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三杰中岳飞、张煌言死于杭州,于谦死于北京为何也会葬在杭州

篆刻印章2023-04-27  28

西湖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而西湖边也有很多名人的墓葬,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一定知道美丽的西湖边葬着三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于谦和张煌言。

岳飞,大家很熟悉,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率领“岳家军”为南宋朝廷抵抗金军南下,是整个南宋王朝的定海神针,而且岳飞还率领军队北伐,打到离故都开封只有几十里的朱仙镇,大败金兵,正欲收复开封时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后来岳飞被秦桧等奸臣诬陷,被宋高宗下令打入大牢,后岳飞被杀害在风波亭。岳飞死后,狱卒感念其忠贞,偷偷将其尸体背出,埋葬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到宋孝宗即位之后,为岳飞平反,狱卒之子告知岳飞的埋葬之地,孝宗将岳飞礼葬于西湖栖霞岭。

另外一位葬在西湖边的民族英雄张煌言,可能不为大家所熟知,他是明末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著名的抗清英雄。在崇祯皇帝死后,他跟随鲁监国一起抗清,在鲁王政权失败之后依然坚持抗清,并且联络郑成功、李定国等南明将领一同抗清,他曾经和郑成功一起发动长江战役,作为先锋进入长江,一直打到南京上游的芜湖等地,这是其军功最为辉煌的时刻。

可惜,由于郑成功在南京城下的犹豫,导致攻击南京的军事行动失败,郑成功被清军击败后撤退,张煌言被困在内陆,后辗转两千余里才回到海上继续坚持抗清。在永历帝、李定国等人相继去世之后,张煌言见复明无望,但是又不愿意投降清军,于是他解散了军队隐居海上。后被清军抓获,押赴杭州后在杭州弼教坊被处死,死后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

西湖三杰中的岳飞、张煌言都是死于杭州,葬于西湖边也顺理成章,可是于谦却和他们不同。

于谦,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明英宗时期,英宗受太监王振怂恿御驾亲征,结果指挥失当导致英宗被瓦剌俘虏,群龙无首的北京乱成一团,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呵斥了一部分大臣南迁的建议,同时调集周边军队巩固北京的防守,最终在于谦等人的努力之下,瓦剌对坚固的北京城无计可施,最终选择了退兵,可以说于谦是再造明朝的功臣。

但是,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于谦却未能善终,从瓦剌回国的明英宗在夺门之变后复位,再一次当上了皇帝,他对于谦支持自己弟弟景泰帝登基耿耿于怀,后受人蛊惑,于谦被明英宗下令关进监狱,后来于谦在北京崇文门外被斩首示众。

那于谦又是如何被葬于西湖边的呢?据《明史》《于谦传》记载,“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义,收遗骸殡之。逾年,归葬杭州。”一个叫陈逵的官员感念于谦的忠义,偷偷的收敛了于谦的骸骨安葬了。过了一年,再将于谦的骸骨送到于谦的家乡杭州安葬,就这样在北京被杀得于谦回到了西湖,后世与岳飞、张煌言一起并称“西湖三杰”。

张煌言(1620—1664),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民族英雄。字玄著,号苍水,汉族,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崇祯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13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20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20年。至南明永历元年,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煌言见大势已去,散军于南田之悬嶴,隐居不出。于南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被俘,后遭杀害。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扩展资料:

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

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

《rù jīng 》  yú qiān

《入京》  于谦

juàn pà mó gū yǔ xiàn xiāng ,běn zī mín yòng fǎn wéi yāng 。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qīng fēng liǎng xiù cháo tiān qù ,miǎn dé lǘ yán huà duǎn zhǎng 。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1、译文

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本来应该是老百姓自己享用的,却被官员们统统搜刮走了,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两手空空进京去见皇上,免得被百姓闲话短长。

2、赏析

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铁骨。后世人们经常用“两袖清风”和“玉壶”来比喻为官廉洁。

3、作者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明代·于谦《观书》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赞美读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

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

漫跨著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赏析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鉴赏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讲开卷有益之理,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书卷多情是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本好似感情真挚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中间两联,集中写己读书之乐。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直下三千字”,写为书所吸引;“全无一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心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活水随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在中国历史上能被称为“三杰”的人物组合有不少,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汉初三杰”和“明初三杰”。此外像“龙潭三杰”等一些“三杰”组合也是比较著名的。

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

“明初三杰”和“汉初三杰”这两个组合的相似度很高,他们都是杰出的开国功臣组合。“汉初三杰”指的是秦末汉初时期协助刘邦开创汉朝的张良,韩信和萧何三人。其中张良是谋士的杰出代表,韩信是西汉第一开国名将,而萧何则在内政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刘邦正是得益于张良,韩信和萧何这三位人杰才得以开创汉朝,他们三人因此被称为“汉初三杰”。

明初三杰:刘伯温、李善长、徐达

“明初三杰”的情况和“汉初三杰”很像,指的是元末明初时期协助朱元璋开创明朝的三位杰出人物。这三位人物分别是刘伯温,李善长和徐达。其中刘伯温是杰出的谋士代表,徐达是明朝第一开国名将,李善长则在内政和后勤保障方面比较拿手,这三人分别对应“汉初三杰”中的张良、韩信和萧何。“汉初三杰”和“明初三杰”这两个组合经常被人拿来比较,正是因为它们很相似而且实力也相当。

龙潭三杰:钱壮飞、李克农、胡底

除了“汉初三杰”和“明初三杰”,“龙潭三杰”也是比较著名的三杰组合。“龙潭三杰”指的是中共的三位杰出特工,他们分别是钱壮飞,李克农和胡底。这三人都是情报工作的能手,为中共的地下工作作出了很突出的贡献。可以这么说吧,如果没有龙潭三杰的努力,中共的历史很可能会被改写。伟人曾经评价钱壮飞,李克农和胡底三人是深入龙潭虎穴的英雄,并且把他们称之为“龙潭三杰”。

除此以外,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三杰组合还有“西湖三杰”和“北洋三杰”等。其中“西湖三杰”指的是岳飞、于谦和张煌言,这三人都是大家熟悉的民族英雄,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英雄,于谦对明朝则有再造之功,而张煌言则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抗清英雄。这三人死后都葬在杭州西湖畔,因此被合称为“西湖三杰”。“北洋三杰”则是指清末民国时期,袁世凯手下的三位历史人物,他们分别是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1]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2]

正统十一年(1446年),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以上就是关于西湖三杰中岳飞、张煌言死于杭州,于谦死于北京为何也会葬在杭州全部的内容,包括:西湖三杰中岳飞、张煌言死于杭州,于谦死于北京为何也会葬在杭州、西湖三杰之一的张苍水是谁、古代诗人于谦简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953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