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贤王是赵匡胤的什么人

纪梵希打火机2023-04-27  26

八贤王是杜撰的角色,八贤王的原型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赵德芳,封秦康惠王。是宋真宗的堂兄。其三叔宋太宗继位后被封为兴元尹。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德芳之兄赵德昭被宋太宗逼迫自杀。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德芳病死,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三。因为赵德芳兄弟在短时间内连续死亡,许多人怀疑德芳死因不单纯,定与宋太宗有关。

赵德芳被后世虚构为八贤王,常出现在有关杨家将的演义或戏剧中。其正气凛然,仗义执言,诙谐、机智,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之间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是当时朝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演义小说中称赵德芳为宋太祖赵匡胤次子。因不满宋太宗继位,赵德芳与其兄上朝抗议,后其兄撞死金殿。太宗后封赵德芳为八贤王,赐金锏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

衍生评书:

在单田芳讲的评书《三侠五义》的续书作品《白眉大侠》、《龙虎风云会》中,八王爷是赵德芳,有“九朝十八帝”的说法,即北宋朝的每一个皇帝当政期间,都有一个八贤王/八王爷。

八王爷成为一个常设的官职,其权力仅次于皇帝,居南清宫,手持瓦面金锏,可上打君,下打臣,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在古典名著《三侠五义》原著中,八王爷只在第一回出现,后来可能就去世了,由其子六合王掌管南清宫和朝着的事务。)

赵德芳被称为八贤王,是从南宋开始的。1127年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兵俘虏,赵构建立了南宋,但是依然被金兵不断进犯,北方和开封都沦陷了。宋高宗时期,任用了岳飞这样的大将,同时更为器重秦桧这种奸臣,把岳飞陷害至死。

162年,赵德芳的后代赵昚继位,励精图治,立志收复失去的土地,启用一些主战的人,鼓励农业,恢复经济,还为沉冤的岳飞昭雪。百姓痛恨赵构的不作为和秦桧卖国、陷害忠良等行为,就创作了杨家将的爱国事迹,逐步加入其它忠良的故事。

当时的百姓迫切需要有一位惩杀奸佞、保护忠臣的人,为了适应这种情感,就需要给之前编的故事加一个身份,可以权衡各方的势力,而且能够监督皇上的贤王。当时正处于赵昚的统治时期,而他又是赵德芳的六世子孙,赵德芳就被美化为八贤王了。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  ,宋太宗赵光义之侄,宋真宗赵恒的堂兄,北宋宗室。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六世孙为宋孝宗赵眘,七世孙为宋光宗赵惇,八世孙为宋宁宗赵扩。在戏曲演义中,赵德芳也被虚构为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是正义化身,出现于杨家将、包青天、三侠五义等故事中。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开宝九年(976年),赵德芳出阁,宋太祖赵匡胤授其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同年四月,曹翰攻克江州,宋太祖下诏增加赵德芳的食邑户数。十月,宋太祖赵匡胤去世,赵德芳叔父、晋王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宋太宗继位后,授任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冬天,加任检校太尉。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赵德芳病逝,时年二十三岁。宋太宗亲临哭祭,停止朝会五天,追赠赵德芳为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来加赠太师,改追封为楚王。

宋徽宗时,改追封为秦王。

从宋代至今的各种史料(包括各种正史、文人笔记、以及野史、小说)中,均无“赵德芳是被宋太宗所害”的记载。但是现在网上却有些人,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想象,臆断“赵德芳是被害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赵德芳

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中,有个“八贤bai王”,是赵德芳,每当杨家将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八贤王”往往凭手中一把“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金锏,出来主持正义,对付奸臣潘仁美,救杨家将于危难之间。

单田芳的评书《白眉大侠》里也有赵德芳,也称八王爷。据说赵德芳他被宋仁宗封了八个王的称号,同时享受八个王爷的俸禄。在单田芳《龙虎风云会》评书中,对这八个王号有具体讲解,分别是一天王,二地王,三才王,四喜王,五德王,六靖王,七贤王,八大王。至于宋仁宗为何对他有这么高的封号,这里主要有一个原因,说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让了皇位,受人赞誉和爱戴,被赐八王俸禄,人称“八王爷”。

在历史上,赵德芳哪是什么老八,连老五都不是,他是老四,真正的四王爷。赵匡胤生有四个儿子,长子是滕王赵德秀,次子是燕懿王赵德昭,三子是舒王赵德林,四子是秦康惠王赵德芳,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早亡。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若以“子承父业”的规矩,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就是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二人,但到最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当了皇帝,“兄终弟及”了,至于赵德昭和赵德芳,《宋史》给了一句十分模糊的话,叫做:“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朝中百官自然不敢公开议论,但坊间百姓却想“伸张正义”,便杜撰出一个“八贤王”,让他作为正义的化身,来伸张正义,铲除奸臣,揭露阴谋。

关于这段历史的《白眉大侠》中的赵德芳如此,《狸猫换太子》里的包公也是如此,那个包公也是杜撰的,因为历史上《狸猫换太子》主角宋仁宗继位时,包拯才刚刚考上进士,不可能审理这么一桩惊天大案。

问题一:历史上真实的八贤王赵德芳是怎么死的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赵德芳病逝,时年二十三岁。宋太宗亲临哭祭,停止朝会五天,追赠赵德芳为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来加赠太师,改追封为楚王,民间野史传说被宋太宗害死。

宋徽宗时,改追封为秦王。

问题二:宋朝八贤王赵德芳简介及怎么死的? 八贤王赵德芳简介姓名:赵德芳国籍:宋朝出生日期:959年逝世日期:981年父亲:宋太祖赵匡胤职业:王爷、兴元尹戏曲称呼:八贤王八贤王赵德芳画像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在戏曲演义中,赵德芳被虚构为手持金锏,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赵德芳,976年出阁,授予贵州防御使一职。宋太宗继位后,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被封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冬,加检校太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芳之兄赵德昭被宋太宗逼迫自杀,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德芳病死,年二十三。死后,谥康惠,赠中书令、岐王,后加封太师,改封楚王,宋徽宗时改为秦王。而《宋史》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时,宋皇后急令内侍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拿着遗诏去找晋王赵光义。后来赵光义继位,被称为宋太宗。因宋太宗以皇弟的身份即位,世人普遍流传着“烛影斧声”疑案,认为宋太宗是谋杀宋太祖而得位。虽然说赵德芳是病死的,但因为赵德芳与哥哥赵德昭在短时间内连续死亡,历史学家多数认为赵德芳死因不单纯,可能与宋太宗有关。而“八贤王”是古典名着《三侠五义》中的文学人物。他是文学人物,不是历史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

问题三:八贤王赵德芳到底是谁的儿子?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封秦康惠王。《宋史》说太祖驾崩时,宋皇后(952年-995年)急令内侍王继恩召太子秦王德芳入宫,王继恩却拿着遗诏去找晋王赵光义。后来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因为宋太宗以弟之身分即位,世人普遍流传著“烛影斧声”疑案,认为宋太宗是谋杀太祖而篡位。太宗继位后赵德芳被封为兴元尹。979年(太平兴国四年),赵德芳之兄赵德昭被宋太宗逼迫自杀。981年(太平兴国六年)赵德芳病死,年二十三。因为赵德芳兄弟在短时间内连续亡,许多人怀疑德芳死因不单纯,定与宋太宗有关。赵德芳死后,谥康惠,赠中书令、岐王。后加封太师,改封楚王。

问题四:历史上的八贤王是否真的是赵德芳? 看杨家将的戏,常见有八贤王,作为一个正面人物而出现。八贤王即赵德芳。赵德芳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病死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只有二十三岁.这时杨业还没有死(死于986年),杨延昭才二十四岁,尚未做边关的统帅。因此,历史上的赵德芳,不可能和杨家将有过戏曲<<潘杨讼>>,<<寇准背靴>>,<<辕门斩子>>,<<破洪州>>等所写的那种关系. 又<<宋史>>只说赵德芳死后,宋太宗追封他为歧王,后改楚王,徽宗时才改封秦王,并没有封为八贤王的事.孤本<<元明杂剧>><<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才说他是"八大王",明熊大木所著小说<<北宋志传>>则只称他为"八王".说太宗封德芳为"八贤王",大概是从<<贺后骂殿>>一剧开始. 由于史料的简述,赵德芳的为人怎样,我们从正史上完全看不出来,那么,为什么小说和戏曲中,他又变成一个形象突出的正面人物呢?如果说是由于杨家将故事的发展,需要从有权有势的王室中找出一个人物作为和奸宦对抗的力量,使得矛盾更加尖锐化,复杂化,那么,太祖有子四人,太宗有子九人,其弟魏王廷美又有子十人,赵德芳这一辈的王族有的是,为什么不找别人而偏偏找到了赵德芳呢?这大概出于人们对他的同情.因为据司马光<<涑水纪闻>>所说,太祖死后,赵德芳本来有机会继承皇位,而结果给他的叔父(太宗)抢先占去了.(这段史料<<续资治通鉴>>也吸收进去了.)加上<<湘山野录>>又有光义阴谋夺位的传说,所以<<贺后骂殿>>一剧,作者把同情寄予德昭(太祖次子),德芳兄弟的一方,该不是偶然的事.可以说,小说,戏曲中的赵德芳是虚构的人物,但其所以这样虚构,也有其历史的根据

希望采纳

问题五:八贤王是怎么死的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封秦康惠王。《宋史》说太祖驾崩时,宋皇后(952年-995年)急令内侍王继恩召太子秦王德芳入宫,王继恩却拿着遗诏去找晋王赵光义。后来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因为宋太宗以弟之身分即位,世人普遍流传著“烛影斧声”疑案,认为宋太宗是谋杀太祖而篡位。太宗继位后赵德芳被封为兴元尹。979年(太平兴国四年),赵德芳之兄赵德昭被宋太宗逼迫自杀。981年(太平兴国六年)赵德芳病死,年二十三。因为赵德芳兄弟在短时间内连续死亡,许多人怀疑德芳死因不单纯,定与宋太宗有关。赵德芳死后,谥康惠,赠中书令、岐王。后加封太师,改封楚王。其六世孙为宋孝宗,七世孙为宋光宗,八世孙为宋宁宗。秦康惠王德芳,开宝九年出阁,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后加赠太师,改楚王。子三人:惟叙、惟宪、惟能。庆历四年,诏封十王之后,以惟叙子从照封安国公,终左金吾卫大将军、归州团练使。赠同州观察使、齐国公。从照卒,以惟能子从古封安国公,终延州观察使,赠保静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楚国公,谥惠恪。从古卒,惟宪子从式袭封舒国公。

赵德芳被后世虚构为八贤王,常出现在有关杨家将的演义或戏剧中。其正气凛然,仗义执言,诙谐、机智,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之间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是当时朝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演义小说中称赵德芳为宋太祖赵匡胤次子。因不满宋太宗继位,赵德芳与其兄上朝 ,后其兄撞死金殿。太宗后封赵德芳为八贤王,赐金锏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

问题六: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八贤王赵德芳 八贤王为什么不跪皇帝 1、没法揭秘。

2、历史上没有八贤王。

3、有赵德芳。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赵光义之侄,宋真宗赵恒的堂兄,北宋宗室。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时年23岁。

4、没有不跪这一说。

问题七:是不是赵光义夺了八贤王赵德芳的皇位 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他的原型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 是“烛影斧声”,并非赵匡胤自愿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赵光义 开宝九年十月十日(1976年11 月14日)晚上,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去世。第二天,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即历史上的宋太宗。对于宋太祖的死,《宋史・太祖本纪》上只有一段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但宋代的笔记野史上却有一些颇为离奇的记载。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二十日那天,“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纣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大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沼于柩前即位。”可能这段传闻在宋代流行很广,因而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虽认为这一传闻“未必然”,但也不得不摘录在书中,留侍他人详考。由于《续湘山野录》中的这段记载,语气隐隐约约,文辞闪闪烁烁,于是便给后人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自宋代以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学者探究过这个问题,即宋太祖究竟是怎么死的。 一种意见是,宋太宗“弑兄夺位”。持此说的人以《续湘山野录》所载为依据,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实难脱弑兄之嫌。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祖的死与宋太宗无关,持此说的人引用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据此,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毕沅《续资治通鉴》即力主这一说法。还有一种意见,虽没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凶手,但认为他无法开脱抢先夺位的嫌疑。在赵光义即位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即据《涑水纪闻》所载,宋后召的是秦王赵德芳,而赵光义却抢先进宫,造成既成事实。宋后女流,见无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宋史・太宗本纪》也曾提出一串疑问: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传弟”的遗诏,太宗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使他郁郁而死?太宗即位后,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为“开宝皇后”,但她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上述迹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继统,后人怎么会不提出疑义呢? 近世学术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确实死于非命,但有关具体的死因,则又有一些新的说法。一是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太祖死于家族遗传的燥狂忧郁症。一说承认太祖与太宗之间有较深的矛盾,但认为“烛影斧声”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际,调戏其宠姬花蕊夫人费氏,被太祖发觉而怒斥之。太宗自知无法取得胞兄谅宥,便下了毒手。纵观古今诸说,似乎都论之有据,言之成理,然而有关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确凿无疑的材料。

问题八:八贤王赵德芳 八贤指的是什么 赵德芳简介: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在戏曲演义中,赵德芳被虚构为手持金锏,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赵德芳,976年出阁,授予贵州防御使一职。宋太宗继位后,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被封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冬,加检校太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芳之兄赵德昭被宋太宗逼迫自杀,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德芳病死,年二十三。死后,谥康惠,赠中书令、岐王,后加封太师,改封楚王,宋徽宗时改为秦王。而《宋史》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时,宋皇后急令内侍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拿着遗诏去找晋王赵光义。后来赵光义继位,被称为宋太宗。因宋太宗以皇弟的身份即位,世人普遍流传着“烛影斧声”疑案,认为宋太宗是谋杀宋太祖而得位。八贤王赵德芳怎么死的?虽然说赵德芳是病死的,但因为赵德芳与哥哥赵德昭在短时间内连续死亡,历史学家多数认为赵德芳死因不单纯,可能与宋太宗有关。而“八贤王”是古典名着《三侠五义》中的文学人物。他是文学人物,不是历史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

八贤王:只是皇帝之子正好排于第八,在赵光义赐封赵德芳时有几句唱,很好的解释了八贤王的权力范围:孤赐你金镶白玉锁,加封你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晋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再赐你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压定了满朝的文武大小官员哪一个不尊,你是个八贤王,代管朕躬。

京剧剧目《贺后骂殿》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太祖皇后贺后,因太祖死因不明,命长子赵德昭上殿质问太宗,反遭太宗痛斥,德昭撞殿柱而亡,贺后又带赵德芳上殿,痛骂赵光义不仁,太宗只得向嫂嫂谢罪,赐其尚方宝剑,加封赵德芳为“八贤王”。

这个故事,大概就是八贤王为赵德芳的源流,然而这出剧目存本身存在极大的漏洞,即贺皇后早在公元958年就去世了,而太祖是976年才死的,如此就十分诡异了,一个女鬼带着儿子殿前咒骂太宗,怪不得太宗要封赵德芳为八贤王

"八贤王”这个封号,让人十分费解,大部分的杨家将故事中,都把八贤王认为是赵德芳,但问题是怎么排序赵德芳都不拍到老八啊。宋太祖一生只有四个儿子,赵德芳是老幺,如果按太祖系来算,应该是四贤王才对。而如果是在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三兄弟的子嗣中排序,赵德芳生于959年,而赵光义的长子生于961,比赵光美的长子年纪也更大,同样是排老四。所以“八贤王”这个封号就显得十分不科学啊。

所以说道这里,我们就很难用真实的历史去理解“八贤王”这个人物形象了。杨家将故事在北宋中期左右开始出现,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故事,是经过元曲、明清话本小说,以及民国初年京剧的发展,才不断完善的。

而各家在原有基础上创作杨家将故事,就跟写同人小说一样,有借鉴,也有自己的原创角色和内容。而“八贤王”这一人物,实际上是有原型的再加工原创人物。

明代英雄小说《北宋志传》中的“八王”署名为宋太祖儿子武功郡王赵德昭,在这本小说中,赵匡胤临终传位赵光义,并赐赵德昭金锏一把,这就是“八贤王”金锏的来历。而在明代另外一本杨家将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署名是赵德崇,即宋太宗长子赵元佐。

石玉昆的《三侠五义》中“八王爷”小说第一回就出场了,他是宋真宗的弟弟,又叫八大王,贤王爷,小说中没有交代其名字。他住在南清宫,妻子狄娘娘,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中重要的角色,抚养宋仁宗长大的功臣。如果按照《三侠五义》的人物设定,符合这位八王的历史原型,那么只有一个,那就是宋太宗的八儿子,赵元俨。这是唯一一位真的排行第八,跟八贤王沾边的人物。

实际上,赵德昭或者赵德芳,他们哥俩都没活到真宗朝,死在了叔叔宋太宗前面,以时间线来算,杨业还没死的时候,这哥俩就已经死了,而包拯活跃在宋仁宗朝,出生于999年,他坐开封府尹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赵德芳出生959年,到包拯作开封府府尹的时候,90岁了都,哪里可能是《包公案》中那位风度翩翩的中年王爷。

所以这位“八贤王”的原型,是很难去较真的,各种杨家将,包公案的同人小说,都有这个“八王”,但明显大家所采的历史原型都不是一个人。但到了明清以后的小说戏曲几乎都讲八贤王署名为赵德芳了。

而为什么是八贤王,而不是四贤王,大概是因为《北宋志传》这本最早的杨家将长篇小说一开始就设定了这么个人物。而作者熊大木为什么把赵德昭设定为“八贤王”,或许是因为在宋元时期流传的杨家将故事有关,或因为口述流传导致的误会,又或者其他原因,从而最终让熊大木在系统编写这个故事的时候,采用了“八大王”这个封号。

以上就是关于八贤王是赵匡胤的什么人全部的内容,包括:八贤王是赵匡胤的什么人、赵德芳为什么被称为八贤王、赵德芳为什么被称为八王爷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996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