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真实人口到底有多少?我相信这个问题谁也不能给出一个相对确切的数字。 现存的三国人口史料记载,总是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关于三国人口的史料存世量过少、内容过于不完整。加之三国时期距今时间过于久远,这些史料记载难免有些偏差,甚至有些不合常理,令人难以相信。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 因此如今要想确切知晓三国真实人口数量,这几乎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但也并不是说三国人口绝对无法考证。 我们可以从史料记载出发,结合三国的时代背景,将史料中官方统计的「 ”户籍”人口,加上未能编入国家「 ”户籍”的人口,如战乱导致的流民、豪强士族隐蔽下的人口等等。再将其综合考虑,便能探究出一个相对符合实际的三国人口数量。 史料中关于三国人口的记载,令人难以置信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大多都听过这样一段描述,「 ”蜀汉灭亡前夕拥有28万户,约94万人,曹魏曹丕时期拥有66万户、约443万人,孙吴拥有52万户,约230万人”。 这段关于三国人口的描述,乍一看令人难以置信。毕竟在东汉永寿三年,官方统计户籍人口为5600余万人,而到了三国时期,人口怎会突然骤降至767余万人呢? 如果我们仔细查找资料就会发现,这组数据其实来源于众多的史料支撑。 如在《三国志·后主传》中,有一段公元263年刘禅投降后,呈送曹魏的蜀汉官方「 ”户籍”人口记载。 《三国志·后主传》: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关于孙吴的人口描述,同样出现在《三国志》中: 《三国志·孙皓传》: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 吏三万二千, 兵二十三万, 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关于曹魏人口的描述,有以下史料记载: 《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景元四年, 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 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 其中曹魏人口虽未单独列出,但只要将魏蜀通计人口与蜀 口相减,便可得出曹魏人口数:66万户,约443万人。 三国时期仍然采用竹简记录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将魏蜀吴三国人口相加,便得到了767万这个数字。其他史料也有关于三国人口数的描述,但都与之相差不大。 因此,许多人说到三国人口就会直接引用这组数据,毕竟其来源于史料的实际记载,也有一定的参考度。但如要硬说这就是三国真实的人口数,那就有些强词夺理了。 毕竟这只计算了官方掌握的地方「 ”户籍”人口,而魏蜀吴三国的「 ”户籍”制度承袭于东汉,这套制度从最开始便存在着诸多漏洞,如隐匿脱籍等现象严重,导致许多人未能编入地方州郡「 ”户籍”系统。 三国战乱导致脱籍逃户现象严重 而到了三国乱世时期,这一漏洞更是被无限放大,隐匿脱籍等现象相比东汉时期更为严重。 因此在考虑了战乱等自然因素导致的人口减少问题后,我们会发现:从东汉永寿三年统计的5600万,到三国时期767万史料记载的人口之间,差距仍是过于巨大不符合常理。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时许多人为未能编入地方州郡「 ”户籍”系统。因此简单的将魏蜀吴官方统计的「 ”户籍”人口,说成是三国真实人口数,这是十分不可取的。 三国未被编入「 ”户籍”的人口众多,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抛开战争因素导致的人口衰减,那些未被编入地方「 ”户籍”的人口到底有几何呢?其实若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从三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方士族豪强对魏蜀吴三国的人口抢夺 在东汉时期,地方士族豪强相继崛起,随着土地兼并的进行,这些豪强势力也随之壮大,并荫附了许多佃客、部曲,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士族门阀势力对三国政权影响深远 尤其到了东汉末年,因战乱等因素产生了大量流民。许多地方士族豪强顺势将其吸收为佃农,为己所用并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魏蜀吴三国政权碍于士族豪强的庞大势力,甚至于东吴就是以士族豪强作为政权基础,因此为了保证自身政权的稳定,自然不会对其轻易动手。 因而在三国时期,这种士族豪强的「 ”荫户”现象十分普遍。这种行为事实上说,就是一种对国家人口的抢夺行为。鉴于当时士族豪强对国家政权的影响,即便是在极为保守的估计下,这部分「 ”荫户”的人口数量也应同官方掌握的地方「 ”户籍”人口相当。 二、「 ”屯田户”独立于地方户籍系统 三国时期,由于战乱或赋税过重的因素,许多农民脱籍逃亡成为流民。魏蜀吴各国为了恢复农业的生产,相继施行「 ”屯田制”设立典农官,收容各地流民并为其提供耕地。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被收容的屯田者,并没有被记入地方州郡「 ”户籍”系统,而是由专门的屯田机构另立户籍并统一管理。 魏蜀吴三国极为重视「 ”屯田” 同样。这样的屯田机构也是独立于地方州郡之外,并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系统。这样一个庞大的机构到底收容了多少流民呢?从魏蜀吴对「 ”屯田”的重视程度和在全国的分布范围来看,这部分人口起码多达上百万人。 三、逃籍脱户的流民和少数民族族,大多未被记入地方「 ”户籍”系统 翻看三国时期的民族政策时,我们会发现曹魏大多采用安抚怀柔政策,而这也导致了北方大量的少数民族内迁,填充了许多因战乱而产生的人口真空地带。 这样大规模长时间的人口变迁,势必会导致一些管理上的漏洞,许多内迁人口并不能被完全记入地方户籍系统。 三国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除此之外,还有蜀汉南中各少数民族,遍布东吴广大区域的山越等少数民族,在加上因逃避赋税而逃籍脱户的人口。其综合数量保守估计,应该不会少于官方控制的州郡「 ”户籍”人口的四分之一。 综合所有因素,对三国真实人口进行合理猜测 综合上述三种未被纳入国家地方州郡「 ”户籍”人口数量的猜测,再加上史料记载中州郡编户人口767万,我们就可以对三国真实人口进行一个合理猜测:其人口数量大概在1500万到2000万之间。 由于三国时期人口随着全国战争局势的激烈程度,时刻在处于变动态势,因此人口数量也随之处于波动状态。因而在三国人口谷底时期,其数量应在1500万左右。到了三国末期,随着魏蜀吴的相继建立,战事相比起东汉末年已大为改善,社会局势趋于稳定,其人口峰值数量大概在2000万左右。 三国时期战争频繁发生 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对其合理性进行论证。 根据《晋书·地理志·总序》上的记载,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后,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全国总共有2459840户、16163863人。 鉴于此时西晋已废除屯田制,原「 ”屯田户”人口已转入州郡「 ”编户”。同时考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豪强势力依旧强盛,「 ”荫户”现象仍未灭除。因此将西晋初期统计的1600余万加上这部分「 ”荫户”人口,其数量大致与我们猜测的三国末期峰值人口数相当。 西晋版图 《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东汉初视西汉全盛得三之一,三国视东汉全盛得七之一,唐初视隋全盛得三之一,宋初视唐全盛得四之一,清初视明全盛得三之一,此其大较也。 另一方面,纵观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时期,因大规模战争导致的人口锐减在所难免,可不论是东汉还是唐、宋、清三朝,其初期人口均为前朝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唯独三国时期,其史料记载的人口数量竟锐减至东汉永寿三年统计的七分之一。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我们对三国人口1500万到2000的万猜测的相对合理性。 结语 由于社会混乱导致的三国人口大幅度缩水,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史料中所记载的关于三国人口的描述,却又有些不切合实际。因此三国真实人口到底几何,这几乎成了中国古代人口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引起了人们的无限猜想。 本文从史料实际记载出发,结合三国时代背景,从而估算出了1500万到2000万这样一个相对合理的数据,但这个数据也仅仅是猜测而来。不论其真实结果如何,在探究三国人口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对了解三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产生一些有利影响,便是有很大收获了。
看到一组人口数据,赤壁之战之后的人口只有100万人。真是不敢相信这个数据,100万人还能够养活多少军队?三国鼎立四五十年间,战争不断,就这点人口还打呢。
那时的将领如果打胜了,动不动就屠城。农民军首领黄巢,不仅屠城,甚至用人肉做军粮。
曹操屠城也很多,只因父亲被陶谦的部将杀死,为了报复,他在徐州一带,不分青红皂白,屠杀了好几个县;刘备携民逃往夏口,被曹操追到当阳,想来,那几万民众也难逃活口;打败马超后,曹军在那里屠杀了十万民众。
马超后来投奔了刘备,说要回去召集部族,回到家乡一看,一个活人都没有了。把马超的肺都快气炸了!
农民军首领黄巢不仅屠城,甚至用人肉做军粮。
战争破坏了生产力,青壮男子被迫从军,田地就会大量荒芜。“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生产出有限的粮食,也会被军队强行征用。没有粮食,老弱妇孺只能饿死。再加上瘟疫,这就是人口大量减少的原因。
当时有一句话叫“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惨状。
刘备孙权曹操不是英雄豪杰吗?怎么就没想到中华血脉有可能会断绝?怎么就不能握手言和,让老百姓休养生息?自己完成统一,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晋朝统一的时候,有统计数据是700多万人。那前面说的100万人的数据就不准确了。在连年战争期间,人口有增长的可能,却不能成倍的增长。
700万人,那也是极少极少的了。
有大臣说,现在全国的人口,只相当于汉武帝时期的一个郡。难怪毛主席说,原子弹的威力比不上刘关张手里的大刀。
三国时期户口流动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备注
东汉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
10,679,600户
56,476,856人
蜀汉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
200,000户
900,000人
蜀汉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
280,000户
1,082,000人
于蜀亡之际,人口数含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孙吴吴大帝赤乌元年(238年)
600,000户
3,000,000人
其中兵八十万。
孙吴吴末帝天纪四年(280年)
530,000户
2,535,000人
于吴亡之际,人口数含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后宫五千余人。
曹魏曹元帝景元元年(260年)
663,423户
4,432,881人
西晋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2,495,804户
16,163,863人
西晋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
3,770,000户
18,850,000人
于晋统一中国后,此为晋朝户口最多时期。
注:本表东汉及西晋的人口数据源自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
魏晋南北朝史》第三章〈大动乱时代的人口流动与民族融合〉,第124页。三国人口数据源自《通典卷第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数据仅比较差异,实际上的户口数会比较高。这是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户口数据受到部曲、军户或是战乱等因素使得有隐瞒或不列入统计。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关于人口的记载是十分稀少的。《三国志》记载的蜀汉有28万户,人口94万;东吴有53万户,总人口230万。《通典》记载魏国有66万户,人口443万。那么加起来,整个三国时期的人口也不过767万,只有东汉巅峰值的12%。这个数据曾经被胡焕庸、梁启超、郭沫若、刘铮等人采用。
三国志记载的人口,明显太少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大量的人口灭亡。不过,如果只剩下767万,那也明显是太少了,这是不可能的。例如,蜀汉如果只有94万人口,这是无法维持10万军队的。
我们只需要用《晋书》的数据就可以推翻这个数据。《晋书》记载280年灭吴后,全国的有245万户,人口1616万人。
这个数字,是《三国志》记载的2倍多。那么三国时期,到底有多少人口呢?
首先来分析一下蜀汉吧。蜀汉占据着益州。根据统计,益州在东汉时期的人口达到了700多万。东汉末年,益州虽然也不免干戈,但是总体而言是比较稳定的,人口的下降幅度不会大。
《后汉书》记载,蜀汉在244年的户口是94万户,人口为537万。
考虑到魏晋有大量依附民的存在,我认为蜀汉的人口起码有600万,甚至更高。
再来看吴国。吴国占据了扬州、荆州、交州三个州,在东汉末年遭遇的战乱也比较少。扬州在东汉时,人口达到了430万,荆州人口为620万,交州也有200多万。东汉末年,刘表经营荆州,就有10万军队。当时,北方有大量流民涌入南方,因此吴国的人口也不少。当时吴国的人口,理应在1000万人以上。具体数据难以估计。
东汉人口密度
魏国的人口,是最难估计的。东汉末年,北方的经济破坏最为严重。当时普遍认为,北方各州郡的人口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因此,在曹操兴起之初,就不得不大量采用屯田制。
根据东汉的数据,北方人口占据全国三分之二,那差不多是4000万人。那么到了曹操统一北方初期,应该只有400多万人,还没有吴国人口多
。后来随着社会的稳定,到了曹魏末年,人口应该突破了1500万。
人口南迁
北方人口大规模减少,成为三国鼎立的必要条件。
根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的分析,在三国初期,全国人口应该在2200多万,到了三国后期已经突破了3700万。
这增加的人口,基本是都是北方恢复的。而吴国和蜀汉后期可能还有稍微的下降。总体而言,西晋统一的时期,南北人口应该大体上比较平衡。这也是后来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对立的基本条件。
人们常常将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作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大标志,常常忽视了东汉末年的混战。如果如果仔细分析了人口变化就会知道,三国时期,南北方的人口就已经大体上持平了,当然和战争有很大的关系。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地方都是南方。
北朝时期,北方的长期稳定了下来,开始重新确立优势。但是总体上,依然是南北均衡的。而这种平衡,直到靖康之变被彻底打破,南方确立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三国时期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帝制王朝以来,中原大地分裂与混乱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如果从黄巾起义的184年开始算起,到三国归晋的280年为止,有近百年的历史处于混乱时期。东汉末年的人口到桓灵二帝时期,整个天下的人口还有6000万人左右,直到汉灵帝光和七年,也就是184年,黄巾起义爆发。
黄巾起义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有以下因素:1、朝廷腐败,宦官与外戚争权;2、东汉与羌族持续百年的战争;3、天下大旱,颗粒无收而赋税不减,农民无法生存。这三项因素每一项都会产生人口减少,而人口减少的最大原因就是战争,接下来,黄巾起义开始了。
黄巾起义的规模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以宗教为性质的农民起义了,起义军首领张角以宗教性质,动员了全国三十方近三十万的起义军队,再加上他们的家属及后勤人员 ,人数超过百万,仅仅一个月时间,东汉天下十三州中,除了京畿和几个偏远州外,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了战争。黄巾起义持续了10个月,就被东汉政府军及各地大大小小的地主豪强武装联合镇压,仅仅十个月时间的战争,就让东汉的人口损失一百万以上,这仅仅是战场上死去的人口,还不包括因战争导致的饥饿、疾病、抢掠而损失的人口,如果都算在内,因黄巾起义而导致的总人口损失约有300万以上的人口。
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其余党一直在各地持续作乱,延续十年之久,也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损失。黄巾起义结束的五年后,汉灵帝去世,宦官与外戚争权互相攻杀,双双覆没,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开启了军阀混战的近30年时间,直到三国鼎立。董卓乱政带来了一系列的动乱,除了军阀之间的战争外,董卓还干了一件灭绝人性的大事--迁都。董卓的迁都根本就不是正常人干的事,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把洛阳所有百姓全部赶往长安,不愿意走的杀了,路上掉队的杀了,沿途生病的杀了,等走到长安,一路上累累白骨,了无人踪。
洛阳作为东汉近两百年的首都,人口有一百万左右,董卓强令迁都,由此带来的人口损失,超过30万人,这仅仅是迁都而已。之后在中央的长安朝廷开启了权力争斗,董卓及李傕、郭汜的动乱,彼此攻伐;而地方上则开启了军阀混斗,抢地盘,兼并战争。这个过程持续了30年之久,直到曹操统一整个北方,孙权雄据扬州和荆州,刘备占据益州为止,战争才在三国内部基本停止,战争转化为三国之间国与国的战争,之后的战争主要在边境地区发生。
从189年的何进被杀到220年的曹丕纂位代汉建魏为止,30年时间的军阀混乱,兼并战争、动不动就屠城,外加天灾人祸,粮食短缺,人口大量减少,这30年的时间人口至少减少了三千万,这是三国前期人口剧烈减少的重要时期。220年,曹丕代汉建魏,221年,刘备称帝,229年,孙权称帝,三国正式鼎立,这个时候的战争主要是在三国的边境发生,而在三国内部,已经趋于平衡,内部处于和平发展期,直到280年三国归晋后,天下才再次一统。
这个时期,人口的减少已经没有之前的剧激了,甚至在局部地区,人口还处于增长阶段,这六十年的时间,人口并没有减少太多,由于三国之间的边境战争,和晋朝的统一之战,天下总人口只是稍微减少,总数并不多,总人口净损失应该在一二百万人以内。总的说起来,从东汉末年的6000万总人口开始,一直到三国归晋的2300万总人口为止,天下总人口损失了3700万人,损失接近三分之二。
以上就是关于从古代史料实际记载出发,深度探究三国真实人口谜团全部的内容,包括:从古代史料实际记载出发,深度探究三国真实人口谜团、三国时期的人口、三国时期,全国共有多少人口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