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五帝都是谁

草雉剑2023-04-27  31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汉族,出生于长安,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昔日汉武帝改正朔,易服饰。遥想汉武当年,金戈铁马,四面出击,扬我大汉国威。卫青霍去病啸傲风月惊敌胆,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封狼居胥,奏凯歌而还。张骞凿空西域,开创中西交流之先河。从此西域成为几大文明交汇之地,汉武帝被称为“冠于百王”。秦皇开创封建体制15年而崩殂,大业半竟。刘邦打下江山,一直在为刘氏江山千秋万代而努力,剪除异姓王,与霸业转而成就帝业。汉文景帝开创了“文景之治”至于胡亥子婴惠帝吕后没有时间精力去完成如此大业。历史之重任历史般的落到了刘彻手上。70高龄,54载帝业,汉武帝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中华民族。是他一手奠定了大汉兴衰的基石,盛于斯,衰于斯。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 一独尊儒术;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 二设立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于是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三建立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四太初改历; 太初元年(前104)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 五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今天盐铁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国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国传出了冶铁 凿井术丝绸漆器等技术,西方(域)传入胡(黄)瓜 胡萝卜 葡萄 汗血马等 历史意义重大 七开疆拓土。 西北:霍去病、 卫青、 李广利 张骞以及细君解忧等人的前赴后继的努力西域首次并入中国版图; 西南:使者军队的接连出现属西南边陲第一次并入中国版图 北方:卫青霍去病的出击使北疆长时间稳定,保护了京师的稳定。

希望采纳

刘彻就是汉武帝,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病逝,16岁的刘彻即位,即汉武帝。

刘彻原非皇太子,公元前153年,汉景帝就立刘荣为皇太子,刘彻被封为胶东王。

不过刘彻生于宫中,受过良好的教育,兴趣广泛,胸怀广阔。他有一番雄心大略,打算凭借先辈们积累的雄厚经济实力,立志大展宏图,刚即位不久的他,下诏佂求贤才,广川人董仲舒脱颖而出。

董仲舒自小生活在儒家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董仲舒读书刻苦,但从不读死书,而是融会贯通。他曾在朝堂之上,与汉武帝一问一答,听的汉武帝赞不绝口,他的主张,对汉武帝的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独尊儒术,更是得到他的赞赏,公元前135年,汉武帝首先就改革了汉朝的选官制度。

汉初的选官一般是两个途径,一来自军功,二由郎官入仕,由于汉朝的特殊历史条件,景帝之前,官吏大多因军功而进,不过,打仗与处理政务毕竟不同,那些因军功做官的人,越来越不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而郎官入仕,一是官吏推荐,在就是以资产入选为郎,使得许多优秀人才无法入仕,弊端很多。

因此,汉武帝在继续实行汉初选官制度的同时,确立了新的察举制度,就是一种由公卿或郡国首先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官的一种选官制度。汉武帝时的察举分常科和特科两种,武帝还规定博士弟子也可以入补官吏,于公年前136年正式设置。

汉武帝在选官方面以察举制度为核心,广开仕途,他的这种制度得到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当时就有长于治国的公孙弦,有博学多才的司马相如,有热心公益的卜式,有习于纵横学说的父偃,有刚子不阿的汲黯,又严于执法的张汤,有精于理财的桑弦羊,有杰出的军事家卫青、霍去病,有出色的外交家张骞,还有以滑稽幽默著名的东方朔,也被武帝任为大中大夫。

汉武帝的改革选官制度,削弱了相权,选拔出一些文才出众的人参与大政,扩大尚书职权,对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加强皇权,强化中央集权。

在限制、打击诸侯王的同时,武帝还加强了地方的监察。加强自身统治之后,汉武帝开始向外开拓疆土,在南方加强了对东南、岭南地区的统治,是其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在北方则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征伐,在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诸国的往来。从而使汉王朝的彊域空前拓展,成为东起朝鲜半岛的海岸,西至西域,北至阴山大漠以北,南至今。越南中部的泱泱大国。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上泰山,行祭天礼,泰山封禅之后,武帝开心之余,下令将此次巡行所到之处历年欠下的田赋以及当年交的赋税一起免除,天下爵位增赐一级。后来武帝任命田千为丞相,上天下昭示其思富养民之心,力本农,止擅赋,从此汉朝统治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转变。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继承和发展了西汉前几代皇帝执政的经验,使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公元前87年2月,缔造西汉盛世的帝王一代天骄汉武帝病逝,享年71岁。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生于长安,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谥号“孝武帝”,厚葬于茂陵。《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封狼居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从此西域成为几大文明交汇之地,汉武帝被称为“冠于百王”。 晚年生活 知天命的汉武帝亦感到自己晚年政治决策的失误带来的恶果,安抚流民的同时,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史书《罪己诏》记载:「朕自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强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工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壮,为了防止太子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狠下心找借口处死了她。公元前87年二月丁卯,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三月甲申葬于茂陵,庙号是世宗。

十大武帝

排名第一的霸天武帝傲长空、

第二虚空武帝卓清凡、

第三破军武帝古飞扬、

第四夜影武帝凌白衣、

第五天琴武帝厉华池、

第六神控武帝姚金良、

第七王座武帝腾光、

第八不详、

第九天衍武帝端木有玉、

第十红莲武帝柳菲烟。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前156年)。

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3]。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击溃匈奴帝国、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

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补充: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开元盛世、汉武盛世、康乾盛世(此处有争议)。

晚年的汉武帝穷兵黩武。征和二年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汉武帝的主要年号: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前104年—前101年

天汉前100年—前97年

太始前96年—前93年

征和前92年—前89年

后元前88年—前87年

汉武帝大事年表:

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刘彻出生,是汉景帝第十子。

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四月己巳,汉景帝立庶长子、栗姬子刘荣为太子,史称“栗太子”;同日,封刘彻为胶东王,刘彻时年四岁。

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正月,汉景帝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同年夏四月乙巳,王夫人封为皇后,七岁的胶东王刘彻以王皇后唯一的嫡子身份立为储君。

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临江王刘荣“坐侵庙壖垣为宫”(侵占宗庙外空地扩建宫室而犯罪)入狱,不久自杀;九月,梁王刘武刺杀袁盎等十余人。

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汉景帝驾崩,十六岁的刘彻即位。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用赵绾、王臧开始建元新政。

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由于侵犯了宗室利益,赵绾王臧下狱自杀新政挫败,刘彻开始韬光养晦。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 扩修上林苑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病死,二十二岁的刘彻正式执政。

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六月,马邑之围未能伏击匈奴而失利;开始与匈奴大规模交战。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车骑将军卫青大破龙城,取得了自汉朝开国以来对匈战役的首次胜利,从此,进入对匈战争的转折点。

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生汉武帝长子刘据;三月,封卫子夫为皇后;武帝时年二十九岁。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实行《推恩令》;不久正式实行;同年,卫青收复河朔之地,驱走白羊、楼烦王,筑朔方城,从此彻底解决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卫青受封长平侯。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历时十三年。

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车骑将军卫青击败匈奴右贤王,得右贤稗王十余人,畜数千百万,天子于军中拜其为大将军,诸军皆从大将军号令。

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霍去病始战,封冠军侯。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进军河西(今河西走廊),打击匈奴,收复河西走廊。

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夏之际,大将军卫青大战匈奴于漠北,伊稚斜单于逃走;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东路军大败左贤王,封狼居胥山,左贤王败逃而去,彻底解决了匈奴之患,从此“漠南无王庭”。

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薨。

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得宝鼎于汾水上。

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泰山封禅,始有年号“元封”。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薨。

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正朔,易太初历,以正月为首(原以十月为首)。

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秋,李陵战败于浚稽山而投降,汉武帝腐司马迁。次年,汉武帝因误信匈奴俘虏,认为李陵为匈奴练兵防备汉军,遂族李陵母弟妻子。陇西士夫皆以李氏为耻。

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被丞相公孙贺缉捕的通缉犯朱世安诬告贺之子公孙敬声以巫蛊咒武帝,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长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武帝命宠臣江充为使者治巫蛊,七月,太子刘据因“巫蛊案”被陷害不能自明,杀江充,被迫起兵,卫子夫在汉武帝派人收皇后绶印时自杀;八月,太子自杀,其妻妾子女皆被害,唯襁褓之中的孙子刘病已幸免,后为汉宣帝。

武帝征和二年(前90年)李广利与刘屈氂密谋立李夫人之子刘髆为太子,后事发,刘屈氂被杀,李广利投降匈奴。田千秋上疏,汉武帝为巫蛊之祸中被陷害致死的太子平反,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建“思子宫”“归来望思之台”以寄托哀思

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桑弘羊等人上书,建议在轮台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其建议,并下诏反思,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史称《轮台罪己诏》

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汉武帝驾崩,终年七十岁,在位共五十四年,葬于茂陵,谥号孝武皇帝。遗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辅佐幼子刘弗陵(时年八岁,后改名刘弗)即位,为汉昭帝。

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五月,汉宣帝刘询尊武帝的庙号为世宗。

历史首创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于公元前140年创建了年号,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前140年—前104年),后来四年一个年号(前104年—前87年)。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沿用至今。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中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就是所谓的察举征召制度。

6、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独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朝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令细君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丼渠法、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年)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23、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至此,西边直达里海,都成为了汉朝的疆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24、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统治了今天的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

其实,你看看百度百科里面介绍的都挺详细的。

《汉武大帝》的原型是汉武帝刘彻。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对外,汉武帝采扩张政策,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

此外,还有创设年号、颁布太初历等举措。但他崇信方术、自奉奢侈,兼以穷兵黩武,引发统治危机,晚年爆发巫蛊之祸,后因对外扩张受挫而颁《轮台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

扩展资料

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

《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之后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汉武大帝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刘彻

武帝的一共 10 个

文帝的一共 7 个

武帝:

汉武帝(刘彻)

魏武帝(曹操)

晋武帝(司马炎)

成武帝(李雄)

赵武帝(石虎)

宋武帝(刘裕)

南齐武帝(萧赜)

南梁武帝(萧衍)

陈武帝(陈霸先)

北周武帝(宇文邕)

文帝:

汉文帝(刘恒)

魏文帝(曹丕)

宋文帝(刘义隆)(南北朝的宋)

陈文帝(陈蒨)(南北朝陈朝)

隋文帝(杨坚)

唐代(李世民)(太宗文皇帝)

明文帝(朱棣)

文帝、武帝是古代皇帝的谥号,根据周公《谥法》而定的,是对皇帝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

根据谥法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从上面可以看出,谥武的皇帝大多武功出众,开国皇帝往往需要平定天下,克定祸乱,谥武也不为奇。而文帝则常常是守城之主。

 这“文”和“武”都是帝王的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新继位的皇帝请大臣们根据死者生前的品德和行为,按照谥法规定给予的一种称号。

谥号本来是有褒善贬恶的意思。按照谥法规定,谥号可分为表扬、批评和同情三大类。属于表扬的如:“经纬天地日文”。意思是,善于治理天下的可谥为“文”。象汉文帝刘恒,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都是以善于治理天下著称的,所以都被谥为“文”称“文帝”再如,“威强睿德曰武”,意思是说,声威强盛而又明智的可谥为“武”。象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都是以声威强盛著称的,所以他们的谥号都是“武”称“武帝”。

谥号并不能真正说明人的才德,它有很大的虚伪性。到了宋代以后,每个君主的谥号就只有褒扬而无贬恶。

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有“文帝”和“武帝”。如周朝有武王姬发,文王姬昌;汉朝有武帝刘彻,文帝刘恒;三国魏有武帝曹操,文帝曹丕等。只有很少的朝代如宋、 辽、金等没有“文武二帝”。还有的朝代如明代有武宗没有文宗,清代有文宗而没有 武宗。

为何很多朝代都有“文帝、武帝”(或“文宗、武宗”)?这是否与他们的“文治”、“武功”有关系?

“文帝”、“武帝”这一帝号其谥号有关。谥号是皇帝或某个重要人物死后,后人根据死者生前的品行及谥法的规定,给予的一种称号。后人则直呼他们的这种称号,成为理想化的形象,有的恰如其分,有的大差不差,有的则明显带有美化、粉饰或扩大,对 于历史上那些恶性累累的皇帝,还有的是“恶谥”,像周厉王、隋炀帝等,就是直言不 讳地指责和抨击了。

谥号来自于谥法。按照谥法规定,谥号可以分为表扬、批评和同情三大类。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这里说的“文”和“武”基本上是表扬。“经纬天地曰 文”,“刑民克服曰武”,意思是善于治理天下的可谥为“文”,威强敌德或夸志多穷 者曰武。像汉文帝刘桓、隋文帝杨坚,都是以善于治理天下而著称的皇帝,所以被谥为“文”,称为“文帝”。像魏武帝曹操、南朝宋武帝刘裕等,他们一生南征北战,荡 平群雄,武功显赫,所以被谥为“武帝”。谥“文”和“武”者,基本上都名副其 实。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不缺少文治武功的比较突出的皇帝,所以很多朝代都有“文帝、武帝”。

回首看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出产了500多位皇帝,他们的尊姓大名绝大部分 都被后人忘记了,可是凡是帝号是“文”和“武”的,基本上不是无名之辈,有着不 错的口碑。

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凡是被后世称为“文帝“者,几乎都是好皇帝,在他们统治期间,百姓大都安居乐业。比如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在位期间继续执行汉 初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两次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尤其是他废除肉刑,是中国法制史上重要改革。他与儿子景帝开创 了盛世文景之冶。是汉王朝一位关键人物。还有,名副其实的“文”帝魏文帝曹丕。 在所有的文帝中,他的文化修养最高,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有《魏文帝集》传世,不愧为名副其实的“文”帝。

在被后世称为“武帝“者,多在军事上有所建树,还有不少是靠军事政变当上皇帝。知名度较高的如魏武帝曹操(155 -220),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一生亲 自参加并指挥了近50次战役,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整理了孙武的《孙子兵法》,写了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曹操武艺高强、博学多才、擅长书法、围棋、通晓音乐歌舞 和工程技术。在文学上,以四言诗见长,散文简洁明快,是建安文学的领袖。曹操一心 想做周文王,以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但后人偏偏谥之为魏武帝,这很出地下曹操的意外。此外,武帝也有个别情况,如明代武宗皇帝朱厚照,*乐嬉游,身无寸功,厚着脸 皮自封为“威武大将军”,可谓夸志多穷,也被谥为“武宗”,像朱厚照这样的“武 宗”,历史上打着灯笼难找,是个颇有争议的武宗。

魏武帝是曹操。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创者。他从公元204年占据邺城后,先后被汉献帝封为丞相、魏公、魏王,曹操遂在邺城设置府、魏公府,魏王府。

十六年期间,曹操以邺城为根据地、大本营,文治武略,南征北战,统一北方,争雄华厦,建立了强大的曹魏政权。公元220年病逝后,儿子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即位称帝,建立魏国,追封曹操为魏武帝。

人物特点

曹操一生最大的特点是纵兴而为。他将他的才智、善恶都挥洒到淋漓尽致。他爱才容才,很多出身贫寒,或者人品不好的人他不拘一格的重用,一些的罪过他的人,他出于利益考虑也能控制情绪而饶恕。但却又妒贤嫉能,并枉杀了很多无辜的人(包括一些品行高洁的人士),他感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但同时不妨碍自己和部下又多次屠城。

他对统一北方,恢复北方生产有功劳,并且抵御了游牧民族的侵略。但私心作祟做不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造成海内不服,战乱不止(如刘备已经在中央任职,但看到曹操实在不是个周公、霍光式的人物,于是又奉衣带诏潜逃。对张松他无端傲慢,造成西蜀不能善归)。

以上就是关于汉五帝都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汉五帝都是谁、汉武帝是谁如何介绍汉武帝功业、汉武帝是谁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9584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