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西方现代文论的六大理论派别

大梁城2023-04-28  87

西方文论呈现的方式大体有三种:

一种是在一些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美学家的著作中包含着的文学理论。

第二种是诗人作家著书立说谈他们的文学见解。

第三种是19世纪以后才有的专门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写的文艺理论论著。

西方文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个阶段,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也可以分为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的后现代文论四个历史阶段:

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文论

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

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

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

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

学习西方文论应注意影响西方文论发展的以下几种因素:

第一, 注意西方文学艺术创作的发展变化与文艺理论发展变化的关系。

第二, 注意西方社会生活的演变,特别是政治生活的变化对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三, 注意哲学思潮的变化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

第四, 注意基督教神学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

第五, 注意语言学、符号学的发展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

第六, 注意西方文论研究重点的转移和自身范畴的演变,文学艺术理论是在文艺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受政治、哲学等条件的影响而发展的。

现代阶段是从 20世纪初期到 20世纪 60年代,又称之为现代主义阶段; 20世纪 60年代到 20世纪末是后现代主义阶段。

现代主义阶段的西方文论主要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精神分析、文学心理学派、俄国 、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文学符号学、文学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和前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论等诸多文学理论流派。

后现代主义阶段的西方文论则主要包括解构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当然,鉴于 20世纪西方各种文学理论流派的对峙与交融,我们还可以将 20世纪西方文论横向地概括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要阵营。

众所周知, 20世纪西方文论是 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的产物,而 20世纪西方文论又是以标榜“人本”和“科学”为其基本主题的。

人本主义文论主要包括象征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神话-原型批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学理论;科学主义文论则一般包括俄国 、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解构主义等文学理论。

作出这样的划分也只能说是大体上的对应而已,因为一方面它们所依据的两大哲学思潮本身就经常相互兼容又互相排斥,另一方面各个文论流派之间也经常彼此对立又不乏相互影响和交融。

布瓦洛主要是以《诗的艺术》的作者出现于文艺史册的。《诗的艺术》是一部长达一千多行的诗体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总论,第二章论次要的诗体,第三章论主要的诗体,第四章论道德修养。布瓦洛所谓的次要的诗体是指牧歌、悲歌、颂歌之类,主要的诗体是指史诗、悲剧和喜剧。因此,《诗的艺术》中有关戏剧理论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第三章。《诗的艺术》作为古典主义文艺理论的归结性文献,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和宫廷色彩,受着严密的政治思想制约。它以“理性”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依照绝对王权下的思想模式,既为文艺体裁划分等级,又从古代典籍中抽绎出各种体裁的永恒原则,它也包含着“没有比真更美了”这样承袭自古代的现实主义见解,但这种溶美于真的美学观仍然是“理性”的衍生物,是通过“合情合理”与现实相连结的,而此情此理,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与典丽、雅洁的宫廷风度相呼应。戏剧理论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不能不体现这些基本的理论特征。

在布瓦洛这里,几乎汇集了亚里斯多德、贺拉斯以来一切合乎古典主义原则的戏剧主张,也汇集了古典主义剧作家们苦心探索的不少创作经验,因此,其理论体格是多头并进,而不是深挖几项。如果把他涉及到的戏剧理论问题铺排分列,那将是一个繁多而零碎的条目单。我们姑且用他自己的两句话来归纳他的戏剧理论的两个主要方面:“专以情理娱人”,“保持着严密的尺度”。

西方文论呈现的方式大体有三种:

一种是在一些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美学家的著作中包含着的文学理论。

第二种是诗人作家著书立说谈他们的文学见解。

第三种是19世纪以后才有的专门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写的文艺理论论著。

西方文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个阶段,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也可以分为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的后现代文论四个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精神价值的深度去开掘中国古代文论的形而上之人文蕴涵,是今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所谓精神价值,一般说来,是指人类在精神创造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所在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有着丰富的精神蕴涵与价值功能中国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主体性极强的价值论文化,是从世俗人生的角度来建构文化基础的该成果所探讨的文论精神价值,主要是指通过文艺批评著述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价值观念,具体而言,它包括文艺和审美活动中的精神作用,批评标准中的精神尺度,文艺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意义所在等等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其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是人们自觉地对于文艺现象的反思与总结,如果我们将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部类,其中的精神价值是一个完整体系的话,那么它所涉及的就是中国古代文论深层的精神本体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灵魂所在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论,它集中体现在对伦理道德与精神信仰的重视上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形而上的精神价值,而形而下者则指具体运用,技术的层面则被视为器用范畴,道与器的体用关系是十分明了的越是在一些优秀的文艺理论家那里,这种意识就越是强烈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那些有形的范畴、观念,都是建构在这种价值论基础之上的观念论、技术论与价值论的浑然不分,互相渗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包括中国古代文论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价值论文化,它注重精神蕴涵的指导作用,重视人文意识的建构

文学理论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体现人们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接近与窥探从方法论上来说,既有一种由文献入手的索隐与鉴赏;也有一种以中国传统的老庄玄鉴直观,得意忘言的把握,还有禅宗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会悟后者对于文学理论的精神价值的建设贡献更大从人类学意义出发的哲理思考,虽然并未言及文学现象,甚至从表面来看是反文学的,但是由于它从人生忧患的深度出发,触及文学作为人学的精神价值论,即人的存在依据,人的精神痛苦与解脱等问题,因而,它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与贡献,相对于一些微观的鉴赏与考辨,更能抓住文学理论的本质所在,即文学理论是一种形而上的人文蕴涵的承载与形而下的现象阐释的有机融合没有形而上的精神价值,这种文学理论严格说来不是文学理论,而是一种写作教材与文献整理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明显的事实便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价值与精神蕴涵产生直接而巨大影响的,倒是老庄与禅宗这些思想人物,他们表面看来不谈文艺,甚至是反对美文的,然而由于他们的思想触及人类文明与人性异化,以及人生自由、思想解放的深层问题,因此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相对于一些具体的诗格、诗法之类,要深远得多这既是无可争辨的事实,也是令人深思的问题因此,从中国古代文论所赖以产生与发展的文化土壤来说,中国古代文论就其精神价值的特点与属性,更接近于哲学文论而不是文学文论文学文论是其表层的形而下之器,而哲学文论才是其深层的灵奥哲学文论所以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灵魂,是因为它涵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即那种用深挚的人道精神与人文情怀,去看待文学活动,思考文学问题,应答文学在特定时代面临的人生问题与精神解脱的问题先秦、魏晋南北朝和明代中后期的文论,所以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特立独行,超轶俗流,盖出于这种人文思想与精神蕴涵

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价值的生成,是中国古代人类与天地相处,希求与自然界和谐相伴,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原始心态先民对于自然界的心态是复杂的,他们既对自然抱有亲和之情,因为自然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同时又对自然界频发的灾难恐惧忧患,这种深层的忧患情结,是由生存的本能催发而来的从人生出发去认识对象的本质,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建构其精神价值观的支点有人将中国人的理性称作为实用理性与实践理性,其原因也是出于此天人不分,物我一体的思维,造成中国古代人的精神价值观具有浓重的泛神论的特点这种精神价值观与人们的审美心态暗合中国古代先民从很早开始,就形成将精神与现象世界杂揉一体、浑茫不分的文化特性中国古代人将精神作为宇宙间普存的始基——元气的一种形式而已,它是清气,飞扬于天,故名为精神,而人的精神意识乃是这种清气的禀赋将精神作为宇宙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存在加以考虑,这一思维模式明显地带有原始思维的特性然而它又有其令人深思的地方老庄与后来的思想家都看到精神价值的泛化与非主体化,在审美与文艺的自由境界中得到了活体应验所以在庄子中,精神的自由,超越主客,物我合一,大都是在具体化的寓言等形象化的譬喻中得到彰显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精神价值是建立在人们对于精神价值的特殊感受方式之上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主张将精神活动融化在体验而非思辨之中对精神的体验化而非思辨化是同中国人将精神泛自然化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的用诗性智慧的概念很能说明中国古代人融合物我、主客的体验方式,这种方式在本质上是审美的,而非思辨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审美和文艺视为天人之间的津梁,审美与文艺创造渗透着天人相和的体验而非静观的认识这种审美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西方的哲学或者是以认知为特点,或者是以超验的宗教世界为指归,这两种境界都是以主客体的分裂为特征,西方的人生价值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与抗争之上,中国古代的美学与哲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信仰的问题;而西方主客体相分裂的文化依赖宗教来沟通实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人格依托宗教精神的幻射来获得统一与和谐中国传统美学具备宗教那种沟通现象与实体的功能蔡元培在近代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也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特点认识之上的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刚健向上,逍遥独立,中国文化的这些基本精神价值,都是以体验方式而表现出来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的而非宗教的

与这种基于情感体验来对待精神把握的文化心理相一致的,便是中国古代文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先祖将精神问题具象化而非抽象化的民族文化心理特点中国古代人从来不主张将精神与具象割裂开来看待,而是认为有与无、本与末、一与多等涉及精神本体与具体事物的范畴是对立的统一这一点从最早的“言意之辨”中可以看清楚后来的意象说与意境论大抵是在这种精神现象学基础之上,适当汲取佛教学说而建立起来的,它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立象以尽意”、“窥意象而运斤”的创作美学原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在对待精神与具象问题时所持的基本尺度

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价值的人生化与人格化,是中国古代文论另一重要特征中华民族由于特定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所决定,其宗教精神几无,其民族精神是乐天世俗的《周易》中所说“乐天知命而不忧”,典型地道出了中国人的乐天知命,安于现状的心理因此,从这种生活观出发,他们对于精神的体认与其乐天知命而不忧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会追求解脱,而不愿意在宗教精神中求得超越中国历史上,虽曾出现过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佛教精神对于士人精神与文艺精神的提升,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来看,这只是短暂的时刻,并不代表中华民族人生观念的全部基于此种文化心理之上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价值观,便执著于现实人生,关注的是人格境界与审美精神的沟通这种精神价值观固然有其正面的作用,但短处亦很明显往往使文艺精神太过于世俗,因而宗教的超越精神倒是能弥补这一缺陷

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与整个中华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表现出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历史上,每当中华文化出现断裂时,作为文化传承者便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精神是推动中国古代文论精神向前发展的动力从中国古代文论的形成与发展来看,中国古代的文论家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是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来考察文学现象,回应文学与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文学思想与美学理论的中国近代文论的兴起与当时的启蒙思想相伴,它既受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价值的承传与改造,涌现出梁启超、鲁迅、王国维以及宗白华、朱光潜先生等一大批大师他们的成功实践也说明了中国古代文论生命力并没有衰竭,其精神价值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也可以经过激活而发挥其巨大作用因此,开掘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价值,不仅要通过缜密的研究,揭示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内核,而且要依据今人建设社会主义文艺学的需要,对古代文论的精神取向作出鉴别与价值判断,去粗存精,为我所用

以上就是关于列举西方现代文论的六大理论派别全部的内容,包括:列举西方现代文论的六大理论派别、从西方文论看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布瓦洛在文论上有哪些主要观点和成就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097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