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为什么说“人之初,性本善”

32寸是多少厘米2023-04-27  24

《孟子》是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一个重要思想便是“性善论”,读了《孟子》,我们就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中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认为人性之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性善论”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看法,幼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中都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我们都是在中国长大的,理应认同这个观点,当然中国文化中也有认为人性恶的观点,但,你看韩非,你看商鞅,认为人性需要约束,苛刻地约束人的行为,最终自食其果,不得善终。

人性为什么是善的呢?《孟子》同样给出了我们答案:“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是人与动物不同的体现。

那“善”又是是什么意思?孟子将它称作“不忍人之心”,具体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也就是说这个“善”是仁义礼智的源头,是符合天道的人的本性。“善”不仅仅是“善良”的意思。

刘备对阿斗说“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个善,难道就是要他儿子做好事?显然不是,而是要做正确的事,什么是正确的事?符合天地大道的事。人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是天地酝酿的,因此,人性必须符合天性,符合天性是正确的,正确就是“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也是指的这种人自然而然地具有的“赤子之心”。

还有一个问题:人性善,那为什么还有种种丑恶的事发生在某些“人”身上?难道他们不是“人”吗?他们当然是人,只不过他们在做那些丑恶之事时本性被遮蔽了,人总是生活在人类的社会中,是社会人,而社会是人工创造的,这就难免有违背自然的地方,这样的话,如果长时间沉沦于滚滚红尘之中,便会迷了心窍,遮了本心,做出违背自己本心的事,这些其实不是他们真正想干的事。这个时候就需要回归本心,即《孟子》中说的“求其放心”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人善的本性是遮不住的,总会显露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穷凶极恶的人在死的时候忽然就变得很良善,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人的建筑不用铁钉,用木,用竹,讲究“园在林中,林在园中”,其实就是为了最求最本真人性,这就是“雅”。当然了,绘画、书法、服饰、饮食等等也都最求的是这个境界。有最求的人喜欢去登山,去远行,去融入自然,“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行到路尽出,坐看云起时”,其实他们都是去洗澡了,给精神洗澡,把本是善的人性从尘世的积垢中洗出来。有些“致人”、“真人”甚至一如山林再不回头,“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这就是为了最寻人性的固有的天然的未被遮蔽的“善”啊!这些人身上表现出的未受尘世沾染的人性才是人的本性啊。

而现在各种衣食住行的东西都是机器做的,失去了天然的本性,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而不去“洗洗澡”,就可能遮蔽了“赤子之心”,所以有些人就会做出古人想都想不出的离奇的事,造成极不好的影响。这些事的存在不是人性使然,而是环境使然。所以,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更要“时时常拂拭,勿使惹尘埃”,养好我们的“浩然之气”,守住内心的“善”。

>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荀子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扩展资料:

荀子天道自然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荀子“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孟子认识论: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性恶论

孟子的性善论是他的政治思想仁政的理论根据,它反映了一定阶级的阶级意向。而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孟子的人性论,它又标志着中国探讨人类本质达到一定阶段。在人类认识论上,它的消极影响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用虚假的“仁君”观来欺瞒人民群众,成为一条束缚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枷锁。使人民甘于忍受封建制度的残酷统治。其中,孟子在《公孙丑上》提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把“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作为人类先天就有的道德心,并认为,“仁”、 “义”、 “礼”、“智”就是从四心中发出的。因此,四心就成为四德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孟子突现了人的主体性和自觉能动性。但是,把四心看成是人先天就有的道德之端、道德之本,就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了实际上,四心应该是人借助于后天的实践才逐渐形成的。然而“四端”之说是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孟子的人性论也起到一起的积极作用。它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人类本质的理论。推动人们对人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同时,孟子在性善论基础上提出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起到重要的政治意义。中国思想家的民本主张无不受孟子民本思想的渗透与影响。明清之际及其后,鉴于前朝君主专制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灾难,许多思想家都试图在孟子的思想中寻找有效的治国武器。例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原君》)及“以天下万民为事”。(《原臣》)又如,康有为认为:“国之所立,以为民也”。(《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谭嗣同说:“君末也,民本也”(《仁学》)等等。但孟子的民本思想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孟子民本思想中,并没有赋予人民相应的政治权利。孟子虽然主张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但是人民并非政治权利的主体,君主的权力并非来自于人民的授予,君主的权力也不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反而仍坚持“君权神授”的观点。来源: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以上就是关于孟子为什么说“人之初,性本善”全部的内容,包括:孟子为什么说“人之初,性本善”、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谁、如何看待孟子的“性本善”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9770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