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指责年轻人看着报酬来挑工作,那至少他是无知。”“如果没有工资,连生存都生存不了,我还能干嘛呢?”最近,经济学家朱少平一番“真性情”的直率回怼火了。不少网友赞其是真正接地气的专家,还有人直言这些话简直是专家建议中的一股清流。
来源:视觉中国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备受争议的专家言论,将“专家建议”拖入了动辄受到群嘲的尴尬境地。“年轻人工资低因为能力不够”“建议年轻人不要为钱工作”“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一些无视年轻人真实困境、缺乏现实感的见解,不仅无法起到建设性作用,还会消耗人们对专家群体的尊重和信任,导致“翻车”。
其实,朱少平此次的出圈表达中,并没有多少深奥的经济学理论,之所以收获大量点赞,主要还是因为他没有高高在上,以“过来人”的姿态对年轻人进行空泛说教,而是正视现实,从对年轻人的共情出发思考社会问题。
付出劳动就应该获得相应报酬,这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用人单位能否开出合理的薪酬待遇,体现着对年轻人专业能力和社会价值的尊重。很多时候,年轻人吐槽工资低,并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反对付出与回报不相匹配,反感一味拿情怀、理想“画大饼”的不负责做法。一些专家意识不到这些现实问题,反倒劝年轻人别太看重工资,显然搞错了重点,自然会陷入“鸡同鸭讲”的困局。
没有人是生活在真空中的,找工作时,大多数人都要面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权衡。特别是对在大城市打拼的普通上班族来说,不管是住房、出行、养娃,还是日常生活的成本,主要都要靠工资来负担。耐心了解一下这些年轻人的情况,就会发现很多人所追求的并非多么虚无缥缈的奢侈生活,而只是相对舒适、从容的生活水平。
来源:视觉中国
一位“深漂”朋友曾与我分享道:自己不习惯与陌生人合租,希望找一间一居室独居。可是,在深圳,这样的房子月租金要动辄五六千元。这意味着,自己选择了居住环境的相对舒适,就不得不在餐饮、购物等方面缩减开支,也意味着在找工作时,工资至少要能够覆盖基本开销。此时,若是一位专家站出来说“不要为钱工作”,无疑就显得很不接地气了。
正如朱少平所说的,“连生存都生存不了,我还能干嘛呢?”有了生存,才谈得上发展,这是最朴素的道理。如果年轻人无需为基本生计问题发愁,反而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擅长的事情,发挥出更多活力。
一些专家既然选择进入公共领域发言,就应该秉持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多从制度层面入手,提出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建议,尽量减少年轻人的后顾之忧。比如,对于大城市的极端通勤问题,很多年轻人无奈地表示:本来一早元气满满地出门,可是在经历过漫长的等车、挤地铁、换乘过程后,整个人都“电量不足”了。
对此,不管是劝他们要肯吃苦,还是轻飘飘地说“建议不要通勤超过两小时”,都忽视了问题的关键。探讨如何通过增加可负担的住房供给、使交通线路更便捷等方式,减少极端通勤之苦,从而把人们的更多精力释放出来做有意义的事,才是更有人文关怀的专家建议。
总之,有温度的专家建议,应该是接地气的,而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它应该有共情作为底色,致力于营造更加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而不是一味对个人选择进行苛求和限制。
这句话用了层递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1:“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运用了层递的修辞手法。
2:“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层递,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短语、句子、段落表达在数量、程度、范围等轻重高低大小本末先后的比例,依序层层递增或递减的一种修辞技巧。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扩展资料:
(1)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2)层递修辞的最主要作用,是一种顺着文句所形成的层次感,让主题概念层层逼出,让事理说服力得以深化,语言之感染力得以深切,也可藉由上下语义脉络的连贯一致、规律变化,使表述的重点内涵能安置在最妥当之处,方便读者理解记忆。
(3)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以免歪曲事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夸张
看书快(一目十行 ),吃饭快(狼吞虎咽 ),开得快(一日千里 ),办事快(事半功倍 ),改的快(朝令夕改),说得快(口若悬河),变化快(瞬息万变)。
1、一目十行
读音:yī mù shí háng
解释: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处:《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
译文: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
2、狼吞虎咽
读音:láng tūn hǔ yàn
解释: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狼吞虎咽;居然吃个精光。”
译文:吃东西又猛又急,居然一下子吃光了。
3、一日千里
读音:yī rì qiān lǐ
解释: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出处:《庄子·秋水》:“一日而驰千里。”
译文:一天可以奔驰千里路。
4、事半功倍
读音:shì bàn gōng bèi
解释: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译文: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5、朝令夕改
读音:zhāo lìng xī gǎi
解释:早晨发布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经常改变主张和办法,一会儿一个样。
出处:《汉书·食货志上》:“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译文:赋税不及时,早晨发布的命令,晚上就改了。。
"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随着夏季东南季风的北移,所到之处降雨量增加,泾河位于渭河的北岸,所以渭河先进入汛期,故此时泾河清而渭河浊;东南季风北移到泾河处时,泾河浊而渭河清。
“泾渭分明”的景象出现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泾水和渭水两条河流源头不一样,流经的地区也不相同,只有两条不相同的河流相互交汇,才能碰撞出奇妙的景象。
泾渭分明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水色不同。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两条河流的含沙量不同造成的。渭河上游河道泥沙沉积多,河水常年浑浊。而泾河上游虽流经黄土高原,但河道深切入岩层,大多数时候泥沙少,河水清澈。
扩展资料
战国后期到西晋初年却成了泾浊渭清,南北朝时期再度成为泾清渭浊,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时期又复变成泾浊渭清,隋唐以后又成了泾清渭浊。
据记载,历史上泾、渭两河的清浊变化有六次反复。其实泾渭两水的清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泾渭清浊的历史变化,与当地植被的保存与毁坏以及水土流失是否严重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在泾水和渭水上游地方开发程度的不同,导致了这两条河流含沙量的变化。
就是没什么好说的。
三重意思
1、一个是好的没得说。
2、一个是坏的让人无话可说。
3、另一个是真的是对你无语了。
近义词
哑口无言
解释:哑口:象哑巴一样。象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拼音:yǎ kǒu wú yán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他也有儿子,少不也要娶媳妇。看三朝可肯放回家去?闻得亲母是个知礼之人,亏他怎样说了出来?’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示例: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
近义词:张口结舌、默默无闻、理屈词穷
反义词: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口若悬河
以上就是关于朱少平说得对吗全部的内容,包括:朱少平说得对吗、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开的快,传得快,说得快,走得快,办事快,吃的快,改得快,变化快,写字快,可以分别用哪些成语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