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
《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
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
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随便数数就是十来个,也许您再给加上几个?——反正都是你、我、他/她的新开始、新气象、新机会、新盼望!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恭喜!恭喜!拜年!拜年!
希望被采纳,谢谢了,祝你幸福!
1 文言文解释古代表示年的词有什么
年
年纪,岁数 [age;year]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时年七岁。——《世说新语·方正》
周处年少。——《世说新语·自新》
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也。——唐· 韩愈《师说》
永生五年。——宋· 王安石《伤仲永》
岁
年的别称 [year]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
武留 匈奴,凡十九岁。——《汉书·李广苏建传》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载
年(唐虞时代用于年名) [age]
夏曰岁, 商曰祀, 周曰年, 唐虞曰载。——《尔雅·释天》
朕在位七十载。——《书·尧典》
汉兴,至 孝文四十有余载。——《史记·文帝本纪》
春秋
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
春
泛指一年 [year]
一卧东山三十春。——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2 表示时间文言文词语来日 未来的日子。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少年中国说》) 累日 连日。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旦旦 天天。
“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昔日 从前。“试用于昔日。”
(《出师表》) 朔 农历每月初一。“朝菌不知晦朔”(《逍遥游》) 望 农历每月十五。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望日 农历十五日那天。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日。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观潮》) 。
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旦 早晨。
“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夙 早晨。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晓 天亮。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 曙 破晓,天亮。
“鸣鸡外欲曙。”(《孔雀东南飞》) 质明 天刚亮的时候。
“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平明 天亮的时候。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史记?留侯世家》) 侵晨 快天亮的时候。
“侵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采桑女》) 东曦既驾 日神已经乘车出来,指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清晨。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 日中 中午。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晌午 中午。
“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亭午 中午。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暮 傍晚;日落的时候。
“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日暮 傍晚。
“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冯婉贞》) 薄暮 傍晚。
“每薄暮下管键。”(《狱中杂记》) 日将暮 天快黑了。
“日将暮,取儿蒿葬。”(《促织》) 暝 夜晚。
“晻晻日欲暝。”(《孔雀东南飞》) 昏 天刚黑的时候。
“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促织》) 莫夜 晚上,莫通暮。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夕 晚上。
“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即夕 当天晚上。
“即夕行步如平常。”(《狱中杂记》) 宵 晚上。
“今酒宵醒何处?”(柳永《雨霖铃》) 夜阑 夜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中夜 半夜。“中夜闻鸡鸣。”
(《祖逖》) 夜分 半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 晨夜 日夜。“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赤壁之战》) 旦暮 时间很短暂。“吾攻赵,且暮且下。”
(《信陵君窃符救赵》) 昔 从前。“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谭嗣同》) 往昔 从前。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畴昔 从前。
“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少年中国说》) 畴日 昔日。
“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与陈伯之书》) 曩 从前。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 曩者 从前,先前。
“曩者坝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周亚夫军细柳》) 向 先前。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向时 先前。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游黄山记》) 今 现在。
“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今者 现在。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今兹 现在。
“实荆今兹所见。”(《察变》) 方今 现在。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 而今 现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姜夔《扬州慢》) 当世 当代。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当下 立刻。
“当下茶果已撤。”(《林黛玉进贾府》) 登即 立即。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 即便 立即。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范进中举》) 旋 立刻,马上。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旋即 立刻,马上。
遽 立刻,马上。“遽刻其舟。”
(《刻舟求剑》) 当是时 在这个时候。“当是时,魏将相宗室满堂。”
(《信陵君窃符救赵》) 当其时 在那时。“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
(《西门豹治邺》) 至其时 到那时。“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西门豹治邺》) 方是时 在这时。“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游褒禅山记》) 尔来 从那时以来。“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尔时 那个时候。“尔时预复莽索,未得其女。”
(《李寄》) 甫 刚刚,才。“惊魂甫定。”
适 刚才。“适得府君书,叨日来迎汝。”
(《孔雀东南飞》) 始 开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六国论》) 始而 开始。“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原君》) 始尔 开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孔雀东南飞》) 初 起初,刚开始。“初一交战。”
(《赤壁之战》) 行将 即将,将要。“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久 很长一段时间。“天下苦秦久矣。”
(《陈涉世家》) 久之 很久。“之”为语助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良久 很久。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 俄 不久。
“俄有。
3 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有哪些1、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汉语词语,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2、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huò zhī nián,一指四十岁的代称,二指形容人到中年(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3、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zhī mìng zhī nián,孔子自称五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出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读音gǔ xī zhī nián,汉语成语,指人到70岁的时候。出自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5、耄耋
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mào dié。耄,年纪约八、九十岁。耋,年纪为七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立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惑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命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稀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耄耋
4 一年在古文用一个字表达1,年。
年其本义是年成,五谷成熟,即《说文解字》:“年,谷熟也。”引申为一年的收成、年纪、年节、年代、每年的等义,又是时间单位,指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所需的约365又1/4太阳日的周期。
古文在叙述一年时间时,有“期年”、“周年”等,在这个周期内,可单独用“年”表示,如:是年(这一年),有年(五谷成熟),丰年(五谷大熟)。如春秋孟子《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意思是大禹治水,八年在外面,三过家门而不入。
2,岁。
岁有年,年龄,时间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岁,木星也。越歴二十八宿,宣徧阴阳,十二月一次。这句话的意思是岁,木星的别名。经过二十八星宿,走遍阴阳十二辰,十二个月一轮回。也就是一年。
3,载。
载是年的意思,指的是农历的年,而农历一年约为355日,与公历年相差约11日左右。 所以说一载约为355日。春秋诸子《尔雅·释天》:夏曰岁, 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意思是夏朝叫岁,商朝叫祀,周朝叫年,唐虞时代叫载。
4,秋。
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四季,四时。如西汉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释义:皇帝与梁王在一起喝酒,皇上酒后淡然的说,我百年死后皇位传予你。
5,祀。
中国商代对年的一种称呼,先秦诸子《尚书·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意思是周文王十三年,武王询问箕子。
6,霜。
年岁,年岁的代称,犹言秋,唐代贾岛《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成阳。”意思是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
7,春。
泛指时为年。唐代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意思是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5 文言文表示年月日的方法,在线等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表示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如: 1、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2、方,意思相当于“正”、“刚”。
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蒲松龄《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罗贯中《杨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发生,如:是时。 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林嗣环《口技》) “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 (林嗣环《口技》) ②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罗贯中《杨修之死》)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林嗣环《口技》)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⑤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干宝《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医士调治。(罗贯中《杨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
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动作的急促之外,它还着重表示仓促、忙乱的意思。 五、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一时”译为“同一时候”,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
六、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如: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①顷之,客请与予对局。
(钱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环《口技》) ③未几,夫齁声起。
(林嗣环《口技》) ④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蒲松龄《狼》) 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环《口技》) 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七、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儿初醒声。
(林嗣环《口技》) ②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钱大昕《弈喻》) 八、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其间相距的时间较短,如:既而,寻,相当于“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②未果,寻病终。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九、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动作就要发生或完成,如:将,意思是“快要”“就要”“将要”。 ①不治将恐深。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②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十、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
如:已而。 ①已而太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十一、表示时间过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龄《狼》)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是用干支记年。
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
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
(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
(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
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
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
(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
如: 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
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
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
不满周岁---襁褓;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春节的别称都有什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别称都有哪些?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的简介: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节日意义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
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
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
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
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回答者:mahy0802 - 助理 二级 8-22 17:00
以上就是关于春节的别称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春节的别称是什么、表示年文言文、年岁的别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