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辩经都是些什么内容,什么问题

美梦打一成语2023-04-26  42

此文摘自《与西藏有缘》一书:

在历史上,辩论教义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师释迦牟尼曾与外道师辩论多次而胜利,才令佛教光大发扬,取得外道信众之信服而投向佛法;我国唐朝高僧玄奘大师(即唐三藏法师)远赴印度,亦曾与教内僧众辩经而获胜,取得印度各派僧众的敬重。佛陀亦亲口开示过,鼓励信众不要盲从,要考验佛语,如试金一样,在知道(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其为正确後方接纳奉行。

辩经大多在户外露天的广场举行,全体僧人会穿红袍,头戴**僧冠,先念诵一回,然後分组辩论。分组时有分为一对一的、一对数位的、数位对一位的及全体对一位的多种辩论组合。发问者站立,答辩者席地而坐,由问者厉声喝问问题,问题可以是任何佛法上之提问,例如:「既然世上所有事物皆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请问冰块中的『火大』何在?火焰中的『水大』又何在?」或者「『我』究竟存在脑中,还是身体中,还是身体以外呢?」等。辩者必须不加思索马上答问。在辩至深入时,问方会瞪眼怒目,手挥念珠分散答方之注意力,并大力击掌以壮声威。击掌时右手向下拍代表降伏邪见,左手上扬代表提弘正见。

凡当答者被问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声嘘倒台,辩者要除下黄帽,直至下次辩倒问方时方能重新佩冠。我们常会见到有时在辩论时,世俗上的人会兜圈顾左右而言他,令人忘了本来辩论的主题。在佛法辩论上,辩者则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种可能之一,绝不可能以胡言应付过去,所以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即使对不懂藏语的观众而言,整个辩经过程也不枯燥。单单观看问者那种近乎电视节目中饰演律师的演员那种咄咄逼人的声威及有如京剧「造手」般的辩经手势,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

在一年一度的广愿法会上,应考僧人必须一个人与多位长老同时辩论,方可考取最高的「格西拉然巴」学位(相当於一级荣誉之「博士」衔头)。

这当然很好。但因为现在学习佛经的人太少,都学“生意经”去了,辩经也没有人听。比不得汉唐盛世佛法兴盛,学者、文人、帝王将相都学习佛经。现在仅存西藏有辩经,也是因为西藏人人信佛诵经的缘故。

古语 拼音:gǔ yǔ 注音:ㄍㄨˇ ㄧㄩˇ (1) archaism (2) 古代的词语 书中个别古语加了注释 (3) 已废弃、淘汰或旧式的措词、习语 (4) old saying∶古话 古语说∶满招损,谦受益

释义:⑴指古代流传下来的格言警句。出处:《汉书·韩安国传》:“是以古之人君谋事必就祖,发政占古语,重作事也。” 唐 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古语有之:‘白头如新,倾盖若旧。’”

示例:《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真真‘十哑九聋’,古语不谬!”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谷贱伤农’的古语,成为都市间报上的时行标题。”

释义:⑵古代语言。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宋 苏轼 《病中夜读朱博士诗》诗:“古语多妙寄,可识不可夸。”

示例: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经》:“世人好用古语而不详其文义,若此类者极多。”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 章太炎 ﹞曾说《山海经》上‘其州在尾上’的‘州’是女性生殖器。这古语至今还留存在 广东。”

他提出幸福与财富无关,与内心相连,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然后,他认为 佛不是在空中闪闪发光的物质,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的人。老老实实按照这个标准去做,就是佛。

五明,为什么叫“明”?五明是一个学科,“明”梵文里头就是“意义”,它的意思就是“学问”,五种学问,第一个叫作“工巧明”,第二个是“医方明”,第三个是“声明”,第四个是“因明”,第五个是“内明”。

工巧明,是工艺之学,它也分身口意。比如说,身,就是我们去画作,作东西,作工艺品,这是用身去作的,这是“身工艺”。“语工艺”就是“唱啊,说啊,表示啊,教啊”这些都是语;“意工艺”就是思想上想,你去作也好,你去讲也好,你思想要支配嘛,这就是“意工艺”。

这后面的不是,是“因明”里头的五个小分子,叫“小五明”。大五明,小五明。大五明,是佛经里头提出来的;小五明,可能是藏文的一个特点。

医学明,就是医方明,就是所有的养护医治的方法,叫作医方明。比如说汉文,中国习惯是不是叫什么,啊,呀,我一下想不起来了,藏文里头有一部叫《四部医典》,讲的是。。。噢《本草纲目》,是不是《本草纲目》?医学方面的全部理论,藏文叫《四部医典》,跟《本草纲目》差不多。中文的话是《本草纲目》,西医我也说不上。这些理论,就叫作“医”。医,要讲的话,讲一大堆,我没有时间讲那么多了,这是医方明。

声明是什么呢?声明,主要是根据印度的文化进来的,印度有很多相辩论等等,这样语法的书,藏文里有三个,一个是字,一个是辞,一个是诗,藏文的字和辞和诗啊,跟中文的不一样,字指写字的字,字指单词;辞指一个句子;诗指一篇文章。这三个需要学的话呢,就是指后面的小五明就包括在这里头了。看今天有没有时间,有的话,我想简单的介绍一下。声明总的说,就是语法文法部分。就是文字部分。

因明,就是佛教的哲学部分。宗教的哲学部分,不是佛教的哲学部分。那么,佛教的哲学是什么啊?就是《释量论》。《释量论》就是其中的哲学部分,那么,《释量论》里头讲什么呀?它讲推理八义,今天没时间讲,有个三相,三相是什么?大家很多看到寺庙里的辩经,辩经就是围绕三相去讲,三相是什么意思啊?三相第一个叫准法,第二个叫同频点,第三个叫作异频点。这个是一些名词,不那么重要,大家不需要记也可以。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主体,用俗话说,要讲一个主题,主题以后,对这个主题有两个看法,一个是,一个否,一个是否定它,一个肯定这个主题,是这样一个意思,这样,演讲辩经的这些人,有两个方,一个是立方,我讲我站起来了,讲的人叫立方,一个是守方,或者是敌方,或者是驳方,反驳,反方,那么,我站起来以后,我要讲一个东西,你要驳,也不能老是同意同意,那就没什么辩了,一个人必须要反他,那么这个反的时候,要有一个规律,不是说随便就去讲,不是这样,举一个例子,《释量论》就是讲的五部大论开始讲《释量论》,第一个就从讲颜色开始讲,颜色是最基础的东西,人名最容易接触的,最简单理解的东西,所以,颜色里定有四个颜色,黑白红蓝,这四个是总色,总的颜色,还有很多分的颜色,比如说绿啊黄啊,这些是配出来的颜色,这基础的颜色有四个,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人站起来了,我就是立方,一个人在前面,他是反方,那么我讲所有的颜色都是白的吗?问这么一句话,这个“所有的颜色”就是他的法宗,就是他的主题,他的主题就是“所有的颜色”,他要讲的观点是“所有的颜色都是白的”,你要答复,答复不能说是或不是,不能这样,它有四个规矩,是,否,不成立,不够全面,好像是这样。有四个规矩,按照这四个规矩来答复,要不不能答复。那么我说:“所有的颜色都是白的吗?”他肯定说“是”“否”,“不同意”,只能这样,“那还有什么颜色?”他要讲“红的”,“红的也是白颜色吗?”那么,我呢,要在把“所有颜色都是白的”上下功夫,他要站在他的立场上去辩,“所有颜色还有红的,黑的”就这么两个人在争论,争论的结果,我是在举例子,我不是完全正确的,最后的结果,必须要到佛经里,佛说了,引号“佛说的,所有的颜色全部不是白的”,就要到这个位置,两个人要争论,争论到这里到引号这里头拉出来一讲,这一段就过了。或者是赢了或者是输了,两个人重新开始讨论。这是一个辩经的方法,这个就是在《因明学》里头讲的。

内明,就是去修持去了解三藏,通达三藏和修持三学的这样一个东西。这个结果的最后呢,是要知道取和舍。哪些是我需要的,我就取;哪些是我不需要的,我就舍。总的说,它学得是三藏,它修的是三学。它的功我们留下来,它的过,我们舍掉。是这个意思。

五明中,除内明之外,其他四明是共同学,其他宗教也有,主要那个时候指的是印度教,印度教也有,佛教也有;内明,出来佛教之外,就没有。

作为拉萨三大寺庙之一,拉萨色拉寺的辩经是不可不看的藏教人文景观。

色拉寺,位于西藏拉萨北面3公里处的色拉乌孜山脚下。与甘丹寺、哲蚌寺合称“拉萨三大寺”。“色拉”在藏语里是野玫瑰的意思。传说在明朝永乐年间,宗喀巴大师的弟子绛钦却杰在山下建寺的时候,这里长满了野玫瑰,色拉寺因此得名。从1417年建寺到如今,经历代增修扩建,此达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规模。横跨六百年的建设周期,色拉寺布局虽无整体规划。但寺内的建筑密而不挤,杂而不乱,主次分明,彰显格鲁派大寺的特有风格。

在雪域高原,很多的黄教寺庙都有喇嘛辩经活动,但色拉寺的辩经活动不论是规模场面、动作规范、严谨激烈的程度都更具特色,更加耐看。色拉寺的辩经活动在每天下午三点开始,并对游客免费开放。建议想看的朋友提前到达色拉寺,参观色拉寺需要买票进入,门票价格五十元,进入寺庙大门后沿着最宽的道路直行千米左右即可到达,进入辩经场不需另买门票。也不用担心西藏午后超大的太阳,因为辩经场内众多的参天大树,阻挡了高原刺眼炙热的阳光,使这里成为一个清新凉爽的宗教活动舞台。

三点开始,众多僧人身穿红袍,鱼贯而入。简短的开场仪式后,辩经正式开始,几十名喇嘛分为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各种组合。站立者藏语发问,席地者则藏语答辩,辩论话题涉及藏教佛学的各个方面。问题一出,席地者必须不加思索地作出回复,进行反驳或解答。随着辩经活动的深入,最有特色的画面开始呈现,站立者面对对方,采用各式各样的手势和丰富的肢体动作,甚至怒目而视、手挥念珠、单脚独立并大力击掌以壮声威。他们或在提问时高举手臂向下劈落;或拉动佛珠表示借助信仰的力量来战胜对方。虽然语言不通,不懂辩经内容,但我与周围众多参观游客一样,来色拉寺就是为了亲历这一天天传承下来、具备六百年历史的辩经活动,将自己融入短诵长吟、低念高唱的环境之中。我喜欢这里的氛围,喜欢看这些信众喇嘛在古树参天、碎石铺就的辩经场内为了心中神圣的信仰而展开辩论的场景。

据说哦,古印度大规模的公开辩经,有一个可怕的规矩,如果输了,是要把人头奉上的!所以没有十足把握的不轻易挑战别人,而挑战失败的,也往往认赌服输。玄奘大师能活着回国,可见他没有失败过。

对手对他很苛刻,他却对别人很宽容。对方失败后,不要他的脑袋,而要他接受自己的观点,跟自己学习即可。因此玄奘大师在印度声名鹊起,威望很高。

呵呵,这能说明他不但修行好,证量高,而且辩才无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还能说服别人啊!修行佛法为了自度,也为了度人,即要冷暖自知,也要有善巧方便。能修得辩才无碍,也是功德一件。

以上就是关于喇嘛辩经都是些什么内容,什么问题全部的内容,包括:喇嘛辩经都是些什么内容,什么问题、汉传佛教是不是应该恢复辩经的传统、中国古语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896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