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所当为顺其自然

清补凉2023-04-27  32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对这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表述。

我的理解是:

“允许担心害怕这类负面情绪存在”就是”顺其自然”。

“去生活”就是“为所当为”。(广义的生活包括学习和工作)。

“允许担心害怕这类负面情绪存在,去生活”就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强迫是一种以源于自我且又违反自己意愿而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具有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且冲突强烈,虽力图克制但又无力摆脱特点的情绪。

强迫思维的成因比较复杂

一般来说很多人的性格中都存在这种强迫性,总是为不必要的事情担心或强迫自己反复去做某一件事。所以说现代 社会 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人们在与竞争激烈的 社会 交往中出现的不适应现象,可引起强迫症状的产生。

强迫情绪的表现主要是强迫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强迫性思想被认为是失去理性的,不能接受的,并且是被人所抵触的。

改变自己的强迫思维,就像题主说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当然是个好的办法,此法在于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任何事情听其自然,该咋办就咋办,做完就不再想它,不再评价它了。如好象有东西忘了带就别带它好了,担心门没锁好就没锁好了,东西好象没收拾干净就脏着乱着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来克服由此带来的焦虑情绪,症状是会慢慢消除的。

也可以转移注意力。安排紧凑而有规律的生活,培养新的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建立新的兴奋灶抑制强迫症的兴奋,经常参加集体活动,等等。

但我认为改变强迫思维,应该是对其有有充分的认识和改变对其的恐惧思维。改变对强迫行为的某些错误解释。识别歪曲的思维和错误信念并取而代之,以减少它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加之,必须使自己直接地面对感到恐惧的刺激,从而摆脱仪式化的逃避行为。意识到想象的危险和所期待的消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恐惧反应就会自然地消退。

还应该明白倾诉重要的想法、信念和过去的生活事件,以便最大程度地摆脱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的困扰。采用放松方法,降低紧张。当患者对爱的信任取代恐惧感时,强迫症状能够很快好转。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为什么感觉那么难?面对强迫思维到底该怎么办?

如果真能理解强迫症的痛苦,懂得强迫症在发作的时候非常难受,非常害怕,就知道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一句一点意义都没有的废话,不懂的人觉得有道理,你该干嘛干嘛,又死不了人,确实死不了人, 但是你知道他有多难受,多害怕吗。只有极轻微的强迫症患者能做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中度,重度以上的强迫症患者是做不到的,如果能做到,就是面对钢刀不会眨眼的英雄,话说回来,这种铮铮铁骨的汉子几乎得不了强迫症。

强迫思维,是一种焦虑,是担心发生的事情,拼命的想,焦虑越高,想的念头越强烈,也越痛苦,并不是他们聪明,也不是他们爱思考,是控制不住,解决的唯一方法是消除焦虑,只要不焦虑,肯定能做到不想,强迫思维就会停止,并且也不难受。

允许强迫思维的存在,而不是去对抗它。在允许它存在的前提下,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我们所有强迫思维都是觉得那是不好的,我们要消除这个思维,然后在这种对抗中消耗自己。

那,说这个,真的确实有点难。不过是不是真的莫办法,是有疑问的。,有些人大概心理素质好,有办法的吧,估计要克服某些困难的。大概是这样子!,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对的,是可以让强迫症朋友走出强迫的,不过前提是自己能切实的做到。强迫比较轻的一部分朋友能够相对容易坚持做到,所以能够较好的康复。

对于症状相对严重些的朋友,其实很多时候不是道理不懂方向不清晰而是他们很难在实践中切实做到。此时需要具体分析,灵活的整合正念内观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其他治疗技术综合运用。

不同严重程度不同类型的患者,在治疗实践过程中还是得区别对待,适时分析,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不能千篇一律。

所以“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能不能让你走出强迫,主要取决于面对症状时能否持续有效的真正做到它,因为决定能否康复的不是知道,而是持续的做到和体验到,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就像学习游泳一样,没有谁可以光靠理论方法的知道和理解就能学会,只有到了水中结合理论方法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学会。

顺其自然,和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核心,但是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对意志力比较强的轻度的强迫症,可能有一些效果,但整体的治疗效果其实并不乐观,因为大部分强迫症都是因为自身意志的不够坚定才导致的。

尤其是强迫思维更是如此,目前所有主流的心理治疗流派,对强迫症都有一些困难,尤其是精神分析流派对强迫症几乎束手无策,认知疗法率强迫症略微有一些效果,主要是通过行为试验,改善强迫行为来改变强迫症。

在所有心理咨询流派中, 核心现在几乎都转入助人自助,需要来访者本身有强大的意志,并付诸行动,而强迫症出现强迫与反强迫问题,自身无力对抗强迫思维和行为,所以治疗效果并不尽人意。

目前对于强迫症,一些小的技巧比较多,(比如,打断滚雪球效应,最大化后果等)但整体的理论治疗上,由于来访者本身的意志不够,所以治疗效果一般都不佳。

除了天才,普通人之间差别不是很大。大家都想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那么问题来了,普通老百姓和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即官二代富二代能一样吗?这就是你感觉到的难。怎么办?认命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打拼,制定一个比较现实的目标奋发努力吧,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不灭曹必有救,看自己的造化吧。

你不想强迫自己的思维谁还能强迫?!

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有些事情不适合就是不适合,再免强自己也是没什么结果,倒不如学着放下,然后静下心来,根据自己的长处去思考那些才是适合自己做的事情

放过自己,对于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求,对自己说,你已经尽力了,可以了

努力去做,对结果顺其自然。

遇到“坏事”,应该去努力,争取把坏事变成好事。会有不好的方面,可能还很糟糕,心里放不下。还需要顺其自然,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不懊悔、不自责,面向未来,去做实在努力的事。

有句话叫“尽人事,由天命”,“由天命”通俗的说就是“听由天命”。

有时我们受到励志氛围的影响,认为只要付出,必有回报。实际上在进步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遵循事务发展的规律。有时我们尽力而为,但主客观条件所限我们无法实现梦想,那么不妨顺其自然,听由天命。

我们不去与力量之外的事情抗衡,而是坚定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能做且做到最好的事情,减少内耗,有助于继续努力。也许现在的坎限制了我们的发展,但由于我们继续努力,也许突破了现在的境遇,会有新的开始。

如果我们始终在懊悔中,人为削弱自己前进的动力,那么耽误下的时间和错过的机会也要我们自己来扛的。

由天命,不是生下来我们的命运就注定了,只是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当我们尽力之后,就要面对现实。

换一种思路,当你以自己的成长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而不是成功与否,那么成功或者别人的褒奖都将作为成长路途上的附属品,变得可有可无,而不那么重要了。

保持一个好心态,胜不骄,败不馁,平淡处世,也会收获平静祥和的一生。

作者:Rue,十年亲子博客书写者,公众号:平白书(ID:pingbaishu)。

“顺其自然 为所当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学习森田疗法时知道的。

不追溯原由过往,接受当下,从此时此刻开始。这是我喜欢的心态和状态。正是因为自己一直很难做到所以才一直喜欢吧。

最近在观摩大咖的心理咨询现场。感受还是很多的。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学的还很少很少,也越来越敬畏。

做了十几年的人事工作。工作中最多的就是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基于此,几年前开始学习心理学。从最初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到后边回归自我的关注和成长,再到后来的向外关注。随着年龄增长越发觉得持续学习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持续学习能让人保持年轻,自我成长能让人的外貌得到升华。不是有句话说,35岁前的容貌是父母给的,35岁后的容貌是自己给的。当机体的发展在波峰开始回转的时候,就是内在和气质开始攀升波峰的过程吧。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之前的自己,很害怕中年危机,畏惧40岁后的人生该何去何从。畏惧开始一点点减少的价值感该如何面对和承受。也畏惧皮肤的松弛和开始要增多的皱纹和白发。这两年先生不服输的开始中药调理白发,一直跟我说疗程结束后,如果有效果让我也要试试。我开始是有些心动的,因为我的两鬓的确慢慢开始有白发了。不过后来我还是决定接受自己的成长成熟,让我的发肤接受岁月的陪伴。当我放平了心态,这两年白发倒也没有增加得很猛。所以我还继续留着我的长发,偶尔高马尾,偶尔披发。

我的确还是希望自己能年轻漂亮的。我想重要的是在心态吧。不要给自己设限,也不随意给自己下定义贴标签。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老了,很多事不能做了,衣服鞋子不能乱穿了。不再关注觉得幼稚的东西。然后,我就真的好像老了,我有了一种经常能看到自己老妈的感觉。儿子也觉得我跟之前比没意思了。所以我开始反思自己。

是啊,有时候年龄只是个数字。干嘛用这个数字来左右自己的生活和状态呢。就像儿子说的,我接近170的身高,100出头的体重,体态也很好,背后一看谁知道年龄呢。转过脸看也就是而立之年的感觉,还很有活力啊。虽然,在儿子眼里会有看妈妈的滤镜吧,但我觉得也是,干嘛要在框框里生活呢!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保持好的心态,尽情生活,尽情做自己喜欢和想做的事吧。一切只和自己有关,和年龄无关。

1、释义:在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的同时,以应当做为目的去行动。

2、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两个独立的四字词语。

顺其自然:指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人为去干涉。丰子恺《自然》:“只要是顺其自然的天性而动,都是美的姿态的所有者,都可以礼赞。”

为所当为:指以应当做为目的去行动。第一个“为”是动词,指做事情,“所”没有实际含意,虚词。

我的强迫症总是阶段性的发作,时轻时重。

俗话说得好:“久病成医。”自己多年与强迫症作斗争,也慢慢学会如果来劝说自己放下顾虑。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借鉴一些森田疗法的原理。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

森田理论要求人们把烦恼等当作人的一种自然的感情来顺其自然地接受和接纳它,不要当作异物去拼命地想排除它。

否则,就会由于“求不可得”而引发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导致内心世界的激烈冲突。

在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还是会有意无意的注意力转移或分散。我告诉自己我不能这样,我要专心,越是这样越达不到要求,内心越焦虑。

我就选择首先从身体上放松自己,找一个舒服点的坐姿,深呼吸来尝试调节心态。

不要太注重如何把工作做的最好,就顺应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有的焦虑,然后就开始再去工作。

开始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思想或者注意力没有办法控制。那就不要管它,就继续做自己的事情,你会发现自己会在无意中慢慢地进入状态。

当你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刚才自己在不经意间已经投入工作,并已经维持了一段时间。

所以说我们是可以做好的,不要管你的情绪,就漫不经心的尝试开始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自己就会自动的投入进去。

当然在你感觉情绪特别不好的时候,也要放下手头的工作休息一下,这个时候就不要强迫自己去做。

在感觉自己的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已经开始影响自己的社会功能时,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拖延病情,不要认为自己去医院找大夫是件不光彩的事情。

把自己的情况积极和医师说明,积极配合治疗,不然后果只可能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可能会泛化到更多的事情,就更难以医治。

一、对待症状的态度和方法—顺其自然的同时为所当为

在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神经症性症状和一些烦恼的时候,采取把症状放下或搁置,让症状顺其自然的同时,自己为所当为,这一原则是森田心理疗法的精髓。与其徒劳地去排除不可能被排除的症状或异常感觉,还不如放弃这种无谓的抗争,把症状、烦恼、痛苦原封不动地放在一旁,做自己眼前该做的事。

也就是说森田心理疗法主要治疗的目标不是神经症症状,而是打破束缚状态,通过实现这个目标去间接地改善症状,改善身体、社会功能,这是森田心理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的不同之处。

1,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对于出现问题的事物或对于事物的发展不直接加以任何干涉、对抗、排斥、逃避,而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任其发展。这种方法适用的情况是,即使对这件事加以人为干涉、对抗、排斥、逃避也无法解决,甚至出现了更坏的结果。对于神经症的每种症状,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具体做法可能有所区别,原则 是除了改善过度关注症状外,还应尽可能去除和改变导致症状的不良因素,而不是关注症状。

2, 对结果顺其自然,对原因为所当为 出现问题、事故、失败等往往是某件事的结果 ,而结果一旦出现,无论怎样努力都很难改变。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不直接加以任何干涉,而是把他放下,去解决与这件事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这样做往往对解决问题有利。

3, 对局部顺其自然,对全局为所当为 局部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病痛或危机,围着这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团团转不但无益,反而增加烦恼,用“对局部顺其自然,对全局为所当为”的原则就是不再全力以赴去解决局部问题,而是把它先放下,将其作为一个全面的问题去解决。

二、改善过度的精神拮抗

当出现某种感觉、欲望,或形成某种观念时,同时产生与之相反的对抗心理,发挥牵制和调节的作用,以做到有所节制,保持适度,这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称为精神拮抗作用。如果精神拮抗作用过强,则容易产生强烈的精神对立紧张。例如站在高处的人会害怕跌落下去,同时产生“不要怕”的念头,但是这种念头的出现不会消除害怕的情绪。如果把这种怕的现象当作正常现象,害怕归害怕,小心点也就是了,不至于出现问题;把这种害怕当作异常现象,竭力去对抗,反而会越来越害怕,甚至恐惧得两腿发抖,形成症状。患者很难改变这种过度的精神拮抗作用,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不要将注意力停留在一些观念、感觉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拮抗上,不过分关注它们,努力 做眼下该做的事。

三、激活生的欲望,激发正的精神能量

“死的恐怖”是人的一种防卫本能,围绕“死的恐怖”的各种行动是消极防卫,防卫对人来说没有错,但消极防卫则容易带来消极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其实“死的恐怖”这种防卫的本能越强烈,说明它后面隐藏的“生的欲望”也越强烈。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不是矛盾的,但人们围绕着“死的恐怖”和“生的欲望”所采取的行动和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死的恐怖“占主导地位时,人常常围绕”死的恐怖“而行动,比如常常由于怕生病而频繁就医,极其关注自己会不会生病、失败、犯错等。比如极其害怕出错,做什么事都是反复询问、思考,或者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等。即使明知道不需要这样做,仍控制不住自己。而围绕”生的欲望“进行建设性行动的人正好相反,他们注意锻炼身体或饮食营养平衡,很少有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工作积极进取,对学习积极向上,不断改进方法,认真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在人际关系方面注意自己的修养,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敬老爱幼,为人谦逊。可见,围绕着”生的欲望“行动的人,就越是身体健康,不容易得病,容易受到尊敬而容易被人瞧不起,容易使人生不断向上发展而不至于贫穷。所以把围绕”死的恐怖“的行为转变成围绕”生的欲望“去行动,等于激活隐藏在”死的恐怖“后面的”生的欲望“,把围绕在”死的恐怖“的行动中消耗的精神能量转变到围绕”生的欲望“的行动中来,这是森田心理疗法的治疗重点。

四、放弃情绪本位,提倡目的本位的行动原则

情绪本位就是以情绪为行动准则,凭好恶行事,喜欢做或想做什么就积极主动,反之就置之不理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比如不愿社交、不愿交朋友就经常不与别人说话或很少说话,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待人冷淡;喜欢打游戏就不厌其烦地玩,不惜影响学习、生活、工作;心情不好,不想上班或上学就不去,即使勉强去了也不好好工作或学习。情绪本位是一种比较幼稚的生活态度,在儿童时期比较多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人情绪本位的行为方式逐渐减少,转变成目的本位为主,即以生活中的目的或目标为行动准则。

要想纠正情绪本位,重点不是坚决禁止情绪本位,而是不断树立目的本位,从这个方向鼓励其行动,这方面树立起来了,有些事即使不愿意去做,为了生活目标的实现也要去做。能够坚持这么做了,情绪本位的情况自然会逐渐减少。

五、纠正思想矛盾

1, 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其实有思想矛盾的人都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在很多情况下,世间的事物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没有绝对的好和坏。比如有人在失恋的时候说“我这一辈子完了“,可事实上,当他从这次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会庆幸自己有机会找到了一个更好的爱人;有人在高考落榜时感到自己太不幸了,感到天不再那么蓝,花不再那么美,却多出了几年时间奋斗,使他在同龄人大学刚毕业时,就已经积累了不少财富,自己虽然没有上大学,但自己的公司雇佣的都是大学毕业生,甚至还有硕士、博士学历 的研究生为自己工作。另外每个人看问题所处的角度是不同的,那么对问题的判断就会有所不同,只承认自己对,不承认别人也有一定道理,其实也是思想矛盾。

2, 纠正应该主义

此类人群总是固执地认为“应该这样,不该那样“,即所谓”应该主义“,其结果使很多人陷入情绪、思维障碍之中。其实”应该“与现实和事实是有差距的。

3, 勿把正宁波路当异常

正常人在着急、紧张、恐惧、害羞等情况下会出现心慌或心脏不适感,但是一出现心慌就害怕,认为是患“心脏病“了,为了尽快治好”心脏病“,到处去治疗的例子很多。

4, 分清大小、轻重、主次

由于过度关注和重视某些自认为重要的事情或绿茸茸,进而忽视了更重要的、更应优先去做的事,在旁观者看来,这就是对大小、轻重、前后不分,把大部分时间、精力用在了不重要或根本无用的事情上。如果认识到做任何事情应首先区分大小、主次,分清轻重缓急,有顺序、有选择地行动,把大部分精力、时间优先放在主要、重点的大事上来,这些烦恼就可以被避免了。

六、如何放弃症状,为所当为的方法

1, 关注对象替代法

帮助患者找到一个比目前关注的对象更加值得关注的目标,要求患者暂时以这件更重要的事为主要关注对象,而不是关注现在经常关注的这个对象,就是用一个新的目标替代眼前的关注目标。

2, 问题归因法

把患者纠结的事情归结于某种原因,使患者注意的焦点转移到改变这个原因上,从而达到放下目前纠结对象,接纳症状的目的。

3, 症状移交法

治疗师应建议患者把消除和治疗症状的任务都交给治疗师,将患者变为配合治疗师治疗的角色。

4, 完成任务法

交给患者一些任务,告诉患者完成这些任务就可以帮助治疗师加快治疗进度,消除自己的症状。患者如果能够积极和圆满地完成这些任务,就可以减少对症状的纠结,变相使患者放弃与症状斗争,比如可以让患者做家务或每天外出散步2次,每次1小时以上,或让患者写日记等。总之,使患者每天进行有建设性意义的活动,有益于提高对症状的受容性。

5, 合理化、正常化法

如害怕交通事故就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怕警察来抓自己就永远不做坏事,怕得病就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注意锻炼身体、注意保持心情愉快等。把这些患者认为必排除而后快的现象正常化、合理化后,就没有必要去排除了,而是作了一些正因为怕才该做的事情,即使自己安心,又达到对症状受容的目的。

6, 局部放弃法

局部出现难以解决的病痛苦,或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可以先放一下,不再全力解决局部问题,而是从整体角度去解决问题。

七、放弃负向思维模式,把握思维平衡

负向思维是一种“遇事就往坏处想”的思维模式,这也是一种过度防御式的思维模式。比如,别人没有与自己打招呼就认为“瞧不起自己”;惊慌就认为“患了心脏病”;到医院看病,检查项目多了嫌花钱多,少了嫌不全面,开药剂量大了怕副作用,少了怕治得太慢、治不好等。

而正向思维是“遇事往好的方面想”的一种思维模式。如身体已经出现疾病的症状了,还认为不要紧,这种小问题过几天就好了。

神经症患者的负向思维模式往往容易导致神经症的症状加重,难以治愈。提高这两种思维的调和能力的是治疗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步骤,即训练自己,学会和掌握往坏处想的同时再往好处想,进而对事物形成综合性评价的能力。

八、陶冶神经质性格

人格是很难被改变的,但是不改变就会影响到神经症的治愈。因此我们应该试图去陶冶患者的人格。首先,让患者了解自己的人格对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有不良影响。人格虽然不容易改变,但一旦了解到它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方式适当的陶冶人格。如完美主义者强烈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而世界上这样的事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越是追求完美,反而越不完美,适得其反。因此,对于完美主义者还不如采取“80分万岁”的策略,无论做什么事,能够达到80分就满足。如果大多数的事情能做到80%的完美,说明我们的努力方向、策略是对的,继续努力就行了,这样也会很满足,有了继续做下去的干劲。“80分万岁”还可以使我们学会看问题看主流,主要看事情是不是大部分已经做好,而不是在意失败的那一少部分。“80分万岁”还可以使我们工作效率提高,因为放弃了那些暂时解决不了的因难,搁置一时无法解决的争议,去做容易做、可以做的事,不仅可以取得近乎完美的结果 ,而且更加轻松和高效。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烦恼,增加很多快乐。

九、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

很多神经症患者把自己的患病的原因归结于躯体疾病、劳累过度、精神压力过大等,而患者一旦将注意力锁定在这些原因上,就坚信不疑,很难纠正,为此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生活,也容易影响治疗效果。即使按照他们的想法行事,如治疗躯体疾病、休息(不上班,不做家务)、尽量减少精神压力(辞职、逃学等),也不能改善神经症的症状。这时如果能够找到患者生活习惯方面的显著问题,把它与症状联系起来,让患者相信,不去除这些不良习惯就无法彻底治愈疾病,就容易把患者的注意力引导到不良生活习惯的纠正方面来。如果成功做到这一点,不仅可以帮助患者纠正坏习惯,还可以使患者转移注意力,纠正注意固着于症状的被束缚状态。

如有的人总是虚弱感,多次进行各种检查都查不出病来,长期各处寻求治疗无效,细问生活史发现,患者每天手*数次,这种习惯导致虚弱是很正常的。适当手*可以缓解性冲动,但是如果过度频繁对身体肯定有害无益。还有人视图不断下降,查不出原因,细问生活史发现,患者每天在电脑上下棋7~8个小时,已经持续七八年了,这个习惯不改变,自然无法解决眼睛的问题。所以,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对治疗各种躯体不适症状有重要意义。

以上就是关于为所当为顺其自然全部的内容,包括:为所当为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为什么感觉那么难面对强迫思维到底该怎么办、怎样做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954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