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有哪些方法过冬

什么是水床2023-04-28  23

冬天到来,如何过冬不仅仅是人类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很多自然界的生物们需要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在适者生存的大自然中。在寒冷的冬天,人类可以选择添衣服和生炉子来御寒,而动物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御寒妙招。那么,动物过冬的方式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青藏高原的冬天非常严酷,高寒低氧,食物还很缺乏,如此严酷的环境对动物的生存是严酷的生理学挑战。为了过冬,动物们可谓是各出奇招。有些物种如燕子等,会在冬季来临前飞向温暖的南方悠闲过冬;有些物种如旱獭、黄鼠、刺猬、蝙蝠、蜂鸟等,会采取冬眠(或蛰眠)的方式度过严冬。而有些物种则通过提高生理抵抗能力或行为调节度过严冬,如提高自身产生热量的能力,建筑保暖的巢,贮存足够的食物等。一、用脚后跟走路

帝企鹅除了在脚和鳍上拥有特殊的循环系统之外,还常常把脚掌往后靠以便将脚趾抬离冰面,楔形的尾巴能够让它们保持平衡,也不会因为尾巴接触冰面而受冻,因为它们尾巴的羽毛里根本没有血液流通。

取暖方式

二、“兴师动众”的取暖方式

蜜蜂家族的取暖方式是兴师动众的摩擦战术。外界气温下降,就是战斗的信息,战幕会紧接着徐徐拉开。蜜蜂进入战场后,首先围绕着蜂王,在巢里爬来爬去,忙个不停,依靠运动产生的能量来取暖。

如果气温再下降,离蜂王近的蜜蜂便大开斋戒,大口地吞食蜂蜜。因为受不了寒冷的侵袭,就拼命地往里钻,把里层的蜜蜂挤出,这样一来,蜜蜂进进出出,循环不断,通过摩擦技术,使蜂房保住温度。

三、御寒外衣

在北极圈,冬天气温降到-40℃属于正常现象,人类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生活是极其艰难的,然而在那里仍生活着大量暖血动物。

御寒

北极熊和北极狐是北极气候下的“代表物种”。它们“穿”着厚厚的双层毛皮。有研究人员发现:北极熊的每根白毛中间都是空的,空洞中间又都有一根细蕊,正是这根细蕊能吸收紫外线,光线穿过毛蕊到达表皮,表皮则将光能转化为热能贮存起来。经测定,北极熊皮毛将紫外线转化为热能的有效率高达95%。正是依靠这种神奇的本领,才使北极熊在北极地区的冰天雪地中依旧能悠然自得地生息繁衍。

在寒冷的冬季,动物与人类不同,没有厚厚的衣服穿,也没有有暖烘烘的空调以及暖炉,在这个过程中,动物们学会了很多过冬的方式,主要就包括存储食物、冬眠、换毛、迁徙四种:

1、存储食物

依靠冬天到来前,提前存储食物过冬,主要动物有:松鼠、老鼠、河狸等,我们来了解一下河狸:

河狸,是河狸科、河狸属的动物。河狸躯体肥大,雌、雄无明显差异,头短钝,眼小,颈短,四肢短宽,前肢短,足小、具强爪,后肢粗壮有力,尾大、扁平。 河狸夜间活动,白天很少出洞,善游泳和潜水,不冬眠。

它是最大的啮齿目中型水陆两栖兽类动物,有动物世界“建筑师”和古脊椎动物“活化石”之称,属于国家一级动物,寿命为12—20年。河狸的毛皮珍贵,其香腺分泌物为名贵香料,是世界四大动物香料之一。

河狸喜食多种植物的嫩枝、树皮、树根,也食水生植物,杨、柳的幼嫩枝叶及树皮。夏季河狸也在岸边采食草本植物,如菖蒲 、荆三棱 、水葱及禾本科植物等。到了秋季,河狸在晨昏活动频繁,将树枝等咬断成1米左右,衔到洞口附近的深水中贮藏,以备过冬时食用。

河狸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东北部的青河、布尔根河和乌伦古河等水体。其中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额尔齐斯、乌伦古“两河”源头,是中国惟一的蒙新河狸生息和自然保护区,以珍稀濒危的蒙新河狸和鸟类以及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

2、冬眠

冬眠是休眠现象的一种。是动物对冬季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如寒冷和食物不足)的一种适应。主要表现为不活动,心跳缓慢,体温下降和陷入昏睡状态。

亚洲黑熊就是冬眠动物中的一员,它是典型的林栖动物。北方的黑熊有冬眠习性,并在大树的树洞、岩洞和地洞、圆木或石下、河堤边、暗沟和浅洼地建立巢穴。秋天会大量进食,以准备冬眠会吃大量食物将脂肪储存起来,整个冬季蛰伏洞中,不吃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冬眠后会自动降低体温、心率,以节省身体的新陈代谢。至翌年三、四月份出洞。

在中国,据估计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境内有1000~1500头;喜马拉雅亚种数量很少,有待进一步调查;四川黑熊分布较广,数量也多,估计四川盆地周围及川北山地、甘南及秦巴山区、云贵高原、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安徽以及浙江各省区野生种群约在8200~12500头。

西藏黑熊(指名亚种)在西藏分布面积较大,包括滇西山区,向北延伸至到青海南部玉树地区,估计种群数量2500~3500头;台湾黑熊数

常见的五种动物过冬方式有:

1、冬眠(包含假冬眠):熊、青蛙、乌龟、蝙蝠、蛇(最后两种也属于群居冬眠)。

2、靠储存食物过冬的:松鼠、兔子。

3、迁移过冬的:大雁、燕子等鸟。

4、换毛过冬的:小白兔、梅花鹿等。

5、昆虫类动物的让卵过冬,例如:蝗虫、蝴蝶等。

1、迁徙动物过冬5种方式有:穴居、冬眠、迁徙、洄游、换羽。其中迁徙指一年中鸟类随着季节的变化,生物定期的沿相对稳定的路线,在繁殖地和越冬地(或新的觅食地)之间作远距离移动的过程。

2、冬眠(又名‘冬蛰’)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种极端的但被调节的体温、代谢和其它生理活动的下降,作为对减少能量消耗的适应。这种定义已不包括变温有机体对环境温度下降而发生被动反应时的季节性或昼夜的蛰伏。因而,真正的冬眠限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冬眠的物种大致可分成两类即主动式冬眠动物和被动式冬眠动物,后者如仓鼠,外部因素,包括光周期,食物和外界温度对这种冬眠周期事件的定时起主要作用。

一、蛇——集体冬眠

当冬天气温开始下降变冷时,蛇的体温则随之下降,蛇体的功能减退。当气温下降至10℃时,蛇停止一切活动,开始进入冬眠。

在冬眠期间,蛇不吃不喝,新陈代谢降到最低水平,靠体内积累的脂肪消耗提供能量,以维持其生命活动的最低需要。冬眠是蛇对低温的适应,也是蛇类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遗传特性。

野外冬眠时往往几十条或成百条蛇聚集在一起,在干燥的洞穴内、树洞内,这样可以升高体温,减少水分蒸发,利于越冬。直到次年春暖花开、外界气温高于10℃时,蛇方能从冬眠中苏醒,开始出洞生活。

二、蝙蝠——倒立半年

蝙蝠的体温变幅很大,可达56℃(由-75-485℃),某些大型的食果蝠,由于其生理和行为特点不同,体温比较恒定,而绝大多数的小型食虫蝠则是典型的异温动物。留在原地的种类则在严寒的冬季便进入长时期的冬眠。

据不完全统计,栖息在列宁格勒附近的大耳蝠和北棕蝠在一生中其活动的时间仅占1/15~1/20,其余的时间都在睡眠(库加金,1959)。当环境温度达到16~28℃时,蝙蝠即处于深睡状态,睡眠的蝙蝠生理机能减慢,新陈代谢降低。由于代谢低耗,致使某些蝙蝠寿命较长。

蝙蝠会用后爪攀住石缝,然后大头朝下缩在一起,开始自己的冬眠。

三、刺猬——缩成一团

在气温降到7℃时,刺猬才进入冬眠状态。刺猬冬眠长达四五个月的时间,进入冬眠后,体温下降,其它生理机能也一同减弱。

举例来说,一只清醒的刺猬每分钟呼吸约五十次,在冬眠的时候每分钟至多呼吸八次,有时只呼吸一次,甚至一连几分钟都不呼吸,一只清醒的刺猬每分钟心跳二百次,冬眠的时候减少到二十次。

小小的刺猬会在冬眠时将自己紧紧裹成一个小刺球,在体温过低时醒来调整一下再接着睡,早起的刺猬不仅没东西吃,没准还会丧命。

四、乌龟——一动不动

乌龟为变温动物,水温在10℃以下时,即静卧水底淤泥或有覆盖物的松土中冬眠。冬眠期一般从11月到次年4月,当水温上升到15℃时,出穴活动。水温18-20℃开始摄食。20℃以上怕热,躲在深水淤泥中。

五、青蛙——明年再见

青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能潜伏到水中。在秋末天气变冷时,青蛙蛰伏在水底或洞穴之中冬眠,翌年春季天气变暖时再回到水中繁殖。

六、松鼠——屯粮过冬

在寒冷的北方,有些松鼠会和田鼠、熊一样躲进窝里冬眠;而在比较暖和的南方,松鼠一般不会冬眠,而是储存食物过冬,人们仍然能在冬天看到松鼠在野外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蝙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刺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松鼠

以上就是关于动物有哪些方法过冬全部的内容,包括:动物有哪些方法过冬、动物是如何过冬的、动物的过冬方式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043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