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地名为氏。
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于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
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
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 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炼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 南朝秣陵人,字通明。
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咨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谥贞白先生。
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365~427) 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符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7805山西新绛古绛陶氏家谱五卷 (清)陶起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7806江苏江宁西阳陶氏宗谱十卷 (清)陶汝先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翼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807江苏溧水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柳堂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溧水县云台乡下桥头村西垫里 注:此谱初修於清雍正。 7808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秀资等修 清道光元年(1820)木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09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重修族六卷 (清)陶荣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7810江苏镇江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陶凤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五柳堂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博 注:民国二年陶恒等始修。 7811江苏句容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熊飞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句容县档 注:谱始纂於清康熙三十七年。 7812江苏常州陶氏宗谱□□卷 (清)陶士谣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陶氏五柳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卷末) 7813江苏常州溧阿陶氏迁常支谱四卷首一卷 (清)陶湘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814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苑阁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7815江苏无锡金匮陶氏支谱四卷 (清)陶光济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锦初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 7816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 (民国)陶世凤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7817江苏苏州陶氏家谱六卷 (清)陶惟纶等修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清康熙三十二年陶超宗始修。 7818江苏苏州陶氏宗谱六卷 (民国)陶怀照 陶谋嘉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二部)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注:陶超宗首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7819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 (民国)陶文炯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陶贞一首修於清乾隆时。 7820浙江泰顺池村陶氏族谱一卷 (清)林鄂等撰 清道光间重修刊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馆 7821浙江嘉兴陶氏家谱不分卷 忠孝堂 待修草稿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内有陶葆廉修改批注。 7822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卷 (清)陶元藻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北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7823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元藻纂修 清乾隆四年(1639)序留井草堂拙苍氏钞本 二册 浙江图 7824浙江韶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际尧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六年克斋翁始修。 7825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柳溪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钞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826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在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 滨师大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间克斋翁怿长始修。 7827浙江绍兴会稽陶氏东长房分谱不分卷 清人纂钞本 四册 浙江图 7828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卷 (清)陶成福等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829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十二册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七部) 7830浙江临海陶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7831浙江缙云五云陶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陶汉龙总理 陶树子等协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7832浙江松阳浔阳郡陶氏宗谱二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徐山村 7833安徽南陵陶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十一年(1885)纂修本 安徽南陵县档 7834安徽巢湖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国良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安徽巢湖市图 7835江西南昌昌邑陶氏族谱一卷 清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钞补 一册 江西档 7836湖北陶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陶守珩 陶守照等编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陶氏五柳堂刻本 四十四册 武汉图 注:此书包括湖北各地陶氏宗派。首修於明万 历十一年。 7837湖北新洲六甲支谱陶氏八卷 (清)陶早棋 陶早茂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8湖北新洲陶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陶旭斋 陶凤笙合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9湖南宁乡陶氏支谱不分卷 (清)陶汝鼎等纂 清乾隆十五年(1889)刻本 一册 湖南图 7840湖南宁乡陶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陶藻洲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7841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十二卷 (民国)陶昭荃 陶文森等修 陶昭萼 陶瑞 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宇本 湖南图(存卷1) 7842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五修家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陶美清 陶铸尧等修 陶美济 陶懋熙纂 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湖南图(存卷15-22) 7843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陶世慈 陶成学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田紫荆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7844湖南湘阴陶氏七修族谱□□卷 (清)陶达烈总修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 7845湖南安化资江陶氏族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首之二、卷一之七) 7846湖南去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提本九卷 (民国)陶叔惠修 陶东佛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 九册 湖南图 7847湖南安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3、7) 7848广东新会松友祖家谱不分卷 (清)陶杰杨等辑 影清光绪九年(1883)序钞本 二册 美国 7849四川简阳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厚魁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7850四川陶氏族谱五卷 (民国)陶启金 陶宗钧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851 浔阳陶氏支谱十六卷 (清)陶宣炡辑 清咸丰七年(1857)录成钞本 五册 北图 注:道光二十二年初稿,二十七年再辑,咸丰六 年重定。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於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具体参见中国家谱网>
原文
五国伐秦无功,罢于成皋。赵欲构于秦,楚与魏、韩将应之,秦弗欲。苏代谓齐王曰:“臣以为足下见奉阳君矣。臣谓奉阳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据宋。魏冉必妒君之有陶也。秦王贪,魏冉妒,则陶不可得已矣。君无构,齐必攻宋。齐攻宋,则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赵助之。五国据宋,不至一二月,陶必得矣。得陶而构,秦虽有变,则君无患矣。若不得已而必构,则愿五国复坚约。愿得赵,足下雄飞,与韩氏大吏东免,齐王必无召也。使臣守约,若与有倍约者,以四国攻之。无倍约者,而秦侵约,五国复坚而宾之。韩、魏与齐相疑也,若复不坚约而讲,臣恐与国之大乱也。齐、秦非复合也,必有T重者矣。后合与T重者,皆非赵之利也。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秦制天下,将何以天下为臣愿君之蚤计也。
天下争秦有六举,皆不利赵矣。天下争秦,秦王受负海内之国,合负亲之交,以据中国,而求利于三晋,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不利于赵,而君终不得陶,一矣。天下争秦,秦王内韩于齐,内成阳君于韩,相魏怀于魏,复合衍交两王,王贲、韩他之曹,皆起而行事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也,不利于赵,而君又不得陶,二矣。天下争秦,秦王受齐受赵三疆三亲,以据魏而求安邑,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齐、赵应之,魏不待伐,抱安邑信秦,秦得安邑之饶,魏为上交,韩必入朝秦,过赵已安邑矣,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不利于赵,而君必不得陶,三矣。天下争秦,秦坚燕、赵之交,以伐齐收楚,与韩而攻,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而燕、赵应之。燕、赵伐齐,兵始用,秦因收楚而攻魏,不一二月,魏必破矣。秦举安邑而塞女戟,韩之太原绝,下轵道、南阳、高,伐魏,绝韩,二周,即赵自消烁矣。国燥于秦,兵分于齐,非赵之利也。而君终身不得陶,四矣。天下争秦,秦坚三晋之交攻齐,国破曹屈,而兵东分于齐,秦按兵攻魏,取安邑,是秦之一举。秦行是计也,君按救魏,是以攻齐之已弊,救与秦争战也;君不救也,韩、魏焉免西合国在谋之中,而君有终身不得陶,五矣。天下争秦,秦按为义,存亡继绝,固危扶弱,定无罪之君,必起中山与胜焉。秦起中山与胜,而赵、宋同命,何暇言陶六矣。故曰君必无讲,则陶必得矣。”
“奉阳君曰:‘善。’乃绝和于秦,而收齐、魏以成取陶。”
译文
赵、魏、韩、燕、齐五国联合攻打秦国,没有取得成功,罢兵休战,驻在成皋。赵国想和秦国讲和,楚、魏、韩三国准备响应,但齐国不愿这样做。
苏秦对齐王说:“我已经为您会见了奉阳君李兑了。我对奉阳君说:'各诸侯国离散了合纵联盟去事奉秦国,秦国一定会占据宋国,魏冉一定会妒忌您得到陶邑。秦王贪得无厌,魏冉又非常妒忌,因此您是不可能得到陶邑了。假如您不和秦国和解,齐国肯定会进攻宋国。齐国一旦进攻宋国,楚、魏两国也必定会进攻宋国,燕、赵二国再助一臂之力。五国军队进攻宋国,不出一两个月必然拿下陶邑之地。拿下陶邑然后和秦国和解,秦国即使有什么变故,那么您也就没有什么忧患了。如果不得已,一定要和秦国和解,那么就希望五国坚守旧约。希望能由赵国和您担任联盟的领袖,和韩国的重臣一起去鼓励齐王,齐国就肯定不会召回亲秦的韩眠。您就让我来监督盟约的执行,如果盟国中有违背盟约的,就让其他四国共同攻打它。如果五国没有违背盟约的,而是秦国侵略同盟国家,五国就坚守盟约,共同抗拒秦国。现在,韩魏两国和齐国互相猜疑,如果五国不坚守盟约就贸然与秦国讲和,我担心盟国会出现大的内乱。齐秦两国如果不再次联合,那么各诸侯国要么倚重于秦,要么依附于齐国,这两个结果都对赵国极为不利。再说,诸侯国解散了合纵联盟去投靠秦国,那么秦国就能控制天下。秦国一旦控制了天下,那么还有什么诸侯国可言呢我希望您尽早考虑这件事。
各诸侯国竞相事奉秦国,有六种方案,都对赵国极为不利。诸侯竞相事奉秦国,秦国会与齐国结盟,再与以前背叛连横的诸侯国恢复交往,这就控制了中原地区,那么就会向赵、魏、韩三国索取利益,这是秦国采取的第一个方案。秦国实行这个方案,会对赵国不利,您也最终得不到陶邑,这是其一。
天下诸侯竞相事奉秦国,秦王就会让韩去齐国任事,让成阳君执掌韩国事务,让魏怀当魏国的国相,恢复与赵、燕两国的连横阵线。同时,像王贲、韩他等人都再度被起用,执掌大权,这是秦国采取的第二个方案。秦国实行这个方案,对赵国不利,而您又得不到陶邑,这是其二。
各国诸侯竞相事奉秦国,秦王接受齐国和赵国,三个强国结成同盟以后,就会控制魏国,索取安邑,这是秦国采取的又一个方案。秦国实行这个方案,齐赵两国都会响应,魏国等不到秦军进攻就会献出安邑来争取秦国的谅解。秦国取得安邑这样富饶的地方,又和魏国交好,那么韩国必然也要倒向秦国,秦国就会拿魏国献出安邑为借口,要求赵国也割让土地。秦国这样做,会对赵国不利,而您一定不会得到陶邑了,这是其三。
天下诸侯竞相事奉秦国,秦国就加强与燕赵两国的外交关系,并联合楚国进攻齐国,联合韩国进攻魏国,这是秦国的又一举措。秦国实行这个方案,燕国和赵国响应。燕赵两国去进攻齐国,战争刚一开始,秦国就会趁机联合楚国进攻魏国,不到一两个月,魏国肯定会破亡。秦国占领安邑,堵塞女戟,韩国在太行的地盘就会孤悬于外。秦军经轵道、南阳去进攻魏国,断绝韩国的后路,包抄东周和西周,那么赵国就自然而然也被削弱了。国家被秦国削弱,军队又去进攻齐国,这对赵国不利,而您终身也得不到陶邑,这是其四。
诸侯竞相事奉秦国,秦国加强与赵、魏、韩三国的邦交关系以进攻齐国,使其国势削弱财力耗尽,而军队又分散到东边的齐国,秦国会出兵进攻魏国,夺取安邑,这是秦国采取的一个方案。秦国实行这个方案,您就要去援救魏国,这样就是拿进攻齐国已经疲惫的军队去和秦国交战,您不去援救魏国,韩、魏两国怎么能避免与秦国联合呢您的国家正在被别人算计,您当然终此一生不可能得到陶邑,这是其五。
天下诸侯都竞相事奉秦国,秦国于是假装施行仁义于天下,复兴灭亡的国家,接续绝祀的国家,巩固面临危亡的,扶持衰弱的国家,审定无罪的君王,这是秦国采取的又一个方案。秦国实行这一方案,一定会恢复中山国和滕国。秦国复兴中山和滕,赵国的命运就会同宋国一样了,哪有工夫去考虑陶邑这是其六。
所以说您一定不要和秦国和解,那么陶邑一定能得到。奉阳君说:‘好。’于是放弃和秦国讲和,联合齐国和魏国,以求实现取得陶邑的计划。”
1 陶答子妻文言文翻译
陶答子妻就是陶大夫答子的妻子。
答子治理陶邑三年,名声并不好,但家财却三年富了三倍。他妻子多次告劝,不听。
过五年,退休回家,有上百辆装满财物的车子随后。宗族的人们杀牛庆贺,他妻子却抱着孩子哭泣。
婆婆生气说:“这多部吉利!”答子妻说:“他才能浅薄而官大,这是遭遇(婴害:遭害、遭遇);没有功绩而家暴富,这是积祸殃。从前,楚国一个叫子文的令尹(官),使国家得到安治,自家穷而国家富有,国王敬他、百姓爱他,因此,幸福延及子孙,大名留在后人的心中。
现在,答子不是这样,贪求大富,不顾后害。我听说过南山有黑豹,雾雨中七日不下山觅食,为什么呢?是因为自己爱惜斑斓的皮毛,所以藏身远离雨害。
只有猪狗不择食,为了自己长膘,坐着等死而已。今答子治理陶邑,家富国贫,上级不喜欢,百姓不爱戴,败亡的征候已经显现了。
希望我和年幼的小儿子都能脱离灾祸。”婆婆怒,不再理她。
过一年,答子的家果然因盗窃遭惩处,只有他母年高老免予刑罚。答子妻与小儿子发送回家养婆婆,有了善终。
有见识的人说答子妻能以义换利,离开丈夫虽违封建礼法,但能保全自身可以有机会赡养婆婆,可谓有远见了。《诗经》说:“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你们所想的许许多多办法,总不如我得以自尽其心为好。)”正可以解释这件事。
望能有所帮助。
2 陶答子妻文言文翻译陶答子妻就是陶大夫答子的妻子。答子治理陶邑三年,名声并不好,但家财却三年富了三倍。他妻子多次告劝,不听。过五年,退休回家,有上百辆装满财物的车子随后。宗族的人们杀牛庆贺,他妻子却抱着孩子哭泣。婆婆生气说:“这多部吉利!”答子妻说:“他才能浅薄而官大,这是遭遇(婴害:遭害、遭遇);没有功绩而家暴富,这是积祸殃。从前,楚国一个叫子文的令尹(官),使国家得到安治,自家穷而国家富有,国王敬他、百姓爱他,因此,幸福延及子孙,大名留在后人的心中。现在,答子不是这样,贪求大富,不顾后害。我听说过南山有黑豹,雾雨中七日不下山觅食,为什么呢?是因为自己爱惜斑斓的皮毛,所以藏身远离雨害。只有猪狗不择食,为了自己长膘,坐着等死而已。今答子治理陶邑,家富国贫,上级不喜欢,百姓不爱戴,败亡的征候已经显现了。希望我和年幼的小儿子都能脱离灾祸。”婆婆怒,不再理她。
过一年,答子的家果然因盗窃遭惩处,只有他母年高老免予刑罚。答子妻与小儿子发送回家养婆婆,有了善终。有见识的人说答子妻能以义换利,离开丈夫虽违封建礼法,但能保全自身可以有机会赡养婆婆,可谓有远见了。《诗经》说:“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你们所想的许许多多办法,总不如我得以自尽其心为好。)”正可以解释这件事。
望能有所帮助。
3 陶苔子妻古文翻译应为《陶答子妻 》。答子,人名。其妻远见卓识,为保持高洁的品性,不怕违抗封建礼教。
《陶答子妻 》原文:
陶大夫答子之妻也。答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数谏,不用。居五年,从车百乘归休,宗人击牛而贺之,其妻独抱儿而泣。姑怒曰:“何其不祥也!”妇曰:“夫子能薄而官大,是谓婴害;无功而家昌,是谓积殃。昔楚令尹子文之治国也,家贫国富,君敬民戴,故福结于子孙,名垂于后世。今夫子不然,贪富务大,不顾后害。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死耳。今夫子治陶,家富国贫,君不敬,民不戴,败亡之徵见矣。愿与少子俱脱。”姑怒,遂弃之。
处期年,答子之家果以盗诛,唯其母老以免。妇乃与少子归养姑,终卒天年。君子谓答子妻能以义易利,虽违礼求去,终以全身复礼,可谓远识矣。《诗》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此之谓也。
大意:
陶答子妻就是陶大夫答子的妻子。答子治理陶邑三年,名声并不好,但家财却三年富了三倍。他妻子多次告劝,不听。过五年,退休回家,有上百辆装满财物的车子随后。宗族的人们杀牛庆贺,他妻子却抱着孩子哭泣。婆婆生气说:“这多部吉利!”答子妻说:“他才能浅薄而官大,这是遭遇(婴害:遭害、遭遇);没有功绩而家暴富,这是积祸殃。从前,楚国一个叫子文的令尹(官),使国家得到安治,自家穷而国家富有,国王敬他、百姓爱他,因此,幸福延及子孙,大名留在后人的心中。现在,答子不是这样,贪求大富,不顾后害。我听说过南山有黑豹,雾雨中七日不下山觅食,为什么呢?是因为自己爱惜斑斓的皮毛,所以藏身远离雨害。只有猪狗不择食,为了自己长膘,坐着等死而已。今答子治理陶邑,家富国贫,上级不喜欢,百姓不爱戴,败亡的征候已经显现了。希望我和年幼的小儿子都能脱离灾祸。”婆婆怒,不再理她。
过一年,答子的家果然因盗窃遭惩处,只有他母年高老免予刑罚。答子妻与小儿子发送回家养婆婆,有了善终。有见识的人说答子妻能以义换利,离开丈夫虽违封建礼法,但能保全自身可以有机会赡养婆婆,可谓有远见了。《诗经》说:“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你们所想的许许多多办法,总不如我得以自尽其心为好。)”正可以解释这件事。
逐字逐句解释的,望能帮助你。
4 陶 ( )之妻陶答子妻
《陶荅子妻》原文-出自《列女传》之《贤明》
1、陶荅子妻:陶大夫荅子之妻也。荅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数谏不用。
2、陶荅子妻:居五年,从车百乘归休。宗人击牛而贺之,其妻独抱儿而泣。姑怒曰:“何其不祥也!”妇曰:“夫子能薄而官大,是谓婴害。无功而家昌,是谓积殃。昔楚令尹子文之治国也,家贫国富,君敬民戴,故福结于子孙,名垂于后世。今夫子不然。贪富务大,不顾后害。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死耳。今夫子治陶,家富国贫,君不敬,民不戴,败亡之徵见矣。愿与少子俱脱。”姑怒,遂弃之。
3、陶荅子妻:处期年,荅子之家果以盗诛。唯其母老以免,妇乃与少子归养姑,终卒天年。君子谓荅子妻能以义易利,虽违礼求去,终以全身复礼,可谓远识矣。《诗》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此之谓也。
4、陶荅子妻:颂曰:荅子治陶,家富三倍,妻谏不听,知其不改,独泣姑怒,送厥母家,荅子逢祸,复归养姑。
5 求《女范捷录》全文及译文,谢谢是因为太长了吗?共十一篇,只能写上这几篇 统论篇第一 乾象乎阳,坤象乎阴,日月普两仪之照。
男正乎外,女正乎内,夫妇造万化之端。五常之德着,而大本以敦,三纲之义明,而人伦以正。
故修身者,齐家之要也,而立教者,明伦之本也。正家之道,礼谨于男女,养蒙之节,教始于饮食,幼而不教,长而失礼。
在男犹可以尊师取友,以成其德。在女又何从择善诚身,而格其非耶?是以教女之道,犹甚于男,而正内之仪,宜先乎外也。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师,可端模范;能师古人,又何患德之不修,而家之不正哉! 后德篇第二 凤仪龙马,圣帝之祥;麟趾关雎,后妃之德。是故帝喾三妃,生稷契唐尧之圣。
文王百子,绍姜任太姒之徽。沩汭二女,绍际唐虞之盛。
涂莘双后,肇开夏商之祥。宣王晚朝,姜后有待罪之谏。
楚昭宴驾,越姬践心许之言。明和嗣汉,史称马邓之贤。
高文兴唐,内有窦孙之助。暨夫宋室之宣仁,可谓女中之尧舜。
乌林尽节于世宗,弘吉加恩于宋后,高帝创洪基于草莽,实藉孝慈。文皇肃内治于宫闱,爰资仁孝。
稽古兴王之君,必有贤明之后,不亦信哉。 母仪篇第三 父天母地,天施地生。
骨气像父,性气像母。上古贤明之女有娠,胎教之方必慎。
故母仪先于父训,慈教严于义方。是以孟母买肉以明信,陶母封鲊以教廉。
和熊知苦,柳氏以兴。画荻为书,欧阳以显。
子发为将,自奉厚而卸下薄,母拒户而责其无恩。王孙从君,主失亡而已独归,母倚闾而言其不义。
不疑尹京,宽刑活众,贤哉慈母之仁。田稷为相,反金待罪,卓矣孀亲之训。
景让失士心,母挞之而部下安。延年多杀戮,母恶之而终不免。
柴继母舍己子而代前儿,程禄妻甘己罪而免孤女。程母之教,恕于仆妾,而严于诸子。
尹母之训,乐于菽水,而忘于禄养。是皆秉坤仪之淑训者,母德之徽音者也。
孝行第四 男女虽异,劬劳则均。子媳虽殊,孝敬则一。
夫孝者,百行之源,而犹为女德之首也。是故杨香搤虎,知有父而不知有身。
缇萦赎亲,则生男而不如生女。张妇蒙冤,三年不雨。
姜妻至孝,双鲤涌泉。唐氏乳姑,而毓山南之贵胤。
庐世冒刃,而全垂白之孀慈。刘氏啮姑之蛆,刺臂斩指,和血以丸药。
闻氏舐姑之目,断发矢志,负土以成坟。陈氏方于归,而夫卒于戍,力养其姑五十年。
张氏当雷击,而恐惊其姑,更延厥寿三十载。赵氏手戮雠于都亭以报父,娟女躬操于晋水以活亲。
曹娥抱父尸于肝江,木兰代父征于绝塞。张女割肝,以苏祖母之命。
陈氏断首,两全夫父之生。是皆感天地,动神明,着孝烈于一时,播芳名于千载者也,可不勉欤! 贞烈第五 忠臣不事两国,烈女不更二夫。
故一与之醮,终身不移。男可重婚,女无再适。
是故艰难苦节谓之贞,慷慨捐生谓之烈。令女截耳劓鼻以持身,凝妻牵臂劈掌以明志。
共姜髡髦之诗,之死靡他。史氏刺面之文,中心不改。
皇甫夫人,直斥逆臣,膏斧钺不绝口。窦家二女,不从乱贼,投危崖而愤不顾身。
董氏封发以待夫归,二十年不沐。妙慧题诗以明己节,三千里复见生逢。
桓夫人义不同庖,而吟匪石之诗。平夫兵闾巷,而却阖闾之犯。
夫之不幸,妾之不幸,宋女以言哀。使君有妇,罗敷有夫,赵王之章止。
梁节妇之却魏王,断鼻存孤。余郑氏之责唐帅,严词保节。
代夫人深怨其弟,千秋表磨笄之山。杞良妻远访其夫,万里哭筑城之骨。
唐贵梅自缢于树以全贞,不彰其姑之恶。潘妙圆从夫于火以殉节,而活其舅之生。
谭贞妇庙中流血,雨渍犹存。王烈女崖上题诗,石刊尚在。
崔氏甘乱箭以全节,刘氏代鼎烹而活夫。是皆贞心贯乎日月,烈志塞乎两仪,正气凛于丈夫,节操播乎青史者也,可不勉欤! 忠义篇第六 君亲虽曰不同,忠孝本无二致。
古云:“率土莫非王臣”,岂谓闺中遂无忠义。咏小戎之驷,勉良人以君国同雠。
伐汝坟之枚,慰君子以父母孔迩。美范滂之母,千秋尚有同心。
封卞壶之坟,九泉犹有喜色。江油降魏,妻不与夫同生。
盖国沦戎,妇耻其夫不死。陵母对使而伏剑,经母含笑以同刑。
池州被围,赵昂发节义成双。金川失守,黄侍中妻女同尽。
朱夫人守襄阳而筑城,以却秦寇。梁夫人登金山而击鼓,以破金兵。
虞夫人勉子孙力勤王事,谢夫人甘俘虏以救民生。齐桓尸虫出户,晏娥逾垣以殉君。
宇文白刃犯宫,贵儿捐生以骂贼,鲁义保以子代先公之子,魏节乳以身蔽幼主之身。孙姬婢有,匍伏湖滨,以保忠臣血胤。
毛惜妓也,身甘刀斧,耻为叛帅讴歌。刘母非不爱子,知军令之不可干。
章母非不保家,愿阖城之俱获免。是皆女烈之铮铮,坤维之表表。
其忠肝义胆,足以风百世,而振纲常者也。 慈爱第七 任恤睦姻,根于孝友;慈惠和让,本于宽仁。
是故,螽斯缉羽,颂太姒之仁,银鹿绕床,纪恭穆之德。士安好学,成于叔母之慈,伯道无儿,终获子绥之报。
义姑弃子留侄,而却齐兵;览妻与姒均役,以感朱母。赵姬不以公女之贵,而废嫡庶之仪;卫宗不以君母之尊,而失夫人之礼。
庄姜戴妫,淑惠见于国风;京陵东海,雍睦着乎世范。是皆秉仁慈之懿,敦博爱之风,和气萃于家庭,德教化于邦国者也,不亦可法欤! 秉礼第八 德貌言工,妇之四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言礼之。
6 许允丑妻文言文翻译现代文东晋的许允娶了阮德慰的女儿为妻,花烛之夜,发现阮家女貌丑容陋,匆忙跑出新房,从此不肯再进。
后来,许允的朋友桓范来看他,对许允说:“阮家既然嫁丑女于你,必有原因,你得考察考察她。”许允听了桓范的话,果真跨进了新房。
但他一见妻子的容貌拔腿又要往外溜,新妇一把拽住他。许允边挣扎边同新妇说:“妇有‘四德’(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具备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种德行),你符合几条?”新妇说:“我所缺的,仅仅是美容。
而读书人有‘百行’,您又符合几条呢?”许允说:“我百行俱备。”新妇说:“百行德为首,您好色不好德,怎能说俱备呢?”许允哑口无言。
从此夫妻相敬相爱,感情和谐。
7 古文翻译汉朝的时候,河南郡有一个很贤惠的女子,
人们不知道她的名字,
只知道她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边捡到了一锭金子,
他把金子交给他的妻子,
他的妻子说:“我听说,有抱负的人,
从来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
他宁愿一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更何况是拣人家丢失的东西,
这样做会玷污品行。”
听了他妻子的话,乐羊子感到很惭愧,
就把那块金子扔到了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以后,乐羊子回到家。
他的妻子跪在地上,问他回家的原因,
乐羊子说:“只是想家,没有别的原因。”
他妻子听到后,拿了一把剪刀站在织布机旁边,说到:
“这台织布机上的丝绸,是取自蚕茧内的丝,
在织布机上织成的,
一根丝接一根丝,才有一寸长,一寸接一寸,
才有一丈长,乃有一匹长,
但是如果我现在将它剪断,那么我原先的努力
和时间都将浪费,学习也是一样,
一天接一天,你积累新的知识,提高了你的品行,
如果你半途而费,那和剪断的绸子又有什么不同呢”
乐羊子听后很感动,
于是又去完成学业,
一连七年也没有回家。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上第一个姓陶的人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历史上第一个姓陶的人是谁、你们知道陶氏祖宗是谁吗、五国伐秦无功原文翻译,五国伐秦无功原文翻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