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中心,质量就是生命”,这是目前学校教育中经常提到的四句话。所有的中小学老师都应该听过。
首先,这四句话的核心立足点是“质量是生命”。因为“质量是生命”是最后的目标。前面三句话是讲教育的实施策略,都是为最后这个目标服务的。
“是生命”这3个字已经是当前对教育最沉重的注解。还有什么能超过生命呢?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质量是生命?因为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目前对学校的评价主要就是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又是什么呢?很显然是指学生成绩,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每一节课上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现在提倡“有效课堂”,实际上就是针对知识达成来讲的。“有效”肯定要能检测的指标,情感、思想、价值观等没办法用“有效”来衡量,既使找出一些指标,一节课也衡量不了。
所以,这4句话是学校针对当前以考试为目的学校教育模式提出来的,质量就是学生成绩。
据于以上分析,下面再谈以知识为目标的课堂教学。
一、中小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知识目标进行教学,肯定要以“教学为中心”这是课堂定位,“教学”就是教给学生知识。由于学生才是知识的受体,考核“有效”与否,本质上是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进而根据学生成绩来反映老师的教学效果。所以,“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这是角色定位。
二、把位置定好了,如何实施教学才能高效呢?针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目前全国出现了很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如昌乐二中的“271”学案导学式、杜郎口中学的“336”分组讨论模式、还有问题情景模式、设疑探究模式等等。
在本人看来,这些模式本质是一样的,区别只是外在的形式。本质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是组织与点拨。区别在于学生自学时间的长短和自学方式(做题还是讨论为主)。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大同小异的类型?主要是学校为了打出自己的名气。
三、进一步挖掘教学模式,高效原理是什么?学生学习高效的保障是内因与外因的契合度高。
无论看书做题式还是讨论式,本质上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学,这是高效的内因。与之配套的外因,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欲望的?实际上所有的模式都是通过设计逐层深入的问题来实现的。
区别在于,做题式是让学生看书把思路写出来,这个环境需要静。讨论式是让学生把思路说出来,这个环境也需要静,这个静是指不出现与问题无关的杂音。情景式是老师问学生答。
调动学生内驱力的难点是什么?是让学生心静。
无论做题还是讨论,都必须让学生回归自我,心中只有“我”,没有“他”。才能进入一个学习状态,从而达到学习的深度。否则,就是走形式,学生成绩不可能提高。许多学校学了模式不成功的根源就在于此。
当然,让学生入静肯定是花了一定时间和精力来培养的。要想学到精髓的学校,只需去学这个就够了:人家开始是如何训练学生入静的?成熟环节已只是展现形式了。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代教育思想。过去,传统教育思想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无论是在学识教育方面,还是在德性教育方面,都是如此。
总是老师教,学生听、学,甚至要求不走样。其结果,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抑制,创造性思维和潜能不能很好发挥,很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要达成以上目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必须时时考虑孩子,考虑到他们的需要和需求。不管是备课,还是上课都要以孩子的所需和接受度作为中心目标去规划去落实。
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呢?可以通过研究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去发现孩子们所处的年龄层次及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流谈心,以了解他们心里的疑惑;可以通过和他们的家长联系,交流学生的相关情况;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来衡量他们的所思所想。
教师作为主导的话,意味着他们是教育的引导者 ,指导者,而不是中心者。
这要求他们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设置情景,创造气氛等行为,来为孩子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平台与机会。
对此 ,教师应该先端正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理解他们,方能明白教育的意义,从而转变行动。
新课改倡导以构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是新课改的关键。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积极研究教学中突出的问题与对策。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科学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给予的思想影响,学生只有通过观察、思考、练习和应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更新、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转变观念,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决定的作用",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压抑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
判断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内在的能力情感等等应出现的变化,为促使学生发生这些变化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这其实就是一个备课问题。目前状况下,多数老师的教案目标陈述的是“老师做些什么”,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也就是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认为这是需要改进的。教案与学案必须合一设计,但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相长,"怎么学"应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这种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其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知识要点要表解化,以表解的形式系统归纳梳理各节知识,以此作为文化素质的基石。⑵以方法、思路作为主线,以问题和例题形式引导学生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知识框架和支撑。⑶围绕教学目标,椐认知规律,选择精当的训练题,突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这是文化素质的面。⑷教与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点、线、面构建的立体,涵盖全部知识的教学学法设计,抓住重点、难点的讲练编排,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着鲜活和翔实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提高综合能力。
二、再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学过程以注入式为主,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成为"听客"和"看客",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于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失落,积极性下降,到最后教师授课,学生唯命是从,更谈不上大胆质疑,向挑战。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主动性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将"讲堂"变成"学堂",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学习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现在提倡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是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拔和指导上,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转到"学"的方面,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才能使学生能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转变,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向深刻理解的意义学习的转变。
三、在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能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例如在教学中,一些学校变换学生的座位形式,由"秧田型"变化为“圆桌型”,由全班整齐划一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读读、圈圈、做做,同桌议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甚至走出课堂--这些都正好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
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实现四个转变: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②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③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态度的多方面的学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行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判断一个教师的优劣应以是否启发学生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为标准,而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那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问题都没有,这样的教师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应该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通过学生进行争议,相互评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思辩能力。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
1、首先,转变观念,用实际行动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护驾保行。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已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可,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参与讨论或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体。
2、其次,分层次提问和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问题。 比如,一般的学生要确保生字、生词、拼音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程度稍高些的学生,要提高问题的难度,在执教一年级语文《下雨啦》这首儿歌时,对雨滴落地声音的和柳树与桃树在雨中的话两部分内容,教学中可让那些程度较好的学生分析体会两部分内容的部分。而一些对于困难生的特殊情况,可设计一些的简单的问题,如跟着读,抽读易读的生字、拼音字母等,并及时给与鼓励,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是奖励漂亮的小贴纸,或者轻轻的点一点他们的小脑袋,摸摸他们的头之类的,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最后,考虑年段特点,在教学细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执教二年级上《称赞》,第一部分的导入环节,师出示,补充小獾的资料(来自词典并结合百度):
獾,又名狗獾。体重可达15公斤。体躯肥壮,四肢粗短。吻尖、眼小、耳短、颈短、尾短。爪长而弯曲,尤其是前肢爪,是掘土的有力工具。
考虑到二年级小朋友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在执教时做了改动:
獾,又名狗獾。体重可达15公斤(小当我们班XXX小朋友的体重)。四肢短粗,嘴尖眼小、尾短爪长,用前爪掘土找食。
这样不仅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小獾。
以上就是关于对“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怎么理解全部的内容,包括:对“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怎么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教师应如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