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礼宗的历史沿革

标准普尔指数2023-04-28  23

1905年,浸信会世界联盟(The Baptist World Alliance,BWA)成立并于伦敦举行首次浸礼宗世界大会。

1912年,The Sustentation Fund启动。

1922年,Violet Hedger成为首位获得实习牧师资格的女性。

1955年,浸信会世界联盟在伦敦举行纪念活动庆祝成立50年周年。 1600年之后有一群热诚研经,要明白圣经及真理,认为加入教会者应是信而受洗的成人,当时普遍为婴儿洗礼,这群强调只有相信基督的人才能受洗,且要求受过点水礼的人应再受浸礼。

1600年荷兰分离派Seperationist逃难者受门诺会影响,公理会牧师John Smyth(1554-1612年) 认为婴儿洗礼是不合圣经教导(圣经中虽没有婴儿洗礼的事情,但在《十二使徒遗训》里面有记载关于婴孩受洗)。1609年他为自己和其他会友再施洗。他们采纳了浸礼原则。

在莱登(Leiden)的教会中,有一位牧师Henry Jacob(1550-1616年)于1612年间,回到英国,在Southwark成立了英国第一间浸信派教会。同年,浸信宗教堂的首次聚会在伦敦Spital fields举行,浸信宗创始人Thomas Helwys发表了一则关于“罪孽的奥秘”的宣言,是呼吁宗教自由的最早的几本书籍之一。17世纪,浸信会教徒拒绝遵从并成为英国教会的成员。强调唯有基督,而非国王或者女王,才是教会的元首,为此受到信仰迫害。

1633年,有些人退出这间教会,因为他们除了接受成人浸信,并深受加尔文主义影响。

1641年,他们开始接受浸礼为正式圣礼,自此以后浸礼成为英国浸信会之传统。这一派后来被称为特别浸礼派(ParticularBaptists),是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的先锋。

荷兰的浸礼派又受到亚米纽斯主义(Arminianism)的影响。亚米纽斯主义是不接受“预定论”的;那些接受亚米纽斯主义的浸礼派信徒,后来被称为普通浸礼派(General Baptists)。

伊利沙白女王就任之后,国教和其他分离派经过数十年不断的抗争。这些新教“不同意者”终于获得宗教信仰自由。根据公元1689年的“信仰容忍法案”(TheToleration Act) ,凡是愿意实行以下各点的,都可以自由崇拜:

(1)发誓效忠威廉与玛利。

(2)拒绝教皇权柄、化质说、弥撒和向马利亚及圣徒祷告。

(3)接受“三十九信条”。使新教各宗派,可在英国公开。这些不同意者包括:长老宗、公理宗、浸信会和贵格会,人数加起来约为当时英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长老宗与公理宗聚会时,唱韵文诗篇;浸信会则是最先开始在崇拜时吟唱圣诗。由BenKeach(1640-1704年)于1673年在伦敦郊区的特别浸信会开始实施。他自己为公共礼拜写圣诗,1691年出版三百首的Spiritual Melody,由于内容贫乏,至今无存留。但他在崇拜时吟唱圣诗的方式却广为应用。

浸信会强调地方教会的独立和自治之精神,按照新约圣经所启示的教训建立个别性的地方教会。每一单个地方教会都是各自向上帝负责,互不干涉,但彼此尊重。公理宗和浸礼宗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除了主张各教会应独立自主外,都不重视信条。这一点浸礼宗比公理宗更甚,因他们拒绝被信条所捆绑。

1792年,William Carey创立浸信会差会(BMS),也就是后世为人熟知的浸信会世界差传布道团(BMS World Mission)。

1812年,在伦敦Rippon's Vestry博士的小礼拜室内,小组讨论浸信会联盟的形成。

1813年,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浸信会大会。

1832年,浸信会联盟的架构完成。

1837年,乔治·卡曾斯是第一个被报道的西印度牧师,在英国主持牧师团。

1854年,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1892年),最有名的浸信会宣教士,开始了他的事工。 19世纪后半期,司布真的讲道盛况一时;属于浸礼宗,除了不信婴儿洗礼外,他是个道地的加尔文宗。

1855年,The Freeman,也就是后来的《浸信会时报》(The Baptist Times)首次出现。

1891年,一般浸信会和特别浸信会共同组成“英国浸礼宗协会”(Baptist Union of Great Britain)。

欧洲浸礼宗联盟

European Baptist Federation(欧洲浸礼宗联盟,EBF),包括52个联会和公会内的77万浸信会教徒、7个附属教堂和网络。从葡萄牙到遥远的俄罗斯,这个大家庭涵盖了在欧亚大陆、中东及近东所有的浸信会信徒。在这些没有正式协会存在的国家中,欧洲浸礼宗联盟持续不断地工作以加强各方的关系。 传入北美

浸礼宗于17世纪30年代随清教徒移民传入北美,主要是特救浸礼派。18世纪后,此派开始了联合运动,但这一趋势被19世纪30至40年代的奴隶制运动所中断。由于南、北方对奴隶制的态度不同而走向分裂。1845年美国南方各州建立了“南方浸信会”(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1907年北方各教会联合建立了“北方浸礼会”(The Northern Baptist Convention)。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和解放宣言的公布,各浸会加强了在黑人中布道传教,建立黑人教堂与教会,培训黑人牧师,1880年建立了黑人信徒的全国性组织“美国的全国浸礼会”(The 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 of America)。1916年又从该会分裂出“美国全国浸礼会”(The 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 USA)。

美国浸礼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大多数浸礼宗信徒仍分属南、北两大教会。北方浸礼会人数较少,截至1984年,信徒约160万人,其内部基要派与现代派的斗争相当激烈。这一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会以后的发展道路。1946年在其全国大会上,基要派首先发难,企图把“圣经无谬”等信条强加给教会,欲控制传教、教育等重要委员会的领导权,削弱与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关系,遭否决。会议重申《新约》是神启的纪录和信仰的权威准则,强调不同教派应加强合作。此后,基要派势力始终未能在北浸会中占据上风。部分基要派和温和派信徒遂于50年代相继退出,另组新会。北浸会自此一直带有明显的自由主义色彩。鉴于以南北地理范围分界的方法已失去现实意义,北方浸礼会于1950年易名美国浸礼会(The American Baptist Convention)。该会极力扩大传教,其社会影响和经济实力日增。但由于该会内部的分散性,神职人员不足等原因,信徒人数的增加幅度远远落后于同期美国人口增长。为扭转此现象该会设立了执行秘书长,负责全面协调教务,后来又合并了一些传教事务的机构,加强各专门委员之间的联系,积极发展与其他教会和教派的关系。在社会政治方面,十分关注战争与和平问题,反对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主张和平利用核能,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结束冷战并与苏联和平共处。该会曾声言教会有“明确的责任以各种合法手段对共产主义进行坚定的精神反抗”。但它也反对麦卡锡主义的歇斯底里,认为这是对自由的威胁。针对美国社会中日益明显的种族歧视和种族矛盾,该教会很早就表明了反对种族歧视和采取行动改善种族关系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国内和国际形势激烈动荡。在此形势下该会更加广泛关注社会世俗化、城市化、种族关系、妇女等问题。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推动下,该教会号召坚决消除教会内存在的种族隔离现象,所有教会及其神职对一切种族开放;并要求信徒遵从1964年的民权法案。在国际关系方面,该教会呼吁帮助发展中国家,救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受害者。

1972年美国浸礼会的英文名称改为American Baptist churches in the USA。20世纪80年代它被公认是一个走中间道路的教会,因为该会内部容纳了从自由主义到基要主义的多种不同神学流派;信徒种族构成复杂,少数民族的信徒超过了1/3,在组织结构上,强调照顾和反映不同成份教徒的愿望,充分尊重地方教会的自由。并十分重视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和与其他教派的对话,故在美国被称为多元化的教会。20世纪80年代,它开始实施一项传教计划,欲在10年内建立500个新教会,并为此拨款数百万美元。但进展不大,信徒人数仅维持原状。

美国浸信会

战后,美国南方浸礼会的发展为美国各新教团体之最。其信徒人数增长之快及发展持续时间之长都很突出。随着南方各州日益工业化,人口流动性增加,越来越多的南方人口流往城市或加利福尼亚和亚利桑那等州,南浸会随踪而至,建立新教会,并发展神学教育,培养新牧师,吸收新教徒。致使该会信徒大增。1950年至1955年其信徒增加197%;1955年至1960年增加148%;至1972年信徒达1200万人,教会34534个。到1983年,信徒发展到1400万,其教会达到36531个。至1989年信徒为14722671人,教会37238个。其神学院及其附属学校招生数量大增,财政收入和预算总额也随之增长。南浸会如今已远非南方的一个地区性教会,已成为遍及全美的最大的新教教会团体。

南浸会信徒的增加与其20世纪60年代前后神学观点的变化不无关系。20世纪60年代后,在社会变革潮流的冲击下,南浸会内部要求教会跟上时代的呼声强烈,其保守主义的立场开始松动。除坚持圣经的权威与传统信条外,对教会内部存在的其他神学思想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不复以强制性手段压制。该会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居神学主导地位的是带有一些自由主义色彩的福音主义,被称为温和派。在此期间,南浸会的信徒增加较多,政治态度亦较开放。但传统的保守派与基要派并不甘心,于1979年开展了夺权斗争,极力把该会拉向右转。保守派的核心神学立场是所谓“圣经无谬”论。他们往往把不赞同这种神学观点的人统称为自由主义者。为结束温和派支配南浸会领导权的局面,保守派从夺取教会领导职位和扩大其神学观点的影响二个方面展开攻势。自1979年始,南浸会每届任期一年的主席职务均由保守派人士担任,利用主席对各重要机构***的实际任命权,保守派进而逐渐控制了许多关键性的机构。其中央领导层内保守派与温和派的力量对比变化得越来越有利于前者。到1987年,南浸会的行政委员会、海外传教委员会等重要部门以及6所神学院中的5所均已被保守派控制。为加强其在神学上的影响,保守派也采取了一些措施。1985年南浸会成立了一个“和平委员会”,旨在通过其活动调解教会内部的分歧并找到解决的办法。然而,两年之后,该委员会所提出的报告却明确肯定了保守派的“圣经无谬”论。温和派在南浸会的神学院内基础一向较为雄厚,因而保守派加强了对神学院的控制。他们利用多种方式强化对神学观点的信条上签字。持异议的教员往往面临被解雇的危险。为强化对地方教会的控制,1988年的南浸会通过一项“关于平信徒皆为祭司”的决议,意在个别信徒可坚持自己的保守观点,并声称这一原则与牧师的责任和权威并不矛盾。遭到温和派的激烈反对,面对保守派的强劲攻势,温和派一面指责保守派权欲熏心,一面要求严格坚持浸礼宗尊重自由的传统,包括个人解释圣经的自由等。并主张在传教这个共同事业中实现不同派别的合作与团结。总的看来,温和派的活动软弱无力。其影响在保守派的排斥下不断被削弱,其内部在如何扭转局势的问题上也存在分歧。为积累力量,不少温和派人士另建立了“南浸会联盟”。但大部分温和派神职人员和信徒未退出,愿在南浸会内作所谓“忠诚的反对派”。总之,20世纪80年代的南浸会已基本为保守派所左右,在神学上为基要主义色彩,在政治上与美国保守势力有密切联系。南浸会联盟甚至宣布“南浸会现在已经是一个基要派统治的教会”。多年的内部斗争给南浸会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表现为信徒增加幅度趋于平缓,神学院招生人数萎缩等。

二战后至今,南浸会对与其他教派的关系和国内社会问题,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总的趋势是逐渐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战后它曾对普世合一运动感兴趣,1947年设立专门组织研究与北浸会的关系,并反对政府扩军备战。但随着基要派势力的增强,在20世纪50年代初,又转而攻击合一运动和美基联,在政治上坚决反对共产主义。20世纪60年代,在温和派领导占优势的情况下,该会对社会问题表示关心,对黑人民权运动表示支持,要求和平解决越南战争,对堕胎、同性恋问题亦予以关注,欢迎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和美苏关于限制战略式武器的谈判。

南浸会始终重视传教工作,其内部虽然分歧很大,但在传教问题上意见一致,它提出要实现“全球福音化”。

此外,浸礼宗在美国黑人中影响很大,黑人基督徒多属此宗,并有专属黑人的教会团体,它们是:美国全国浸礼会和全美浸礼会。截至20世纪90年代,前者拥有信徒260余万人,后者拥有约550余万人。全美约有2000万黑人信徒,30余个黑人教会。

在欧洲,苏联是浸礼宗信徒较多的国家,战后其信徒人数有所增加,浸礼宗与福音基督徒和五旬节派联合组成“福音派与浸礼派联合会”。在第三世界,以前由西方教会资助和控制的浸礼会纷纷独立,绝大多数实现了自治。拉丁美洲的一些浸礼会具有保守的倾向。以巴西的浸礼会为例,它绝不参加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活动,也不赞成普世运动,仅热衷于福音主义。

加西浸礼宗协会

Western Canada Baptist Fellowship(加西浸礼宗协会,WCBF),因着牧师和教会的独特需求,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萨斯喀彻温省的独立的浸信会信徒成立此协会。1992年春,在萨斯喀彻温省斯威夫特卡伦特达成共识。1994年,第一次年度会议上关系被正式确定下来。 上海地区

浸礼宗原属英国清教运动独立派中的一个分支,以加尔文宗的教义为基础,坚持施洗时行浸水礼,把受浸者全身浸入水中。20世纪,全世界浸礼宗信徒约有3200多万,其中90%以上在美国。美国浸礼宗分为南、北两派两个差会:美国北方的称浸礼会,道光十六年(1836年)传入中国,主要在沿海各省及西南一带;美国南方的称浸信会,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传入中国,主要在广东、广西、江苏、山东一带。浸会虽有南北之分,但许多事业还是合办的。

道光二十七年八月(1847年9月)美国浸会差会派传教士晏马太夫妇抵达上海,浸信会传入上海。同年又有托弼、叔未士夫妇来上海。十月(11月),6位传教士加上从广州来的2位中国人(杨庆和黄先生)共8人组建了上海第一个浸信会教会,也是华东第一个浸会,称老北门第一浸会堂。

咸丰十年(1860年)以前,老北门第一浸会堂每周有多次礼拜,赴会者虽然很多,但受浸者仅20余人。其中有一位教传教士华语的黄品三受浸后,同治五年(1866年)被按立为牧师。咸丰三年(1853年)到同治九年(1870年)的近20年间,上海浸信会的传教士主要是晏马太夫妇。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晏马太在不能开展传教的情况下,编写沪语字典,供后来的传教士学习上海话作参考。

同治十二年(1873年)晏马太任美国驻沪副领事。光绪十二年(1886年)万应远、梅林两对传教士夫妇来华。光绪十四年(1888年)晏马太去世,他译成的上海土白语《新约圣经》出版。光绪二十六年(1990年)秋,万应远等向差会申请设礼拜堂于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底,名怀恩堂,为沪上第二浸会堂。民国14年(1925年)在闸北浸会庄内建新堂怀施堂,主要供明强中学、晏摩氏女中两校师生礼拜。当时有6万多粤籍人在上海经商,因语言隔阂无法听道。民国9年(1920年)在白保罗路(今新乡路)建成广东旅沪浸信会堂,专门用粤语讲道。民国23年(1934年)赵晋卿在法华镇购地建怀本堂。民国36年(1947年)为纪念晏马太来沪100年,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茂名北路筹建期恩堂,取其逢百为期之意。

19世纪末,美国北浸会差会来到上海,光绪二十九年(1893年)在小东门成立真神堂教会,信徒多为浙江宁波、舟山、绍兴来沪经商者,不久在虹口塘沽路购屋,取名真神堂。民国9年(1920年),真神堂一部分信徒从中分离出来,另借北四川路神爱馆成立沪北浸会堂。民国14年(1925年),沪北浸会堂在宝山路购地自建新堂,但连遭两次战火洗劫,后一直借青年会筹备处作礼拜。

光绪七年(1881年),南浸会通过乡村布道,成立昆山、苏州等教会,又开辟无锡教区,再延伸到镇江、扬州。1847年至1937年的90年中浸信会由1个总站(上海)增辟苏州(建于1883年)、镇江(建于1883年)、扬州(建于1891年)、无锡(建于1892年)、昆山(建于1934年)5个总站。

1925年浸信会成立议会,由牧师、执事、书记、司库及各部部长组成。执事分值年执事和终身执事两种。

南、北浸会在上海合办了一所大学,占地165亩。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1906年1月)先成立神道浸会学院,万应远任神道学院第一任院长。宣统元年一月二十日(1909年2月10日)浸会大学也正式开学,1915年命名沪江大学。早年浸信会办的明强中学和晏摩氏女子中学,1920年迁到闸北浸会庄。又在老北门办进德女中,并专门为粤籍学生办了1所崇德女中,后高中部在茂名北路。

南、北浸会还合办中华浸会书局。1932年,上海真光大楼落成,楼高8层,设有浸信会出版社及其他办公室,出版《真光》月刊和其他教会书籍。

青岛地区

美南浸信会差会,该会于1858年派花雅各牧师至烟台,1860年又派海亚西至登州(今蓬莱)布道。该会以此为中心,活动范围达黄县、招远、平度、掖县、即墨、莱阳、寿光、济南、济宁等地。其间传教士慕拉第等相继来华协助海亚西传教。

1891年海亚西于平度县沙岭村成立了“华北浸信会议会”。1916年美籍牧师崔怡美来青岛开辟教区,1923年于济宁路创建浸信会礼拜堂。崔死后,牛顿、道哲斐和娄约翰先后来青岛传教。到1936年,华北浸信会议会在华北地区共有教会84处,其中平度区33处,青岛区5处。青岛区的5处是:青岛、寿光城、侯镇、董家营、安家庄,由美国传教士道哲斐负责,传道人有高德政、王矶法、刘青云、魏湘源、张士官。1937年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因交通不便,乡村多失去联系,只有青岛、济南等地仍在聚会。1941年,美国在中国的传教士被日本拘禁,美南浸信会的工作停止。

抗日战争胜利后,华北浸信会议会改组为华北浸信会联会,将青岛区设为青(岛)、即(墨)、寿(光)区,其教会由5处扩展为14处:青岛济宁路浸信会、平阴路浸信会、乐陵路浸信会、仲家洼浸信会、东镇浸信会、松山路浸信会、四川路福音堂、建国新村福音堂、兴安路福音堂、即墨城浸信会、即墨大北曲福音堂、东城福音堂、河马石福音堂、寿光城浸信会。美国传教士有尼克理、孙约翰、孙义德(女)、谢国栋夫妇、高和德夫妇、张宝灵(女)、聂德佳(女)、郭乐义(女)、柯理培、柯藕林(女)、安鼐森、魏理慕(女)、莫恩霖夫妇、侯希美(女)、高福德(女)、葛教士(女)、任维霖(瑞典人)。

1948年3月,于济宁路31号成立青岛市浸信会联合会,牧师王矶法为主席。下辖济宁路、东镇、台湛路、平阴路、松山路、乐陵路浸信会和四方建国新村、崂山河马石、侯家庄福音堂。

青岛解放后,美南浸信会的美国传教士于1950年7月撤走,唯张宝灵暂留,1951年夏离开青岛。当时青岛区有教会8处、福音堂2处:青岛市有济宁路、乐陵路、范县路、芙蓉路、台湛路、松山路浸信会,四川路、兴安路福音堂,即墨城浸信会,寿光城浸信会。

1951年2月,浸信会“三自”革新筹委会成立,牧师李被爱为主席。1956年9月18日,浸信会于青岛芙蓉路浸信会召开华北浸联会工作会议,改组了华北浸联会,成立了“山东省浸联会筹备委员会”。选举官寿松为主席,佟至善、谢保罗、范明经为副主席。1958年基督教实行联合聚会,山东省浸联会撤销。

美北浸信会差会,1946年由美籍牧师斯克林伯格来青岛在恒台路69号创立。1948年,美籍传教士鲍大川,令阜顺协同徐光仁成立了美北浸信会,有信徒57人,封立徐光仁为牧师。青岛解放后美籍传教士回国,1951年徐光仁申请撤销了美北浸信会差会。

美国自立浸信会,1937年,传教士栾世铎由泰安来青岛,先同牧师刘梅村在沧口大马路租房传教,后又与胡伦升在沧口松柏路租房传教。1938年,栾世铎购得沧口北营子村57号房屋18间,建立教会。1941年11月,栾世铎因病返美国,教会由信徒自办,定名“中华基督教自立浸信会”。1947年信徒募捐在营子村57号建礼拜堂5大间,1958年,该会合并于沧口大马路137号聚会点(现四流中路186号)。

1940年该会美籍牧师司保罗于沧口十梅庵村242号设立浸信会福音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司保罗返国,教会由信徒自办。1951年停止聚会。

1947年2月,该会美籍女传教士吴德瑞来青岛,于沧口石门路30号创办浸信会,有信徒约40人。1949年吴德瑞返国,1951年该会撤销。

瑞华浸信会差会,1891年,瑞典基督教浸信会派该会牧师文道慎来华建立“瑞华浸信会差会”。翌年春,文氏偕牧师约翰(瑞典籍)到胶县,将此作为布道区。1899年4月30日约翰为首批教徒4人施浸礼于胶县东门外的河中。是年胶县浸信会成立,随即加入了“华北基督教浸信会议会”。1902年,华北浸联会第十二届议会于胶县举行。1920年,瑞华浸信会已有4处教会,并以此组成“瑞华浸信会议会”。其第一届议会于1920年12月10日于胶县浸信会堂举行。1922年第二届议会产生了“山东瑞华浸信会议会”,到1940年共聚会20届。

1941年,该差会在胶县、平度、即墨、胶南、诸城、日照、高密等地建立了12处教会,有教堂及布道所94处。先后有瑞典籍传教士40人及个别美国、挪威籍传教士,华籍牧师10人(按立中国牧师始于1920年),传道员92人,信徒6 700余人,开办中、小学39所,医院、诊疗所、孤儿院等多处。

抗日战争胜利后,瑞典牧师恩播理、高赫尔、赫德葵、贝格利等于1948年来青岛,住湖南路13号,瑞华基督教浸信会差会亦设于此。

青岛解放后,外籍传教士于1950~1951年先后离开青岛回国,差会活动告终。

当然可以,浸信会的主日崇拜儿童也是受欢迎的参与者,家长们可以放心的让他们参加。浸信会的崇拜以应用教义为主,对于儿童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让他们更好的了解基督教文化,深入体会基督教信仰。

浸信会的主日崇拜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小朋友们到老年人都可以参与,这样儿童也就有机会认识更多的朋友,可以学习礼仪,学习如何服务他人,学习如何遵守和尊重他人。

总之,浸信会的主日崇拜是一个非常适合家长带儿童去参加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教育,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信心。

叔未士(Shuck, Jehu Lewis)

晏玛太(Matthew TYates)

罗孝全(Issachar Jacob Roberts)

戚庆才

葛培理(Billy Graham)

Charles Stanley,拥有近16000信徒的亚特兰大第一浸信会牧师

Jerry Falwell,拥有24,000信徒的弗吉尼亚州林奇堡Thomas 路浸信会牧师(Falwell was previously an 独立浸信会 and a long-time critic of the SBC;with the conservatives taking control of the SBC, Falwell led his congregation to affiliate with the SBC)

慕拉第(Charlotte Diggs Lottie Moon),美南浸信会传教士,在华传教近40年(1873-1912)。

Tom DeLay,前 Majority Leader of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drian Rogers,拥有28,000信徒的田纳西州Bellevue 浸信会 in Cordova前牧师,2005年11月去世

Steve Gaines, who took over for Rogers at Bellevue 浸信会

Rick Warren,拥有2万信徒的加州Saddleback Church牧师,The Purpose Driven Life的作者

Buddy Gray,亚拉巴马州伯明翰Hunter街浸信会牧师

Larry Wynn,乔治亚州Dacula的Hebron 浸信会牧师;乔治亚浸信会联会前主席

Paul Powell, Dean of George W Truett 神学院

Ed Young父子:父亲Ed是拥有2万信徒的得克萨斯州Grapevine 教堂(Fellowship Church)牧师,儿子Ben是拥有31000信徒的休斯敦第二浸信会牧师,Cliff是Caedmon's Call领唱

Jerry Vines,佛罗里达杰克森维尔第一浸信会前牧师

Mac Brunson,杰克森维尔第一浸信会的新牧师,达拉斯第一浸信会前牧师

Jack Graham,拥有25000信徒的得克萨斯州Plano的Prestonwood 浸信会牧师。

Chuck Norris, attends Jack Graham's church and forwarded Jack Graham's book A Man of God

Roy Blunt, House GOP Whip

R Albert Mohler,浸信会南方神学院校长

Richard Land, president of the SBC's Ethics & Religious Liberty Commission since 1988

Paige Patterson,浸信会西南神学院校长

Dakota Fanning,child actress

比尔·克林顿,前美国总统

Dr Daniel Akin,浸信会东南神学院校长,他曾写关于使徒约翰的书

香港浸会大学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Baptist 施洗者, 浸信会教友, 浸礼会教友

浸会 = 浸信会

浸信会(Baptist Churches,又称浸礼会),基督新教主要宗派之一。十七世纪上半叶产生于英国以及在荷兰的英国流亡者中。当时属清教徒中的独立派。反对给儿童行洗礼,主张教徒成年后方可受洗,且受洗者须全身浸入水中,称为“浸礼”,故名。并主张独立自主,反对英国国教和政府对地方教会的干涉。

各地方的浸信会并不受一个中央的总会管理,而都是各自独立、自主和自治;浸信会传入美国后,自1836年起派传教士来中国。1845年,美国的浸信会分裂成美南浸信会和美北浸礼会。目前存在於各地区的浸信会联会(例如:中华基督教浸信会联会、香港浸信会联会、马来西亚浸信会联会等),并不是管理各地方浸信会的组织,而是由各地方浸信会自由加入,目的在协调共同事工的推动。

以上就是关于浸礼宗的历史沿革全部的内容,包括:浸礼宗的历史沿革、浸信会的主日崇拜儿童可以上吗、美南浸信会的著名人物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1061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