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字最早是什么意思

白族服饰2023-04-27  14

兼的古字形像一只手拿着两把禾苗,有一同、一并的寓意。其字面上同样有“和”的意思,表示同时涉及、处理或具有几方面的情况的意思。

兼,会意字。许慎《说文解字》:“兼持二禾,秉持一禾。”意思是说“兼”是手持二禾,“秉”是手持一禾。“兼”字的出现比“秉”字要晚。甲骨文没有兼字。金文像一只手(“又”)同时握着两把“禾”,用同时拿着两禾来表示“并得”的意思,即同时拥有。“兼”字,一路从金文、战国文字、篆文几乎没有特别的变化,仍保留着原来的造字特色。

《某人的十六叶记同人文集》日兼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呐~我做了草莓布丁哦~一起吃吧~]温驯可爱的少年面孔

[刚才你们一共吃了四个米团三张菜饼两大碗凉茶总共是十三个贝钱]

[我喜欢你]正直有为的向上青年

[女人,不要打扰我睡觉!]

[神子我是道具但是]喜欢自虐的美人

[丫头,不要没大没小的!]附送烟锅栗子两颗

[唔哇!]她猛地从梦中惊醒

这样的梦,从她认识自己的八叶后就已经做过很多次了而现在,对光荣那群温驯可爱又忠诚的八叶们的渴望已经转化为了熊熊的动力!!!

既然龙神那么厚道,送了八个如花似玉的美男子在身边,就绝对不能浪费!山不就爷爷就山!哦哈哈哈哈!!!

++++++++++++++++++++++++++++++++++

[哦哈哈哈]还在笑

[主主人]站在门口犹豫许久的小白终于壮起胆子开口[您起来了]

[嗯两个小时前就醒了然后一直在写这个]她举起从家里带来的迷你记事本[这个计划初步定名为"白龙神子咸鱼翻身大作战"!]

[呃似乎是很厉害的事情]他小心翼翼的回答,今天的主人似乎有点奇怪不过"小时"……

1 文言文的兼词用法和意思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 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2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hold o or more…concurrently]

兼,并也。——《说文》

兼执之,以进。——《仪礼·聘礼》。注:“犹两也。”

兼巾之。——《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

兼诸弣。——《仪礼·乡射礼》。注:“并矢于弣。”

不可得兼。——《孟子·告子上》

丞相兼枢密使。——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兼百花之长。——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兼筑雕刻。——蔡元培《图画》

3 又如:兼祧(一子兼作两房的后嗣。祧继承上代);兼资(与通;并有);兼署(官吏除本职外,又兼理其他职务);兼味(指两种以上的菜肴)

4 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 [merge;bine;amalgamate]

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5 并吞;兼并 [annex (territory) by force;swallow up]

其兼天下不难矣。——《韩非子·亡征》

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左传·昭公八年》

6 又如:兼列(犹兼并);兼畜(犹兼并,并吞);兼弱攻昧(吞并弱者攻打昏者)

7 倍,加倍 [double]

王馈兼金一百。——《孟子》。注:“其价兼倍于常者。”

利不兼,赏不倍。——《马王堆汉墓帛书》

读书倍文,功力兼人。——唐· 韩愈《韩滂墓志铭》

兼旬愈。——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兼只(几只,数只);兼日(连日,不止一日);兼旬(二十天);兼通(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问或技艺)

9 重复;累积 [repeat;accumulate]

[家人]重金兼紫,相继为藩辅。——《后汉书·宦者吕强传》

10 尽;竭尽 [exhaust]

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荀子》

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韩非子》

11 胜过;超越 [be superior to]。如:兼人(胜过别人。表示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事)

12 同,连同 [be the same as;together with;along with]

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形〉

1 全部;整个 [whole]

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商君书》

2 又如:兼裒(广为聚集)

<;连>

1 表示并列关系。和,与 [and]。如:兼罗(并列);兼言(合在一起说)

2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and;besides]。如:兼之;兼且(并且)

〈副〉

1 表示另一方面,可译为“还”、“同时”、“再加上”之类 [still;yet;even more]

兼有步兵。——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又

兼仗父兄之烈。

兼与药相粘。——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兼用 。——蔡元培《图画》

2 “兼”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兼字的意思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 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2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hold o or more…concurrently]

兼,并也。——《说文》

兼执之,以进。——《仪礼·聘礼》。注:“犹两也。”

兼巾之。——《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

兼诸弣。——《仪礼·乡射礼》。注:“并矢于弣。”

不可得兼。——《孟子·告子上》

丞相兼枢密使。——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兼百花之长。——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兼筑雕刻。——蔡元培《图画》

3 又如:兼祧(一子兼作两房的后嗣。祧继承上代);兼资(与通;并有);兼署(官吏除本职外,又兼理其他职务);兼味(指两种以上的菜肴)

4 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 [merge;bine;amalgamate]

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5 并吞;兼并 [annex (territory) by force;swallow up]

其兼天下不难矣。——《韩非子·亡征》

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左传·昭公八年》

6 又如:兼列(犹兼并);兼畜(犹兼并,并吞);兼弱攻昧(吞并弱者攻打昏者)

7 倍,加倍 [double]

王馈兼金一百。——《孟子》。注:“其价兼倍于常者。”

利不兼,赏不倍。——《马王堆汉墓帛书》

读书倍文,功力兼人。——唐· 韩愈《韩滂墓志铭》

兼旬愈。——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兼只(几只,数只);兼日(连日,不止一日);兼旬(二十天);兼通(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问或技艺)

9 重复;累积 [repeat;accumulate]

[家人]重金兼紫,相继为藩辅。——《后汉书·宦者吕强传》

10 尽;竭尽 [exhaust]

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荀子》

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韩非子》

11 胜过;超越 [be superior to]。如:兼人(胜过别人。表示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事)

12 同,连同 [be the same as;together with;along with]

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形〉

1 全部;整个 [whole]

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商君书》

2 又如:兼裒(广为聚集)

<;连>

1 表示并列关系。和,与 [and]。如:兼罗(并列);兼言(合在一起说)

2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and;besides]。如:兼之;兼且(并且)

〈副〉

1 表示另一方面,可译为“还”、“同时”、“再加上”之类 [still;yet;even more]

兼有步兵。——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又

兼仗父兄之烈。

兼与药相粘。——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兼用 。——蔡元培《图画》

3 文言文的兼词用法和意思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 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2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hold o or more…concurrently]

兼,并也。——《说文》

兼执之,以进。——《仪礼·聘礼》。注:“犹两也。”

兼巾之。——《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

兼诸弣。——《仪礼·乡射礼》。注:“并矢于弣。”

不可得兼。——《孟子·告子上》

丞相兼枢密使。——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兼百花之长。——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兼筑雕刻。——蔡元培《图画》

3 又如:兼祧(一子兼作两房的后嗣。祧继承上代);兼资(与通;并有);兼署(官吏除本职外,又兼理其他职务);兼味(指两种以上的菜肴)

4 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 [merge;bine;amalgamate]

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5 并吞;兼并 [annex (territory) by force;swallow up]

其兼天下不难矣。——《韩非子·亡征》

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左传·昭公八年》

6 又如:兼列(犹兼并);兼畜(犹兼并,并吞);兼弱攻昧(吞并弱者攻打昏者)

7 倍,加倍 [double]

王馈兼金一百。——《孟子》。注:“其价兼倍于常者。”

利不兼,赏不倍。——《马王堆汉墓帛书》

读书倍文,功力兼人。——唐· 韩愈《韩滂墓志铭》

兼旬愈。——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兼只(几只,数只);兼日(连日,不止一日);兼旬(二十天);兼通(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问或技艺)

9 重复;累积 [repeat;accumulate]

[家人]重金兼紫,相继为藩辅。——《后汉书·宦者吕强传》

10 尽;竭尽 [exhaust]

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荀子》

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韩非子》

11 胜过;超越 [be superior to]。如:兼人(胜过别人。表示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事)

12 同,连同 [be the same as;together with;along with]

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形〉

1 全部;整个 [whole]

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商君书》

2 又如:兼裒(广为聚集)

<;连>

1 表示并列关系。和,与 [and]。如:兼罗(并列);兼言(合在一起说)

2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and;besides]。如:兼之;兼且(并且)

〈副〉

1 表示另一方面,可译为“还”、“同时”、“再加上”之类 [still;yet;even more]

兼有步兵。——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又

兼仗父兄之烈。

兼与药相粘。——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兼用 。——蔡元培《图画》

4 文言文中,“兼词”是什么意思啊

学习文言文必须了解古汉语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兼词”就是一种。

所谓兼词,就是一个单音节词由两个字快读而合成,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常见的有“诸”、“盍”、“叵”、“耳”等。诸用在句中,有时是“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于”是介词。

例如: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一一把土石投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②穆公访诸蹇叔。(《肴之战》)—一秦穆公就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

以上两例中的“诸”都是“之于”的合音,例句①中的“之”代“土石”,“于”作介词“到”讲;例句②的“之”代秦师袭郑这件事,“于”是介词,作“向”讲。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词,“乎”是疑问语气词。

例如: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王曾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给庄子,有这回事吗?”④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昭公八年》)——“听说高强要用兵攻打你,你听到这件事了吗?””上面两句中的“诸”都在句末,肯定是“之乎”的合音,“之”代前半句所说的事,“乎”是疑问浯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盍“盍”(hé)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作“为什么”、“怎么”讲;“不”是否定副词。

例如:①“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为什么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②“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楚世家》)——伍奢有两个儿子,不杀掉的话,就要成为楚国的祸患,为什么不用免他父亲罪的办法召唤他们来?”要注意的是,“盍”后面如果紧跟“不”字,则“盍”相当于“何”,就不是合音词了。如:“盍不出从乎?”(《管子·戒篇》)”——“为什么不跟着出去呢?”叵“叵”(pǒ)是“不可”的合音词,表示否定,多用于贬义。

例如: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尹情传》)一—“我学生很多,尹子不可推测啊!”②居心叵测。

(成语)——存心险恶,不可推测。“叵”:—般用在“测”字前,“叵测”即不可推测。

早期白话中还有“叵耐”一词,意为“不可容忍”。如“叵耐这厮无礼”等。

耳“耳”是“而已”的合音词,意为“罢了”,表限制语气。例如:①“盖向来不过笼络耳。”

(《谭嗣同》)——原来他一向不过是笼络(慰帅)罢了。”②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

(《采草药》)——八月茎叶还没有枯死,采药的人容易辨认罢了。要注意,“耳”还可表肯定语气,可不译。

如: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察今》)——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

焉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在其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

④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

⑤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要注意,“焉”除兼词以外,还有比较复杂意义和用法。

5 文言文中的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1“诸”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在句末时相当于“之乎”(“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例:

①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 •汤问》)

②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④子闻诸?(《左传 • 昭公八年》)(闻诸: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吗?)

2“焉”根据语气的不同,可理解为“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例:

①且焉置土石?(《列子• 汤问》)

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且焉止息:暂且在此停息)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④青麻头伏焉。(《促织》)

3“盍”相当于“何不”。

例:

①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 楚世家》)(免其父:免了他父亲的罪)

4“曷”通“盍”。

例:

①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诗经 •唐风 •有杖之杜》)(中心:心里)

②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 •汤誓》)

5“叵”是“不可”的合音。

例:

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 •尹惮传》

有成语“居心叵测”。

6旃读“zhān\',这个兼词比较少用,是“之焉”的合音,“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例:

①愿勉旃,毋多谈。(杨恽《报会宗书》)

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 •采苓》)

兼词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所体现,如下面这个句子:

他们表示要诉诸于法律,通过法律讨回公道。

我们如果知道“诸”是兼词,就很容易判断出这是赘余的问题,应去掉“于”。

6 什么叫兼语(文言文中)

兼语式,其结构形式是“主语+谓语+兼语+谓语”。

古汉语中的兼语式结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使令类 使令兼语结构,在兼语前一般得有“使”、“令”之意的动词充当谓语,兼语后的谓语及其宾语,常表示主语对兼语的要求等。例如: 1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皇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史官走上前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相会饮酒,秦王命令赵王弹瑟。 2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

则在舟中矣。 (《肴之战》)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黄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船离岸了。

使令式兼语也有不用使令性动词的。如: 3权即遣肃行。

(《赤壁之战》) 孙权立即派遣鲁肃前去。 这种格式的兼语有时可省略。

例如: 4计末定,求人可使( )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商议还没有决定下来,要找一个能够派遣(他)去答复秦国的人。

5民悦之,使( )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五蠹》) 人民爱戴他,就推举(他)统治天下,称他为有巢氏。

二、命名类 这类兼语格式,前一动词一般是“谓”、“名”、“号”、“称”等,后一动词一般是“曰”、“为”等。 例如: 6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 向宠将军,性格品德善良平正,熟悉精通军事,以前曾经试用过,先帝称赞他能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担任中部督。 7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唐朝慧褒和尚最初在山麓建筑庐舍定居下来,而且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称呼它叫“褒禅山”。 “命名式”的句中兼语有时也可省略,如: 8林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 )蟹壳青。

(《促织》) 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驯养着一只蟋蟀,自己叫(它)为“蟹壳青”。 三、“以……为……”类 “以”属于动词,“以……为……”含有“致使”之意,与现代汉语的“拿 (用)……当作……”或“把……当作……”相当,这时,“以……为……”属于兼语式。

例如: 9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必须用长安君做人质,兵才派出来。

10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赤壁之战》) 于是(孙权)用周瑜、程普当正副统帅,率领军队同刘备联合起来迎击曹操,用鲁肃当参谋长,帮助谋划作战的方针策略。

这种格式的兼语结构,“兼语”有时可以省略,例如: 1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 (《论语•季氏》) 颛臾,从前周天子让(他)作主祭东蒙山神的人。

四、“拜……为……”类 文言中的“拜……为……”类兼语结构,前一动词一般是“拜”、“立”、“封”、“迁”、“留”等,后一动词一定是“为……”。例如: 12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回到赵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个才能的大夫,出使诸侯国家能不被欺辱,便提升相如做上大夫。 13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十天不回来,就请让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的念头。 这种兼语结构,兼语有时省略,有时省略后一动词”为”例如: 14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为相如功劳大,拜(相如)为上卿。 15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 )为太史令。

(《张衡传》) 安帝平素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特地派公车征诏他,任命他做郎中,又升迁(他)做太史令。 五、“有”、“无”类 “有”、“无”类兼语结构,兼语前固定为动词“有”或“无“,兼语后为其它动词。

例如: 16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七八岁,也蹦跳着前去帮助他们。

17且籍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本纪》) 我率领江东父老的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军,现在竟没有一个人回来,即使江东父兄同情我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六、“有……者”类 文言中有用“有……者”构成的兼语式,动词“有”的宾语又作后边成分的主语,这类兼语式中“有”字引进一个新提出的人或事物,“者”字通常用来表示提顿。例如: 1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有个姓蒋的,享有这种(捕蛇抵税)好处已三代了。 18客有吹筒箫者,倚歌而和之。

(《前赤壁赋》) 有个吹筒箫的客人,倚歌声吹筒箫应和。 七、原因类 原因式的兼语结构,兼语前后没有固定的词语,但兼语后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是兼语前谓语的原因或理由,此种情况不常见。

例如: 19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南村的孩子们欺我年老无力,忍心当面抢劫象盗贼。

现代汉语根据谓语间表明作用的不同,兼语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使令类 前一个谓语常常是含有“使令”意思的动词,后一个谓语表明前一个谓语的目的或结果。

前一个谓语常用“叫”、“让”、“请”、“使”、“。

1 文言文翻译

原文: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没有县令,你认为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解狐可以。 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他回答说:您是问我谁能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仇人。

晋平公说:好。就用他做县令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过了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太尉,你认为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午可以。晋平公说: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说:您是问谁可以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儿子,晋文公说好。

又任用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孔子听说后,感叹道:“唉,祁黄羊做的是对的,他荐举别人,大公无私啊!” 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狼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才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 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①。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②。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③,二儿可得全不。”

儿徐④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⑤?”寻亦收至⑥。 注释 ①孔融被收,中外惶怖:这里叙述孔融被曹操逮捕一事。

收:捉捕。中外:指朝廷内外。

惶怖:指惊恐 ②琢钉戏:一种小孩玩的游戏。了:完全。

遽(jù)容:恐惧的脸色。 ③冀:希望 。

只:通“只”。 ④徐:慢慢的,缓慢的 ⑤大人:对父亲的敬称。

完:完整,按:这句话比喻主体倾覆,依附的东西不能幸免,必受株连。 ⑥寻亦收至:不久(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役也到了。

寻:不久。收:差役。

译文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

2 “兼”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兼字的意思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 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2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hold o or more…concurrently]

兼,并也。——《说文》

兼执之,以进。——《仪礼·聘礼》。注:“犹两也。”

兼巾之。——《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

兼诸弣。——《仪礼·乡射礼》。注:“并矢于弣。”

不可得兼。——《孟子·告子上》

丞相兼枢密使。——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兼百花之长。——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兼筑雕刻。——蔡元培《图画》

3 又如:兼祧(一子兼作两房的后嗣。祧继承上代);兼资(与通;并有);兼署(官吏除本职外,又兼理其他职务);兼味(指两种以上的菜肴)

4 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 [merge;bine;amalgamate]

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5 并吞;兼并 [annex (territory) by force;swallow up]

其兼天下不难矣。——《韩非子·亡征》

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左传·昭公八年》

6 又如:兼列(犹兼并);兼畜(犹兼并,并吞);兼弱攻昧(吞并弱者攻打昏者)

7 倍,加倍 [double]

王馈兼金一百。——《孟子》。注:“其价兼倍于常者。”

利不兼,赏不倍。——《马王堆汉墓帛书》

读书倍文,功力兼人。——唐· 韩愈《韩滂墓志铭》

兼旬愈。——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兼只(几只,数只);兼日(连日,不止一日);兼旬(二十天);兼通(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问或技艺)

9 重复;累积 [repeat;accumulate]

[家人]重金兼紫,相继为藩辅。——《后汉书·宦者吕强传》

10 尽;竭尽 [exhaust]

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荀子》

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韩非子》

11 胜过;超越 [be superior to]。如:兼人(胜过别人。表示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事)

12 同,连同 [be the same as;together with;along with]

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形〉

1 全部;整个 [whole]

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商君书》

2 又如:兼裒(广为聚集)

<;连>

1 表示并列关系。和,与 [and]。如:兼罗(并列);兼言(合在一起说)

2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and;besides]。如:兼之;兼且(并且)

〈副〉

1 表示另一方面,可译为“还”、“同时”、“再加上”之类 [still;yet;even more]

兼有步兵。——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又

兼仗父兄之烈。

兼与药相粘。——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兼用 。——蔡元培《图画》

3 文言文翻译

项羽驻扎在戏下想要攻击沛公。沛公通过项伯令百余人骑马跟随着拜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表明没有关闭函谷关不让诸侯入关的事。项羽已经用酒食招待将军士兵,酒宴中途,亚夫谋划想杀沛公,让项庄把剑在各座位间舞剑想要刺杀沛公,项伯时常用肩间隔开项庄和沛公。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能够坐在座位上,樊磳在兵营外,听说情况紧急就手持铁盾进入兵营。兵营的守卫阻止樊哙。樊哙直接冲撞进兵营站在营帐下首。项羽看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是沛公的警卫樊哙。项羽说樊哙是壮士,赐给他一杯烈酒和一条猪腿。樊哙饮完酒拔出剑切肉吃,把肉吃完。项羽问他还能不能喝酒?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更何况烈酒呢!而且沛公先进入平定咸阳,把军队停驻曝晒在坝上来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这里,听进小人的谗言与沛公产生间隙,我恐怕天下人误解,在心中怀疑大王。”项羽静默不说话。沛公去厕所,把樊哙招去。出去后,沛公留下马车和随从的骑兵独自骑马和樊哙等四人步行跟从着从山下小路跑回霸下的兵营。从而让张良向项羽谢罪。项羽也因为遂了自己的心意没有诛杀沛公的想法了。当时要是没有樊哙闯进营中谴责项羽,沛公的大事几乎失败。

第二天,项羽进入屠杀咸阳城,立沛公作汉王。汉王赐樊哙作列侯号称临武侯。升迁为郎中,跟随着进入汉中

4 文言文翻译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qí)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 [编辑本段]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有了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埋没在马夫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驱使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捕蛇者说 唐·柳宗元 选自《柳河东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 wǎn)、瘘疠(lòu lì),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jìe)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观人风者得焉。 [编辑本段]参考译文 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它是)黑底子,白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毒蛇的办法。

然而捉到它后,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那时开始,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用蛇来)抵他们的赋税。

永州的人都争着跑去干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有捕蛇抵税这种好处有三代了。

我问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

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听了),大为悲伤,满眼含泪的样子流出眼泪说:“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租赋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

如果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的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尸体都互相枕压着。

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只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

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骚扰,到处叫骂,那种喧闹的样子惊扰了乡间的平静,即使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这时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

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

5 文言文里兼字的意思有哪些

① 同时占有几样东西或进行几件事情。

《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 ;兼任。

《 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 兼并;合并。

《过秦论》:“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④ 加倍的;双倍的。

《汉书·韩信传》:“受辱于跨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 ⑤ 两;二。

《狱中杂记》:“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 ⑥ 加上;加之。

《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⑦ 并且;而且。

《赤壁之战》:“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

以上就是关于“兼”字最早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兼”字最早是什么意思、《某人的十六叶记同人文集》日兼电子书txt全集下载、文言文兼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930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