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造
秦朝共20级军功爵位,分别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良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大良造是秦国传统爵位的第十六级,是最高爵位中囊括军政实权的实际爵位,其上的四级爵位基本上是虚衔。在战国秦的历史上,只有卫鞅和后来的白起做了赫赫大良造。战国后期军政分权,大良造爵位便成为荣誉虚衔,以至最终消失。
是彻侯啊。
秦国实行二十等爵制度:
1公士
2上造
3簪袅
4不更
5大夫
6官大夫
7公大夫
8公乘
9五大夫
10左庶长
11右庶长
12左更
13中更
14右更
15少上造
16大良造
17驷车庶长
18大庶长
19关内侯
20彻侯
秦国名将王翦、王贲父子就都是彻侯,王翦因灭赵、楚功封武成侯,王贲因灭魏、齐、破燕有功封通武侯。
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相,又有家丞、门大夫,庶子。
——《汉书·百官公卿表》
秦国官职等级划分是三公九卿制。秦之三公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秦之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秦国官职产生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分裂的局面。秦灭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秦孝公商鞅变法。
变法之后,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中华大地上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让秦国在之后的统一战争中横扫六合。
秦军战斗力主要来源于秦国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具有秦国特色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其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秦朝中央官的基本构成是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三公下设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典客、少府、治粟内史、廷尉 。
秦朝地方地方官,最高为郡守,郡守为一郡之长,郡尉低于郡守,任务是协助郡守管理甲卒,维持地方治安。关塞地区设关都尉。郡尉之下是郡监,郡监不是郡守的副职,而直属中央的御史大夫,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对郡守、郡尉有监督作用。
郡下组织是县,县按大小设令或长,令、长主持一县的行政,下设丞、尉二职。丞是令、长的佐助官。尉掌一县之甲兵,负责治安。
县以下有乡,乡设三老、有秩、啬夫、游徼[jiao叫]。三老负责教化。有秩设于大乡,啬夫设于小乡,负责赋税和诉讼。游徼负责治安。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设里典。
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作亭,亭有亭长。两亭相距大约10里。
扩展资料:
秦朝设官有职、爵、秩的区别。职是官员的实际职务。职务高低以印绶为标志。印绶分别为金印紫绶、银印青绶、铜印墨绶、铜印黄绶。绶是印纽的丝带。
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仍用战国时候的二十级军功爵。受爵者无封土,仅侯爵保留享有封地内征收租税的特权,称食邑。
秩表示官员等级高低,以俸禄多少为标准,计算单位是石〔shi时〕。除丞相外,最高为二千石,次为千石,再次为八百石,又次为六百石。
职与秩、爵有一定联系,即有功于国家,或为皇帝亲信,可授予高级别的职、秩、爵。但三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如受爵的不一定是官,一至四等就是军士爵。
高官也不一定封爵,如李斯,先后担任廷尉和丞相,却没有爵位。又如各县令(长),从职上讲相同,均为铜印墨绶,但从秩上讲有千石、八百石、六百石三种,又不尽相同。
参考资料:
古代主要官衔简介
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画的顺序排列。
三画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四画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戚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表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同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这个名称。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公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品,“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代,“三师”为从一品,“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公、开国县、公等级别,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五画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民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龙虎将军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事务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杂职,并将它裁减。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布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以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官。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六画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官阶。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管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吏部侍郎吏部的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品武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公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州牧
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隆为与县略相等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知州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偏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昌边疆要地州县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的找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兵部侍郎兵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怀运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员外郎“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从五品。
八画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奉直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品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公唐、宋、元、明时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级,以古国名称国公,如“鲁国公”等。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民,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均为国子监内部事务民。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代没有这个称呼。
尚书令“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唐、宋两代尚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以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令稍强于知县。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九画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布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总兵明代总兵阶无定制。清代正二品武官。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转远使唐代经理江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奉朗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抚使宋、元、明、清四代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土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从三品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从四品武官。
宣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品武官。
按察使宋、清两代掌管一省刑名按劾的长官,正三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品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十画
振威将军清代从一品武官。
秘书郎唐代掌管四部书(经、史、子、集)的文官,从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管,正五品。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唐、宋两代仅有八品官,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
宰相、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而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把对君主负责总揽政重力势能人称为“宰相”。秦代和西汉以相同或丞相为宰相。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将军等执政者为宰相。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宋神宗时期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时期改为左右丞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明永乐年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雍正年间之后,军机大臣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事实上为六品官,实际上与同知没有区别。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民。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十一画
谏议大夫唐代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宋代以后废除这个官名。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官职,掌管中央档案馆及图书馆,处理直达皇帝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查权的各部刺史。东汉以后不设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唐枕头两代观察使大多具有御史中丞的职务,一般为正四品官。明代以后不再有御史中丞的名称。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因此称巡抚为中丞。
副将明、清两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仅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鸿胪寺省卿“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声传颂的意思。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待客,又管司仪。明清两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御史大夫“御史”即君主左右的文书官。唐代“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长,四品官。宋代多缺而不补,元代则虚存其名,明、清两代废去这个名称。
都指挥使明代各地设卫所,都指挥司是它的常设统帅机构,都指挥使是都指挥司的长官,与布政使、按察使分管地主的军政、民政和刑狱,正二品武官。
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下属的武官,正三品。
辅国大将军唐、宋两代正二品武官,明、清两代在镇国将军之下设辅国将军。
十二画
游击为总兵总理军营事务,称为镇标中军游击。明代参将之下有游击将军;清代次于参将一级,为从三品武官。
道台道台是道员的别称。明、清两代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一般为正四品。
提督明代总兵上一级的武官。清乾隆以后提督固定为从一品。
朝列大夫元、明两代从四品文官。
朝奉大夫宋代正五品文官。
朝散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元代为从四品。
朝请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朝议大夫唐、宋两代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集贤殿侍读学士为宫内搜集整理图书,是皇帝的学识顾问。六品以下称直学士,五品以上为学士,领头的一般是宰相,则称大学士。
十三画
殿中侍御史唐代在京城监察非法事件的官,从五品,低于侍御史而高于监察御史。
詹事宫廷中太子的属官,正三品;少詹事为正四品。
十四画
嘉议大夫元、明两代正三品官。
骠骑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一品武官。
十六画
儒林郎唐、宋两代正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从六品。
儒学教授“教授”官职始于宋代,州设教授,县设教谕。清代府、厅、州、县均设儒学,儒学教授为正七品文官。
翰林学士唐、宋两代翰林学士是为内廷草拟文字的官。而元、明两代翰林掌管院学士则是翰林院的长官,从二品。
翰林院编修“翰林”的名称始于唐代,而“翰林院”则始于明代,掌管制诏、史册、文翰的事务。翰林学士以下有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衔,都是作为文学侍从之臣,通称翰林官,正六品。清代翰林官为闲散,官阶只有正七品,但在某些方面却享受五品以上待遇。
十八画
镇国将军明清两代从二品武官。
镇国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二品武官。
商鞅变法设置二十级爵位: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敌军的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 、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证据是敌人的人头。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作为证据。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甲士’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释放。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杀敌人五个‘甲士’可拥有五户人的仆人。打一次胜仗,小官升一级。大官升三级。
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当爵位到达五大夫可衣食300户的租税,如果军功杰出可衣食600户的。可以养士(自己的家臣与武士)。俸禄是以实物的形式向各级官吏发放的,主要是粟米。可兑换布匹。还有的时候,国君会发给一些官吏钱币,黄金,但数量少,不属于正常俸禄。秦国以年为单位发放俸禄,叫岁俸。粟米的记量单位是‘石’。秦1石=3075公斤。
一级公士50石,二上造100石,三簪袅150石,四不更200石,五大夫250石,六官大夫300石,七公大夫350石,八公乘400石,九五大夫450石,十左庶长500石,十一右庶长550石,十二左更600石,十三中更650石,十四右更700石,十五少上造750石,十六大上造800石,十七驷车庶长850石,十八大庶长900石,十九关内侯950石,二十彻侯1000石。
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西汉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官治府事。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东汉侯制与西汉无别,唯侯国较小,大者不过四县、小者有仅食一亭者,东汉末年,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置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以当时蜀、吴两国所辖邑名封之,受爵者无从收取租税,开后世虚封先河。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 2上造 3簪袅 4不更 5大夫 6官大夫 7公大夫 8公乘 9五大夫 10左庶长 11右庶长 12左更 13中更 14右更 15少上造 16大上造 17驷车 18大庶长 19关内候 20彻候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是在商鞅变法中,商鞅设立的。目的在于提高秦军战斗力。
为奖励军功,商鞅规定,凡行伍中人,不论出身门第。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接受赏赐即便是秦国的宗室也是这样。宗室未立军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拥有爵位。
禁止私斗,商鞅认为,在战场上,士兵 为国家而战。奋勇杀敌,是应当的。乡里打斗。为私而斗。于国无力。禁止私斗,违反规定者将受到十分严厉的处罚。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作用秦国鼓励军功的具体制度。使秦军作战能力大为提高。建立了一支所向无敌,横行天下的虎狼之师作为荣誉,军功爵位基本具备现代军衔的特点,[秦军中。国尉,上将军,将军,陴将军,都尉,郎中,军侯,是军官职务名称]
1授予标准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敌军的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 、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证据是敌人的人头[首级]。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作用证据。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甲士’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释放。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杀敌人五个‘甲士’可拥有五户人的仆人。
打一次胜仗,小官升一级。大官升三级。
2惩处
主要是贬值,夺禄,降职。表现不好的,还有失职行为的官吏。国家降低其爵位。消减部分,[所有]俸禄。降低职务。
秦国刑法严苛。实行轻罪重罚方法很多。具体处罚。
鞭打--最轻的处罚。数量不一。
肉刑--伤害人的肢体。使人残废。
-/刖刑,把罪犯的脚砍下来。
/嚜刑,在罪犯脸上刻字。
/鼻刑,把罪犯的鼻子割下来。
/宫刑,把罪犯去势,当太监
死刑--种类很多
/赐死,是惩处高级军官时常使用。
/生埋,也叫坑之把人活埋,秦军对战俘常使用。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是。
/车裂,把人四肢分别绑在几辆车上。撕裂,可怕
/弃市,在闹市斩首,还要陈尸数日,不准罪犯家属收尸。
/腰斩,把罪犯拦腰砍成两半。短时间人死不了。
株连-- 士兵几人一组。一人犯法,一 起惩处。军人犯罪。家属连同处罚。
处理刑法的官员是廷尉。管监察的官员是御史。军队外出打仗。御史随行,进行监视。
3待遇
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三级爵[簪袅]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上造]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当爵位到到五大夫可衣食300户的租税。如果军功杰出,衣食600户的。可以养士[自己的家臣与武士]
俸禄,以实物的形式向各级官吏发放俸禄。主要是粟米。可兑换布匹。还有的时侯,国君会发给一些官吏,以钱币,黄金,但数量少。不属于正常俸禄
俸禄发放的时间单位。秦国以年为单位发放俸禄,叫岁俸。及一年发放一次。
俸禄,主要是粟米的记量单位是‘石’。秦1石=3075公斤
爵位 岁俸[石]
1公士 50
2上造 100
3簪袅 150
4不更 200
5大夫 250
6官大夫 300
7公大夫 350
8公乘 400
9五大夫 450
10左庶长 500
11右庶长 550
12左更 600
13中更 650
14右更 700
15少上造 750
16大上造 800
17驷车 850
18大庶长 900
19关内候 950
20彻候 1000
以上就是关于武安君 白起的爵位属于20级的哪一级全部的内容,包括:武安君 白起的爵位属于20级的哪一级、秦国最高爵位、秦朝的20个爵位都是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