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别称有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重五节、夏节、五月节、蒲节、菖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
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专家表示,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端午节别名多,说明端午习俗起源的多样和庞杂。
端午节传统民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驱邪防疫"内涵,如挂艾草、沐兰汤、薰苍术等习俗。端午节自古就是吃粽子、赛龙舟的喜庆日子,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传承至今,端午节各种习俗活动仍十分盛行。每年端午节前后,包粽子、挂艾草与菖蒲、扒龙船、九狮拜象、游旱龙等等诸多特色节庆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既有传统习俗活动又有创新元素,可谓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导语:端午节又称粽子节吗?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就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因此也有人称端午节为粽子节。那么粽子节是端午节的别称吗?其实粽子节并不是端午节正经名字,只是现在有部分人用粽子节代指端午节而已。
端午节又称粽子节吗 粽子节是端午节的别称吗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因此也有人称端午节为粽子节,其实粽子节并不是端午节正经名字,只是现在有部分人用粽子节代指端午节而已。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从角黍到粽子
角黍这种食物随着文化的交流而传入南方。虽然先秦时期文化传播的速度较慢,但饮食方式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还是会以顽强的姿态相互交流。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北方人口涌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把北方的饮食方式带到南方。
但是,南方不产黍,而是盛产稻米。“角黍”到了南方,和当地的竹筒粽结合,外观取角黍之形,把角黍的原始意义继承下来。而原料则就地取材,进行“本地化”改造,粽中裹的不再是黍,而是糯米了。而在名称中就有了“粽”这个新的名字。
其他国家的粽子
虽然朝鲜半岛的稻作文化来源于长江下游,粽子也源于江南地区,但在饮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具体食物品种的传播要比饮食习俗的传播效率高得多。比如明朝从美洲大陆传到中国的玉米,中国不同地区的食用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与原产地美洲印第安人的食用方法差别更大:在墨西哥甚至有用玉米苞叶或香蕉叶包裹玉米面制成的“粽子”,有一百多个花色品种。当然,此“粽子”非彼“粽子”。具体食品的制作上,由于地理位置相距遥远,饮食习俗的相互影响效度较小。因此,虽然糯米在先秦时期就在朝鲜半岛落地生根,但是后来的食粽习俗并没有一并传入。长江以南稻作民族因为地理上的便利,文化交流和融合包括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相对要方便得多。从我国华南和西南的诸多少数民族的食俗中,可以发现人们常有以树叶或芭蕉叶裹米做饭的习惯,这可能和筒粽一样是粽子在中国南方的前身。
端午节的美食粽子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茶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黄鳝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打糕 吃打糕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哨子面 陕西人在端午节当天是一定要吃哨子面的。陕西哨子面历史悠久,其中最著名的是岐山哨子面最为著名。
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端午节的别称有: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莒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
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龙舟竞渡最早是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百度百科——端午节
端午节的别称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天中节、夏节、艾节、粽子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去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以上就是关于端午节别称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端午节别称有哪些、端午节又称粽子节吗 粽子节是端午节的别称吗、端午节的美食、时间和别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