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子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翻译

亚运火炬2023-04-28  27

子路曾子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翻译如下:

原文: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凭这个原因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 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 ,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 天子的时候 ,我愿意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 ,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也不过是各自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游泳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同曾皙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的事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1 翻译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导乎三子者之撰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导乎三子者之撰。”意思为: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白话释义: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作者简介: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文章简介: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2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意思是: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一、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二、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人家)不用我了。

(你们)平时(就)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对他示以微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耕之事完毕。(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的事)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三、出处:《论语•先进》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二、赏析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

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有下面一些理由。三、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会同的解释

[jointly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 concerned]

会合共同 如会同。——《论语·先进》 宗庙会同。 详细解释 (1)汇合。 《书·禹贡》 :“九河既道, 雷夏 既泽, 灉 沮 会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二》 :“湖周五十里,城下陂池皆来会同。” (2)古代 诸侯 朝见天子的通称。 《诗·小雅·车攻》 :“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毛 传:“时见曰会,殷见曰同。绎,陈也。” (3)泛指朝会。 晋 潘岳 《上客舍议》 :“乃今四海会同,九服纳贡。” 唐 柳宗元 《封建论》 :“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章炳麟 《箴新党论》 :“声气相扶,交相诵美,哀亡 上寿 及以饮食会同之属, 华实 两尽, 足以 无憾。” (4)聚会;会见。 《南史·王悦之传》 :“﹝ 王悦之 ﹞为吏部郎,邻省有会同者,遗 悦之 饼一瓯。” (5)会合有关方面共同办理。 《檮杌闲评》 第二六回:“且说 兖州 兵备道奉巡抚火牌,调 登州 营守备 苗先 ,会同道标把摠 吴成 等,领兵五千剿捕。” 《人民日报》 198239:“ 国家 科学技术委员会今后的主要 任务 是, 研究 科学技术政策,会同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提出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课题, 组织 协调科学技术力量进行攻关。”

词语分解

会的解释 会 (会) ì 聚合,合拢,合在一起:会合。会审。会话。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会议。 开会 。 重要 的或中心的城市:都()会。省会。 彼此 见面:会面。会见。 付钱:会账。会钞。 理解,领悟,懂:会 同的解释 同 ó 一样,没有差异;相同。同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同侪(同辈)。同庚(同岁)。同年。同胞。同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 同行 业的人)。同仁(同人)。同仇敌忾。同工异曲。

1 文言文中的相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相”的意思:

1、相xiàng

①<;动>;仔细看;观察。《订鬼》:“伯乐学相马。”

②<;名>;相貌。《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③<;动>;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④<;名>;帮助别人的人。《季氏将伐歂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

⑤<;名>;辅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又<;名使动>;使……当宰相。《资治通鉴·周纪一》:“魏置相,相田文。”

⑥<;名>;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相xiāng

①<;副>;互相。《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副>;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③<;副>;递相;相继。《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相与⒈一起;共同。⒉交往;结交。

相得关系融洽。

2 “相”在文言文里有何解释

1、表示动作行为的交互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互相”或“相互”、“彼此”等意思。

例如: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译文: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2、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实际上起代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你”、“她”、“它”等意思。

例如:士别三日,即便括目相待。——司马光•《孙权劝学》

译文:跟读书的人分别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3、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看”、“观察”等意思。

例如:大丈夫相时而动。——曹雪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译文:大丈夫要看好时机行动。

相的基本解释:

相[xiāng]

1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 :互相。

2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 :相信。

3 亲自看(是否中意) :相亲。

4 姓。

相[xiàng]

1 容貌,样子 :相貌。

2 物体的外观 :月相。

3 察看,判断 :相面。

4 辅助,亦指辅佐的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 :辅相。

5 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 的部长。

6 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7 姓。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於木。”《诗》曰:“相鼠有皮。”

白话版《说文解字》:相,察看。字形采用“目、木”会义。《易经》上说:“地上最容易远眺观察的位置,莫过于在树上。”《诗经》上有诗句唱道:“注意看,鼠有多厚的皮!”

相关词汇解释:

1、相爱[xiāng ài]

解释:互相亲爱、友好。

2、相知[xiāng zhī]

解释:彼此相交而互相了解,感情深厚:相知有素。

3、相合[xiāng hé]

解释:彼此一致;相符。

4、面相[miàn xiàng]

解释:相貌;样子:因为天黑,没有看清他是什么面相。

5、露相[lòu xiàng]

解释:露出本来面目。

3 文言文中所有“相”字的用法及例子

(1) 交互;互相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汉· 苏武《留别妻》当国者相见。——宋· 文天祥《 后序》袁人相聚。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鸡犬相闻。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更相庆。——《世说新语·自新》里人相庆青山相对。

——唐· 李白《望天门山》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两相思,两不知。

——南朝宋· 鲍照《代春日行》(2) 又如:相叙契阔(互相诉说分别后的情思);相思锦色(红豆又称相思豆。即红豆色)(3) 共同鲁孟孙、叔孙、季孙相勠力劫 昭公——《韩非子·内储说下》(4) 又如:上下相安(5) 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相传以为雁荡。—— 宋· 沈括《梦溪笔谈》络绎相属。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6) 又如:父子相传;相寻(连续;不断);相及(犹相继)(7)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8) 表自称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9) 表对称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0) 表他称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聊斋志异·狼三则》杂然相许。——《列子·汤问》相委而去。

——《世说新语·自新》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唐· 柳宗元《三戒》则噪而相逐。(相逐,追逐他。

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11) 又如:相唤(招呼);相牵(牵来;捆绑);相招(招来;引来) 相 xiāng 〈动〉(1) 相差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

——《商君书·错法》(2) 又如:相万(相差万倍。极言相差之大);相绝(相差极大);相远(相异;差距大)(3) 亲自观看 如:相媳妇(男家派亲人去女家相看女方);相机(察看当时情况,寻找有利时机) 相 xiàng 〈名〉(1) 人的外貌,相貌 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李将军列传》儿已薄禄相。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非人臣之相也。——《三国演义》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西游记》(2) 官名: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赵歇为王, 陈馀为将, 张耳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托名汉相。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将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3) 又如:相辅(宰相);将相和;贤相;良相;奸相;权相;相王(宰相又封王者);相臣(宰相。

亦泛指大臣);相父(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邦(相国)(4) 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永和初,出为 河间相。——《后汉书》(5) 某些国家(如日本)的官名,相当于中央 的部长。

如:首相;大藏相(6) 相位 。如:两相流;有机相;水相;液相;相律;月相(7) 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论语·先进》(8) 古代的一种乐器 后乱以武,治乱以相。——《礼记》(9) 农历七月的别名 七月为相,八月为壮。

——《尔雅》(10) 通过看面容对命运的预卜 如:相工;体相;手相;星相(11) 古地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12) 引盲人行走的人 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焉用彼相。

——《论语·季氏》(13) 如:相步;相道(向导,引导;观察、选择道路)。

4 古文中相的用法详解

动〉

1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2 同本义 [look at;examine the appearance and judge]

相,省视也。——《说文》

相,视也。——《尔雅》

相时憸民。——《书·盘庚上》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书·召诰》

善相丘陵。——《礼记·月令》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鄘风·相鼠》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论衡·订鬼》

不敢复相士。——《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胜相士多。

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二刻拍案惊奇》 3 又如:相尸(验尸);相女配夫(根据女儿的情况选配女婿);相脚头(盗贼作案前窥探线路) 4 看相 [physiognomize]

臣少好相人。——《史记·高祖本纪》 5 又如:相法(观察面相体态等以卜吉凶的方法);相禄(谓享有福禄的面相) 6 辅佐,扶助 [assist]

有相之道。——《诗·大雅·生民》

相夫子。——《论语·季氏》

季文子相三君。——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伊尹相汤伐 桀。——《汤誓》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晋公子重耳出亡》

使相之。——晋· 干宝《搜神记》

无物以相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 7 又如:相天(助成自然之道);相王(辅佐帝王;谓宰相而封王者);相吏(汉代辅佐诸侯王的官员);相者(助主人传命或导客的人) 8 教导 [teach]

问谁相礼,则华元…。——《国语》 9 治,治理 [administer]

相我受民。——《书·立政》 10 选择 [choose]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 11 又如:相攸(择婚的别称);相宅(择地定居;旧时迷信以观察地形地物判定住屋吉凶的一种方术) 12 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be minister]

及遣其子宋襄相 齐。——《史记·项羽本纪》 13 像 [like]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西游记》

〈名〉

1 人的外貌,相貌 [looks;appearance]

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李将军列传》

儿已薄禄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非人臣之相也。——《三国演义》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西游记》 2 又如:长相(相貌);形相(外貌;外表);相表(相貌;体形);相品(仪表,人品) 3 照片 [photo, photograph]。如:照个相 4 官名 [the prime minister] 5 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赵歇为王, 陈馀为将, 张耳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托名汉相。——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将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相辅(宰相);将相和;贤相;良相;奸相;权相;相王(宰相又封王者);相臣(宰相。亦泛指大臣);相父(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邦(相国) 7 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

永和初,出为 河间相。——《后汉书》 8 某些国家(如日本)的官名,相当于中央 的部长。如:首相;大藏相 9 相位 [phase]。如:两相流;有机相;水相;液相;相律;月相 10 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master of ceremonies]

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11 古代的一种乐器 [ xiang —an 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

后乱以武,治乱以相。——《礼记》 12 农历七月的别名 [the seventh month]

七月为相,八月为壮。——《尔雅》 13 通过看面容对命运的预卜 [physiognomy]。如:相工;体相;手相;星相 14 古地名 [Xiang town]。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 15 引盲人行走的人 [blind guide]

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

焉用彼相。——《论语·季氏》 16 如:相步;相道(向导,引导;观察、选择道路)

5 古文中“相”的用法

官名。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相为官名始此。

交互;互相

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共同

鲁孟孙、叔孙、季孙相勠力劫昭公——《韩非子·内储说下》

又如:上下相安

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相传以为雁荡。——宋·沈括《梦溪笔谈》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表自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表对称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亲友如相问。——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表他称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相差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商君书·错法》

6 文言文中 为,以,相的解释

“为”用法:1)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2)做。

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何以为计? (4)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5)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9)有。

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

(10)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

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14)给,替。

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 (16)因为。

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以”的用法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的谩#?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

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

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

(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相”的用法有下列几种: 一、用作名词的有二十一处。

如: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②于。

7 相字的古文意思

◎ 相xiāng 〈副〉(1) 交互;互相 [mutually;each other]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汉· 苏武《留别妻》当国者相见。——宋· 文天祥《 后序》与北骑相出没。

袁人相聚。——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父子相保。

——《淮南子·人间训》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更相庆。

——《世说新语·自新》里人相庆 青山相对。——唐· 李白《望天门山》水石相搏。

——宋· 苏轼《石钟山记》两相思,两不知。——南朝宋· 鲍照《代春日行》(2) 又如:相叙契阔(互相诉说分别后的情思);相思锦色(红豆又称相思豆。

即红豆色)(3) 共同[together;jointly] 鲁孟孙、叔孙、季孙相勠力劫 昭公——《韩非子·内储说下》(4) 又如:上下相安(5) 递相;先后 [successively;one after another] 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相传以为雁荡。

—— 宋· 沈括《梦溪笔谈》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6) 又如:父子相传;相寻(连续;不断);相及(犹相继)(7)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indicates how one party behaves towards the other](8) 表自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9) 表对称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亲友如相问。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0) 表他称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杂然相许。

——《列子·汤问》相委而去。——《世说新语·自新》莫相知。

(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唐· 柳宗元《三戒》则噪而相逐。

(相逐,追逐他。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11) 又如:相唤(招呼);相牵(牵来;捆绑);相招(招来;引来) 词性变化 ◎ 相xiāng 〈动〉(1) 相差 [differ]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商君书·错法》(2) 又如:相万(相差万倍。

极言相差之大);相绝(相差极大);相远(相异;差距大)(3) 亲自观看 [see for oneself]。如:相媳妇(男家派亲人去女家相看女方);相机(察看当时情况,寻找有利时机) 基本词义 ◎ 相xiàng 〈动〉(1) (会意。

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2) 同本义 [look at;examine the appearance and judge] 相,省视也。

——《说文》相,视也。——《尔雅》相时憸民。

——《书·盘庚上》惟太保先周公相宅。——《书·召诰》善相丘陵。

——《礼记·月令》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鄘风·相鼠》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论衡·订鬼》不敢复相士。——《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胜相士多。

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二刻拍案惊奇》(3) 又如:相尸(验尸);相女配夫(根据女儿的情况选配女婿);相脚头(盗贼作案前窥探线路)(4) 看相 [physiognomize] 臣少好相人。

——《史记·高祖本纪》(5) 又如:相法(观察面相体态等以卜吉凶的方法);相禄(谓享有福禄的面相)(6) 辅佐,扶助 [assist] 有相之道。——《诗·大雅·生民》相夫子。

——《论语·季氏》季文子相三君。——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伊尹相汤伐 桀。

——《汤誓》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晋公子重耳出亡》使相之。

——晋· 干宝《搜神记》无物以相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7) 又如:相天(助成自然之道);相王(辅佐帝王;谓宰相而封王者);相吏(汉代辅佐诸侯王的官员);相者(助主人传命或导客的人)(8) 教导 [teach] 问谁相礼,则华元…。

——《国语》(9) 治,治理 [administer] 相我受民。——《书·立政》(10) 选择 [choose]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三国演义》(11) 又如:相攸(择婚的别称);相宅(择地定居;旧时迷信以观察地形地物判定住屋吉凶的一种方术)(12) 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be minister] 及遣其子宋襄相 齐。——《史记·项羽本纪》(13) 像 [like]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西游记》词性变化 ◎ 相xiàng 〈名〉(1) 人的外貌,相貌 [looks;appearance] 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李将军列传》儿已薄禄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非人臣之相也。

——《三国演义》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西游记》(2) 又如:长相(相貌);形相(外貌;外表);相表(相貌;体形);相品(仪表,人品)(3) 照片 [photo, photograph]。

如:照个相(4) 官名 [the prime minister](5) 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赵歇为王, 陈馀为将, 张耳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托名汉相。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将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6) 又如:相辅(宰相);将相和;贤相;良相;奸相;权相;相王(宰相又封王者);相臣(宰相。

亦泛指大臣);相父(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邦(相国)(7) 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

8 古文相的一词多义

相的一词多义:

字义解释:

读音:xiàng

①<;动>;仔细看;观察。《订鬼》:“伯乐学相马。”

②<;名>;相貌。《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③<;动>;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④<;名>;帮助别人的人。《季氏将伐歂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

⑤<;名>;辅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又<;名使动>;使……当宰相。《资治通鉴周纪一》:“魏置相,相田文。”

⑥<;名>;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读音:xiāng

①<;副>;互相。《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副>;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③<;副>;递相;相继。《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相与⒈一起;共同。⒉交往;结交。

相得关系融洽。

>

1 如在古文是什么意思

如 rú1随顺;依照。

《公羊传‧桓公元年》:“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 汉班固《白虎通‧嫁娶》:“女者,如也,从如人也。”

唐韩愈《唐故监察御史卫府君墓志铭》:“闻南方多水银丹砂,杂他奇药,镳为黄金,可饵以不死……得药,试如方,不效。” 《西游记》第四一回:“龙王俱如号令。”

2像;如同。 《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宋王十朋《题湖边庄》诗:“十里青山荫碧湖,湖边风物画难如。” 陈毅《赠缅甸友人》诗:“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

3及,比得上。 《论语‧公冶长》:“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唐韩愈《举张惟素自代状》:“臣所不如,辄举自代。”

清戴名世《缪太翁遗稿序》:“序吾先人文莫如子。”4往,去。

《左传‧隐公六年》:“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 唐韩愈《祭田横墓文》:“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东京,道出田横墓下。”

清龚自珍《尊隐》:“大川修道,百宝万货,奔命涌塞,喘车牛如京师。”5遭遇,际遇。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因於名场。”

张友鹤会校:“如,抄本作遇。”6奈。

《诗‧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论语‧子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唐白居易《霖雨苦多》诗:“自作浔阳客,无如苦雨何?”前蜀贯休《砚瓦》诗:“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7相敌;抵挡。

《战国策‧宋卫策》:“夫宋之不足如梁也,寡人知之矣。” 高诱注:“如,当也。”

《史记‧匈奴列传》:“单于自度战不能如汉兵,单于遂独身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8应当。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天欲杀之,则如勿生。” 《墨子‧贵义》:“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四》:“如,犹宜也。

言子宜劝我为义也。” 《大戴礼记‧保傅》:“不习为吏,如视己事。”

9不如。 《公羊传‧隐公元年》:“母欲立之,己杀之,如毋与而已矣。”

何休注:“如即不如,齐人语也。”10犹乃,是。

《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唐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初如遣宦情,终乃最郡课。”11农历二月的别称。

《尔雅‧释天》:“二月为如。”12表示举例。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太瘦生,唐人语也,至今犹以为语助,如作麽生,何似生之类是也。” 清龚自珍《通明观科判》:“下根觉大觉,又为三,如左。”

13通“汝”。尔,你。

《书‧洛诰》:“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 王国维《观堂集林‧洛诰解》:“如,而也;而,汝也。”

宋文天祥《感伤》诗:“各任如曹命,那知吾辈心。”14通“挐”。

交错。 《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田田相如,鐇钁株林。”

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后汉书》:“如,读为纷挐之挐,田田相如,犹今人言犬牙相错也。 扬雄《豫州箴》曰:‘田田相挐,庐庐相距’,是其证。”

15副词。将要。

《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如,犹将也……言忧喜各因其事,若有喜而忧,则亦将有忧而喜乎?”16副词。犹乃,这才,然后。

《大戴礼记‧少间》:“臣之言未尽,请尽臣之言,君如财之。”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如,犹乃也……言请俟臣之言尽,君乃裁之也。”

17介词。於。

《吕氏春秋‧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宋赵彦端《谒金门》词:“休相忆,明日远如今日。”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小如员外三四十岁。” 元赵显宏《一枝花‧行乐》套曲:“醉醺醺过如李白,乐醄醄胜似陶潜。”

18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 《诗‧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史记‧李将军列传》:“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资治通鉴‧汉元帝永光五年》:“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因时而动,以乱国家。”19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而;就。

《诗‧小雅‧车攻》:“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如破,而破也。”

《韩非子‧五蠹》:“民之故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 汉桓宽《盐铁论‧世务》:“见利如前,乘便而起。”

20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至於;却。 《书‧舜典》:“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

孔传:“玉帛、生、死所以为贽以见之。器谓圭璧,如五器,礼终则还之。”

《荀子‧儒效》:“乡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21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和,与。

《仪礼‧乡饮酒礼》:“公如大夫入。”22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或者。

《论语‧先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朱熹集注:“如,犹或也。”

《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予秦地如毋予,孰吉?”23形容词后缀。

犹然。 《易‧屯》:“屯如邅如,乘马班如。”

孔颖达疏:“如,是语辞也。” 王引之《经。

2 文言文中“如”字的用法列举“如”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如 释义 rú①往;到……去《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②依照;遵从《中山狼传》:“先生~其指,内狼于囊”③顺;符合《赤壁之战》:“邂逅不~意,便还就孤”④像;如同《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车盖”⑤及;比得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地利”⑥用于短语“如……何”中,表示“对待……怎么办”、“把……怎么办”《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何?”⑦不如;应该《子鱼论战》:“若爱重伤,勿伤”⑧如果;假如《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相问”⑨或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见方六七十,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⑩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礼乐,以俟君子”⑾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韩愈《答李翊书》:“仁义之人,其言蔼~也”。

3 文言文中“如”字的用法

释义 rú

①往;到……去。《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

②依照;遵从。《中山狼传》:“先生~其指,内狼于囊。”

③顺;符合。《赤壁之战》:“邂逅不~意,便还就孤。”

④像;如同。《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车盖。”

⑤及;比得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地利。”

⑥用于短语“如……何”中,表示“对待……怎么办”、“把……怎么办”。《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何?”

⑦不如;应该。《子鱼论战》:“若爱重伤,则~勿伤。”

⑧如果;假如。《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相问。”

⑨或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见方六七十,~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⑩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礼乐,以俟君子。”

⑾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韩愈《答李翊书》:“仁义之人,其言蔼~也。”

以上就是关于子路曾子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子路曾子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翻译、鼓瑟希文言文翻译、会同的解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131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