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这个人,颇有几分神秘色彩。左转中一种出现过两次,中间还相隔十余年。很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
曹刿的身份问题。
按照《曹刿论战》中的表述,曹刿应该是一个没有官职的没落贵族。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短短几句话,包含丰富的信息。
“公将战,曹刿请见。”鲁庄公即将和齐国作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而且很顺利地就见到了。说明曹刿的身份不一般,绝对不是普通的平民,而应该是有贵族身份的士。
但曹刿这个贵族,又是没落贵族。从他和乡人的谈话就能看出来,曹刿不是“肉食者”,没有什么职权,对于国家大事本不应参与。
有人考证,曹刿可能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这就扯得比较远了,相隔四百多年的时间,谁也说不清楚。就像刘备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一样,时间太过久远,谁能说清楚?
曹刿论战以后去了哪里?
可能是归隐山林了。
曹刿论战是公元前684年,十三年以后,公元前671年曹刿再次劝谏鲁庄公,劝他不要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一次鲁庄公没有听他的。
从公元前684年到公元前671年,这中间13年的时间,竟然没有记载关于曹刿的任何事迹。很有可能是因为,长勺之战获胜以后,曹刿淡泊名利、回归田园。
为什么我们推测他会回归田园呢?因为从曹刿论战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曹刿对于“肉食者”的鄙视和憎恶。他之所以出山助战,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一展抱负,而是出于对鲁国的热爱。等到国家度过难关,他不愿意与“肉食者”为伍,还是会回到田园。13年以后,鲁庄公要去齐国观看祭祀社神,曹刿认为这样很不妥当,会损害国家利益,所以再一次站出来进行劝谏。
劝谏失败以后,曹刿心灰意懒,回归田园,从此不问世事。
曹刿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他著名的事件是在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刚就任主政大夫的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这时,曹刿求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力。
战胜以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缘故。曹刿回答说:“作战全凭勇气。第一通鼓振奋勇气,第二通鼓勇气就少了一些,第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他们的勇气没有了,而我们的勇气刚刚振奋,所以战胜了他们。
扩展资料
曹刿谏阻庄公的故事:
鲁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年)夏季,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是不合于礼的。曹刿劝谏说:“不行。礼,是用来整饬百姓的。所以会见是用以训示上下之间的法则,制订节用财赋的标准;朝觐是用以排列爵位的仪式,遵循老少的次序;
征伐是用以攻打对上的不尊敬。诸侯朝聘天子,天子视察四方,以熟悉会见和朝觐的制度。如果不是这样,国君是不会有举动的。国君的举动史官一定要加以记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刿
曹刿在原文中的身份是官吏,士大夫阶层。
原因:在古代身份尤其重要,上下有别,一个平民是不可能轻易的就上达帝听,而且鲁庄公也不会轻易的接见一个平民。原文中,公将战,曹刿请见。一个请就很能说明问题,侍卫,级别层层跃进,只有在当有一定的身份才能办到,在看询问鲁庄公的话语也可以证明臣属的觐见,那么他一定是属于官吏,士大夫阶层。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便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有个鲁国人叫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鲁庄公见他智勇双全,深谋远虑,就同意他一同参加战斗。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还不到时候呢!
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刿仍然按兵不动。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非常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士兵们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下令反攻!
鲁军阵地上响起了雨点般的战鼓声,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疑惑地问曹刿:为何要在第三次击鼓后,我军才可以进攻敌军?
曹刿解释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旺;第二通鼓,士气已经减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气已经泄没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士兵却鼓足士气,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看见他们逃亡时的车轮轨迹很混乱,而且战旗也倒了,说明是仓皇逃窜,没有预先埋伏兵力,我这才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完这番解释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答:曹刿,即曹沬(mèi),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可以把曹刿称为优秀的军事家。他所以取胜的原因,不是靠猛打猛冲,而是靠了谋略、智慧,这一点尤其让人称道。
战争当中,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抵得上成千上万的将士。他
虽然没有将士的勇猛,没有将士的膺力,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却能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取大。
《曹刿论战》
作者: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曹刿论战》
作者:左丘明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中文名称: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性别:男
所属年代:春秋时期 相关事件:长勺之战
相关人物:管仲、齐桓公
双方兵力:齐国:30万,鲁国:3万
双方统帅:齐国:高傒、鲍叔牙、公子雍,参谋:隰朋。鲁国:鲁庄公、公子偃、仲庆父,参谋:曹刿
曹刿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这时,一直隐居梁甫山的曹刿求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
以上就是关于《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呢全部的内容,包括:《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呢、曹刿的身份是什么、从原文看曹刿是一位什么身份的人物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