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行省制度


1、释义

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行省一词,源于金朝。金国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行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非定制。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中统、至元年间,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

2、权力

第一,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以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之势。

第二,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

第三,以行省为重要对象的地方监察,构成了监察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

第四,行省区划上的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

3、意义

元代的行省制度虽然与唐宋以来汉族社会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观念确实有很大的抵触,但它作为元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还是起到了它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同时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省制度的影响如下:

1、对中央的影响

首先要明确一点,不管行省制度对于元朝、清朝、明朝、乃至今天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人们都得清楚地意识到,它也是的封建王朝的产物,无非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制造出来的制度而已。

不管这个制度多么适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管它为中央做了什么贡献,都无非是统治者制定出来为政治服务的产物而已。因此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对地方的影响

行省制度对于地方的影响绝对都是正面的,因为元代行省制度选出的地方官员有好几位,让他们再决定重要事务的时候一起商量。这样就避免大权独揽一人之手,让他们的权利相互制衡。与此同时,又设置监察机构,比如御史台。这些都可以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与政绩。中央就可以了解到地方官员真实的情况,这样就不会让中央下达的命令到地方的时候就变味了。

3、对文化的影响

元朝行省范围的划分是没有规律可言的,而是随意地对地域进行划分,这样划分范围,不仅可以避免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而且还可以让划在一起的不同地区,进行文化上的交流,也就加强了它们之间的文化交融,正是这些文化的交流,才渐渐有了今天所看到的各地文化,当然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做得也非常出色。

而且那些地区少数民族比较多,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今天的民族团结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身元朝的少数民族数量就很多,那么各个民族之间团结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国家统一,所以单从文化方面来讲,元朝行省制度,对今天的民族团结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对财政的影响

元代行省制度规定行省的开支由朝廷管控与支出,所以各个行省从路、州、县征回来的钱财都必须上交朝廷。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保证了地方不会因为财力过于强大,与中央对抗,而且还可以保证中央的财政没有空缺的问题,才可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行省制度的意义

元代的行省制度虽然与唐宋以来汉族社会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观念确实有很大的抵触,但它作为元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还是起到了它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同时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岭北与云南则是分封羁縻制。

忽必烈恢复的行政机构治愈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宋朝灭亡后,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而且还尽一切努力得到了当时任职官员们的个人的效忠。

在位期间,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如董文炳(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任命色目大臣阿合马掌管国家财政。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颁行全国。

蒙古当时的汗位继承制并不是嫡长子继承,而是由忽里台大会选举产生的,但同时不能忽视大汗的选择,其影响力还是很大。除此之外,蒙古还有所谓的“幼子守灶”,所以蒙古早期的继承人制度看似明确,但也是挺混乱的。

尤其是蒙哥死后,他的弟弟忽必烈和和阿里不哥又争位。而这也给了忽必烈一个巨大的机会,他也是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成为大汗的。否则,如果有明确的继承制度,那么即使忽必烈不服的话,恐怕得到的支持也不会太大。

忽必烈从小就深受中原儒家汉文化的熏陶,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结识了一些中原的文士,对中原的情况十分熟悉,而且结识的这些儒士也对他以后的治国安邦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在众多的汉人儒士中,对忽必烈起到重要影响的是刘秉忠和姚枢。

刘秉忠(1216-1274年),早在忽必烈没称帝前就多次提出建议:“可以马上取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并且向忽必烈历数中原的历代王朝得失,指出了蒙古旧制中的弊端,建议采用汉法治国。

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拥有大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宣慰院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补充: 行省制度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行省制度不但有利于元朝的中央集权,而且对日后的地方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行省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二是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收集,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三是行省的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也即可以说是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相结合的领导方式。四是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积习。行省制度的实施,既保证了中央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比较顺利地解决了唐宗之时的集权弊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元以降,省制就一直沿袭下来,成为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经过明清、民国直到今天。 追问: 那目的是不是复制的 回答: 巩固中央的统一

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

行省是元朝开创的制度,将很多地方和区域划分成几个不同的省份,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省份划分。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有: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

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祖中

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

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行省已显现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端倪。

只不过此类两重性仅表现在云南等少数行省范围内,多数行省的性质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大约在世祖末成宗初,随着江浙、湖广、江西、陕西、四川、甘肃、辽阳、河南等行省的改置或增设,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几乎与此同时,元廷又对行省的名称、品秩、事权作了重要调整:其一,"嫌于外重",一律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

;其二,降行省品秩为从一品,通常以平章政事二名为长官、少数行省特许增置左丞相一员,但品秩仍比都省低一级

;其三,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实行"絜兵民二枋而临制于阃外" 的体制。这三项举措大体奠定了行省作为地方常设 机构的规模和权力框架。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至今天。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的接触和联系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局面。。采纳吧!!在考试吧?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行省制度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影响、忽必烈建立的制度是我国行省制度的开端,有何意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9232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