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改名城市名单

spandex2023-04-28  40

改名的城市有都江堰市、九寨沟县、峨眉山市等。

四川一般指四川省。四川省,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内陆,地处长江上游,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古蜀文明发祥地,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地。四川盐业文化,酒文化源远流长。

改名失败的十大城市分别是:西安、淇县、宝鸡、临沂、石家庄、合肥、黄山、枣庄、南京以及包头。

1、长安改名:西安

四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名城。西有罗马,东有长安,所谓“长安一片月”,见证着中原王朝的大鼎盛时期,名气可以说是世界顶流。改名西安,古韵仍在,霸气不足,没有长安的画面感,但也算不错。

2、朝歌改名:淇县

河南淇县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城,竟是大名鼎鼎的商朝古都朝歌。封神榜的故事就是在这里发生的,以前是繁华胜地,车水马龙,现在已无人关注。

3、陈仓改名:宝鸡

宝鸡是炎帝的老家,古时它叫雍城和陈仓,但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被石鸡所救,所以就改为宝鸡了。

4、琅琊改名:临沂

临沂古名为琅琊,琅是指似玉的美石,琊意为象牙,现在改为临沂,完全没有琅琊听起来有内涵。

5、常山改名:石家庄

常山变成石家庄,举一个人的开场白,就是三国名将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吾乃常山赵子龙,一听就特别霸气,换一下,吾乃石家庄赵子龙,嗯,和隔壁的那个庄子名字有点像。

中国的诗词中描写了很多城市,历史上也有许多有名的城市,而经过改名之后却变得默默无闻,也没有了诗词中的意境,中国改名失败的城市有哪些呢?

首当其冲的就是十三朝古都西安了,西安古称长安,也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白居易《长恨歌》中“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孟郊的《登科后》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等文过诗句,意境深远,而如果将“长安”换成“西安”后,瞬间没了意境。

河南的淇县,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要说古时的名字,知道的就不少了,古时候的名字叫“朝歌”,商朝的都城,作为商纣王的国都时期,朝歌达到鼎盛,历史记载朝歌非常繁华,“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而如果换成“淇县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感觉怪怪的。

宜昌,古称夷陵,取“山至此而夷,水至此而陵”之意,而三国时期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称为“夷陵之战”,现称为宜昌,名字也还不错,就是少了点诗意,少了些历史文化气息。石家庄,古时称常山,想像一下《三国演义》中,曹操对军中敌将说道“来将通名”,敌将答“吾乃石家庄赵子龙”,感觉少了一些霸气。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古称庐州,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诞生了如周瑜、包拯、冯玉祥等名人。“庐州月光”换成“合肥月光”,瞬间破坏了意境。

历史上许多城市都有过改名的经历,有些城市改名后被人吐槽越改越糟,有一些城市改名后被广为人知,我国改名最成功的三座城市,一座在云南,一座在四川,还有一座在哪里呢?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迪庆,现在是云南著名的旅游城市,去云南旅游的人大多都要往香格里拉走一走,目前在这里聚集着十几个民族,人口约17万,是云南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低的城市之一。英国作家的一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让它被人所熟知,也成为世人所向往的地方。

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然风光也非常秀丽,普达措、独克宗古城、虎跳峡等都是香格里拉的著名景点,因为在这里聚集着许多少数民族,所以这里的民族节日也很多,比如农历五月初五的赛马会、纳西族的“二月八”、彝族的火把节等;同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比如大中甸的锅庄、尼西的情舞、纳西族的阿卡巴拉舞等。

虽然现在大家都知道香格里拉这座城市,不过这座城市并不是一直都叫这个名字,而是在2001年才改名的,在这之前它一直叫中甸,当它改为香格里拉后不仅名字好听了许多,也被更多人所熟知,可以说是改名很成功了。

都江堰

提到都江堰,大多会想到李冰父子所修建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浇灌着成都品园,让成都从一个水旱从人之地变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灌溉面积近千万亩,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使用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当然现在也是世界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旅游。

不过都江堰也是一座城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建成史的城市,而这座城市也是因堰而起,因水而兴,曾是古蜀国的发祥地之一。都江堰市在历史上也曾多次改名,蜀汉时期为都安县,后又改为灌州、灌县,直到1988年才设市并改名为都江堰市,改名之后也因为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广为人知,可以说改名也是非常成功的。

张家界

张家界位于湖南,因旅游而建市,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其实张家界的历史也很悠久,也曾经过数次更名,1988年被升为地级市得名大庸,1994年4月才更名为张家界市,因其境内闻名海内外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而得名,现在这座城市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可以说多亏了改了名字。

当然张家界的风光也非常秀丽,据说奇峰有3000多座,形象逼真,气势壮观,目前已命名景点90多个,也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旅游。

并不是说城市一旦命名就不能再更改,只是说命名之后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因为一个名字就相当于是这个城市的标签,提起这个名字就会联想到这个城市的诸多特色,如果随意更名,就显得非常不符合常规。但是也不是说城市确定名字了,之后就不能再更改,1994年的时候,张家界市就曾经改名,当时更是掀起了一股改名的风潮,但是不管怎么说,一般确定了城市的名字还是不要随意更改,要不然会给人一种很轻浮的感觉,一般城市的更改都是当政者在做妖。

当初张家界是改名了之后便一举成名,直接打响了他在全国的旅游市场,在这之后很多城市也纷纷效仿,一起都想要改名,希望通过改变城市的名字来打通自己城市的名头。

中国一个国家里面有大大小小600多个城市,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风土人情,都有各自的文化,甚至连建城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城市名字的命名这是很有讲究的,你要联系这个地界的历史以及这个地界的文化特色,人民风情,最终来确定一个地名,好像看似取得很随意,但是里面却包含丰富的内容,要么揭示这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要么就是可以代表这个城市经历的历史进程,或者可以彰显风土人情,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地方,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意味,则可能以古代地名的年号命名,比如说秦皇岛。

一般要改城市的名字,都是当政者在背后作祟,在古代,城市如果要改名字,一般都是君主自己的个人喜好,或者是因为当时政治因素不得不改名,而取名字也有一定的讲究,索取城市的名字不能够是皇帝的名讳,也不能是那些大奸大恶的人的名字,甚至连与之相似的音和形都不能取出来。

中国正式成立以后,政府也对城市的名字进行过一次改革,把那些有不好意味的城市名字全部都清理掉,进行整改和更改,那些带有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色彩的地名也会进行改革。

虽然当初掀起了一股改名字的热潮,但是真正能成功的却没有几个。

古代的地名那么好听 为什么还要改名。一个人的名字,就和长相一样,会让人从第一眼看到之后,就在心中形成一个初始印象。一个城市的名字亦是如此,它往往是人们了解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但是地名又和人名不太一样,在历史的长河里,人的生命如沧海一粟,实在太过于渺小和短暂。我们脚下的这方土地,经历过沧海桑田的浮沉,历史中的光辉与黯淡,都积淀在这里,历史中所有人物的音容和足迹,都镌刻在这里。地名的产生,往往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更迭,许多地方都曾数次更名。我们偶尔在古诗文或者古装剧中见到的那些极具韵味的地名,或许就是你家乡的前身。

为大众所熟知的古代都城,如长安、金陵、汴京、燕京等,每每念起这些名字,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气息,仿佛能看到那一幕幕历史长河中的悲欢离合,能听到文人墨客们的长吟短叹……但若是改了名字,那些流传千年的诗句便发生了变化,如“秋风生渭水,落叶满西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开封”等等。

当然,以上这些地名改得并不算过分,尚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还有一批地名,却改得令人发指。

牧野改为新乡。牧野之名,闻之便有苍茫壮阔之感,改为新乡,便忽然具有了浓厚的乡村气息。司马迁于《史记》中写道;“维弃作稷,德盛西伯;武王牧野,实抚天下”。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若改成新乡之战,风格也直接从灭亡殷商的大战变成两个村庄的乡民闹事了。

牧野之战

其实牧野并不孤单,因为同样改的极具乡村气息的还有兰陵,兰陵改成了枣庄。试想,一面是遍植幽兰的高地,微风过处,“兰陵美酒郁金香”,更有“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一面是种满枣树的村庄,黄土扑面而来,仿佛加上了灰蒙蒙的滤镜。这个时候,兰陵王高长恭不干了,因为它变成了“枣庄王”,俨然一副地痞流氓黑社会的模样。当然,《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也不干了,因为他改成“枣庄笑笑生”后《金瓶梅》滞销了。

《兰陵王》剧照

其实《三国演义》里的很多地名早已成了改名重灾区。比如观众最熟悉的赵子龙,是河北常山郡人,而常山今天叫做石家庄,试想赵云勒马站住,银枪一摆,大喊道;“曹贼莫逃,吾乃石家庄赵子龙!”是不是气势顿时全无?

《三国演义》剧照

三国时期的大军阀袁绍,出身于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汝南袁氏”,而汝南如今也改成了驻马店。只听得袁绍道:“吾乃驻马店四世三公袁家公子袁本初是也!”这句话听起来实在是太具有杀马特风格,严重影响了袁绍的贵族气质。

同样处于尴尬局面的还有九原郡吕布,自我介绍时说:“吾乃包头吕奉先!”

张飞立于当阳桥前,大声喝道;“呔!保定张翼德在此!”

看到这些改了名字的地方,很多人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古代的名字那么好听,为什么还要改名呢?

其实在古代历史上,改地名往往是由于王朝的更替、避皇帝的名讳、行政区域的调整以及疆域的扩张等等。

避皇帝名讳这种事情,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历史上其实有很多。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带“义”字的地名全遭了殃。比如江苏义兴改成宜兴,湖南义章改成了宜章,四川义宾改成了宜宾等。

据记载,历史上曾因避讳而更改的地名就高达八百多回。

说到疆域的扩张,在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大败匈奴,就在甘肃设了武威郡,取“武功军威”之意,同时还有甘肃张掖,也是因为打了大胜仗,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西汉疆域图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规模更改地名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

在建国初期,更改了一大批被认为带有华夏文化优越感的地名。基本上,只要这些地名里面包含凡含有安、绥、化、平、镇、宣这类彰显中央王朝和华夏文明影响力的字眼,都大大小小受到了整改。

例如新疆的“迪化”改为“乌鲁木齐”,绥远的“归绥”改为“呼和浩特”,还有广西西部的“镇边”改为“那坡”,宁夏中部的“镇戎”改为“同心”,云南的“平彝”改为“富源”,四川的“靖化”改为“金川”等等。不过也留下来了宁夏,甘肃的平凉和定西,湖南的怀化,陕西的镇安,黑龙江的绥化,广西的平南,贵州的镇远等等。

第二种:地名汉字太生僻。

较为典型者,如黑龙江瑷珲被更名为爱辉,虽然只改掉了两个偏旁,但却割断了该地名与1858年《瑷珲条约》等重要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所幸在2015年,爱辉重新改回了瑷珲。

瑷珲古城

同样改名的还有湖北沔阳,沔阳本取自“沔水之阳”的含义,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然而,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湖北沔阳改成了仙桃,这个沿用千年的沔阳古称便彻底消失了。

沔阳古城

此外,还有杜甫诗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中的陕西鄜州改成了富县;陕西葭县如今改成了佳县。陕西人调侃“富县不富,佳县不佳”,真是令人扼腕长叹。

第三种:旅游业兴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虽然这场改名潮一直延续至今,但是经济层面的成功者简直少之又少,大多数地名在更改之后,不仅没有产生明显的经济效应,反而引起很多无谓的争议。

失败的典型代表就是安徽徽州市。安徽之名本源于所辖的安庆和徽州二府,其中的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是“徽派建筑”的代表地,也是“文房四宝”之一徽墨的出产地。汤显祖对徽州有很高的赞誉:“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而当徽州更名为黄山市,便意味着它丢掉了那个极具特色的徽州文化符号,意味着那个别具一格的古城最终成为了旅游的牺牲品。

徽派建筑

和徽州同样遭遇厄运的还有福建崇安,海南通什等。福建崇安诞生了一代词宗柳永这样的旷世才子,如今为了旅游立市改成了武夷山市;而海南通什作为黎族的聚居地,在黎族语言里是粮食富饶的意思,但为了发展旅游却改成五指山市,这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极不尊重。

说到底,想要提高城市的经济水平、扩大城市知名度本来不是坏事,但是若用破坏历史文化的代价来换取,就好像为了发展经济去破坏环境一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些动辄成百上千年的地名,早已不只是地名那么简单,其内部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密码,早已构成了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文化血脉。

其实说起来,“邯郸”二字其实也算是生僻字,但是邯郸人是幸运的,因为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历经了三千年风雨却从未改过名字的城市。当我们今天说到邯郸,我们会想到什么呢?我们会想到三千年前那个伟大的赵国都城,会想到春秋战国的乱世群雄,会想到胡服骑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会想到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切……当我们重新踏上这片历经几千年风雨的土地,一定会生出面对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邯郸“胡服骑射”像

这些每一个传承至今的地名,都是历史风雨的见证者,每一个改掉名字的城,都在渐渐失去气质。中国人起名都是很有讲究的,不仅包含了美感,更包含了意蕴,人为地将其抹去,只会造成文化的断裂和历史的断层。

地名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如果不尊重历史文化而滥改地名,就是在变相地抛弃中华文化。把兰陵改成枣庄、汝南改成驻马店、琅琊改成临沂、庐州改成合肥、陈仓改成宝鸡……新旧名字的好坏,相信广大读者们心里有数。

著名的有:

幽州,燕京,范阳——北京;

吴,姑苏——苏州;

大梁,汴京,汴梁——开封;

余杭,临安——杭州;

豫章,洪都,龙兴——南昌;

广陵,江都——扬州;

江州,浔阳,柴桑——九江;

巴陵,岳州——岳阳;

南海,番禺 ——广州;

金陵,建康,江宁,集庆——南京;

平城,云州——大同;

楚州——淮安;

润州——镇江;

并州,晋阳——太原;

通州——南通;

襄平——辽阳;

长安——西安;

鄂州——武昌;

庐州——合肥;

其他:

七星关——①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为诸葛亮祭旗处。②即望星关,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盘关——在今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间的七盘岭上。

七闽——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

八闽——宋分福建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闽为福建的别称。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妇——在今缅甸掸邦东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汉郡。秦治寿春(今寿县),辖今豫皖淮南、鄂东一部分及江西省。汉辖今安 徽淮南巢湖以北 地区。魏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头西),辖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为匈奴所占。

三川——秦郡,韩始置,秦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汉改河南郡。

三户——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

三关——宋与契丹分界的三关指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益津关(今霸县)、瓦桥关(今雄县),一说无淤口关,为草桥关(今高阳东)。

三元里——在广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黄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 今包头西,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齐——即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于阗——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唐军镇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

下邳——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 一部分。

下相——古县名,今江苏宿迁西南,北齐废。

下蔡——今安徽风台。春秋时名州来。秦置县,明废。

下港——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一带的古国。十六世纪时国势很盛。

大宁卫——明初置,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乐仍称大宁卫,移治保 定。

大名府——五代后汉置,治今河北大名东。明移今大名。

大兴城——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即唐长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东北筑新城,北至今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南至东西长安街,东西界即今内城原城墙。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当时黄河离城很远,今开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阳等县均在南岸。

大仪镇——今江苏仪征东北,韩世忠破金兵处。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贵等在此为吐蕃所败。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归流后属美诺厅。1936年置靖化县,1953年改大金县, 1960年改金川县。

大沫崮——山名,今山东费县西南。

大泽乡—一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

大昭寺—一在西藏拉萨中心。七世纪建。

大胜关——①在河南罗山县南。②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陈友谅后,改为大胜港,在此置关。

大庾岭——五岭(湘赣与粤桂间的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之一,汉武帝时庾将军在此筑城,故名。又名梅岭。唐张九龄、宋蔡挺、蔡抗都曾修筑道路。

大雁塔——在陕西西安市南大慈恩寺内。652年唐玄奘建,原五层,武则天时增至十层,今存七层,高64米。

大震关——在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东坡。唐中叶以后为防御吐蕃的要地。

大泥——今泰国南部北大年港一带古国,明人纪载常见。

大宛——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国都贵山城,在今卡散赛。

大食——唐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原语为波斯一部族名称。

大秦——亦作犁轩。汉称罗马为大秦。

大夏——即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脱离塞琉西王国独立。公元前130年左右为大月氏所据。后为阿拉伯人所并。

大西洋国——明人指葡萄牙。

大吕宋国——清初称西班牙为大吕宋,菲律宾的吕宋岛为小吕宋。

万年——古县名,汉置,与栎阳同城而治,在今陕西临潼北。北周移治长安城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隋造大兴城,万年亦随之而移,在今西安市。

万里桥——在今四川成都南锦江上。

万里长沙——古指我国南海诸岛中一些岛群。又“万里石塘”、“万里石床”,意亦相同。

弋阳——今河南潢川西。三国至隋唐有弋阳郡、弋阳县。

上元——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宁为上元县。五代吴在此分置上元、江宁二县。民国并入江宁县。

上谷——古郡名。秦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北魏废。隋唐时的上谷郡即易州。

上京——①渤海上京龙泉府,即忽汗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②辽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⑧金上京会宁府,在今黑龙江阿 城县南白城。

上郡——古郡名。秦汉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今陕西富县。唐上郡即绥州,治今绥德。三个上郡及其治所,地望均不同。

上都——元上都开平府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

上党——古郡名。韩始置。汉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东汉移壶关(今壶关北)。隋唐上党郡即潞州,治上党,即今长治市。历代辖境虽有变更,但均在晋东南。

上海——今上海市。宋置镇。元至元28年(1291年)置县(以《元史·世祖纪》为据)。

上庸一一汉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隋时移县治至今竹溪县东南,宋并入竹山县。

上蔡——周蔡国原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蔡国先迁新蔡,后迁州来(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战国韩置上蔡县,南朝宋移治悬瓠,在今汝南。隋改汝阳,另在今上蔡县地置上蔡县。

山左——山东省旧时别称,山指太行山。

山右——山西省旧时别称。

山东——秦汉时指华山或崤山以东地区。以后多指太行山以东地区。金改北宋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山东始成为政区名称。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省。

山西——原为与“山东”相对的地区名称。明置山西省。

山后——宋指今山西、河北两省内外长城之间地区,即代北、大同等地。

山阳——①今江苏淮安,晋山阳郡、山阳县在此。②今河南焦作市东,汉置县。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即此地。

山阴——今浙江绍兴,因在会稽山之北得名。秦置县。隋改会稽县。唐在此分置会稽、山阴二县。民国并为绍兴。

山南——意为秦岭之南。唐有山南道,旋又分为山南东道(治襄州,今襄樊市)与山南西道(治梁州,改称兴元府,今汉中)。辖境南至重庆至岳阳间的长江以北地区。

山前——宋金以太行山以东、燕山及军都山以南地区为山前。

山阳渎——公元587年隋文帝所开江淮间运河,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至扬州市南入江。

川边——1914年置川边特别区,治康定,辖区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区。1939年并入西康省。

广东——今广东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汉属交州,三国吴分属广州、交州,唐属岭南道,宋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元分属湖广、江西二行中书省,明设广东省。

广宁——明广宁卫在今辽宁北镇,辽东镇在此地。

广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见“广东”条,元属湖广,明为广西布政使司,清为广西省。1958年建壮族自治区。

广州——三国吴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广州,辖境兼有今广西一部。以后辖境逐渐缩小。今广州市即古广州治所番禺。

广武——古城在今河南荣阳东北广武山上,有东西二城,中隔一涧。为刘邦、项羽对峙处。

广信——明广信府,洽上饶(今属江西)。民国废。

广陵——秦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隋改江阳,治今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广固城一—今山东益都西北。南燕都城,为刘裕所毁。

义兴——古县名,原称阳羡,隋改义兴,宋避太宗讳改宜兴。又东晋时曾设义兴郡,治阳羡,辖今江苏宜兴、溧阳,隋废。

义阳三关一—南北朝义阳郡(治今河南信阳)南有平靖(今信阳西南)、黄岘(今信阳南,宋以后名九里关)、武阳(今罗山县南)三关。

卫国一一西周初封时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公元前660年迁楚丘(今滑县),后再迁帝丘(今濮阳)。最后迁野王(今沁阳)。公元前209年并于秦。

卫辉路(府)——北周置卫州,治朝歌,唐移治汲县。1260年,元升为卫辉路,辖今豫北新乡等地。明改卫辉府。清兼辖今封丘、兰考一带。民国废。

卫藏——西藏旧时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称。

飞狐口——在河北涞源县北、蔚县南。又涞源县在隋唐辽、宋、金、元时名飞狐县。

小沛——汉沛县(今属江苏)别称。

小金川——发源于邛崃山,向西流到丹巴附近人大金川。又为土司名,治今四川小金,清乾隆间改土归流,为懋功屯务厅。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大荐福寺内。唐景龙元年至三年(707—709年)建。原十五层,今存十三层,高43.3米。

马邑——秦汉马邑县在今山西朔县。唐置马邑县在今朔县东北。清嘉庆时废。又隋唐马邑郡即朔州,治善阳,即今朔县。

马陵——在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在今河南范县西南,战国时田忌、孙膑破魏庞娟于此。

马嵬坡——在陕西兴平西。

子午道——从杜陵(今西安东南)穿南山(秦岭)到汉中的通道,南口在安康县。西汉末开。南北朝时西移,自今西安向南至宁陕县。

木刺夷——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个派别,约创立于1090年,秘密传教,对敌用暗杀手段。在里海南岸建国。旭烈兀西进时灭木刺夷。

木骨都束国——今非洲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古国。郑和曾至其地。

元和——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长洲县置。先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分吴县置长洲。至此三县同城而治。民国并入吴县。

元城——古县名,与大名同城而治。民国并入大名县。

云中——秦汉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东汉末郡废。北魏云中郡治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唐云中郡即云州,治定襄(后改云中,今山西大同)。汉郡在长城以北,唐郡在长城以南,汉郡的西南面。北魏郡与汉郡辖区也不完全相同。

云州——见上条。

云阳——秦汉云阳县在今陕西淳化西北。

云间——旧时江苏松江府的别称。

云南——云南省旧以在云岭之南得名。今云南祥云县东南云南驿,西汉曾设云南县。蜀汉曾设云南郡,以云南县为治所。云南古有滇国等,唐为南诏,宋为大理。元置行中书省。明置云南省。

云梦泽——古泽薮,在南郡华容县(今湖北潜江西南),范围不大。

云梯关——在今江苏滨海西南,明中叶以前为黄河河口所在。

云中都护府——唐云中都护府治原北魏云中城,辖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后改称单于都护府。

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武周山,主要部分完成于北魏和平元年至太和十八年间(460—494年)。现存五十三窟,造像五万一千多尊。

王舍城——古印度摩揭陀国悉苏那伽王朝(前六一前四世纪)都城,在今比哈尔邦巴特那南。法显曾至其地,玄奘去时,已成遗址。

开平——元开平府,见上都条。

开州——唐改万州为开州,即今四川开县,明改为县。金以澶州为开州,即今河南濮阳。民国改开州为濮阳县。

开封——公元907年,五代后梁建国,以汴州为开封府。

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北井陉山上,太行八陉之一。

天水——汉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天方——我国古指麦加,亦指阿拉伯。

天竺——我国古指印度。玄奘谓应以作印度为是。

天津——明永乐初置天津卫,以成祖“靖难”起兵时曾涉其地得名。清雍正时改州,不久改府。民国废府存县。1928年设天津特别市。1930年改天津市。现为直辖市。

天井关——在今山西晋城县南太行山顶。

天津桥——隋唐东都南洛水上的浮桥,-宋尚修建加固,金渐归废坏。

夫椒——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或即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一说夫与椒各为一山。

丰镐——周文王建都于丰,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河以西,武王又建镐(镐京),在今长安县韦曲公社西北,与丰同为国都。

韦曲——唐有韦曲镇,在今陕西长安县,因诸韦聚居得名。以东五里即今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有杜曲,为诸杜世居之地。合称韦杜。

五岳—一汉宣帝以今河南嵩山为中岳,今山东泰山为东岳,今安徽天柱山为南岳,今陕西华山为西岳,今河北曲阳西北的恒山为北岳。后改以今湖南衡山为南岳。明改以今山西浑源的恒山为北岳。

五原——汉五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

五丈河——五代后周与北宋先后引汴水及金水河入五丈河,以通漕运。河自宋东京向东经今兰考、定陶,至巨野西北注入梁山泊,下接济水。

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

五尺道——秦时开通,从今四川宜宾至今云南曲靖。

五羊城——广州古称五羊城,简称羊城。传古有五位仙人骑五色羊,执六穗柜到此。

五国城——辽金时有五国城,在今黑龙江依兰。

太平——宋置州,元升路,明改府,治今安徽当涂。

太和——公元737年南诏王皮罗阁建太和城,在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元置太和县,即今大理。民国改大理。

太原—一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太和岭——《元史·速不台传》所说太和岭,即今苏联高加索山。

太行八陉——即轵关陉(在今河南济源西北)、太行陉(在今沁阳)、白陉(在今辉县)、滏口陉(在今河北磁县)、井陉(在今井陉北)、飞狐陉(在今涞源北)、蒲阴陉(在今易县)、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

历阳——今安徽和县。秦置县,晋以历阳为治所,置历阳郡。隋唐历阳郡即和州。

车里——亦作彻里、撤里、车厘。元明土司,治今云南景洪,辖境大体相当于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清移治今景洪以东,后先分设普洱府,民国又设车里等县。

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秦置县,以为巨鹿郡治所。项羽破秦兵于此。

巨野泽——即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县北。古为大湖,五代后南部涸为平地,北部为梁山泊之一部。

少陵——在今西安市南,汉宣帝许后陵所在地。

少梁——今陕西韩城南。本为梁国,春秋时秦灭梁,为少梁,战国时曾属魏,后又归秦,改名夏阳。

日南——汉郡,在今越南中部,东汉末以后,为林邑国所有。

中山——①中山国,战国都顾(今河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平山东北)。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②汉郡、国,治卢奴(今定县)。后燕以为都城。隋废。⑧宋以定州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县)。④今中山县,宋以来为香山县。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改今名,中山故里在县南翠亨村。

中州——指今河南。

中兴——元以江陵一带为中兴路,治江陵。

中牟——《论语·阳货篇》“佛肿以中牟畔。”此中牟在今河南鹤壁市西,以在牟山之侧得名。今河南中牟县,西汉置。

中吴——旧时苏州的别称,亦作润州(今镇江)的别称。

中京——①辽中京大定府在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②金后期以河南府(洛阳)为中京。

中都——①金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燕京,建为中都大兴府。②明太祖曾以临濠府(今凤阳)为中都。

中东铁路——亦作“东清铁路”、“东省铁路”。1903—1907年,帝俄筑,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南至大连。日俄战争后,南段(长春至大连)为日本所占,称南满铁路。十月革命后,北段由中苏合办。抗战胜利,全线合称中国长春铁路。

贝州——北周置,治武城(隋为清河,今河北南宫东南)。宋仁宗时改为恩州。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西北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北魏太和十九年(496年)始建。

牛头山——即牛首山,在南京市西南。

长勺——春秋鲁邑,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长平——秦白起破赵军处,在今山西高平西北。

长安——汉长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隋改建都城,移至汉长安城东南。参“西安”专条。

长坂——在今湖北当阳东北。《三国演义》作长坂坡。

长沙——秦长沙郡治临湘,隋唐潭州或长沙郡治所,明长沙府治,均即今湖南长沙。清为湖南省会。

更多:

古今地名对照

>

以上就是关于四川省改名城市名单全部的内容,包括:四川省改名城市名单、改名失败的十大城市、中国有十个改名失败的城市,都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0639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