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最早的工人代表苏维埃是如何建立的

普京身高2023-04-28  21

在1905年五一劳动节,全国几乎有二百个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5月末,俄国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的7万名工人举行大罢工。在斗争中,工人们发挥了首创精神,选出自己的代表,建立了俄国最早的工人代表苏维埃。

俄罗斯各州的州会有:

莫斯科州Moskva oblast:莫斯科Moskva

梁赞州Ryazanskaya oblast:梁赞Ryazan

别尔哥罗德州Belgorodskaya oblast:别尔哥罗德Belgorod

布良斯克州Bryanskaya oblast:布良斯克Bryansk

弗拉基米尔州Vladimirskaya oblast:弗拉基米尔Vladimir

沃罗涅日州Volonezhskaya oblast:沃罗涅日Volonezh

伊万诺沃州Ivanovskaya oblast:伊万诺沃Ivanovo

特维尔州Tverskaya oblast:特维尔Tver

图拉州Tulskaya oblast:图拉Tula

斯摩棱斯克州Smolenskaya oblast:斯摩棱斯克Smolensk

雅罗斯拉夫州Yaroslavskaya oblast:雅罗斯拉夫尔Yaroslavl 

圣彼得堡市Sankt Peterbuog:圣彼得堡Sankt Peterbuog

列宁格勒州Leningradskaya oblast:圣彼得堡Sankt Peterbuog

摩尔曼斯克州Murmanskaya oblast:摩尔曼斯克Murmansk

普斯科夫州Pskovskaya oblast:普斯科夫Pskov

俄罗斯行政区的划分比较复杂,俄罗斯联邦现由85个联邦主体组成(22个自治共和国、9个边疆区、46个州、3个联邦直辖市、1个自治州、4个民族自治区)。2000年5月13日普京以第849号总统令将俄联邦89个联邦主体划分为七个联邦区(Federal'nyj Okrug)。

2014年增加到九个,使联邦中央与联邦主体之间增加了一个管理监督机构。

这座古老的灯塔建于1939年,当时库页岛的南部属于日本,灯塔矗立在波涛汹涌大海中人迹罕至的地方,这里海水汹涌并且经常有大雾,只有在天气好的情况下才能乘摩托艇到达。在20世纪90年代初最后一个守塔人离开后,被世人遗弃。

这个机场是日本人造的,后来库页岛成为俄罗斯的地方,直到1994年一直被俄罗斯某空军团使用,机场关闭时,,几乎所有的飞机都转移到另一个基地,只有两架米格- 23ml留在了这里,现在它的机身已经腐朽被人遗忘了。

在荒凉的海岸上,这艘捕鲸船被风暴冲到岸上,附近许多村庄已经荒废,所以没有人来搬走它,变得锈迹斑斑被人遗弃。

13号地窖是1910年所有建设项目中唯一的一个地窖。这个地窖有5个100米长的隧道,用来储存炮弹和保险丝,据一些探险爱好者称,现在里面仍然可以发现一些遗落的装备。

和平号钻石矿井深525米,直径1200米,是世界上第二大人造洞,仅次于美国犹他州的宾厄姆峡谷矿井。矿井上空禁止直升机飞过,因为矿井太大了,直升机飞过时巨大的气流会把它拖进来。

莫克雷村这座壮观的高架桥已经有100多年的 历史 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桥承担着运送弹药的神圣使命,德国人拼命寻找这桥梁都没能找到,直到1986年这座桥才“退役”。

这座木制教堂距离喀山33公里,靠近废弃的Russkoye Khodyashevo村。2010年,Khodyashevo村的最后一位居民离开后一直荒废。

Kadykchan是囚犯建造的,翻译过来意思是“死亡之谷”。后来附近煤矿发生爆炸,暖气被关闭,人们离开了这里。2012年,这个曾经有12万人口的定居点,只住着一位老人。

随着通信卫星的发展,再也没有必要维护这样一个庞大的设施。2003年,阿纳代尔附近的对流层气象站永久关闭。

为了纪念苏联成立50周年,在萨特卡山上建造了一座锤子和镰刀的纪念碑,但是纪念碑并没有被记录在册,它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迷,孤独的矗立着见证着逝去的时代。

这是达吉斯坦共和国一个废弃的古老山村,位于北高加索,山村的居民死于20世纪霍乱爆发,从此这里被世人所遗忘。

这座苏联时期的前卫建筑位于里海,距离海岸3公里处,因为不能满足测试新一代鱼雷的要求,1966年被遗弃。

苏联最大的泥石流大坝建于1999年,位于高加索中央山脉斜坡上的Tyrnyauz镇旁。就在1999年,它在一场强大的泥石流中拯救了这座27万人的小镇,却因为没有修复大坝的资金而放弃。

这个未完工引人注目的建筑物位于Dombay滑雪地区,本打算建造成一个度假酒店,但是由于地基的裂缝,这个即将完工的项目不得不放弃。

这座路德教会教堂位于Grechikhino村的田野里,于1892年举行了仪式。它因为被用作粮食仓库,所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2014年,这个位于北极圈外的村庄一夜成名,它曾是安德烈·萨金采夫享誉国际的**《利维坦》(Leviathan)的片场。捷里别尔卡最具氛围的地方之一是木制船只的墓地,这个地方也在**中出现过。

这座被洪水淹没的钟楼坐落在莫斯科以北200公里的乌格利奇水库的一个岛上,它曾经是俄罗斯沙皇经常光顾的Kalyazin修道院的一部分。后来水库建成时,整个地区都被淹没了。唯一没有完全沉入水中的建筑是用作灯塔的钟楼。2014年以来由于水位下降,钟楼下的陆地再次现出水面。

这座哥特式城堡坐落在森林中央一个湖泊的附近。在1914一个被俄罗斯化的荷兰家庭的后裔Vladimir Geisler建造了它,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十月革命)爆发,他不得不逃离这个国家。这座建筑在苏联时期被用作疗养院,然而改革开放后,它却没能幸存下来。

这是一座容纳500名病人的心脏病疗养院,是苏联现代主义最辉煌的一个例子,但是却没能完工。

这座屋顶上长满树林的教堂位于 特维尔地区 图尼村,这是一个只有夏天才有人居住的村庄,教堂的 历史 可以追溯到1908年,现在却被人类遗弃了,空荡荡的教堂里面什么都没能保存下来,既没有地板也没有壁画,只有一个雕刻的肖像框架。

特维尔 地区科伊村的这座教堂建于1828年至1833年之间。教堂内部没有地板也没有门,虽说都空了,但圆顶上令人惊叹的壁画却幸存了下来。

这座位于芬兰湾的防御堡垒自从建成后,却从来没有参与过任何战事行动,最终从城市防御建筑名单中除名了,但很快又发挥了作用,1899年它成为一个研究鼠疫的实验室。

在圣彼得堡的中心,圣以撒大教堂旁边的一条小巷里,有一座曾经非常富有实业家的老宅子。它在1917年的革命中幸存了下来,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工程局的所在地,现在虽然荒废了,但是归一家商业机构所有。

1844年农民尼古拉·布鲁斯尼琴搬到这座城市后,建立了自己的制革厂, 迅速繁荣富有了起来, 他在旁边建造了一座宏伟的豪宅作为济贫院, 里面住着老人和孩子,他们在工厂工作就能得到吃的和穿的。如今这座废弃的豪宅是 时尚 杂志拍摄的最佳场所。

最初,这座建筑是军官子女和寡妇的庇护所,由亚历山大三世的小女儿奥尔加·亚历山德罗夫娜公主赞助建成。 后来它成为红十字会的一部分,1919年停止运作后被荒废。

这家橡胶厂的所有产品都印有一个三角形的标志,因此它有红三角工厂这个非官方的绰号。 这家俄裔美国工厂是 圣彼得堡 历史 最悠久的企业之一。21世纪初,这家工厂宣布破产。

SOK合作社的谷物升降机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位于 斯维托戈尔斯克 附近。从面粉到面包,再到牲畜的复合饲料等,这里曾经生产一切食物,然而却未能挺过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危机,这家工厂自1999年以来一直被遗弃。

苏联解体后,很多儿童夏令营没有幸存下来,这里也没能幸免,这座占地 180 亩(120000平方米),有着11座 建筑物的儿童夏令营,看起来就像恐怖**里的场景。

霍夫里诺医院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却从未竣工。30多年来,这座阴森的混凝土建筑吸引了众多无家可归者和XD者,还有一些 博客创作者和**业人士也喜欢来这里寻找灵感。

该营地因文物保存完好而闻名,这里有苏联时期著名的拓荒者雕像和覆盖着苔藓的操场。

苏联时期,这里是用来保卫莫斯科的导弹防御系统(S-25和A-35)的基地,共有六个球形建筑物,其中两个是以前的雷达。

高尔基列宁斯基耶因为是列宁生活和去世的地方而闻名,大多数设施和建筑物都对游客开放,但是有一个用木板封住的地方是不允许参观的,设法进入的人有被警察拘留的危险,因为这里有一尊无头的列宁雕像。

这些看起来像是科幻**中的建筑物,是为了测试设备和硬件的抗闪电性能而设计的。比如将 一架飞机试验机悬浮在上面,并受到电脉冲的影响。

斯卡兹卡先锋营是在苏联***勃列日涅夫领导下建造的,一次可以容纳大约300名儿童,图中是先锋营食堂现在的样子。

这座位于莫斯科郊外多尔戈普鲁迪镇的豪宅曾经24小时由警察看守,但现在却被被遗弃了。它是 维诺格拉多沃庄园的主要建筑之一 ,前不久,这里刚迎来了100岁的生日。

从17世纪开始这个地方就声名狼藉,利哈切沃村曾经人口密集,后来却不明原因的开始消亡,于是人们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教堂,来改善这里的情况。然而这个地方建造的每一个教堂都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很快利哈切沃村的麻烦又回来了。尼克斯卡娅教堂是这里最后一座教堂,1937年被布尔什维克党关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哈切沃村被德国人彻底摧毁。

位于伊万诺沃地区的 救世主基督大教堂,是 俄罗斯最令人难忘的废弃教堂之一,它的圆顶在很多年以前就坍塌了,渐渐地长满了草,现在这里的一切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艺术品。

这家**院建于1975年年底,近10年来一直是荒废状态,在影院底层有时被一些小商贩当作临时市场,出售夹克、外套、毛皮大衣或蜂蜜。

“铁路国王”卡尔·奥托·乔治·冯·梅克的儿子马西米兰·冯·梅克男爵是庄园的第一个主人,1918年庄园收回归国有,他的所有财产移交给了莫斯科“俄罗斯贵族日常生活博物馆”,这里被用于种植甜菜和饲养牲畜,从那以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冯·梅克庄园一直是一家孤儿院。

之前这里是一所修道院,废除后在修道院的遗址上建了一座教堂,慢慢地周围形成了一个村庄墓地,现在这个地方也被遗弃了。

这家新俄罗斯风格的船员医院建于1880年,位于莱宾斯克市,除了这座木质建筑还 有其他几座建筑,还有一间医疗助理的住房和一座小教堂。1993年,整个建筑群被列为文化遗产,因为没有资金修复慢慢荒废了。

这座有100多年 历史 的罗马天主教堂现在只剩下一个框架。在苏联时期,这座教堂被当作拖拉机站的仓库,在2004年的一场大火中,教堂的圆顶和屋顶被烧毁。

泰米尔的首都是俄罗斯北极地区的一个前哨,这里有现代化的新起重机,却没有拆除旧的,北海航线和生锈的港口起重机是这里最让人熟悉的景观。

帕什科夫的庄园大约有150个房间和一个大宴会厅,在苏联时期被掠夺者烧毁。据传说,高贵的帕什科夫家族在建造庄园的时候,拆除了一座修道院,用修道院的砖来建造庄园,因此修道院的长老诅咒了这座庄园。

前 齐奇克 水库的泄洪道位于一个被淹没的岛上,没有当地人的帮助很难到达那里。当1975年克拉斯诺达尔水库建成后, 齐奇克 水库很快就被放弃了。

巴尔的斯克曾是波罗的海舰队的军事基地,在军事码头上,停放着一艘被锯成许多块的纽克罗蒂米号军舰, 它在2008年圣彼得堡的一次海军阅兵中受损,被拖到了这里。

维斯瓦岬角上这座不规则的五角形堡垒建于19世纪中叶,建造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船道的入口。1945年,这里曾是苏德两军激战的战场。如今,这座堡垒正在与大海展开战争,然而却被无情的瓦解。

伏尔加河在清朝被称为额吉勒河 。

伏尔加河,又译窝瓦河,位于俄罗斯的西南部,全长3692千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长的内流河,注入里海。伏尔加河在俄罗斯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俄罗斯人将伏尔加河称为“母亲河”,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也曾画过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伏尔加河

英文名称:俄语:Волга;英语:Volga River

别称:窝瓦河

所属水系:里海水系

地理位置:俄罗斯西南部

流经地区:伊万诺沃州、萨马拉州、萨拉托夫州、伏尔加格勒州等

发源地:瓦尔代丘陵

主要支流:奥卡河、卡马河等

河长:3692千米

河流面积:138万平方千米

平均流量:8060m3\s

落差:190米

地位:世界最长内流河

名誉:俄罗斯的母亲河

注入湖泊:里海

大致流向:自北向南

名称变迁,流经地区,基本数据,上游,中游,下游,河流概况,主要支流,奥卡河,卡马河,别拉亚河,维亚特卡河,流域地貌,流域气候,历史文化,河流水文,开发利用,水力发电,航运,水利工程,水库,主要资源,水资源,旅游业,渔业,环境问题,离奇事件,沉船事件,

名称变迁

伏尔加河俄语称呼(Волга)同斯拉夫语的潮湿、湿润(влага、волога)相近,生活在伏尔加河沿岸的突厥语系民族将这条河称为“Itil”或“Atil”,据说同样生活在伏尔加河畔的匈人首领阿提拉的名字也来源于此。 到了近代,土耳其语称其为“dil”,鞑靼语称之为“del”,楚瓦什语则称为“Atl”。

流经地区

伏尔加河发源于俄罗斯特维尔州奥斯塔什科夫区、瓦尔代丘陵东南的湖泊间,源头海拔228米。自源头向东北流至雷宾斯克转向东南,至古比雪夫折向南,流至伏尔加格勒后,向东南注入里海,大致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基本数据

从源头至奥卡河口为伏尔加河上游,此段河长1327千米。从奥卡河口至卡马河口为伏尔加河中游,长511千米。卡马河口以下为伏尔加河下游,河段长1850千米。落差190米,平均流量8000立方米/秒。面积138万平方千米,全长3692千米。 伏尔加河流域地形图 伏尔加河支流众多,河网密布。有200余条主要支流,最大的支流有奥卡河和卡马河。伏尔加河干支流河道总长约8万千米。它源自莫斯科西北瓦尔代丘陵,源头海拔228米(748英尺),河口在海平面以下28米(92英尺)。它总共约有200条支流,大多自左岸与其汇合。伏尔加河可分为3段:上游,从发源地到与奥卡河汇合处;中游,从与奥卡河汇合处到与卡马河汇合处;下游,从与卡马河汇合处到伏尔加河本身的河口。 伏尔加河上游在穿过瓦尔代丘陵时是小溪,随后穿过一串小湖泊,接纳谢利札罗夫卡河,再向东南流经一条梯形的凹谷。通过勒热夫镇后,它折向东北,在特维尔(旧称加里宁)接纳瓦祖察河和特韦尔察河而河水增多,再继续向东北流经雷宾斯克水库;注入水库的还有莫洛加、舍克斯纳等其他诸河。 从水库向东南进发,伏尔加河流经南有乌格利奇高地、北有丹尼洛夫高地和加利奇-丘赫洛姆低地的狭窄而排满树木的河谷,继续沿温札低地和巴拉赫纳低地而抵达下诺夫哥罗德(在这一段有科斯特罗马河、温札河和奥卡河注入伏尔加河)。 在其与奥卡河汇合处至喀山这一段东-东南方向的河道上,右岸接纳苏拉河和斯维亚加河,左岸接纳克尔热涅茨河和韦特卢加河,为此伏尔加河河床和流量增加了一倍。在喀山,它南折在萨马拉进入水库,与来自左岸的主要支流卡马河汇合。 从此向前,伏尔加河成为一条强劲有力的大河;它除了在萨马拉弯形成一狭窄的弯流外,皆沿伏尔加山山麓朝西南直奔窝瓦格勒(在萨马拉弯和伏尔加格勒之间,仅在左岸接纳较小的支流萨马拉河、大伊尔吉兹河和耶鲁斯兰河)。 伏尔加河三角洲 在伏尔加格勒的上方,伏尔加河折向东南,而其主要的岔流阿赫图巴河亦向东南岔出,与主干河平行流入里海。在伏尔加河与阿赫图巴河之间有一氾滥平原,其中布满许多连线沟渠、裁弯取直的旧水道、弯流。 在阿斯特拉罕上方,有另一岔流布赞河;从此开始就是伏尔加河三角洲,面积18,985平方千米以上,是俄罗斯最大的三角洲。 三角洲的其他主要岔流还有巴赫铁米尔河、卡梅贾克河、老伏尔加河和博尔达河。

上游

伏尔加河出源头后经过一连串彼此沟通的低洼湖泊,下行穿过维什涅伏洛茨基冰碛山岭,形成石滩和急流。在斯塔利茨城以下,伏尔加河进入广阔而微有起伏的低地。在特维尔察河与谢克斯纳河之间,伏尔加河接受了许多支流,其中大的支流右岸有:绍沙河、杜布纳河、涅尔河;左岸有:梅德韦季察河、莫洛力河及谢克斯纳河。 从谢尔巴科夫城至雅罗斯拉夫尔城,伏尔加奔流在两岸高竣且布满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峡谷中,之后河流进入广阔的低地。在科斯特罗马城以下,两岸又变高竣,再下行又为低地。从谢克斯纳河河口到奥卡河河口,伏尔加河接受许多支流,其中最大的是科斯特罗马河及温扎河。从源头至奥卡河口为伏尔加河上游,此段河长1327千米。

中游

从奥卡河口至卡马河口为伏尔加河中游,长511千米。中游河段接纳近40条支流,以右岸的苏拉河和斯维亚加河,左岸的维特卢加河为最大。较大的河流尚有克尔仁涅茨河、鲁特卡河、大科克沙河、小科克沙河、伊列季河、卡赞河、库德马河、松多维克河及齐维利河等。

下游

卡马河口以下为伏尔加河下游,河段长1850千米。伏尔加河接受卡马河以后,就变成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卡马河口附近河谷宽达21千米,至捷秋希城与乌里扬诺夫斯克城之间宽达29千米。伏尔加河在察列夫库尔干附近绕过索科尔山形成长约200千米的萨马拉河湾,古比雪夫水电站即兴建在这里。伏尔加河在史达林格勒(现伏尔加格勒)附近进入里海低地。在此分出一条左岸支汊一阿赫图巴河。此后,再无支流汇入。 伏尔加河下游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只有契列姆尚河、萨马拉河、大伊尔吉兹河及小伊尔吉兹河、耶鲁斯兰河等。伏尔加河与阿赫图巴汊河之间的陆地叫阿赫图巴河漫滩。河漫滩总面积7500m 2;平水期面积为900km 2。伏尔加河在里海出口处形成广阔的三角洲,有80余条汊河,其中可以通航的只有巴赫捷米罗夫斯基河、老伏尔加河、布赞河及阿赫图巴河。

河流概况

伏尔加河(Volga River)是欧洲最长的河流,全长3500多千米,最后注入里海,流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俄罗斯内河航运干道。它发源于东欧平原西部的瓦尔代丘陵中的湖沼间,流经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在这个流域居住的6450万人,约占俄罗斯人口的43%。它通过伏尔加河-波罗的海运河(Volga-Baltic Waterway)连线波罗的海(Baltic Sea),通过北德维纳河(Northern Dvina River)连线白海(White Sea),通过伏尔加河-顿河运河(Volga-Don C )与亚速海(Sea of Azov)和黑海(Black Sea)沟通,注入里海(Caspian Sea)。所以有“五海通航”的美称。 伏尔加河是俄国的历史摇篮。被称为俄罗斯人的母亲河。伏尔加盆地占俄罗斯欧洲部分的2/5,居民几乎占俄罗斯联邦全部人口的1/2。伏尔加河巨大的经济、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还有河流及其盆地的巨大面积——使其跻身于世界大河之列。 伏尔加河发源于俄罗斯特维尔州奥斯塔什科夫区、瓦尔代丘陵东南的湖泊间,源头海拔228米。自源头向东北流至雷宾斯克转向东南,至古比雪夫折向南,流至伏尔加格勒后,向东南注入里海。河流全长3688千米,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约为8000m 3/s,年径流量为2540亿立方米。伏尔加河干流总落差256米,平均坡降0007。河流流速缓慢,河道弯曲,多沙洲和浅滩,两岸多牛轭湖和废河道。在伏尔加格勒以下,由于流经半荒漠和荒漠,水分被蒸发,没有支流汇入,流量降低。伏尔加河河源处海拔仅有228米,而河口处低于海平面28米。从距河源不远的尔热夫算起,往下3000多千米的河段内,总落差仅有190米,因此河水流速缓慢,沙洲、浅滩、牛轭湖、废河道广为分布,是一条典型的平原河流。三角洲面积19万平方千米。 伏尔加河在河口的三角洲,上分成80条汊河注入里海。干、支流通航里程3,256千米;货运量占全国河运总量的半数以上。主要货流以石油、木材、粮食、机械为大宗。结冰期11月末至次年4月。通航期7~9个月。重要河港还有特维尔、雅罗斯拉夫尔、喀山、萨马拉和阿斯特拉罕等。伏尔加河流经俄罗斯13个联邦主体,它们依次是特维尔州、雅罗斯拉夫尔州、科斯特罗马州、伊万诺沃州、下诺夫哥罗德州、马里埃尔共和国、楚瓦什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乌里扬诺夫斯克州、萨马拉州、萨拉托夫州、伏尔加格勒州、阿斯特拉罕州。

苏维埃制度是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制度。苏维埃是俄文译音, 意思是会议或委员会。1905-1907年第一次俄国革命中,出现了工人代表苏维埃,成为工人阶级的群众政治组织。列宁认为这是革命政权的萌芽。

1917年二月革命中各地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它作为工农联盟专政机关,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4月,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口号。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1936年改为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成为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含义

早在1905年3月,乌拉尔的阿拉帕耶夫斯克工厂的工人首先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作为领导罢工的机关 。随后 ,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市的工人建立了俄国第一个全市性的工人代表苏维埃。

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大城市也相继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 ,有的地方还建立了士兵代表苏维埃、农民代表苏维埃。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苏维埃由领导罢工的机关转变为领导武装起义的机关,成为革命政权的萌芽形式。

《法国文学·娜塔丽·萨洛特·童年》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作家简介 娜塔丽·萨洛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及理论家。她1902 (1900)年生于俄国一个犹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她两岁时父母离婚,分别定居巴黎与俄国,自此她便经常来往于法国和俄国之间。到1910年跟随再婚的父亲在巴黎定居,并开始学习。在小学及中学时代她对文学表现出强烈爱好,博览名著,特别爱好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卡夫卡等的著作。1919年在巴黎获英文学士学位,后赴英国牛津及德国柏林攻读历史和社会学,1922年进巴黎大学学习法律。1925年结婚并从事法律工作。她在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9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向性》,这是一本与传统小说不同的作品,在小说里已表现出了“萨洛特式的心理描写”方法。《陌生人肖像》 (1946)是作家第二部小说,在这里,既无完整的故事,又无动人的情节,只不过写叙述者自己如何去窥探一对父女,然而,它却得到了萨特高度的赞扬,他在此作的序言里第一次用了新术语“反小说”。四十年代后作家继续创作了好几部成功的作品,如《马尔特洛》(1953),《怀疑的时代》 (1946—1956),《行星仪》 (1959),《金果》(1963)等,最近又写了《语言的应用》(1980),《童年》(1984),《天象馆》()等新作。《怀疑的时代》是一部论文集,此集为当时兴起的新小说浪潮奠定理论基础并成为当代法国文学的重要理论文献。在这部论文著作中作家主要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她和其他新小说派作家一样反对现实主义小说传统,主张变革小说艺术外,主要着重于心理描写,在这方面有完整的一套方法,她的小说除了《童年》外,几乎全部都是心理现代主义的作品。

内容概要 大概在五六岁时“我”和父亲一起在瑞士度假,有位年轻女人负责照料“我”并教“我”德语。那时“我”和其他孩子一起在儿童餐厅用餐,每顿饭“我”吃得最慢,因为“我”必须按照母亲的嘱咐把饭嚼碎成象汤一样流质后才咽下去,这使周围的人不满也使父亲难过,可我觉得应遵守诺言。后来回巴黎母亲身边时这些事都消失了,一切又恢复了无忧无虑的气氛,和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过快乐的夏天,我舅舅在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市当律师。夏天过后我去了伊万诺沃父亲那里,这是我出生之地,我是两岁时离开这儿去了巴黎。我和父亲在这儿过得很愉快,父亲教我数数,我俩还彼此间说俄语或法语来打趣。圣诞节时我们在莫斯科父亲寓所里,还有一位年轻漂亮的金发女郎也和我们一起过节。圣诞过后我又回到母亲身边,那时父亲每到巴黎都要领我去卢森堡公园散步并玩各种游戏,有时我也去旅馆找父亲,有一次我在那儿碰见了一位年轻女人,她不是在莫斯科和我们一起过节的那个人,而是个一头褐发女人,叫薇拉,她也和我们一起散步,游玩还给我读安徒生的 《童话》,当时我感到很“欢乐”。后来我母亲和柯利亚(她继父) 搬到彼得堡去居住,我也跟随而去,在那里有位年轻女仆照料我,我们常一起散步逛街,到晚上父母出去后我们便和其他女仆一起玩牌,主要玩“作家四重奏”,相互猜作家及其作品。我在那时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读了很多图书,特别喜欢看《王子和贫儿》,其中的两幅画面——王子与贫儿对我的影响很深。我不仅喜欢读书也开始了写作尝试,但没成功,妈妈请来的那位编辑先生说: “开始写小说以前,得好好学拼写法”,我觉得这是个美妙的“童年创伤”也许是很晚才开始 ‘写作’的原因。到了1909年2月,我又开始动身去巴黎。那时父亲和薇拉结婚并定居在巴黎。“我”已习惯于来来往往的生活,可感到这次的离别不同往常,“我”在一路上不停地流泪,母亲安慰我说一过夏就去接我。母亲送我到柏林车站后有位“叔叔”——父母好友带我去了巴黎。刚到巴黎时“我”很想念母亲每晚躺在床上一面哭一面拿出照片吻母亲,于是就写信向她诉说了不快和思念之情,可后来母亲写信把这些告诉了父亲,这种背叛行为对一贯尊敬和信任母亲的“我”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打击,从此我们母女之情开始淡化。不久“我”后母薇拉生了个女孩,小名叫莉莉,后母很偏爱她,经常专为她准备一些营养品设法补偿命运没给予女儿的一切东西,“我”对此一点也不在乎,可莉莉是个“神经质的孩子”,从不懂得母亲的爱心,常常怪声怪气的嚎叫。后来“我”渐渐地发现后母对“我”越来越冷漠,而且还说一些“这不是你的家”之类的话,不过她虽然对“我”怀有一种疏远的敌意,但从不对“我”发脾气,也许是怕扮演后娘这个不光彩的角色或者是由于父亲对“我”的那“遥远的”庇护。受女主人的影响仆人们也开始对“我”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的说“没娘的孩子多不幸”,还有的说“没娘的孩子没教养”等等,但这些种种事件从没影响过我,我一贯“我行我素”的生活着。已经十月份了,可母亲还是没有来接我,在等待期间我到附近的一所学校上学,从头学起了字母拼写法,老师教得很耐心,我每次独自关在房里认真地描画,埋头努力学习。我在10岁时正式上了小学,那次平时很冷漠从不过问我教育的后母似乎也很高兴的为我准备了上学用具。学校里的崭新生活和孩子们的笑闹声很吸引我,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小学教育在我身上可以说很成功,我学习很用功,每晚都找父亲辅导数学直到熟练为止,那时我背课很流利,字句清晰,恰到好处,具有一种与他们融为一体之感。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以 《我的第一件伤心事》为题目写作文,我认为这是个很有趣的 “黄金主题”,于是我写出了一部以“我的小狗之死”为题材的充满孩童纯洁、天真情感的故事,把抽象的东西描写的很活泼生动,对此作不仅我自己满意而得到了父亲的赞赏。大概过了两年,有一天父亲告诉我母亲想要领回我的事,他还说“她真心想接你,完全可以自己来,可她提出必须由我负责送你去,这我可办不到,除非你要求我这样做。”这件事使我很矛盾,父亲又把决定权推给我本人,要我自己去割断和母亲的纽带是痛苦的,这纽带并不太结实,但我有时感到它的存在,不过父亲的语气在鼓励我下决心,我终于说出了“我愿意留在这里”这句话。这一举动从此使我和父亲的命运深深地连在一起,直到我成年。在小学时代对我影响很深的是薇拉的母亲和两位老师。我很爱薇拉的母亲,对我来说,真正的外婆也比不上她,我们是那么合得来,她教我弹琴,给我读喜剧 《没病找病》或者是《钦差大臣》 ,我们有时笑得都在地毯上打滚,我们还爱说德语好恢复以前所学过的德语。还有两位老师贝尔纳太太和T小组很关心“我”。贝尔纳太太常请“我”去和孩子们一起吃点心并给“我”一种含蓄温柔的体贴和充满温情的注视,特别是她讲到1870年的战争,讲巴黎如何被围等时的表情使“我”很激动,我们合唱起了那个充满战斗热情的 《马赛曲》 。和T小组在一起时“我”这种崇拜为国捐躯的情绪达到了 ,在镜框间都夹起了波拿巴的画像。有一次T小组领我们去卢森堡博物馆参观后布置了作业: 《描写你最喜欢的画》,我挑选的是德塔伊的《梦》。我在11岁时母亲来看过“我”一次,那是1909年二月以来的第一次会面,后来在1914年母亲又来过一次,但因为战争很快就回去了。这时我也该去上中学了,终于有一天早晨后母送我到车站并拜托给了售票员,从此我开始了中学生活。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也到此结束。

作品鉴赏 80多岁的法国当代女作家兼文艺理论家娜塔丽·萨洛特,至今仍挥动金笔,精神抖擞地驰骋在文坛上。诚然,“艺术家的生命力是永远的”,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谁能阻止一个人肌体的衰退呢于是当人们祝愿这位德高望重的作家长寿时,她的思绪和情感已飘逝到遥远孩提的梦境中。《童年》这部优秀的自传体小说就此诞生了。趁这夕阳的余辉,托起童年的浓雾,将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钩住,完完整整地掏出来,以便抓住生命,获得力量,这就是作家创作的指导思想。小说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从五、六岁到十一、二岁的成长过程。她和一般儿童有相似点: 单纯幼稚、天真烂漫,善良诚实。她爱爬山、玩水,肆无忌惮地从雪堆上往下滚,她无忧无虑勇敢地玩各种游戏。她讨厌虚伪和做作,大人让她扮演一个比她年小的孩子的声音和动作,她感到是对真正自己的屈辱和背叛。她同情老人,疼爱爷爷、奶奶和外婆,她喜欢仁慈,温和,善良的舅妈和继父。除外,她还是个与众不同,有着异样气质的儿童,五、六岁时,当大人们告诉她:“不,你不能这样做”时,她说: “不,我要这样做”于是她拿起剪刀扎烂了绸椅套,她是一个好奇心极强,爱做别人不做或别人禁止她做的事的孩子,她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同时又很敏感容易被伤害。父母离异后,遭到旁人歧视和白眼,她就对自己说: “我没必要变成一个可怜的畸形人,一个贱民,我有一切都摧不毁的力量,掌握着完全彻底的独立性。”她对后母的偏心眼很气愤,就采取她仅能采取的报复手段,她故意偷了一袋糖果,被人当场抓住,让后母当众出丑。上学之前她写了一些文章,没有得到大作家的赏识,给她幼小的心理留下很深的创伤,童年这个创伤使作者到了三十岁以后才开始搞创作。但她在儿童时就具备了一个艺术家所特有的气质,她有崇高的理想和志愿,她崇拜象伊凡诺夫先生那样视死如归的革命家,她渴望荣誉崇尚英雄主义,她时常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胖胖的,大腹便便的拿破仑。她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力。她把全班三十几个学生的名字写在自己叠的玩具鸡的头上,叫出每个学生名字起来回答问题,她自己又扮老师又当学生,她具有超常的想象力。她极其敏锐地观察到后母眼睛里闪着令人不安的小火花、象刁恶的后娘对待灰姑娘似的。她能够很准确的概括和分析出母亲五官及肤色的优缺点,得出母亲不如玩具娃娃美的结论。对大自然的酷爱也陶冶了这位未来艺术家的美好性情,她时常陶醉在红、黄、蓝、绿、青等各式温馨、柔和的花草中达到忘我的境地。强烈的求知欲、顽强的学习毅力为她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她从小就对各种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饥似渴地看小儿书以及后来看那些对她那么小的年龄难以理解的书。她上学时,要求自己每门功课必须拿第一,她把作文课看成是一种最自由、最美丽、最自高无尚的享受,这一切都在一个八十岁老人的笔下生动地再现了出来,在这篇小说里作者运用了新小说的心理描写法取得极佳的效果,尤其是她最擅长的对话的运用,内心独白、独白前奏等的穿插交错的运用,更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采用老年人的口气和儿童的口气,以便不断相互提醒、相互补充、相互纠正,使童年往事的回忆更加清晰,内容和性格特征也更突出。在语言上作家保留了自己的特点,大量地运用短句、断续句及省略号,以此赋予人们一双孩童的眼睛,让他们用这双眼睛和她一起来看那新鲜有趣的世界,而不是被动地去听她的讲述,这样她就把传统叙事法和新小说心理描写及自己语言特点就更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1938年春,贺子珍来到莫尼诺国际儿童学院看望毛主席的孩子毛岸英、毛岸青,在贺子珍的关心下,毛岸英、毛岸青也渐渐接受了贺妈妈,常常回去看望她,那段日子虽然很艰苦,但对他们来说却也是人生中难得快乐的日子

1927年,大革命失败,毛主席决定前往安源部署秋收起义,为了不让自己的妻儿遭遇不测,毛主席让妻子杨开慧和毛岸英三兄弟返回故乡板仓。

当时,毛岸英不到5岁,毛岸青不到4岁,毛岸龙也才只有4个月大,这一次,毛主席与往常一样同杨开慧匆匆分别,甚至还没来得及告别,只是把这一次分别当做一次普通的出门, 可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这一次离别竟成为了毛主席与杨开慧、毛岸龙的最后一面。

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之后,毛主席又把队伍拉上了井冈山,来到井冈山后,毛主席开始了他真正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革命实践,而毛主席也始终没有忘记在长沙板仓家中苦苦为他守候、抚育幼儿的妻子,他用暗语给杨开慧写去了一封信:

然而这封信一直到1928年初才辗转到了杨开慧的手中,杨开慧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十分开心,她从家中翻箱倒柜地找到了一张地图,终于找到了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井冈山,知道了丈夫还活着,还在牵挂着她和孩子,她激动的落下了眼泪。

那时,杨开慧虽然在家乡抚养三个孩子,但是她始终没有忘记为革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曾多次团结家乡群众展开地下武装斗争。

1930年8月,湖南军阀何健因打不过红军,便将对红军的怨恨迁怒到了红军***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的身上,下令悬赏大洋千元,缉拿“毛泽东妻子杨氏”。

在这个夏天,红军曾两次攻入长沙,然而时间却十分短暂, 历史 并没有给他们夫妻团聚的机会,当时地下党组织还曾劝说杨开慧去找“毛委员”,可杨开慧却说: “润之没有让我走,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

虽然那时有群众们的帮助,但在10月14日,杨开慧回家看望母亲和三个孩子的时候,还是被军阀逮捕了。

那时,毛岸英仅有8岁,小小年纪的他看到妈妈被人拉扯着带走,直接冲到妈妈前面试图隔开这些军阀密探和杨开慧的距离,他大喊道: “你们放开我妈妈,我妈妈是好人”

军阀密探面对毛岸英的大喊没有半点反应,而是直接把杨开慧和毛岸英一起带走了。

在狱中,何健最开始并没有对杨开慧实施暴刑,只是威逼利诱她投降,并在报纸上刊登出“与毛泽东脱离婚姻关系”的消息。

可何健终究是低估了一个***人不屈不挠的气节,她始终只有一句: “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最后,何健知道自己没办法说服杨开慧,便起了杀心,决定杀了杨开慧,以此来激怒毛主席。

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城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英勇就义。行刑前,法官宣布死刑的时候,让杨开慧选择“枪毙或砍头”,她选择了前者因为杨开慧并不想自己的头颅被挂在公共场合示众,这一年,杨开慧仅有29岁。

杨开慧曾说:

母亲的牺牲,给刚满8岁的小岸英心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为此,他还在狱中大病一场。

在杨开慧去世18天后,毛岸英才被舅舅杨开智保释出来,回到了板仓,自此,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失去了母亲杨开慧,也不知道父亲毛主席的下落,便在板仓同外婆一起生活。

外婆带着三个孩子在板仓生活也是十分困难的,家里经济并不富裕,再加上长沙白色恐怖相当严重,敌人到处抓捕***人和进步群众,时刻威胁着毛岸英三兄弟的安全。

当时在上海地下党中央机关工作的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得知三个孩子境况后十分不放心,他经请示党组织同意,由他亲自写信给板仓,要板仓的亲属把毛岸英三兄弟送到上海来。

就这样,外婆和舅舅杨开智悄悄将三个孩子送到了上海,为了安全起见,他们给孩子改了真实姓名,分别是:杨永福、杨永寿、杨永泰。

来到上海后,毛泽民将三个孩子送到了地下党组织主办的戈登路大同幼稚园抚养,大同幼稚园的创办人是当时在上海地下党中央机关特科工作的董健吾,他的公开身份是上海圣彼得教堂主持牧师,幼稚园主要是解决失散流落在上海的革命子弟的抚养问题。

可就在来到幼稚园没多长时间后,三弟毛岸龙就因病去世了。

1931年,不幸的事情再次发生,上海地下党组织因顾顺章的叛变遭到了严重迫害,大同幼稚园的真实身份也被暴露,无奈之下,地下党组织只得将幼稚园遣散,这导致很多革命子弟的孩子在上海开始了漂泊的生活,这让本就孤苦无依的毛岸英和毛岸青成为了孤儿。

党组织为了保证毛岸英兄弟的安全,便将他们二人安排在了董健吾的家中,并每月支付30元的生活费用。

可就在毛岸英和毛岸青过了两年相对安稳的日子后,党中央因迁往江西瑞金导致对毛岸英两兄弟的资助中断,而这时,董健吾也已经辞去了牧师的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更没有办法帮助毛岸英兄弟,而他的妻子也渐渐开始嫌弃两个孩子。

最后,迫于无奈,兄弟二人选择离开董健吾家中,来到上海街头漂泊,为了能够生存下来,毛岸英和毛岸青捡过垃圾、卖过报纸、推过板车,也当过小时工,可挣来的钱依旧寥寥无几,有时甚至还要被老板打骂。

可就是这样的日子,毛岸英和毛岸青一直过了5年之久,1936年在上海地下党组织和董健吾的努力寻找下,终于找到了兄弟二人,为了保证他们二人不受到敌人的迫害,在党组织的周密安排下,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二人从上海转到法国前往了苏联。

1937年,毛岸英和毛岸青正式进入莫尼诺国际儿童学院学习,他们十分珍惜既能好好学习,又不用提心吊胆生活的日子。

1938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在莫尼诺国际儿童学员宿舍里,一位老师领着一个身材高高的、30岁左右的女干部来到毛岸英、毛岸青的住处。

老师介绍道:“谢廖沙(毛岸英俄语名)、戈勒(毛岸青俄语名),你们瞧她是谁?她是专门来看你们的。”

这让毛岸英和毛岸青也觉得十分好奇,他们并没有亲人在莫斯科,怎么会有人特意来看他们呢?

他们没有吭声,只是用审视的目光偷偷地打量着她,这位女干部看着毛岸英和毛岸青的样子,笑了笑,回头问老师: “他们就是岸英、岸青吧?!”

老师笑着指了指毛岸英,又指了指毛岸青说:“是的,他是哥哥岸英,他是弟弟岸青。”

接着,老师又同毛岸英和毛岸青说:“她是你们的贺妈妈——贺子珍,刚从中国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来学习的。”

毛岸英、毛岸青自母亲杨开慧牺牲之后就失去了母爱,又有10多年没有见过父亲毛主席,更没有听过贺子珍的名字,仍是冷冰冰地打量着她。

贺子珍看了看两个孩子,又看了看他们的床铺,便把带来的水果放在了桌子上,又把他们又脏又乱的床铺给他们整理好,然后又弯下身子把床上的“杂货摊”清理好,把脏衣服卷起来,准备带回去给他们洗一下,毛岸英、毛岸青看见后,觉得很是不好意思,便跟着她清理了自己床上的杂物。

房间清理干净后,贺子珍又将拿来的水果给削好,用一种充满真诚的母爱的眼神递给了毛岸英、毛岸青。

毛岸英、毛岸青见状便主动去给贺子珍倒了一杯热茶递给她。

1937年,贺子珍因与毛主席怄气离开延安,那时的她怀有身孕,却还是只身一人前往苏联治病,在长征时,她为救受伤同志遭到了敌机轰炸,身上共留下17处伤口,还有一些弹片没有取出,而她此次前来莫斯科的主要目的,便是想把这些弹片取出来。

可在医生仔细检查过后,发现藏在贺子珍身体里的弹片,已经同她头骨、肌肉和肺叶长在了一起,已经不可能取出了,就这样,贺子珍放弃了取出弹片的想法。

来到莫斯科不久后,贺子珍就得知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孩子毛岸英、毛岸青也在苏联,她便主动来到莫尼诺国际儿童学院看望两个孩子。

渐渐地,毛岸英和毛岸青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他们也常常会在课余时间去贺子珍的住处看望她。

在来到莫斯科四个多月后,贺子珍生下了一个男孩子,毛岸英、毛岸青看着小弟弟,十分开心,争相抱着、亲吻着。

“贺妈妈,你看,小弟弟长得多像我爸爸呀!” 毛岸英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11年前爸爸的形象。

“是呀,他和你们长得也很像啊,因为他和你们是同一个爸爸呀!” 贺子珍看着三个孩子,笑着说。

自此以后,贺子珍的小房间也成了毛岸英、毛岸青的家,他们常常会来逗小弟弟玩。

贺子珍也常常会给他们讲父亲毛主席的故事、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也会讲到自己的经历。

就这样,在异国他乡,毛岸英、毛岸青又体会了母爱的温暖,也多了一份依靠。

可祸从天降,贺子珍出生不久的小宝宝突患肺炎夭折了,贺子珍悲痛欲绝,久久抱着自己的孩子不愿松手,也不让战友们把他埋葬。

同贺子珍在一起学习的贺诚等人,无论怎么劝贺子珍都无济于事,只得把孩子强行抱走,埋在了东方大学的校园里。

孩子离开后,贺子珍的情绪一度崩溃,泪流满面,两只眼睛也变得呆呆,没有了往日的神采。

毛岸英、毛岸青看着贺妈妈这个样子,十分心疼,安慰道: “贺妈妈,贺妈妈,您别难过了,您要保重身体,小弟弟不在了,还有我们呢,我们也是你的儿子呀!”

听着毛岸英、毛岸青的话,痛苦不堪的贺子珍突然停止了哭泣,将毛岸英、毛岸青一把搂进怀中,不停地叫着:“儿呀,儿呀!”

毛岸英、毛岸青也在贺子珍的怀中,轻声地喊着“妈妈,妈妈!”

在孩子夭折后没多久,毛主席再婚的消息传到了贺子珍的耳中,失去儿子的创伤还没愈合,又失去了丈夫,很快,她的精神失去了支柱,彻底崩溃了。

贺子珍常常会嘴里会念叨着:“千错万错,错在离开他”

毛岸英、毛岸青看着贺妈妈难过的样子,心里也十分难过,便主动为她解除精神痛苦,有时会讲故事,有时会说笑话,有时谈新闻,有时拉扯儿童院的趣事谈天说地,就是不谈毛主席,以防刺痛她的心。

贺子珍失去孩子的消息很快传回了国内,毛主席为解除贺子珍的痛苦,便将女儿娇娇送到了贺子珍身边。

而娇娇的到来也确实成为贺子珍生活中的一束光,可在娇娇来到苏联不久后,苏德战争爆发了,战争导致食品供应极度短缺。

当时伊万诺沃市的食物供应大量压缩,每天成人供应主食300g,少年500g,幼儿700g,每天早晨人均只有半片面包,一碗玉米粥,午餐和晚餐也只有一片面包和一盘土豆。

可这些食物连5岁的娇娇都不够吃,更何况是十八九岁的毛岸英和毛岸青的。

当时,贺子珍每天承担着织一件毛衣、三双袜子的任务,已经很是紧张了,但是 她看着每天食不果腹的毛岸英和毛岸青,还是挤出时间开荒、种胡萝卜、土豆、蔬菜,甚至还会从自己和娇娇的口粮中节省一部分,留到周末,等毛岸英、毛岸青从学校回来后食用。

每当毛岸英和毛岸青从学校回来的时候,贺子珍都会把土豆切片,煮成一锅汤,把节省下来的面片糊也煮进去。

虽然这些并不是好食品,但一家四口围坐在一起,喝着热乎乎的土豆汤,有说有笑,也甚是开心。

可惜,这个甜蜜的家庭也没有维系多久,很快就解体了。

1942年,苏德战争进入了最残酷的阶段,毛岸英主动上书斯大林要求上前线,很快就得到了斯大林的同意,就这样,在贺子珍照顾毛岸英4年后,毛岸英离开了贺妈妈,奔赴了战场。

1946年,毛岸英未来得及去和贺子珍告别,便回到了中国,回到了阔别18年之久的爸爸毛主席的身边。

而远在苏联的贺子珍身边也只剩下娇娇一人,那时毛岸青也顺利在七年制的学校毕业,考入了莫斯科东方文化大学,离开了他们的家。

毛岸英在回到毛主席身边后,仅在家里住了两天,毛主席便让他去和战士们一起吃大灶,对此,毛主席曾笑着和毛岸英解释道: “我可不想让别人说我毛泽东的孩子搞特殊啊!”

在1946年春节刚过后,毛主席又做出了一个让人觉得出乎意料的决定:让毛岸英去当农民,师从劳动英雄吴满有。

毛主席在征得毛岸英的同意后,特意嘱咐道:“你去的时候要自带行李、口粮和种子,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要求毛岸英在回来时,皮肤要像农民一样黑,手上要有农民手上一样的老茧,如果学不成,就不让他回延安。

毛岸英在来到吴家枣园后,吴满有还不让他同自己的儿子上山去劳动,毛岸英却说: “我不劳动,不向你们学习,我爸是不会同意我回去的啊。”

周恩来总理在得知毛主席让毛岸英当农民的事后,对毛主席说: “主席,你是不是对岸英过于严厉了些,这孩子从小吃了太多苦了。”

毛主席笑了笑说: “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呢?”

毛主席自然也知道毛岸英自小吃了太多苦,又不在自己的身边,可也正是毛主席对毛岸英的严厉,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对这个儿子是寄予厚望的。

就这样,毛岸英在做到父亲毛主席提出的要求后,才离开吴家枣园,返回延安。

回到延安后,毛主席抚摸着儿子毛岸英长满老茧的手,满意的夸奖道:“这就是你‘劳动大学’的毕业证啊!”

1947年,贺子珍结束了留苏9年的生活,带着毛岸青和娇娇一同回到了中国。

回到中国后,贺子珍就再也没有见到过毛岸英,但是她也总是向身边的人询问着毛岸英的近况,在了解到毛岸英一切都好后,总是安心地笑笑。

可幸福的日子总是稍纵即逝的,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面对着即将烧到鸭绿江的战火,毛主席下令派志愿军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当毛岸英得知父亲决定派兵出征朝鲜的时候,他也主动向父亲提出要成为志愿军中的一员,毛主席在深思熟虑之后,同意了毛岸英的这一要求。

可让毛主席和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毛岸英这一次离开祖国,再也未能回来

在入朝一个月后,志愿军作战室就遭到了敌机轰炸,而当时毛岸英和高瑞欣刚好在作战室内,未能跑出来。

当彭德怀得知此事后,久久没能说出话来,良久后,他才哽咽着说: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牺牲,为此,彭德怀亲自起草了一份不到30字的电报,这份电报花费了彭德怀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电报写道:

当这份电报被传回国内后,电报员不知道这份电报该如何处理,便交给了周总理,周总理看着这份电报良久,才缓缓说出: “先不要给主席看了,他现在身体不大好,等好些了再交给他吧。”

一直到1951年1月2日,毛主席才得知儿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据叶子龙回忆:

毛主席的心在流血,但是他还得为中国、为人民谋生存发展之路,就这样,他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当时中央考虑到毛岸英的去世,必然让毛主席备受打击,便让他前往北京附近休息一段时间。

这一休息就是两个月,那时,毛主席的作息与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早上8点左右睡下,下午三四点起床,然后工作,偶尔他会在外面散散步,也会同工作人员闲聊、热闹一会儿,心情也要比在得知毛岸英去世的时候,好上许多。

其实, 在20世纪50年代时,毛岸英曾给贺子珍写过一封信,信是用毛笔写的,字迹与毛主席的也十分相似,在信的开头,毛岸英亲切的称贺子珍为“贺妈妈”,这就足以见得毛岸英对贺子珍的感情是极深的。

据贺子珍侄女回忆:

1990年,在毛主席去世14年后,相关部门在整理毛主席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不属于毛主席本人的遗物,在经过仔细辨认后,才得知这些物件是毛岸英的,而这些东西一直也没有被任何人发现过。

可谁又知道,在毛岸英去世后,毛主席曾几次在夜晚的时候,悄悄拿出儿子的遗物,睹物思人呢?

以上就是关于俄国最早的工人代表苏维埃是如何建立的全部的内容,包括:俄国最早的工人代表苏维埃是如何建立的、俄罗斯各州、从库页岛到莫斯科,俄罗斯50个被遗弃的荒芜之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131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