛支撑即推动身体向前运动。这样肌肉的收缩波沿身体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 体腔被隔膜依体节分隔成多数体腔室(coelomic compartment),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体腔室由左右二体腔囊发育形成。体腔囊外侧形成壁体腔膜,内侧除中间大部分形成脏体腔膜外,背侧与腹侧则形成背肠系膜和腹肠系膜。蚯蚓的腹肠系膜退化,只有肠和腹血管之间的部分存在;背肠系膜则已消失。前后体腔囊间的部分,紧贴在一起,形成了隔膜(septum)。有些种类在食道区无隔膜存在。 消化系统 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管壁肌层发达,可增进蠕动和消化机能。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喉、食管、砂囊、胃、肠、 等部分。口腔可从口翻出,摄取食物。咽部肌肉发达,肌肉收缩,咽腔扩大可输助摄食。咽外有单细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湿润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后连短而细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钙质,可中和酸性物质。食道后为肌肉发达的砂囊(gizzard),内衬一层较厚的角质膜,能磨碎食物。自口至砂囊为外胚层形成,属前肠。砂囊后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体,称胃。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后约自第15体节开始,消化管扩大形成肠,其背侧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积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肠内进行。肠壁最外层的脏体腔膜特化成了**细胞。自第26体节开始,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盲肠(caeca),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肠来源于内胚层,属中肠。后肠较短,约占消化管后端20多体节,无盲道,无消化机能。以 开口于体外。蚯蚓的消化系统由较发达的消化管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道由口腔、咽、食道、嗉囊、砂囊、胃、小肠、盲肠、直肠和 等部分所组成。 循环系统 蚯蚓很特别,如同它的身体分节而没有明显的归并那样,它的心脏也随身体前部的若干节分成了若干个,一般为4~5个,呈环状,好像膨大的血管,所以也有称环血管的。环状心脏的背面接自后向前的背血管,腹面接自前向后的腹血管,腹血管还有分支连通著自前向后的神经下血管。环状心脏比起血管来,肌肉壁比较厚,能搏动,里面还有单向开启的,保证血从背血管流向腹血管的瓣膜。大体说来,靠这数个各自独立的环状心脏的搏动给血流以动力,血流的方向是自后向前(背血管中)、自背向腹(环状心脏)、自前向后(腹血管和神经下血管)。 呼吸与排泄 蚯蚓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一般种类每体节具一对典型的后肾管,称为大肾管。环毛属蚯蚓无大肾管,而具有三类小目管:体壁小肾管(parietalmicronephridium)位体壁内面,极小,每体节约有200~250条,内端无肾口,肾孔开口于体表。隔膜小肾管(septal micronephridiumm)位第14体节以后各隔膜的前后侧,一般每侧有40~50条,有肾口呈漏斗形,具纤毛,下连内脏有纤毛的细肾管,经内腔无纤毛的排泄管,开口于肠中。咽头小肾管(pharyngeal micronephridium)位咽部及食管两侧,无肾口,开口于咽。后二类肾管又称消化肾管。各类小肾管富微血管,有的肾口开口于体腔,故可排除血液中和体腔内的代谢产物。肠外的**细胞可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体腔液中,再入肾口,由肾管排出。 神经系统 蚯蚓为典型的索式神经。中枢神经系统有位于第3体节背侧的一对咽上神经节(脑)及位于第3和第4体节间腹侧的咽下神经节,二者以围咽神经相连。自咽下神经节伸向体后的一条腹神经索,于每节内有一神经节)。外围神经系统有由咽上神经节前侧发出的8~10对神经,分布到口前叶、口腔等处;咽下神经节分出神经至体前端几个体节的体壁上。腹神经索的每个神经节均发出3对神经分布在体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经节伸出神经至消化管称为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e system)。 湖北环毛蚓 外周神经系统的每条神经都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有传导和反应机能。感觉神经细胞,能将上皮接受的 传递到腹神经素的调节神经元(adjustor neuron),再将冲动传导至运动神经细胞,经神经纤维连于肌肉等反应器,引起反应,这是简单的反射弧。腹神经索中的3条巨纤维(giant fiber),贯穿全索,传递冲动的速度极快,故蚯蚓受到 反应迅速。 生殖系统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对,很小,由许多极细的卵巢管组成,位第13体节前隔膜后侧,卵漏斗(oviduct funnel)一对,位第13体节后隔膜前侧,后接短的输卵管(oviduct)。两输卵管在第14体节腹侧腹神经索下会合,开口于此腹中线,称雌生殖孔。另有纳精翼(seminal receptacle)3对(P differingens为4对,P aspergillum和P californica为2对),位第789体节内。纳精囊由坛(ampullaa)、坛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构成。为储存 之处。纳精囊孔开口子6/77/88/9体节之间腹面两侧。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2对,很小,位第10及11体节内的精巢囊(seminal sac)内,精漏斗 2对,紧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纤毛,后接细的输精管。2管于第13体节内合为一条,向后伸,开口于第18体节两侧,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prostate gland)一对,位雄生殖孔一侧,前列腺管开口于输精管末端,分泌粘波与 的活动和营养有关、精巢囊与其后第11及12体节内的贮精囊(seminal vesicle)相通,贮精囊内充满营养液。精巢产生精细胞后,先入贮精囊内发育,待形成 ,再回到精巢囊,经精漏斗由输精管输出。 采集方法 1、灌水捕捉法。蚯蚓怕积水,可用灌水方法使蚯蚓出穴时捕捉,还可利用春耕时在水田里捕捉。 2、堆料诱捕法。把已经发酵熟透的饲料,堆放在要诱取蚯蚓的地方(如田边、菜园),堆高为30-40 cm,宽40-50 cm,长度不限,一般堆置3-5 d就有虹叫聚集。如果加50%泥土混合发酵作饲料,诱捕的效果更好。 3、挖掘法。用翻地钉耙挖土捕叫,方法简单,但效果较差,此法适于小规模养殖。 4、化学捕捉法。用15%高锰酸钾溶液7 L/m 2 ,或055甲醛溶液137L/m 2 洒于采集蚯蚓的地方,蚯蚓很快会爬到地而上来,采集极为方便。 饲养技术 饲养品种 在地球上蚯蚓分散很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处。据统计地球上大约27000多种,而本国大约160多种。例如粪蚓、菜蚓、水蚓、秸秆蚓等品种。粪蚓包括爱胜属蚯蚓(日本大平二号、北星二号)、白茎环毛蚓等,菜蚓主要有威廉环毛蚓,水蚓主要有湖北参环毛蚓,秸秆蚓主要由进农六号。其中适宜人工饲养且有一定套用价值的蚯蚓却很少。例如爱胜蚓属、白茎环毛蚓、参环毛蚓、湖北环毛蚓等,其中以爱胜蚓属中的大平二号蚯蚓最为常见、饲养最多。日本大平二号是由日本花蚯蚓和美国红蚯蚓培育成的。它属于杂食类,是雌雄在同一体,却是异体交配来孵化的。蚯蚓一般爱好生活在暖和、湿润、遮光的条件下,爱吃酸甜的食物、晚上出来觅食等生物学特性。具有增重多、发育迅速、孵化、产茧数多、适应能力强、寿命长等特点。 饲养饲料 1、蚯蚓的饲料种类 1)植物性饲料。包括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秸秆,各种野草树叶等。 2)动物性饲料。包括猪、牛、羊、鸡、鸭等各种畜禽粪便。 3)垃圾性饲料。包括城市生活垃圾中的菜叶、瓜皮、水果、废纸及一些工业废弃物,如酒糟、糖渣、木屑等。 2、蚯蚓的饲料配方 1)牛粪100% 2)牛粪50%,猪粪35%,秸秆150% 3)猪粪50%,秸秆或杂草50% 4)猪粪50%,秸秆40%,蚕沙10%。 3、蚯蚓饲料的配制 饲料好坏是养殖蚯蚓成功与否的关键,饲料的调制和发酵工作,是蚯蚓养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关键,蚯蚓繁殖的快慢很大程度决定了所准备的饲料,配制的关键在于发酵,没有充分发酵的饲料,会使蚯蚓大量死亡,因此搞好饲料的发酵工作是人工养殖蚯蚓成败的关键。一般有机物经过3-4次的翻堆腐熟后,就可以成为蚯蚓的饲料。方法是:首先把粪料洒水捣碎,秸秆或杂草截成5-15 cm的段并用净水浸泡透。操作时以10cm粪料,20cm秸秆或草料,同时加入发酵水(100 kg净水中加入1 kg EM有效微生物),使所含水分在50%-60%,料堆长度不限,但一次发酵料堆不能低于300 kg,以06-12 m的高度为宜,料堆要求松散,以利高温细菌的繁殖,用农膜盖严保温保湿,发酵15天左右掀开农膜翻堆,把上而的堆料翻到下而,四周的堆料翻到中间,并把堆料翻松拌匀,添加水分维持在50%-60%再用农膜盖严继续发酵1-2次,发酵完成后在粪料中添加营养促食液(100 kg净水,2 kg尿素,3克糖精,4 mI凤梨香精,40 mI醋精充分混合))1立方米25 kg/m 3 ,透气2-3天后即可使用。腐熟好的饲料:黑褐色,无臭味,质地松软,不粘不滞。需要注意的是建设蛆叫饲料发酵场,一定要远离桑园、养蚕棚室200 m以上,以不影响蚕儿饲养为度。 饲养管理 1、下种 蚯蚓生活示意图 将腐熟好的饲料调节好湿度后,沿着桑园开挖好的沟槽平铺10 cm,然后均匀放入含卵块及幼叫的蚯蚓种,上而再放5 cm的饲料。养殖密度可控制在2-2 5 kg/m 2 或1-1 5万条/m 2 ,原则上前期密度可稍大,后期密度可逐渐缩小。 2、遮阴与防护网 蚓种放好后,沟上先覆盖一层塑胶防蚊网,再放塑胶薄膜,泡沫板等防雨材料覆盖。既可防鼠、青蛙等危害又可防雨保湿。 3、温湿度的调节 蚯蚓的最佳养殖温度在20-27℃,和蚕儿对温度的要求一样。冬季桑园采用加厚养殖床到40-50 cm,饵料上盖麦秸或稻草,也可把冬季桑树枯叶、剪下的桑枝条加厚平铺,再上盖塑胶布保温保湿;冬季大棚、蚕室加温需注意火炉必须通烟管,以防蛆叫煤气中毒,另外,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80%,每天通风3一4次,每次30min。夏季结合通风每天浇1次水降温,一般情况一星期浇1次水即可。 4、勤除薄喂 除蚯蚓粪、取叫蚯蚓茧或倒翻饲育床,结合喂料每月2 -3次,每次厚度10 cm,力求粪料新鲜透气,降低因粪料堆积过厚除蚯蚓粪不及时对蚯蚓造成感病的几率,为蚯蚓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5、分期饲养 蚯蚓饲养可分成种子群、繁殖群、生产群,薄饲勤翻,每月给料2次,每次给料厚度10 cm。分期饲养既有利于蛆叫的常规管理,又有利于蚯蚓的繁殖生长,防比病虫害的发生。 6、蚓叫茧及种叫的处理 蚯蚓经过20天的饲养后,经异体交配产下大量的蚓茧,此时可以把种蚓和蚓茧分离孵化,把分离出的蚓茧、粪料及蚓粪混合物堆成新的养殖堆,保持好温湿度,蚓茧孵化50%时可在堆上而再覆上10 cm粪料,约经20天即可完全孵化,此时孵化堆中的密度很大,每1 m 2 可孵叫茧5-6万,应及时分堆处理,可分成2-3份并覆上新粪料饲喂,经过常规管理约经过40天左右即可全部长大。把从种蚓中分离出的种叫重新搭配后放入新粪料饲喂,20天后即可再次繁殖处理。 7、适时采收 蚯蚓的采收时期:一般掌握在成叫环带明显,生长发育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时进行,夏季每月采收1次,春秋季节每1 5月采收1次,采收后及时补料。 采收方法: 1)诱集法。利用蚯蚓喜食酸、甜、腥类食物的特点,可预设采收时间,并使所投基料在预设时间内基本吃完,此时可在基料表而投喂烂西瓜皮、烂西红柿、烂苹果、撒洗鱼水等措施(最好是早晨和傍晚进行),诱使蚯蚓爬出觅食,此时可集中采集成叫,采集完毕要及时补充基料。 2)筛取法。自制1个3 mm的筛子,把饲养床上的蚯蚓 ,蚓粪倒入筛中来回振动,使蚓茧、蚓粪撒落到下而的容器里,再将筛中的成蚓集中采收,幼蚓放回到饲养床上继续饲喂,采收时注意筛子和容器距离不要太远,以免使蚓茧受伤,容器里的蚓茧不能堆积过多,应及时摊放到饲养床上,给于新基料孵化饲喂。 8、轮换更新 种蚓要每年更新2 -3次,养殖床要每年换1次,以保证蚯蚓的旺盛,并防比种群的衰退。提纯复壮的方法:种蚓产茧至15天,冬季20天,把种蚓和基料分开,把不同桑树行中种蚯群(不低于4万条以上)所产的蚓茧充分搅拌后孵化饲喂,即可起到杂交提纯复壮的目的。产茧的种蚓加入新粪料饲喂再让其产茧,15天后再分离提纯复壮。 桑园养殖技术 一、桑园的选择 目前现有的桑园大都可以作为蚯蚓的饲养场地,尤以稀植宽行桑园的使用效果更佳。但桑园养殖蚯蚓仍需具备以下条件:1、通风、排水良好,以适应蛆叫喜阴暗,昼伏夜出的习性。 蚯蚓结构图 2、避开人场嘈杂、噪声、振动严重的桑园,以防蛆叫逃逸。 3、必须有充足的水源,最好是地下水。 4、交通便利,易操作。 二、养殖方式方法 蚯蚓的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养、床养、盆养、箱养和筐养、沟槽养、园林与田间养、大棚及室内养殖等。桑园养殖蛆叫除考虑对桑园的利用外,亦可考虑对养蚕大 棚闲置时期及设备的充分利用,宜采用田间沟槽 养殖和大棚及蚕室箱式立体养殖相结合的方式。 1、桑园建立养殖沟槽的方法 采用隔行建立养殖沟,一年轮换一次使用,既方便了养蚕与养蛆叫的常规技术管理需要,又符合养蛆叫不能重茬的要求。以桑树行中心开挖沟槽,要求两边各离桑树20cm,沟槽内挖出的土置于沟槽四周,垄宽15cm并夯实,沟槽一边高40cm,对称的一边高20cm,长度可把桑树行分为种子群占1/5,繁殖群占1/5、生产群占3/5;也可一行种子群、一行繁殖群、数行生产群布局。 2、大棚及蚕室箱式、床式立体养殖的方法 此方法可作为桑园饲养蛆叫的辅助方法配合使用,主要是在秋蚕饲养结束到第二年养春蚕前进行,养蚕户可利用饲养小蚕用的架子、蚕匾,防干塑胶膜、火炉(冬季加温用),大蚕使用的蚕台等设备养殖蛆叫:蚕匾在放粪料饲喂前应先铺好塑胶布,蚕台在放粪料前四周用木板包20cm高,同时铺好塑胶布。养蚕前15天要把棚室饲养蛆叫移回到桑园,并把棚室、用具洗刷消毒干净以备养蚕使用。 生活习性 1、温度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温度为20-27℃左右,也是蚓茧卵的最适温度,32℃以上时停比生长,40℃以上死亡。因此蚯蚓养殖:夏秋季要搭遮荫棚降温(桑园有天然的遮荫条件,但桑树在夏伐后到发芽生长密闭前仍需临时用遮荫物遮盖),冬季要棚室加火升温(可利用蚕室己有的设备)或桑园覆麦草保温升温,以利蚯蚓的正常生长繁殖。 2、湿度 蚯蚓是利用皮肤来呼吸的,所以蚯蚓身体必须保持湿润,蚯蚓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5%以上,防比水分丧失是蚯蚓生存的关键,因而饲料的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为宜。 3、酸碱度(pH值) 蚯蚓生长在pH值6-8的范围内较好,且产叫茧最多。 4、通气 蚓是靠大气扩散到土壤里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土壤通气越好,其新陈代谢越旺盛,不仅产叫茧多,而且成熟期缩短。 5、食物 投喂食物不足或质量不高会使蛆叫间争食,导致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加,部分蚯蚓逃逸或生长缓慢。 病害、敌害防治 如因毒害原因蚯蚓出现痉挛状结节变粗而短,勤液增多,体色变白而死亡或室内暂养蚯蚓发病,要转移养殖环境。如由于养殖环境潮湿而导致蚓体变白,可添加发酵过的干畜粪或精饲料,如发现已有蚓叫死亡,要立即搬入 饲养。养殖场避免选择在农药喷施量较大的地方,同时避免选在工厂附近或公路沿线。另外,避免饲喂喷过农药的饲料。 套用 蚯蚓作用可以促进Cu、Zn、Cd、Ni等重金属向交换态和水溶态转化,但对Pb,、Cr化学形态的影响较小,并且蚯蚓对重金属形态影响的综合效果达到显著水平(P=00351)。本研究结果说明蚯蚓具有活化污泥中Cu、Zn、Cd、Ni等重金属的作用,这与Sizmur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然而,在本试验中蚯蚓对Pb,、Cr等重金属的形态未产生显著影响,这说明Pb、Cr等重金属在污泥中形态较为稳定,不容易被活化。 蚯蚓能够对许多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它通过取食、消化、排泄和掘穴等活动在其体内外形成众多的反应圈,从而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产生影响。蚯蚓生态系统中既是消费者、分解者,又是调节者,它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具体表现在: a)对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等关键过程的影响; b)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c)与植物、微生物及其他动物的相互作用。蚯蚓活动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受蛆酬生态类群、种群大小、植被、母岩、气候、时问尺度以及土地利用历史的综合控制。蚯蚓外来种入侵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以及蚯蚓对全球变化的回响和影响是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土壤本身的复杂性,蚯蚓自然历史和生物地理学知识的缺乏,野外控制蚯蚓群落方法的滞后等都限制了蚯蚓生态学的发展。 近些年来,世界上一些开发蚯蚓食品的贸易正在逐步增加,每年正在以20%的速度增长蚯蚓作为食品富含蛋白质、胺基酸、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美国、非洲等某些国家,用蚯蚓来做各种菜肴、罐头等食品,在我国台湾省蛆叫食品很流行,大约有20-30种点心以及菜肴。在我国四川成都等地区已经出现把蚯蚓引入到餐桌的现象,用它制作各种调味包等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蚯蚓体内的一些重金属、药物残留问题,人们开始对蚯蚓食品存在的疑惑和不安,因此它阻碍著蚯蚓在食品方面的发展,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健康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蚯蚓含丰富的蛋白质,要高于一些肉类和鸡蛋,未来昆虫类食品将成为人们主要蛋白质来源。因此,蚯蚓食品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蚯蚓粪主要用于生物肥、改善土壤、解毒、吸附剂、预防病虫害等方面。和一般的肥料不同的是,它无臭、无味、呈粒状、吸水渗透性较好。有研究表明,和牛粪对比,它含矿物质量要多。据报导,在蛋鸡限饲期加入40%左右的蚯蚓粪来替代全价饲料,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肉鸡的饲粮中添加一些蚯蚓粪,可减少鸡舍NH 3 和鸡腹水病的发生,同时还提高了增重,降低饲养成本,增加肉鸡的养殖效益。蚯蚓粪施入土壤里,一方面可调节土壤的物理特性,利于植物生长,另一方面可明显的增加土壤里的营养含量,增强土壤的肥力。蚯蚓吃了畜禽粪便后,排出叫粪,它不但可以作为良好的饲料和肥料,还可以是畜禽良好的除臭剂。在日本某钢铁公司,利用蚯蚓粪来净化污水,起到除臭的作用。在蛋鸡舍内加入一些蛆叫粪可减少鸡粪中H 2 S, NH 3 ,达到了一定的除臭目的。在土壤中加入一些蚯蚓粪可有效地预防病虫害,减少植物的发病率。

俗称地龙、曲蟮

蚯蚓为习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腐败有机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世界的蚯蚓约有2500多种,我国已记录229种。环毛属(Pheretima),广种类多,我国有2000多种。

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喜湿、喜暖、畏光、昼伏夜出,食性庞杂,而且是最不怕脏的动物。

蚯蚓喜欢潮湿环境,适宜湿度为20%~80%,湿度范围很广。因蚯蚓靠皮肤吸收溶于水中的氧气,故保持湿润的土壤环境最重要,若处于干燥环境中几小时就会死亡,若置于阳光直射的水泥地板上几分钟就死亡。相反,蚯蚓的抗湿能力很强,我所养的大平二号蚯蚓因一端时间无力管理,积水高于饵料表面4厘米,时间长达一个月仍能安然存活下来,只是不见产卵和孵化罢了,积水前所产而未孵化的卵包全部变黑腐败。一般的污水沟处都有水蚯蚓栖息繁殖,也证明蚯蚓是喜欢潮湿环境的。

蚯蚓的适宜温度为6摄氏度至30摄氏度,低于5摄氏度时进入休眠状态,-5摄氏度以下就会死亡,而最高致死温度略低于其他无脊椎动物(如赤子爱胜蚓为35摄氏度,异唇蚓为36摄氏度)。适宜繁殖温度是15摄氏度至25摄氏度,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其孵化时间越短,但孵化率降低。蚯蚓靠大气扩散到土壤、饵料中的氧气和水中溶养进行呼吸,空气越充足新鲜,新陈代谢越旺盛,生长也越快,产卵也越多。蚯蚓不能在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和氨气含量高的环境中栖息,否则会逃失或死亡。

蚯蚓无眼睛,但却畏光,因此昼伏夜出。蚯蚓体表有很多感光细胞,尤其前端数节极口前叶分布很多,对光线十分敏感,蓝光和紫外光害处特别大,而红光刺激较小。如果用通过蓝色滤色片的日光照射蚓体3小时蚯蚓就会死亡,而用通过橙色滤色片的日光照射,时间长达2~3天才会致死,所以蚯蚓养殖场所一定要遮荫避光。

蚯蚓喜欢在微酸性至中性的环境中栖息,而对强酸、强碱反应都很敏感。日本大平二号和赤子爱胜蚓的适宜PH值为55~78,一般发酵彻底的饲料都能满足这个条件,否则就须调节PH值。

蚯蚓的食性广泛,除金属、玻璃、塑料及橡胶外,几乎什么都可以吃,甚至污水、淤泥、生活垃圾等都是它的好食品。蚯蚓特别喜食富含蛋白质、糖分的腐烂有机物。日本大平二号、北星二号和赤子爱胜蚓以发酵的牛粪为食物时生长发育最快,产卵亮也最高。

蚯蚓大部分品种的寿命为一年。在胖蚯蚓类中,有的春季孵出,成熟产卵,初冬11月左右死亡,寿命7-8个月,为一年生蚯蚓;有的早春可见成蚓,仲春产卵后死亡,称为越年生蚯蚓;而钓蚯蚓则为多年生,一般寿命45~10年。但蚯蚓在自然环境中初期死亡率很高,成蚓也可能被其天敌所捕食,所以很少达到自然死亡期限,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一般寿命为3年左右。

与人类的关系

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喜好的“肉类”食物;蚯蚓还是淡水钓鱼适应面广,各种水域、鱼类、气候都较适宜的钓饵。但蚯蚓也有为害的一面。有一种寄生在猪体内的寄生虫——猪肺丝虫,在它的幼虫生长发育中,有一段时间是寄生在蚯蚓体内的。因此,在猪肺丝虫流行的地区,蚯蚓为这种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外剖形态

蚯蚓体呈圆柱状,细长,各体节相似,节与节之间为节间沟(intersegmentalfurrow)。

头部不明显,由围口节(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叶(prostomium)组成。口前叶膨胀时,可伸缩蠕动,有掘土、撮食、触觉等功能。

围口节为第1体节,口位其腹侧,口前叶下方。肛门在体无端,呈直裂缝状。自第2体节始具刚毛,环绕体节排列,称环生(Pperichaetine)。

刚毛简单,略呈S形,大部分位于体壁内的刚毛囊中。

性成熟个体,第14-16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Pheretimahupeiensis腹面有刚毛),如戒指状,称为生殖带或环带(clitellum)。生殖带的形态和位置,因属不同而异。生殖带的上皮为腺质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时期可形成卵茧(cocoon)。生殖带的第一节即第14体节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第18体节腹侧两侧为一对雄性生殖孔。纳精囊孔(seminalreceptacleopening)2一4对,随种类不同而异,

自11-12节间沟开始,于背线处有背孔(dorsalpore),可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蚯蚓的呼吸作用进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体壁和次生体腔

蚯蚓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层、纵肌层和体腔上皮等构成。最外层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质膜(cuticle)。此膜极薄,由胶原纤维和非纤维层构成,上有小孔。柱状上皮细胞间杂以腺细胞,分为粘液细胞和蛋白细胞,能分泌粘液可使体表湿润。蚯蚓遇到剧烈刺激,粘液细胞大量分泌包裹身体成粘液膜,有保护作用。上皮细胞基部有短的底细胞,有人认为可以发育成住状上皮细胞。感觉细胞聚集形成感觉器,分散在上皮细胞之间,基部与上皮下的一薄层神经组织的神经纤维相连。此外尚有感光细胞,位上皮的基部,也与其下的神经纤维相连。

上皮下面神经组织的内侧为狭的环肌层与发达的纵肌层。环肌层为环绕身体排列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埋在结统组织中,排列不规则。纵肌层厚,成束排列,各束之间为内含微血管的结缔组织膜所隔开。肌细胞一端附在肌束间的结缔组织膜上,一端游离。纵肌层内为单层扁平细胞组成的体腔上皮。

蚯蚓的肌肉属斜纹肌,一般占全身体积的40%左右,肌肉发达运动灵活。蚯蚓一些体节的纵肌层收缩,环肌层舒张,则此段体节变粗变短,着生于体壁上斜问后伸的刚毛伸出插入周围土壤;此时其前一段体节的环肌层收缩,纵肌层舒张,此段体节变细变长,刚毛缩回,与周围土摆脱离接触,如此由后一段体节的刚毛支撑即推动身体向前运动。这样肌肉的收缩波沿身体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引起蚯蚓运动。

蚯蚓为次生体腔,很宽广,内脏器官位于其中。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含有淋巴细胞、变形细胞、粘液细胞等体腔细胞。当肌肉收缩时,体腔液即受到压力,使蚯蚓体表的压力增强,身体变得很饱满,有足够的硬度和抗压能力。且体表富粘液,湿润光滑,可顺利地在土壤中穿行运动。

体腔被隔膜依体节分隔成多数体腔室(coelomiccompartment),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体腔室由左右二体腔囊发育形成。体腔囊外侧形成壁体腔膜,内侧除中间大部分形成脏体腔膜外,背侧与腹侧则形成背肠系膜和腹肠系膜。蚯蚓的腹肠系膜退化,只有肠和腹血管之间的部分存在;背肠系膜则已消失。前后体腔囊间的部分,紧贴在一起,形成了隔膜(septum)。有些种类在食道区无隔膜存在。

体壁内的壁体腔膜(parirtalperitoneum)明显。而肠壁的脏体腔膜(visceralperitoneum)退化。中肠的脏体腔膜特化成**细胞(chloragogancell)。可能有排泄作用。

消化系统

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管壁肌层发达,可增进蠕动和消化机能。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食管、砂囊、胃、肠、肛门等部分。口腔可从口翻出,摄取食物。咽部肌肉发达,肌肉收缩,咽腔扩大可输助摄食。咽外有单细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湿润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后连短而细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钙质,可中和酸性物质。食道后为肌肉发达的砂囊(gizzard),内衬一层较厚的角质膜,能磨碎食物。自口至砂囊为外胚层形成,属前肠。砂囊后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体,称胃。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后约自第15体节开始,消化管扩大形成肠,其背侧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积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肠内进行。肠壁最外层的脏体腔膜特化成了**细胞。自第26体节开始,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盲肠(caeca),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肠来源于内胚层,属中肠。后肠较短,约占消化管后端20多体节,无盲道,无消化机能。以肛门开口于体外。

循环系统

由纵血管、环血管和微血管组成,属闭管式循环。血管的内腔为原体腔被次生体腔不断扩大排挤,残留的间隙形成。

纵血管有位于消化管背面中央的背血管(dorsalvessel)和腹侧中央的腹血管(ventralvessel)。背血管较粗,可搏动,其中的血液自后向前流动;腹血管较细,血液自前向后流动。紧靠腹神经索下面为一条更细的神经下血管(subneuralvessel)。食管两侧各有一条较短的食管侧血管(lateral。oesophagealvessel)。环血管主要有心脏4~5对(Phupeiensis为4对,Paspergrillum为5对),在体前部,位置因种类不同而异。心脏连接背腹血管。可搏动,内有瓣膜,血液自背侧向腹侧流动。壁血管(parietalvessel)连于背血管和神经下血管,除体前端部分外,一般每体节一对。收集体壁上的血液人背血管

蚯蚓的血管未分化出动脉和静脉,血液中含有血细胞,血浆中有血红蛋白,故显红色。

血循环途径主要是背血管自第14体节后收集每体节一对背肠血管含养分的血液和一对壁血管含氧的血液,自后向前流动。大部分血液经心脏入腹血管,一部分经背血管在体前端至咽。食管等处的分支入食管侧血管。腹血管的血液由前向后流动,每体节都有分支至体壁、肠、肾管等处,在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含氧多的血液于体前端(第14体节前)回到食管侧血管,而大部分血液(第14体节后)则回到神经下血管,再经各体节的壁血管人背血管。腹血管于第14体节以后,在各体节于肠下分支为腹肠血管入肠,再经肠上方的背肠血管入背血管。

呼吸与排泄

蚯蚓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氧溶在体表湿润薄膜中,再渗入角质膜及上皮,到达微血管丛,由血浆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输送到体内名部分。蚯蚓的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体腔液,经常保持体表湿润,有利于呼吸作用。有人认为蚯蚓也能在水中进行呼吸或行泛氧呼吸。

蚯蚓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一般种类每体节具一对典型的后肾管,称为大肾管。环毛属蚯蚓无大肾管,而具有三类小目管:体壁小肾管(parietalmicronephridium)位体壁内面,极小,每体节约有200一250条,内端无肾口,肾孔开口于体表。隔膜小肾管(septalmicronephridiumm)位第14体节以后各隔膜的前后侧,一般每侧有40一50条,有肾口呈漏斗形,具纤毛,下连内脏有纤毛的细肾管,经内腔无纤毛的排泄管,开口于肠中。咽头小肾管(pharyngealmicronephridium)位咽部及食管两侧,无肾口,开口于咽。后二类肾管又称消化肾管。各类小肾管富微血管,有的肾口开口于体腔,故可排除血液中和体腔内的代谢产物。肠外的**细胞可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体腔液中,再入肾口,由肾管排出。

神经系统

蚯蚓为典型的索式神经。中枢神经系统有位于第3体节背侧的一对咽上神经书(脑)及位于第3和第4体节间腹侧的咽下神经节,二者以围咽神经相连。自咽下神经节伸向体后的一条腹神经索,于每节内有一神经节)。外围神经系统有由咽上神经节前侧发出的8一10对神经,分布到口前叶、口腔等处;咽下神经节分出神经至体前端几个体节的体壁上。腹神经索的每个神经节均发出3对神经分布在体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经节伸出神经至消化管称为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nervesystem)。

外周神经系统的每条神经都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有传导和反应机能。感觉神经细胞,能将上皮接受的刺激传递到腹神经素的调节神经元(adjustorneuron),再将冲动传导至运动神经细胞,经神经纤维连于肌肉等反应器,引起反应,这是简单的反射弧。腹神经索中的3条巨纤维(giantfiber),贯穿全索,传递冲动的速度极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应迅速。

感觉器官不发达,作壁上的小突起为体表感觉乳突,有触觉功能;口腔感觉器分布在口腔内,有味觉和嗅觉功能;光感受器广布于体表,口前叶及体前几节较多,腹面无,可辨别光的强弱,有避强光趋弱光反应。

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生殖器官仅限于体前部少数体节内,结构复杂。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对,很小,由许多极细的卵巢管组成,位第13体节前隔膜后侧,卵漏斗(oviductfunnel)一对,位第13体节后隔膜前侧,后接短的输卵管(oviduct)。两输卵管在第14体节腹侧腹神经索下会合,开口于此腹中线,称雌生殖孔。另有纳精翼(seminalreceptacle)3对(Pdifferingens为4对,Paspergillum和Pcalifornica为2对),位第7、8、9体节内。纳精囊由坛(ampullaa)、坛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构成。为储存精子之处。纳精囊孔开口子6/7、7/8、8/9体节之间腹面两侧。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2对,很小,位第10及11体节内的精巢囊(seminalsac)内,精漏斗2对,紧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纤毛,后接细的输精管。2管于第13体节内合为一条,向后伸,开口于第18体节两侧,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prostategland)一对,位雄生殖孔一侧,前列腺管开口于输精管末端,分泌粘波与精子的活动和营养有关、精巢囊与其后第11及12体节内的贮精囊(seminalvesicle)相通,贮精囊内充满营养液。精巢产生精细胞后,先入贮精囊内发育,待形成精子,再回到精巢囊,经精漏斗由输精管输出。

蚯蚓的精子与卵不同时成熟,故生殖时为异体受精,有交配现象。交配时两个个体的前端腹面相对,头端互朝相反方向,借生殖带分泌的粘液紧贴在一起。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对方的纳精囊孔,以生殖孔突起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交换精液后,二蚯蚓即分开。待卵成熟后,生殖带分泌粘稠物质,于生殖带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子其中。当蚯蚓后退移动时,纳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时,即向管中排放精子。精卵在粘液管内受精,最后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两端封闭,形成卵茧、卵在卵茧内发育。卵茧较小,如绿豆大小,色淡褐,内含1~3个受精卵。

蚯蚓为直接发育,无幼虫期。受精卵经完全不均等卵裂,发育成有腔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经2一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茧而出。

有人报道环毛蚓有孤雌生殖。

温度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

蚯蚓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一般比恒温动物更为显著,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范围内,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28—30℃时,能维持一定的生长;32℃以上时生长停止;10℃以下时活动迟钝;40℃以上时死亡,蚓茧孵化最适18—27℃。可见蚯蚓的最高致死温度低于其他无脊椎动物。养殖场最好在室内,在南方地区,夏天通风保湿,冬天只要关窗保温就能全年正常生产(这里的温度指基料的温度,因为空气的温度与基料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当空气温度0℃时,基料温度有12℃左右;当空气温度为38℃时,基料温度却只有28℃左右,这是因为粪料含有极高的水分)。

怎样繁殖后代

蚯蚓雌雄同体,雄性生殖器官在第10、第11节的后侧,有两对精巢囊,每一个囊内有精巢和精漏斗各一个,通过隔膜上的小孔与后一对的贮精囊相连;贮精囊两对位于第11节和第12节内,精细胞在精巢中产生后,先进入贮精囊中发育,待成熟后再回到精巢囊,由精漏斗经输精管排出。两条输精管,在13节后,两两平行,当行至第18节与前列腺的支管和主管相会合,由雄生殖孔排出,雄生殖孔在第18节腹面两侧。雌性生殖器官有葡萄状的卵巢一对,附着在第12、第13节隔膜的后方,成熟的卵落入体腔,经第13节内一对卵漏斗,通过较短的输卵管,至第14节会合,而由雌性生殖孔排出,雌生殖孔只有一个。另外,在第6至第9节内,有受精囊2或3对,为接受和储存异体精子的场所,开口于6至9节间腹部节间沟两侧。

蚯蚓虽说是雌雄同体,但由于性细胞成熟时期不同,故仍需异体受精。蚯蚓的雄性生殖细胞先成熟。成熟后两条蚯蚓要进行交配,交配时,副性腺分泌粘液,使双方的腹面相互粘着,头端分向两方。雄性生殖孔与异体受精囊孔相对,精液从各自的雄生殖孔排出,通过对方的受精囊孔进入受精囊内。交换精液后两条蚯蚓各自分开。待卵成熟后环带分泌粘稠物质,在环带外凝固而成环状粘液管(蚓茧),成熟的卵由雌生殖孔排至蚓茧中。当蚯蚓作波浪式后退运动时,蚓茧相应逐渐向前移动,当移至受精囊孔处精子逸出,在茧中受精。蚯蚓继续后退,最后蚓茧离开身体,两端封闭而留在土中。每个蚓茧有1~3个胚胎,2~3周内孵化。如环境不适宜,可延至翌年春季孵化。

蚯蚓与养花

花盆中有蚯蚓的也一定要进行杀灭。花盆在室外地下摆放,蚯蚓很容易从盆的底孔钻入盆内。蚯蚓在大田里是有益的,但是在花盆里却是有害的。花盆内的泥土少,这会导致蚯蚓啃花卉的根系,还有蚯蚓会打洞,一浇水,水顺着洞就流走了,花儿喝不到水。如果花盆里有蚯蚓,可到花店里买一些“敌百虫”(农药)粉剂,洒在盆土的表面,和土搅匀后,浇水即可。敌百虫能彻底消灭蚯蚓。使用方法按包装说明即可。也有的认为蚯蚓粪便对于花是一种肥料,对花有益处。

蚯蚓的再生

蚯蚓是一种低等的环节动物,虽然它也有头、有尾、有口腔、肠胃和肛门。但它的整个身体就像由两条两头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组成的,外面一层是一环一环连起来的体壁,其中有由中胚层细胞组成的肌肉系统,体内便是一条消化道,从头到尾贯穿在一层层的隔膜中间。在内外两条“管子”之间,被体腔液充满着。

当蚯蚓被切成两段时,它断面上的肌肉组织立即收缩,一部分肌肉便迅速自己溶解,形成新的细胞团,同时白血球聚集在切面上,形成栓塞,使伤口迅速闭合。位于体腔中隔里的原生细胞迅速迁移到切面上来与自己溶解的肌肉细胞一起,在切面上形成结节状的再生芽。与此同时体内的消化道、神经系统、血管等组织的细胞,通过大量的有丝分裂,迅速地向再生芽里生长。就这样,随着细胞的不断增生,缺少头的一段的切面上,会长出一个新的头来;缺少尾巴那一段的切面上,会长出一条尾巴来。这样一条蚯蚓就变成了两条完整的蚯蚓。

蚯蚓的食物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玻璃、塑胶、金属和橡胶不吃,其余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吃。蚯蚓味觉灵敏,喜甜食和酸味。厌苦味。喜欢热化细软的饲料,对动物性食物尤为贪食每月吃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

以上就是关于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全部的内容,包括: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蚯蚓会叫吗、蚯蚓(无脊椎动物)详细资料大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1369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