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 太师 是什么官职

三氧化二锑2023-04-28  34

宋朝时期,太师为正一品官职,位于三公之首(太师、太傅、太保)。

太师作为三公之首,却只是一个虚衔,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嘉奖,虽然在级别和丞相相同,都是正一品,但太师只享受正一品工资待遇,却没有实权。

始于商朝,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汉复置。晋代避司马师讳,曾改作太宰。晋之后复称太师。

太师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被作为用来封赏有功之臣的一个光环,只是荣誉的象征。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扩展资料:

古代的太师初期是手握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之重臣,后期则逐步演变成崇高的荣誉性加衔职务。

在商周时期,中国是封而建之,能够担任太师的都出身于实力强大的诸侯或宗室,所以地位崇高的同时也代表了实力最强,为百官之首。周朝最有名的太师就是姜子牙,因辅助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在今天的山东淄博,建立齐国,公爵,拥有代替天子讨伐其他诸侯的权利。

到宋朝时太师代表的是地位和荣誉的象征。宋朝时大臣的品级普遍很低,七八品就是朝臣,有些历史上的宋朝名臣,看上去权利很大,品级实际并不高,比如欧阳修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但是到退休品级也只是从二品的兵部尚书、太子少师,所以死后会被追赐一个太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公

1、太师,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三公”之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自赵匡胤建宋以后,三师、三公之制虽承唐制保留下来,但授与大臣者为数并不多,尤其是太师一官,只以赵普与文彦博两人功高德厚方予特拜。北宋末年,丞相蔡京也被加太师衔。

2、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宋神宗改革官制后,文臣自通直郎到开府仪同三司,武臣自修武郎到太尉,为升朝官。

扩展资料

一、宋朝太师太尉加官改制:

宋代检校官加于太师至各部员外郎,共十九等,位高于正职。宋初检校官多加给武臣、吏职及蕃官军员,文臣则加于枢密使、宣徽使与节度使。

宋神宗元丰年间改制后,仅留存检校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与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以加节度使之久任者。

宋徽宗政和年间后改三公为三少,武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太尉,文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开府仪同三司。

二、太师太尉官职的历史变迁:

隋唐以来,决策权转移至中书门下,而行政权在尚书六部手中。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级虽高,无实际职事,一般只是作为加官,尤以唐后期各种检校官为甚。

宋初三师三公只是作为升迁资序所用,并无执掌。太尉旧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来则提升至次于太师而在太傅之上。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则被三少所代替。

元代三公仅作为加衔,后期也是加授极滥。明清以后以原三师为三公,不设太尉。另外,在某些礼仪中会出现以其他官员临时充当太尉等职位的现象。如宋真宗天禧元年宣读天书之礼,分别以向敏中摄太尉,王曾摄司徒,张知白摄司空。诸如此类都是礼毕即罢,并非真行除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官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检校官

太师

太师

[tài shī]

释义

官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后又指太子太师,即辅导太子之官

例句

房间内摆上这几张太师椅,显得古色古香,别有气氛。电视剧里太师看起来很厉害,其实都是编剧唬人的,秦以后只是表示地位高无实权,基本上都是死后追授,生前称太师的不是快退休了,就是快死了。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太师,晋时避司马师讳曾改为太宰,晋后又恢复,与太傅、太保一起被称为“三师”或“三公”。地位高于太尉、司徒、司空所谓的“三公”,所以也叫做上公。

单从字面就可以理解,太师,皇帝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并指导君王如何治国的那种,而非只是给皇帝讲讲课的老师,地位之高可想而知。所以太师从出现起,更多的是地位和荣誉的象征,而不是说“厉害”。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只不过如夏商时期,中国是封而建之,能够担任太师的都出身于实力强大的诸侯或宗室,所以地位崇高的同时也代表了实力最强,为百官之首。周朝最有名的太师就是姜子牙,因辅助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在今天的山东淄博,建立齐国,公爵,拥有代替天子讨伐其他诸侯的权利。

到了秦朝,秦始皇怎么可能允许一个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存在,于是废除了太师。汉朝建立后,虽然又恢复了太师,但是中国进入君主集权,不允许这种地位高于君王,又能掌握实权的存在。所以太师就变成了荣誉衔,只保留地位,代表大臣的待遇等级,一直到清朝为止。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可以把它理解为现在的上将、中将、少将,听着唬人,实际上没什么权利,连唱唱歌跳跳舞的都能评个将,真正权利还是看掌握的是一个师还是一个军。

如宋朝时最明显,大臣的品级普遍很低,七八品就是朝臣,全国可能就只有三四百个,资历够了可能才五六品就能当国级干部了。有些历史上的宋朝名臣,看上去权利很大,品级实际并不高,比如欧阳修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但是到退休品级也只是从二品的兵部尚书、太子少师,所以死后会被追赐一个太师。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所以宋朝很多名臣,比如赵普、文彦博、司马光、苏轼等死后都被追封为太师,其他的也会是三师之一。

我们现在看明清时期的古装剧,一品多如狗,二品满地走,实际上都是扯淡,一般来说就算是泛滥的清朝,一品的也是非常少的。比如各部尚书一般都是从一品,要退休了,封一个太师,提高至一品,可以多领点退休金或葬礼办的豪华一点。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以下来说都是荣誉衔:

一品:太师、太傅、太保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或者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从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古代的太师初期是手握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之重臣,当然是很历害的啦!但是,后期则逐步演变成崇高的荣誉性加衔职务,没有什么实权的咧!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一太师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师”、“三公”,是古代辅佐帝王治国理政的官职,太师位列“三师”、“三公”之首,实权相当于后来的丞相,荣誉高于丞相。

被后世久久称道的、殷商时德才兼备的贤臣箕子,既担任辅佐商纣王太师之职,唯纣王一意孤行,使箕子纵有高德贤才,亦是徒劳;留有“周公三吐哺”美名的周公旦,也是担任辅佐周成王的太师一职。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但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荣誉性的虚衔,成为重臣显官在实职外的荣誉加衔。

如宋代开国第一相赵普,身居古代最高官职——宰相,无官再升,授予太师荣誉性加衔;蔡京也位居宰相,加授太师之衔,故以蔡太师闻名于世!

二太子的老师,全称太子太师,简称为太师,身为太子的老师,教育太子,都是品行端正、知识渊博的大师级人物,太子登基做皇帝以后,往往获得丰厚回报,授予实权高官。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但在后来,也是无论担任过太子老师与否,成为高官重臣实职外的荣誉性加衔。

如史上才能卓著的知名宰辅,明代的政治改革家张居正,官衔一大堆,最后加个太子太师象征荣耀的虚衔;

又如洪承畴,身居兵部尚书,位高权重,为笼络其忠于职守,剿灭李自成,抗击清军,身为一介武夫,竞然也加上了太子太师本应是文人的最高荣誉性之衔。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整个历史中,也就是宋代封的太师比较多,两宋一共有20多个太师,但也不都是活着时封的。拿明代来说,整个明代,活着就封了太师的人,只有4个。

而史上最奇葩的太师,则是明代一个名叫“朱寿”的人。此人官拜太师、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其实这个家伙就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自己,皇帝化身臣子耍这么一出把戏,也算是千古一人了。

太尉和太师都是三公级别的高官 在中国古代三公是最高级别的官 地位也最为崇高 不过自隋唐以来 三公基本上变成了有名无实的虚衔 专门授予那些地位高 功劳大的老臣 以显示其尊贵 在隋唐以前 太尉是国家军事力量的最高指挥官 相当于国防部长 太师相当于总理 不过在非常奇葩的宋代 太尉仅仅是个虚衔 属于武官最高官阶 岳飞就是太尉 在宋代 为防止军队叛乱 最高军事机构被分割成了枢密院和三衙 一个管调兵 谋划 统筹 一个管具体打仗 长官是枢密使或者知枢密院事(和宰相同级)和三衙的都指挥使 至于太师更是虚衔 政务由三司使和宰相来管 宋朝宰相很多 什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中书令 尚书仆射 参知政事等等 都是宰相 在宋徽宗的时候 由于这货好古 官职按照周朝的来 于是太师 天官冢宰这类的又重出江湖 蔡京就是太师总领三省事不过太师掌实权在我印象中也就仅仅徽宗一朝吧

一、太师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二、宋朝太尉是武官的最高等级,相当于全国军事最高指挥官。

宋朝太尉这个职位通常由文官担任,地位和丞相等同。本来这个职位一般是武官担任,但是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太尉很少有武官担任。

扩展资料:

太尉代表人物。

1、贾诩

三国时期贾诩,著名谋士。曾真正在谋略上击败曹操并为曹操佩服的人。贾诩,三国时曹魏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善用计谋,先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2、岳飞

(公元1103-公元1142),字鹏举,宋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人。16岁从军,32岁擢节度使,累官至太尉、宣抚使、枢密副使,20年的戎马生涯。坚主抗金,曾四次举兵北伐。绍兴十一年遭投降派秦桧、宋高宗杀害。年39岁。

3、高俅

宋朝则有臭名昭著的奸臣高俅高太尉。高俅,北宋末年人。初为苏轼小史(书僮),后事枢密都承旨王铣,因善蹴鞠,获宠于端王赵佶(即宋徽宗)。徽宗即位后,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在任时宋军政废驰。在施耐庵《水浒传》中对他有深刻刻画。高俅于靖康初病死。

4、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家、军事家。长子司马师自封公后,追尊为舞阳文宣侯;次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5、其他

汉景帝时期:平定过七国之乱的周亚夫。

魏明帝即位时,拜华歆为太尉。其以清平廉洁著称。

东汉末年,名士杨修之父——杨彪也曾任太尉。

唐朝最著名的是击贼笏逆竖头破裂的段秀实。

北齐时期:赵郡王高琛之子高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尉

宋朝没有太守的啦,只有知州,知府,府尹,前两个是地市市长(当然也可说是市委书记)后一个是首都和相当于直辖市的重要城市的市长(书记),一般有皇族虚任

太尉是虚衔(宋朝),翻成现代话就是名誉职位,硬要说的话可以说是名誉军委主席,真军委主席是枢密使

太师全称是太子太师,也是为表彰重臣的贡献而设立的名誉职位。非要说的话,可以理解为中顾委主任(现在没了)

补充说明:宋之知州,知府与前人不同。宋之知州,知府全称是:权知xx州事,权知xx府事,意思是暂且管理xx州\府事务,宋朝的皇帝老儿是最怕别人抢权的,所以官职都要加权(暂且)枢密使改一下,应该符合今日的总参谋长太尉颇似朱德解放军总司令的虚职,而且还不如是名誉总司令,哈哈

以上就是关于宋朝时期 太师 是什么官职全部的内容,包括:宋朝时期 太师 是什么官职、都是朝廷重臣,宋朝太师和太尉各是什么官职、什么叫太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0402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