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的地形是怎么样的

pt站2023-04-27  25

人们为了探测海洋到底有多深,花费了不少心思。在1920年以前,人们用绳子系上重锤探测海洋的深度。

这种古老的方法用来探测浅海还可以,探测深海就不实用了。后来人们学会利用回声探测才对海底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人们利用回声探测测得海洋平均深3795米,里面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辽阔的深海平原。

在海洋底部有相当数量的海山,仅在太平洋里就有2000座以上,大多分布在海面以下4000米至5000米深的海底,一般高度在l000米以上。

这些海山多为海底火山或未经海蚀的沉降火山岛,其中还包括一些分布于海面以下1000米至2000米深处的海底平顶山。

从海底平顶山上还发掘出了大约8500万年前的浅海文蛤化石。另外,山顶四周还有很多珊瑚礁状物。

由此可见,海底平顶山的顶部由于受到海浪的侵蚀、冲击,逐渐形成了平坦的顶部,随之变成了浅滩。

此后,由于地质原因,这些海底平顶山沉入海底1000米至2000米的深处。

海丘也就是深海里的丘陵,其上部几乎没有沉积物,底部宽约数千米,一般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深海丘陵常分布于深海平原向洋中脊一侧,在各大洋均有发现,但相比较而言,太平洋里的海丘比较多一些。

海岭又称海脊,一般高出两侧海底3000米至4000米。在各大洋中有彼此连通的蜿蜒曲折、庞大的海底山脊系统,像一条巨龙伏卧在海底,注视着波涛滚滚的洋面。

海底还有比海洋底部更深的海沟,如开曼海沟,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开曼群岛和牙买加岛之间,是加勒比海最深的海沟,平均深度为5000米至6000米,最深点达7680米。

此外,还有“深不可测”的海沟,如深达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即使将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填放进去,也会被淹没得无影无踪。

在海洋底部还有如同陆地平原一样的深海平原。这些平原面积较大,表面光滑而平整。

深海平原在世界各大洋中均有分布,以大西洋最多。

回声探测器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海底地形是大陆架

地理意义上:大陆架的浅海区是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生长发育的良好场所,全世界的海洋渔场大部分分布在大陆架海区大陆架指从海岸起在海水下向外延伸的一个地势平缓的海底地区的海床及底土,在大陆架范围内海水深度一般不超出200米,海床的坡度很小,一般不超过1/10度在大陆架外是大陆坡,在这里海床坡度突然增大,往往达3~6度甚或更大,水深一般在200~1500米之间大陆架有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已发现的有石油、煤、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是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在国际法上,大陆架是一国陆地领土在海水下的自然延伸,这是沿海国对大陆架享有某些主权权利的理论根据沿岸国有权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其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

海洋根据水深、海底坡度和海底沉积物等分成四种地形区域: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和海沟。从海岸起,海底向海洋缓倾,到一定深度后海底坡度显著增大,这个坡度较大的地区叫大陆坡。从海岸到大陆坡之间的区域叫大陆架。大陆架紧接陆地,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坡度一般为1°~2°,宽度从几海里到几百海里。大陆架上的沉积物主要是河流带来的泥沙。海水中含大量营养盐和丰富的有机质,是良好的渔场。大陆坡区倾斜度一般为4°~7°,但有的地方可达40°以上,水深一般为 200~2500米。大陆坡上的沉积物也主要来自大陆,大约泥占60%,细砂占25%,贝壳和软泥占5%。大洋盆地(或称海盆)是海洋的主要部分,占海洋总面积的777%,地形平坦开阔,倾斜度约为 0°20′~0°40′,深度为2500~6000米。大洋盆地的沉积物主要是大洋性软泥,如硅藻、放射虫、有孔虫软泥等。在大洋盆地中,深度超过6000米的地方称为海沟,多分布在大洋边缘。海沟中已测得的最深部分叫海渊,超过10000米深的海渊,全在太平洋。

你好~!

本人很荣幸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呵呵 也下是我找的资料 哎 还算全吧~ 慢慢看吧~

洋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公里,宽数百至数千公里,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其长度和广度为陆上任何山系所不及。大洋最深点深 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深度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813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岛上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米,而岛屿附近洋底深五、六千米,冒纳罗亚火山实际上是一座拔起洋底高约万米的山体。

基本单元 在地球表面上大陆和洋底呈现为两个不同的台阶面,陆地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0~1公里,洋底大部分地区深度在4~6公里。整个海底可分为三大基本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一语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泛指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外的整个大洋;狭义的指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之间的深洋底。这里所用为后一种含义。三大地形单元又可进一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海底地形单元 (图1)。

大陆边缘 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广阔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将大陆边缘划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也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也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的大部分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大陆架是滨临海岸、向海缓斜的浅海地带。陆架外缘水深多为100~200米,这里坡度发生明显转折,下延为陡斜的大陆坡。大陆坡是地球上最绵长、壮观的斜坡,其上有深刻的海底峡谷,主要由浊流冲刷而成,为陆源沉积物输入深海底的重要通道,峡谷口外常有沉积物堆积成的海底扇。大陆坡向下或过渡为大陆隆(在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陡降至深海沟(在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陆隆是大陆坡麓部,由沉积物堆大陆边缘积成的和缓坡地,向洋侧,过渡为坡度更缓的深海平原。海沟约比相邻的大洋盆地深 2~4公里,横剖面呈不对称的V字形,其陆侧斜坡较陡,洋侧大陆架斜坡较缓。洋侧坡过渡为大洋盆地处,有时发育与海沟平行延伸的宽缓的外缘隆起,高出深海平原约 500米。岛弧陆侧为弧后盆地(也称边缘盆地),水深浅于大洋盆地,与相邻的岛弧和海沟组成统一的沟-弧-盆体系。另有些大陆边缘地形复杂,为交替出现的盆地和岭脊,称大陆边缘地,如南加利福尼亚岸外。陆架以外水深较大的台阶,称边缘海台,如美国东南岸外的布莱克海台。

大洋盆地 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它的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海沟(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相邻。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所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做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深海平原是起伏的玄武岩基底被厚沉积物披盖而成,坡度小于千分之一。除赤道生物高产带外,深海平原的形成多与源自大陆或岛屿的浊流沉积物的大面积铺盖有关。通常分布于邻接大陆隆处。若盆底沉积物无几,则为熔岩流或岩盖组成的深海丘陵,有的个体呈小型盾状火山,起伏为几十至几百米。深海丘陵常分布于深海平原向大洋中脊一侧。太平洋边缘展布着海沟,浊流沉积等陆源的物质难以越过海沟输送到洋盆区,来自上覆水层的远洋沉积一般为量有限,不足以铺覆成深海平原,故太平洋中深海丘陵约占洋底面积的80~85%。而大西洋中深海平原却十分发育。

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洋盆中的海岭几乎没有地震活动,叫无震海岭。海山多属火山成因,有些海山孤立地散布于洋盆中,规模巨大露出水面的构成火山岛。还有些海山出现平坦的顶面,称平顶海山,顶面水深数百米至2000余米不等,是火山岛被海蚀作用削平后沉没而成。三大洋内还散布着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如百慕大海隆。一些顶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台(也称海底高原),或由熔岩堆积形成,或具有花岗岩基底,后者亦称微型陆块,如印度洋中塞舌尔群岛所在的马斯卡林海台。海台在印度洋中最为发育。

大洋中脊 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太平洋内,山系位置偏东,起伏程度小于大西洋中脊,称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轮廓平行(图2)。印度洋中脊歧分三支,呈入字形。三大洋的中脊南端在南半球相互连接,北端分别经浅海或海湾潜伏进大陆。大洋中脊轴部高出两侧洋盆底部约1~3公里,脊顶水深一般为2~3公里,有的甚至露出海面,如冰岛。中脊被一系列与山系走向垂直或稍斜交的大断裂错开,沿断裂带出现狭长的沟槽、海脊和崖壁,断裂带两侧海底被分割成深度不同的台阶。

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沿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轴部,一般有深约1~3公里的裂谷夹峙于两侧裂谷山脊之间。至脊翼区,随着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呈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

形成机制 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不过,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宏伟的中脊地形实际上是上涌的热膨胀地幔物质的反映。海底在向两侧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冷却下沉。海底扩张慢,有充分时间冷却沉陷,中脊两坡较陡,如大西洋中脊;海底扩张快,则两坡较缓,如东太平洋海隆。自中脊轴带向两侧,随着海底年龄变老,水深加大,沉积层加厚;相应地大洋中脊过渡为大洋盆地,中脊顶部崎岖的地形被深海丘陵以致深海平原所代替。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和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自大洋盆地向大陆一侧,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未发生板块俯冲活动,形成宽缓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二是板块的俯冲形成深邃的海沟与伴生的火山弧(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地形高差悬殊,火山弧陆侧可因弧后扩张作用形成边缘盆地。

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形中也起一定作用。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地貌上的差异实际上取决于沉积厚度的大小。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海底滑坡、深海底流等也会造成海底陡崖、流痕等小地形或微地形。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的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

取自">

以上就是关于海底的地形是怎么样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海底的地形是怎么样的、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海底地形、海洋环境的海底地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005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