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区别:
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是两个相对的题材概念,以时间为划分标准。现实题材,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创作过程中,注意反映现实生活的主流,给读者以信心和鼓舞。
现实题材是文学创作术语。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指从现实生活和社会变革中选择的人物、事件等。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历史题材是文学创作术语,指的是有关描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题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虽然是从历史资料中选择出来的,但是一经作者加工提炼,便可翻出新意。
现实题材创作情况
从目前美术创作实际状况看,现实题材创作渐已成为主流军,评论家王进玉认为,这充分反映出大家对现实的关注。
但仍有很多人对现实题材创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和误判,会以偏执的视角,用狭义上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创作观来直接指导和衡量当下现实题材创作,将现实主义创作简单等同于现实题材创作,把现实题材美术创作混淆为写实主义绘画,或理解成用写实的方法进行的美术创作。
想了解中国近代史,不仅仅可以从书本上,也可以通过一些好剧,推荐十部表现近代历史的电视剧:
以下就是这十部剧的介绍:
1、《走向共和》
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至民初袁世凯称帝失败约30年间的中国近代历史,包括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拳乱、庚子后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张勋复辟等史事,呈现了中华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结束清朝统治,走向民国这一波澜壮阔的艰难历程。
简评:这部《走向共和》好的地方就在于,从公众的阅读和观赏方面第一次把李鸿章放到比较客观公正的角度去看。以往只是历史学家才会以公正的角度认识他的,一般的人对他的印象都是负面的。《走向共和》还原了历史的真实状态,没有拔高一个好人,没有贬低一个坏人。
2、《觉醒年代》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
简评:本剧虽讲文化史,但也重点选取了与新文化运动联系紧密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表现,如“二十一条”、张勋复辟、十月革命、一战结束、五四运动。这些事件要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要么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启发而产生。从前25集来看,这个思路非常清晰,完全可以用来做历史教学。
3、《人间正道是沧桑》
该剧讲述了杨家兄妹三人分别加入中国***和中国国民党,他们因政治信仰不同,而从手足情深,变成水火不容,最后天各一方的故事。剧中人物为虚构,历史事件有黄埔建校、北伐、解放战争、抗战等。
简评:《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的表现形式,表现了重大革命历史,以一般的人物和人物故事演绎了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观众从这部电视剧里可以看到领袖人物的影子和一些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片中瞿恩这个人物是中国***早期历史上那些杰出领袖人物和优秀***员相结合的一个艺术典型。
4、《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该剧以二十世纪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时代背景,讲述了青年时期的周恩来、邓小平、赵世炎、蔡和森等社会主义革命先驱与伟人在法国艰辛寻求救国之道并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革命道路的故事。
简评:该剧的康洪雷导演最擅长把充满说教意味的正剧变成人情味道十足的励志故事,让其充满感染力。留法勤工俭学的故事从选材到风格都足以令人期待,异国情调加上魅力人物,把“信仰”这个词也搅到青春无敌。
5、《恰同学少年》
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以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陶毅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
简评:《恰同学少年》通过独特的视角、凝重的思想内涵和高品位的叙事手法来解读伟人高尚的人生品格,改变了以往那种观念保守、呆板严肃、满口说教的形象,用更时尚的文字、更清新的风格,更开放的态度来拍摄,实现了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创作立意和创作风格上的突破和超越。
6、《长征》
该剧表现了中国***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逆境中战略转移,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生动刻画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挽狂澜于既倒的雄才大略,弘扬了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简评:《长征》以严格的历史真实展现了这段***人用生命、鲜血、意志和智慧书写的历史篇章。凸显了中国***人靠彻底的实事求是精神反败为胜,创造历史奇迹的气概和精神品格。
7、《外交风云》
以新中国诞生为起点,在世界大格局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中国外交事业上的故事,历史事件有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周总理访非、恢复联合国席位。
简评:用一系列重大外交事件串联起1949—1976年新中国外交的整体历程;在风格上宏大厚重,自始至终把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置于整个国际情势中加以艺术呈现。
8、《海棠依旧》
该剧根据周秉德创作的《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改编而成,讲述从新中国成立到周总理逝世期间,周总理工作和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呈现周总理以中华崛起为己任,为国家操劳、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壮丽一生的故事。
简评:《海棠依旧》有别于以往编年体的叙事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领袖传记,该剧不是以正面表现周恩来处身其中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他的历史功绩为主要视点来结构故事,而是以西花厅为叙事的出发点和连接点,把镜头对准了周恩来总理和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围绕刻画周恩来性格设置戏剧冲突,在层层推进的情感波澜中去精彩揭示周恩来在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的担当精神和非凡智慧。
9、《跨过鸭绿江》
该剧讲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以及邓华、洪学智、韩先楚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派往朝鲜作战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为代表的志愿军指战员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的战斗的故事。
简评:《跨过鸭绿江》首次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热情讴歌了英雄儿女,弘扬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展现了中国***、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不畏强权霸权、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那段光荣历史。
10、《伟大的转折》
该剧讲述了毛泽东等革命元勋在红军长征途中自通道转兵以后,指挥中央红军以东西驰骋、南北往返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终粉碎数十倍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而使红军重出生天的故事。
简评:《伟大的转折》严谨翔实地还原了长征的细节,在剧中,观众看到那段历史、那些人物鲜活地重现在屏幕中,尽管人物是扮演的,景致是拍摄或搭建出来的,但不可否认,这是观众抵抗遗忘、铭记历史的一种努力。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柯林·法瑞尔饰)生于纪元前356年为马其顿国王菲利普斯(方·基默饰)之子,是历史上第一位征服欧亚大陆的著名帝王。
亚历山大自幼聪颖过人,曾受教于大师亚里士多德,稍长即被授予首府总督之职,并以平定山贼有功而任命为马其顿大军统帅,随父横扫希腊城邦之乱。
西元前336年菲利普遇刺,亚历山大继任王位并继承其父遗志,率领希腊联军进攻波斯,关尼卡卡一役大败波斯并直入小亚细亚攻占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崩溃,波斯王大流士被杀,又进军埃及又越过印度河进入恒河流域,因军士思乡被迫退回。
亚历山大融合东西文化,鼓励民族间通婚,并倡导民族间地位平等,将希腊思想律法散布各地,开创希腊化时代文化,死时却年仅33岁。
《匈奴王阿提拉》是迪克·劳瑞执导,杰拉德·巴特勒、鲍沃斯·布斯、艾丽斯·克莱格等主演的**。
该剧以罗马帝国的背景展开,揭示了一支撼动罗马帝国统治的重要军事力量。
公元400年,罗马帝国在世界上的统治虽日趋衰弱,但仍是最强盛的国家。
这期间一支来自东方的匈奴族军队由阿提拉带领横扫欧亚大陆,开始挑战罗马帝国的霸主地位。
《最后的兵团》是由Doug Leffler执导的动作片,科林·费斯、本·金斯利、艾西瓦娅·雷等领衔主演。
影片围绕着罗马最后一任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的被抓和囚禁展开,讲述了奥古斯都在奥勒留和Abrosinus等人的帮助下,逃出小岛,继续他最后统治的故事。
1革命历史斗争题材都有哪些(史诗情节)
2010年新年伊始,央视播出《奠基者》《红色摇篮》《为了新中国前进!》,黑龙江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播出《南下》,这些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吸引了广大观众,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啧口称赞。
它们有什么新的特色?它们有哪些创作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呢? 全方位展现 突破历史题材单元的艺术表现,全方位、多侧面、全景式、史诗式地展现我国石油工业建设史、井冈山斗争史、董存瑞和他的部队战斗史、 南下斗争史。 大庆题材、井冈山斗争、董存瑞事迹、 南下,一直受到影视创作者和其他文艺工作者的青睐,曾经创作出的如《创业》《铁人》《井冈山》《董存瑞》等影视作品和话剧《陈毅市长》,也都获得了成功。
但是,由于题材覆盖的生活面比较小,矛盾冲突不那么复杂,内容不够丰富,主题比较单一,自然就缺乏思想、文化、审美等方面的深厚蕴涵。影视工作者站在更高的视点,以更开阔的视野,全面地、历史地再现这些历史生活、历史人物和伟大的斗争是观众更大的愿望。
开年的电视剧创作者让广大观众得到了这一满足。这些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伟大斗争,书写出了雄伟壮丽的史诗。
《奠基者》真实地、全方位地表现了余秋里率领石油人开发大庆油田、建设石油工业的奋斗史: 、周恩来审时度势英明决策要像两弹一星一样来发展石油工业;余秋里肩负重任,走马上任石油部长。他领导转业官兵克服无房舍等诸多困难,住牛棚、马厩,风餐露宿,坚持石油大会战;石油人开拓进取建成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工业区。
《红色摇篮》真实、细腻地表现了 、朱德会师井冈山,开辟根据地,屡遭王明、博古机会主义路线迫害,仍矢志不移地巩固、扩大红色根据地;由于李德等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转移。《南下》表现人民 解放上海、保护改造工商业、管理城市的故事,让人们了解了江浙一带解放前后的伟大斗争。
《为了新中国前进!》表现了一名普通战士董存瑞胸怀“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雄心壮志,观众从他失利、立功、当班长、降为代理班长、建成尖刀班、立大功、壮烈牺牲的曲折生动的表现中,看到了英雄董存瑞全面的成长史,同时剧中还塑造了王海山、孙大光、牛玉合、郅振彪等英雄群象,其成长历程之艰难、曲折、复杂的表现,是过去同类题材所没有的,这也是影视工作者的一个新奉献。这些电视剧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社会学价值。
大气磅礴而不失儿女情长 《奠基者》充分、生动、艺术地表现了余秋里、王进喜等石油人的胆识、气魄和高尚品格。他们有广阔的胸怀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他们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概;他们有“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奉献精神;他们有学科学、学技术,不断进行技术改革的革新精神……这就是大庆精神,石油魂,民族魂就是国魂。
《红色摇篮》艺术地再现了 、朱德会师,开辟、扩大井冈山红色根据地的伟大斗争。 虽然被王明、博古罢官夺军权,但仍坚定不移地扩充红军,巩固扩大赣南、闽西根据地,四次粉碎 反动派的围剿,捷报频传,凯歌高奏,最后被机会主义路线葬送了根据地,这是伟大的斗争、悲壮的史诗,可以说是大气磅礴的红军颂、红色摇篮颂。
当然,这些作品并不排斥写儿女情长,像《奠基者》的玉秀嫂子,丈夫因公牺牲了,同志们怕伤害她怀孕的身体,千方百计地瞒住这个事,偶然露了馅,玉秀嫂子深明大义,化悲痛为力量,勤勤恳恳为大家服务,向战友们献出深深的爱,表现了大庆人崇高的品格和人文精神,虽是儿女情长的小事,却透视出大庆人豪爽大度的风格和气概。《南下》也写了“三角恋”,孟思远和周玉是战友,志同道合的情侣,但孟为了照顾为救自己而牺牲的战友钱常山多病的母亲,毅然决然地和钱常山的妹妹钱玉秀结了婚,女友周玉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解除了和孟的恋人关系,支持孟思远报恩的义举,他们的牺牲精神感人肺腑。
这些电视剧在表现“儿女情长”方面的探索应该得到赞许。 鲜活的形象塑造 影视剧的核心是塑造人物形象,成功地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影视剧创作成功的根本保证。
《奠基者》《红色摇篮》等电视剧创作的成功,首先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奠基者》的余秋里、《红色摇篮》的 、《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南下》的孟思远,都因其形象的鲜活生动而赢得观众的喜爱。
特别是余秋里和 ,由于主创的努力探索,使余秋里成为众多影视剧中高级领导干部形象中的佼佼者, 形象也有了自己的特色,为影视剧塑造高级领导干部形象和领袖形象积累了宝贵经验。 余秋里形象首先破模式化而立生活化。
以往的一些影视剧,表演者为显示自己是一个高级干部,就竭力表现自己的“派头”——温文尔雅、斯斯文文、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仿佛成了塑造高干形象的一个模式;而《奠基者》里的余秋里,冲破传统高干形象的表演模式,不讲派头、不摆架子,是生活化的本真表现。古人提倡写文章要表现人的真性情,演员侯勇的表演就表现出了余秋里。
2且看红色题材如何讲述革命历史红色题材影视剧的一些表征,是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所没有的。
如《长征》选用非特型演员,如《 燃烧的岁月》讲述后革命时期的爱情、婚姻、家庭故事2007年以来,主旋律电视剧显示出一种贴近大众、彰显人性、引导励志的总体趋势。《风声》的越狱化、《东风雨》的言情化、《听风者》的武侠化,以往老成持重的革命叙事在各种大众文化元素的掺入下产生了些许离解,呼唤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红色的意味。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一说到主旋律、革命历史题材,总会令人首先联想到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意图,由此产生的疏离与成见往往会令收视率和票房打上折扣,自从有了红色题材之称,这种劣势渐趋扭转,新世纪以来,《长征》《 燃烧的岁月》热播热议,《潜伏》《暗算》风头无两,《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更如红色旋风席卷院线,红色题材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影视类型。为什么改称红色会产生如此大的魅力?不久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办的一期青年文艺论坛上,青年评论家们试图寻找答案。
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王磊所描述的那样,以红色取代革命,它的理论前提或价值指认是,红色是革命的颜色,红色等于革命,这种革命是中国 领导的社会主义的革命。在这个告别革命的时代,以红色取代革命,是一个语言策略上的调整,但不止于此,它本身暗含着30多年来我们文艺观念的变化,以及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改变。
在众多评论家的精读之下,我们注意到了红色题材影视剧的一些表征,是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所没有的。如《长征》选用非特型演员唐国强、陈道明分别饰演毛、蒋,随后以大众明星饰演革命伟人的选角思路在《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中被大规模地沿用;如《 燃烧的岁月》讲述后革命时期的革命英雄与革命文艺工作者的爱情、婚姻、家庭故事,这一模式在《幸福像花儿一样》《金婚风雨情》等作品中亦有所延续。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冯巍指出,2007年《恰同学少年》热播后被称为革命青春励志剧,这是一部伟人前传,它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和青春偶像剧的风格很成功地杂糅在一起,讲述关于年轻人要有志向、要立志,怎么读书,怎么修身以及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还有爱情和理想的关系问题。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文化国际推广研究所李玥阳谈到,越来越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出现在红色经典中,在以前的革命历史剧中,组织交给的任务是否可以完成是不被讨论的,当这个任务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主角通过超越自己,完成了这个任务,故事就变成了关于个人主义的故事。
李玥阳还表示,今天一些影片表现卧底为何要做卧底,不再以冠冕堂皇的理想、主义作为理由 ,而是诉诸极其简单而具体的原因,比如,获得爱情和婚姻、保护老婆和孩子等等。冯巍把种种转变概括为:2007年以来,主旋律电视剧显示出一种贴近大众、彰显人性、引导励志的总体趋势。
《风声》的越狱化、《东风雨》的言情化、《听风者》的武侠化,以往老成持重的革命叙事在各种大众文化元素的掺入下产生了些许离解,呼唤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红色的意味。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祝东力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文革结束之前,文艺作品是以革命的趣味、逻辑和意识形态去叙述革命,内容和形式完全合一。
而今天的红色题材影视剧,是用后革命时代,或者说,用消费时代的趣味、逻辑和意识形态重新呈现那些革命时代的人和事。与前一个时代对革命的呈现方式相比,红色题材影视剧的形式跟内容有一定的距离和矛盾,比如适应消费时代的特点,强调娱乐化、人性化,把英雄写得不那么高大全、红光亮,英雄都有些小毛病、都是普通人,等等。
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红色题材影视剧和以往革命文艺的区别,用世俗的、大众化的、消费主义的眼光重新看待那些革命的人和事。这样的区别是怎样出现的,除了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的今昔巨变,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孙佳山进行了影视制作投资层面的解读,他认为,主旋律是一种特定的影视文化生产类型,不仅有一套固定的话语讲述模式,而且其生产运作的资金和发行渠道都与国家体制有着密切的关联。
新世纪来临,随着文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红色题材影视剧振兴的一个制度性的原因是,中国电视剧审批制度逐渐相对宽松,随着制度的改变,在投资方式和交换方式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的国家投资或者企业赞助,不再是资金的唯一来源,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以商业投资、金融贷款甚至是股票融资的方式流向电视剧制作领域。在这种大环境下,现在我们国家电视剧生产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美剧、日剧、韩剧那样的发展过程,开始针对特定的阶层、年龄等,初步形成了程式化、标准化的类型模式。
纵向审视革命历史题材到红色题材的演变,这似乎是从记述和再现革命到消费和重塑革命的两代人的视角差异,而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张慧瑜横向联系新世纪以来荧屏人物及故事的变迁,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对影视作品背后的社会心理进行了梳理。他认为。
3重大革命或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原创),在播放方面,受一剧二星朝、《康熙王朝》、杨家将:春秋五霸秦朝。
老版的,挺好。都不错三国。
更直接看史书《三国志》两晋南北朝。:成吉思汗明朝:大明王朝,朱元璋:包青天:封神演义春秋战国:估计只有《少林寺传奇》和《花木兰》隋朝:汉武大帝、《雍正王朝》,看不懂的话读柏杨翻译的、其实说实话想了解历史看《资治通鉴》。
:贞观长歌。
强烈小说《明朝那些事》清朝《孝庄秘史》、一代女皇宋朝。说明下杨家将虽是小说却反应了一些史实元朝。
、大明宫词,大汉天子:《唐太宗李世民》前半部是唐朝:三国演义:新大秦帝国西汉。
以上就是关于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区别、想了解中国近代史,请推荐几部表现近代历史的电视剧。、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历史题材的电影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