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唐朝都有哪些衙门和官职,并且官职都怎么分品阶

孟获城2023-04-26  27

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昌盛的时期,而且走在了当时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列。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 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其中中书省为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门下省为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尚书省最高的执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 三省的职能分割和职位设置主要有: 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 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 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3、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辖六部二十四司情况: 1)吏部——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2)户部——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兵部——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5)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审判。。。。。。 6)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后勤有关工作。。。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三、六部是政务机关,而另外还有事务机关——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具体分门如下: 1)太常寺 2)光禄寺 3)卫尉寺 4)宗正寺 5)太仆寺 6)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7)鸿胪寺 8)司农寺 9)太府寺 另外,还有从中分离独立出来的直属机构——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 | 四、内设的侍从机构 有殿中省、内侍省、学士院、内枢密使。其中学士院为唐玄宗所始设。最初招揽才学之士谓“待诏”,又从朝官中选拔有才艺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后改称“学士”,专掌内命。后来又有“内相”的别称,尤其加上“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等头衔。| 五、区别于职务的品阶制度 包括不任实际管理职务的工作人员都各有品阶,许多时候,职务与品阶并不一致。文官品阶及其名称如下: 1、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 2、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3、正二品:特进 4、从二品:光禄大夫 5、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6、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7、正四上:正议大夫 8、正四下:通议大夫 9、从四上:太中大夫 10、从四下:中大夫 。。。。。。 30、从九下:将仕郎 另外,还有对皇组宗室成员、战功等的奖赏所勋封的不同待遇称号。 六、监察、谏议制度及其结构设置 唐代的御史台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监督结构。御史台下分三院: 1)台院侍御史,负责纠举、弹劾朝廷百官。 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种仪式。“正班,列于阁门之外,纠离班,语不肃者”。 3)察院监察御史的督察范围非常广泛。巡按各地。监察御史虽只八品小官,但手握天宪,气魄很大,“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 另外,除三公也有这种权利、职责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以“犯颜强谏”著称的魏徵,就做过谏议大夫。并形成了“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的制度”。 议唐代官制及其渊源 每一个皇朝均有皇室及政府之分。皇室以皇帝为代表,而丞相则是政府的第一把手。丞和相都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也是一个副官,在先秦时代他实际上是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秦统一天下以后,所有的贵族都倒台了,只剩下一家贵族,那就是皇族,所以他们家中的丞相就变成既要管理国家,又得管理皇帝的家事。这就是丞相的由来。 唐代宰相采取的是委员制而异于两汉的领袖制。共有三个衙门:中书、门下、尚书,此三个部门的职能外加御史台才等于汉代丞相的职权。可见唐代丞相的分权。 1、中书省----发令。这些命令唐代叫做“敕”,虽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却不由皇帝拟定,而由中书省拟订。其程序如下:由中书舍人草拟圣旨多份,称“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或中书侍郎(中书省副官)选出一份并稍加润饰,成为正式诏书,接着由皇帝画一敕字成为皇帝的命令,最后下达门下省。 2、门下省----复核。由中书省发出的皇帝命令,至此须经过复核。若复核不通过则由给事中(有封驳权的官)批注送还中书省,称“涂归”,意思是要求中书省重拟。若复核通过,还需侍中(门下省长官)或门下侍郎(门下省副官)签名,诏书才正式生效,然后下达尚书省执行。若由皇帝直接发出命令,而没有中书、门下的印章,在唐代这被认为是违法的。 3、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令,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任此职,所以其后朝臣无人敢再当尚书令,常虚悬其缺。尚书省实权遂在其副官,称左、右仆射者。左仆射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六部职能见zxc789兄《唐代中央管理制度小考》。每部下有四司,共二十四司。 政事堂----由于一道诏书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才正式生效,为了方便就在讨论重大事件时,由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所在称“政事堂”。若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有权进入政事堂议事(由于尚书省的长官是虚设的)。但在开元以后,仆射就不能进入政事堂议事了,尚书省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机关。因此在唐代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真丞相。 再介绍一下御史台。它分为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官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这“观察使”本是中央的监察官,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方的中央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假使他的任务是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又赋予他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由于其权力极大,所以逐渐演变成“藩镇”。 唐代分九品官,一、二品官处以元老,不实际负责政治事务,即“三公”等衔。以上所述的“三省六部一台”的第一把手都为三品官。 除“三省六部一台”外的官职,多为闲职。这里说一说“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 1、太常寺----“常”,本作“尝”,取以食物供奉祖先,让其时时尝新之意,故太常寺管皇帝理祭祀之事; 2、光禄寺----其来源为汉代光禄勋,“勋”通“阍”,是皇家的门口,故光禄寺掌管宫门警卫; 3、卫尉寺----汉本是皇家卫队,至唐变为仅管皇帝依仗帐幕等; 4、宗正寺----掌管皇帝的宗族之事; 5、太仆寺----仆,是赶车人的意思,故太仆寺掌管皇帝的舆马; 6、大理寺----源于汉代廷尉,为中央审判机关; 7、鸿胪寺----胪,是传呼之义,源于汉代之大鸿胪,掌管皇帝的待人接物,等于皇帝私人的外交部; 8、司农寺----源于汉代大司农,管政府经济的机构,天下田赋收入名义上均归司农寺管理,而入国库; 9、少府寺----也是管经济的机构,但是是管山泽盐矿等税的,这部分收入纳入皇帝私人钱库中去。

志·卷三十四

欧阳修、宋祁等

选举志上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 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 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 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 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凡学六,皆隶于国子监: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 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太学,生五百人,以五 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四门学, 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 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人,算学,生三十人, 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 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 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国子监生,尚书省补,祭酒统焉。州县学生, 州县长官补,长史主焉。

凡馆二:门下省有弘文馆,生三十人;东宫有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缌麻以 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 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

凡博士、助教,分经授诸生,未终经者无易业。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 下;律学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

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 《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大经、小经 各一,若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 各一,《孝经》、《论语》皆兼通之。凡治《孝经》、《论语》共限一岁,《尚书》、 《公羊传》、《谷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 《礼记》、《左氏传》各三岁。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 文》、《字林》、《三苍》、《尔雅》。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 《字林》一岁。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三 岁,《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岁,《周髀》、《五经算》共一岁,《缀术》四 岁,《缉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皆兼习之。

旬给假一日。前假,博士考试,读者千言试一帖,帖三言,讲者二千言问大义 一条,总三条通二为第,不及者有罚。岁终,通一年之业,口问大义十条,通八为 上,六为中,五为下。并三下与在学九岁、律生六岁不堪贡者罢归。诸学生通二经、 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每岁五月有田假, 九月有授衣假,二百里外给程。其不帅教及岁中违程满三十日,事故百日,缘亲病 二百日,皆罢归。既罢,条其状下之属所,五品以上子孙送兵部,准廕配色。

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繇馆、学者,谓之 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 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既至省,皆疏名列到, 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

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 第。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为四等。凡 《开元礼》,通大义百条、策三道者,超资与官;义通七十、策通二者,及第。散、 试官能通者,依正员。凡三传科,《左氏传》问大义五十条,《公羊》、《谷梁传》 三十条,策皆三道,义通七以上、策通二以上为第,白身视五经,有出身及前资官 视学究一经。凡史科,每史问大义百条、策三道,义通七、策通二以上为第。能通 一史者,白身视五经、三传,有出身及前资官视学究一经;三史皆通者,奖擢之。 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 予出身。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 以上为乙第。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凡书学,先 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凡算学,录大义本条 为问答,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然后为通。试《九章》三条、《海岛》《孙子》 《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各一条,十通六,《记遗》、 《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试《缀术》、《辑古》,录大义为问答者,明数造 术,详明术理,无注者合数造术,不失义理,然后为通。《缀术》七条、《辑古》 三条,十通六,《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落经者,虽通六,不第。

凡弘文、崇文生,试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或《史记》、《前后汉书》、 《三国志》各一,或时务策五道。经史皆试策十道。经通六,史及时务策通三,皆 帖《孝经》、《论语》共十条通六,为第。

凡贡举非其人者、废举者、校试不以实者,皆有罚。

其教人取士著于令者,大略如此。而士之进取之方,与上之好恶、所以育材养 士、招来奖进之意,有司选士之法,因时增损不同。

自高祖初入长安,开大丞相府,下令置生员,自京师至于州县皆有数。既即位, 又诏秘书外省别立国小,以教宗室子孙及功臣子弟。其后又诏诸州明经、秀才、俊 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称者,县考试,州长重复,岁随方物入贡;吏民子弟学艺 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州、县、乡皆置学焉。及太宗即位,益崇儒术。 乃于门下别置弘文馆,又增置书、律学,进士加读经、史一部。十三年,东宫置崇 文馆。自天下初定,增筑学舍至千二百区,虽七营飞骑,亦置生,遣博士为授经。 四夷若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相继遣子弟入学,遂至八千余人。

高宗永徽二年,始停秀才科。龙朔二年,东都置国子监,明年以书学隶兰台, 算学隶秘阁,律学隶详刑。上元二年,加试贡士《老子》策,明经二条,进士三条。 国子监置大成二十人,取已及第而聪明者为之。试书日诵千言,并日试策,所业十 通七,然后补其禄俸,同直官。通四经业成,上于尚书,吏部试之,登第者加一阶 放选。其不第则习业如初,三岁而又试,三试而不中第,从常调。

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 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 然后试策。

武后之乱,改易旧制颇多。中宗反正,诏宗室三等以下、五等以上未出身,愿 宿卫及任国子生,听之。其家居业成而堪贡者,宗正寺试,送监举如常法。三卫番 下日,愿入学者,听附国子学、太学及律馆习业。蕃王及可汗子孙愿入学者,附国 子学读书。

玄宗开元五年,始令乡贡明经、进士见讫,国子监谒先师,学官开讲问义,有 司为具食,清资五品以上官及朝集使皆往阅礼焉。七年,又令弘文、崇文、国子生 季一朝参。及注《老子道德经》成,诏天下家藏其书,贡举人灭《尚书》、《论语》 策,而加试《老子》。又敕州县学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子若庶人二十一以下通一 经及未通经而聪悟有文辞、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即诸州贡举省试不第,愿入 学者亦听。

二十四年,考功员外郎李昂为举人诋诃,帝以员外郎望轻,遂移贡举于礼部, 以侍郎主之。礼部选士自此始。

二十九年,始置崇玄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亦曰 道举。其生,京、都各百人,诸州无常员。官秩、廕第同国子,举送、课试如明经。

天宝九载,置广文馆于国学,以领生徒为进士者。举人旧重两监,后世禄者以 京兆、同、华为荣,而不入学。十二载,乃敕天下罢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 学者,勿举送。是岁,道举停《老子》,加《周易》。十四载,复乡贡。

代宗广德二年,诏曰:“古者设太学,教胄子,虽年谷不登,兵革或动,而俎 豆之事不废。顷年戎车屡驾,诸生辍讲,宜追学生在馆习业,度支给厨米。”是岁, 贾至为侍郎,建言岁方艰歉,举人赴省者,两都试之。两都试人自此始。

贞元二年,诏习《开元礼》者举同一经例,明经习律以代《尔雅》。是时弘文、 崇文生未补者,务取员阙以补,速于登第,而用廕乖实,至有假市门资、变易昭穆 及假人试艺者。六年,诏宜据式考试,假代者论如法。初,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 谓之别头。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奏罢,议者是之。

元和二年,置东都监生一百员。然自天宝后,学校益废,生徒流散。永泰中, 虽置西监生,而馆无定员。于是始定生员:西京国子馆生八十人,太学七十人,四 门三百人,广文六十人,律馆二十人,书、算馆各十人;东都国子馆十人,太学十 五人,四门五十人,广文十人,律馆十人,书馆三人,算馆二人而已。明经停口义, 复试墨义十条。五经取通五,明经通六。其尝坐法及为州县小吏,虽艺文可采,勿 举。十三年,权知礼部侍郎庾承宣奏复考功别头试。

初,开元中,礼部考试毕,送中书门下详覆,其后中废。是岁,侍郎钱徽所举 送,覆试多不中选,由是贬官,而举人杂文复送中书门下。长庆三年,侍郎王起言: “故事,礼部已放榜,而中书门下始详覆。今请先详覆,而后放榜。”议者以起虽 避嫌,然失贡职矣。谏议大夫殷侑言:“《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于《六经》。 比来史学都废,至有身处班列,而朝廷旧章莫能知者。”于是立史科及三传科。大 和三年,高锴为考功员外郎,取士有不当,监察御史姚中立又奏停考功别头试。六 年,侍郎贾餗又奏复之。八年,宰相王涯以为“礼部取士,乃先以榜示中书,非至 公之道。自今一委有司,以所试杂文、乡贯、三代名讳送中书门下”。

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文而 少实;及其临事设施,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不可胜数,遂使时君笃意,以 谓莫此之尚。及其后世,俗益媮薄,上下交疑,因以谓按其声病,可以为有司之责, 舍是则汗漫而无所守,遂不复能易。呜呼,乃知三代乡里德行之举,非至治之隆莫 能行也。太宗时,冀州进士张昌龄、王公谨有名于当时,考功员外郎王师旦不署以 第。太宗问其故,对曰:“二人者,皆文采浮华,擢之将诱后生而弊风俗。”其后, 二人者卒不能有立。

宝应二年,礼部侍郎杨绾上疏言:“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是时犹试策。高宗 朝,刘思立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故为进士者皆诵当代之文,而不通经史,明经 者但记帖括。又投牒自举,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请依古察孝廉,其乡闾孝友、 信义、廉耻而通经者,县荐之州,州试其所通之学,送于省。自县至省,皆勿自投 牒,其到状、保辨、识牒皆停。而所习经,取大义,听通诸家之学。每问经十条, 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 罢归。《论语》、《孝经》、《孟子》兼为一经,其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

诏给事中李栖筠、李廙、尚书左丞贾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武议。栖筠等议 曰:

“夏之政忠,商之政敬,周之政文,然则文与忠敬皆统人行。且諡号述行,莫 美于文,文兴则忠敬存焉。故前代以文取士,本文行也,由辞观行,则及辞焉。宣 父称颜子“不迁怒,不贰过”,谓之“好学”。今试学者以帖字为精通,不穷旨义, 岂能知迁怒、贰过之道乎?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乎?是以 上失其源,下袭其流,先王之道莫能行也。夫先王之道消,则小人之道长,乱臣贼 子由是生焉!今取士试之小道,而不以远大,是犹以蜗蚓之饵垂海,而望吞舟之鱼, 不亦难乎?所以食垂饵者皆小鱼,就科目者皆小艺。且夏有天下四百载,禹之道丧 而商始兴;商有天下六百祀,汤之法弃而周始兴;周有天下八百年,文、武之政废 而秦始并焉。三代之选士任贤,皆考实行,是以风俗淳一,运祚长远。汉兴,监其 然,尊儒术,尚名节,虽近戚窃位,强臣擅权,弱主外立,母后专政,而亦能终彼 四百,岂非学行之效邪?魏、晋以来,专尚浮侈,德义不修,故子孙速颠,享国不 永也。今绾所请,实为正论。然自晋室之乱,南北分裂,人多侨处,必欲复古乡举 里选,窃恐未尽。请兼广学校,以明训诱。虽京师州县皆有国小,兵革之后,生徒 流离,儒臣、师氏,禄廪无向。请增博士员,厚其禀稍,选通儒硕生,间居其职。 十道大郡,置太学馆,遣博士出外,兼领郡官,以教生徒。保桑梓者,乡里举焉; 在流寓者,庠序推焉。朝而行之,夕见其利。”

而大臣以为举人循习,难于速变,请自来岁始。帝以问翰林学士,对曰:“举 进士久矣,废之恐失其业。”乃诏明经、进士与孝廉兼行。

先是,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明经策三道。建中二年,中书舍人赵赞权 知贡举,乃以箴、论、表、赞代诗、赋,而皆试策三道。大和八年,礼部复罢进士 议论,而试诗、赋。文宗从内出题以试进士,谓侍臣曰:“吾患文格浮薄,昨自出 题,所试差胜。”乃诏礼部岁取登第者三十人,苟无其人,不必充其数。是时,文 宗好学嗜古,郑覃以经术位宰相,深嫉进士浮薄,屡请罢之。文宗曰:“敦厚浮薄, 有之,进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废。”因得不罢。

武宗即位,宰相李德裕尤恶进士。初,举人既及第,缀行通名,诣主司第谢。 其制,序立西阶下,北上东向;主人席东阶下。西向;诸生拜,主司答拜;乃叙齿, 谢恩,遂升阶,与公卿观者皆坐;酒数行,乃赴期集。又有曲江会、题名席。至是, 德裕奏:“国家设科取士,而附党背公,自为门生。自今一见有司而止,其期集、 参谒、曲江题名皆罢。”德裕尝论公卿子弟艰于科举,武宗曰:“向闻杨虞卿兄弟 朋比贵势,妨平进之路。昨黜杨知至、郑朴等,抑其太甚耳。有司不识朕意,不放 子弟,即过矣,但取实艺可也。”德裕曰:“郑肃、封敖子弟皆有才,不敢应举。 臣无名第,不当非进士。然臣祖天宝末以仕进无他岐,勉强随计,一举登第。自后 家不置《文选》,盖恶其不根艺实。然朝廷显官,须公卿子弟为之。何者?少习其 业,目熟朝廷事,台阁之仪,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固不能闲习也。则 子弟未易可轻。”德裕之论,偏异盖如此。然进士科当唐之晚节,尤为浮薄,世所 共患也。

所谓制举者,其来远矣。自汉以来,天子常称制诏道其所欲问而亲策之。唐兴, 世崇儒学,虽其时君贤愚好恶不同,而乐善求贤之意未始少怠,故自京师外至州县, 有司常选之士,以时而举。而天子又自诏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或高蹈幽隐 与其不能自达者,下至军谋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伎莫不兼取。其为名目,随其 人主临时所欲,而列为定科者,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 宏远堪任将率、详明政术可以理人之类,其名最著。而天子巡狩、行幸、封禅太山 梁父,往往会见行在,其所以待之之礼甚优,而宏材伟论非常之人亦时出于其间, 不为无得也。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乙丑,知杭州、资政殿学士范仲淹奏进建昌军草泽李觏所撰《明堂图义》,诏送两制看详,称其学业优博,授试太学助教。觏尝举茂材异等,不中,亲老,以教授自资,学者尝数十百人。

丙寅,福州草泽郑叔豹上《宗祀书》三卷,述明堂制度及配享冕服之义。

丁丑,诏立冬罢祭神州地祇。初,礼院以黑帝及神州地祇皆当合祭于明堂,请罢立冬之祭。帝以四时迎气不可辍,故罢祭神州地祇。

九月,辛卯,诏明堂礼毕,并以袭衣、金帛、器币、鞍勒马赐夏竦、王德用、程琳、李昭亮。将相在外遇大礼有赐自此始。

丙申,诏太子太保致仕杜衍、太子少傅致仕任布陪祀明堂,令应天府以礼敦遣,仍于都亭驿、锡庆院优备供帐几杖,待其至。衍手疏以疾辞,布将就道,始辞以疾;并遣中使赍赐医药。

庚子,揭御篆“明堂”二字,飞白“明堂之门”四字,诏祀毕藏于宗正寺。

壬寅,夏侵辽边界,漆水郡王耶律达和克遣六院军将谐里击败之。夏人数不得志于辽,始议通使。

时积雨弥旬,帝请褥禁中,甲辰,斋于文德殿,天霁。己酉,朝享景灵宫。庚戌,享太庙。辛亥,大享天地于明堂,以太祖、太宗、真宗配。大赦。文武职官及公司、致仕者,并特与转资;内臣入仕及十年,亦与迁改,不为永例。

诏:“内降指挥,百司执奏毋辄行;敢因缘干请者,谏官、御史察举之。”

初,议肆赦,帝谓辅臣曰:“比有贵戚近习,夤缘请托以图内降,虽颇抑绝,然未免时有侵挠。可于赦文中严切禁止,示信天下。”辅臣对曰:“陛下躬行大祀,辟至公之路,杜私谒之蹊,天下幸甚。然载之赦条,恐未尽圣意。”乃别为手诏,与赦同降。

先是屯田员外郎、知常州庐陵彭思永入为侍御史,极论内降之弊,以为斜封非盛世所宜有。及祀明堂前一日,有传赦书语百官皆迁官者,思永从驾宿景灵宫,亟上言不宜滥恩。时张尧佐以亲连宫掖骤进,王守忠以出入禁闼被宠,参知政事缺员,尧佐朝暮待命,而守忠亦求为节度使。思永欲率同列言之,或曰:“宜俟命出。”思永曰:“宁以先事得罪,命出而不可救,则为朝廷失矣。”遂独奏:“陛下覃此缪恩,岂为孤寒,独以尧佐、守忠故取悦众人耳。外戚秉政,宦官用事,皆非宗社之福也。”疏入,帝震怒,诏诘思永:“安从得此”谏官吴奎言:“御史许风闻,事有非实,朝廷当含容之,不能容,罪之可也,何必穷究主名”中丞郭劝亦言思永不宜深罪,帝悟,不复致诘。思永寻罢侍御史,以司封员外郎知宣州,而尧佐、守忠之议遂格。

先是入内都知麦允言卒,赠司徒、安武节度使。又诏:“允言有军功,特给卤簿,今后不得为例。”同知礼院司马光言:“孔子谓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夫爵位尊卑之谓名,车服等威之谓器。今允言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过绝于人,赠以三公之官,给以一品卤簿,其为繁缨,不亦大乎!陆下欲宠秩其人,适足增其罪累耳。”光,池之子也。

冬,十月,丙辰,宰相文彦博以下进官有差。枢密使王贻永,加镇海节度使,进封邓国公。初,议覃恩,高若讷谓文彦博曰;“官滥久矣,未有以节止,今又启之,何也”彦博不听。

丙寅,大宴集英殿,以明堂礼成饮福也。

庚午,辽主还上京。

辛未,诏文彦博、宋庠、高若讷、王洙编修《大享明堂记》。

夏国主谅祚母没藏氏遣使于辽,乞依旧称藩。辽因其使还,诏别遣信臣至,当徐图之。

壬申,辽释临潢府徒役。

甲戌,辽主如中会川。

乙亥,宴京畿父老一百五十人于锡庆院。

是月,美人杨氏为婕妤。景祐初,听入道,居瑶华宫,至是复进位号。

诏:“自今诸处无得申奏及发遣念书童子赴阙。”

十一月,乙酉,召太子中舍致仕胡瑗赴大乐所,同定钟磬制度。先是亲阅大乐,言者以为镈钟、特磬,大小与古制度未合;诏令改作,而太常言瑗素晓音律,故召之。

戊子,命权御史中丞郭劝、知谏院包拯放天下欠负。

壬辰,赐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金部员外郎许元进士出身。

帝尝谓执政曰:“发运使总领六路八十八州、军之广,其财货调用,币帛谷粟岁千百万,宜得其人而久任。今许元累上章求去,朕思之,不若奖励以尽其才。”故特有是赐。

戊戌,权御史中丞郭劝,罢为翰林侍读学士。劝初就明堂斋次,帅众御史求对,论群臣不当迁官,不许。又上疏极言之,讫不从。于是以老求解台任,许之。

何谓“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它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三省六部”制,它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划分方式,是蕞早从汉代开始,经隋朝确立,到唐朝完善的一种制度。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尙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每部直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唐朝三省为中央蕞高中枢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尙书执行。三省长官分别为中书令(隋为内史令)、门下侍中(隋为纳言)、尙书令共行宰相之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

六部为尙书省属下的中央行政机构,分掌各方面的政务及政令的贯彻执行,并对担任具体事务的九寺五监及地方上的府、州、县等,有领导、监督之权。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礼部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掌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工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

六部直辖二十四司。

吏部四司: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

户部四司: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

礼部四司: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

兵部四司: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

刑部四司: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工部四司: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九寺五监的许多职能与尙书六部二十四司的职能重合。六部二十四司主管政令,被视为政务机关;九寺五监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被视为事务机关。

事务性部门要执行政务部门制定的政令,所以这两个系统之间存在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同时,六部与九寺五监的职权重叠颇多,存在实际运作环节上的分工和制约关系。

九寺:

太府寺:掌管宫廷库藏和贸易。

宗正寺:管理皇室宗亲事务,唐代道教是国教,所以宗正寺还管理道士、侣。

司农寺:掌管粮食积储、仓廪管理及京朝官之禄米供应等事务。

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鸿胪寺:掌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

光禄寺:掌管祭祀、朝会、宴乡酒澧膳馐之事。

太仆寺:管理全国的马政。

卫尉寺:掌器械文物,总武库、武器、守宫三署。

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

五监:

国子监: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军器监:主要掌管兵器、甲胄等军事装备的制造。

都水监:掌管舟船及水运事务。

将作监:掌管宫室建筑、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和精美器皿的制作与纱罗缎匹的刺绣及各种异样器用打造的官署。

少府监:掌管百工技巧诸务·即手工业方面,各官营手工业部门均归其管辖。

唐代五监中,因军器监与都水监时设时废,所以有时只称三监,与九寺又合称九寺三监。

宋朝沿用唐朝制度,亦设三省六部。元朝则只保留中书省,后来明代朱元璋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清代沿用明制,至此三省六部制退出历史舞台。

列传·卷一百七十九

脱脱、阿鲁图等

王伯大 郑采 应亻繇 徐清叟 李曾伯 王野 蔡抗 张磻 马天骥朱熠 饶虎臣 戴庆炣 皮龙荣 沈炎

王伯大,字幼学,福州人。嘉定七年进士。历官主管户部架阁,迁国子正、知临江军,岁饥,振荒有法。迁国子监丞、知信阳军,改知池州兼权江东提举常平。久之,依旧直秘阁、江东提举常平,仍兼知池州。端平三年,召至阙下,迁尚右郎官,寻兼权左司郎官,迁右司郎官、试将作监兼右司郎中,兼提领镇江、建宁府转般仓,兼提领平江府百万仓,兼提领措置官田。进直宝谟阁、枢密副都承旨兼左司郎中。进对,言:

今天下大势如江河之决,日趋日下而不可挽。其始也,搢绅之论,莫不交口诵咏,谓太平之期可矫足而待也;未几,则以治乱安危之制为言矣;又未几,则置治安不言而直以危乱言矣;又未几,则置危乱不言而直以亡言矣。呜呼,以亡为言,犹知有亡矣,今也置亡而不言矣。人主之患,莫大乎处危亡而不知;人臣之罪,莫大乎知危亡而不言。

陛下亲政,五年于兹,盛德大业未能著见于天下,而招天下之谤议者何其籍籍而未已也?议逸欲之害德,则天下将以陛下为商纣、周幽之人主;议戚宦近习之挠政,则天下将以朝廷为恭、显、许、史、武、韦、仇、鱼之朝廷;议奸俦佞朋之误国,则天下又将为汉党锢、元祐党籍之君子。数者皆犯前古危亡之辙迹,忠臣恳恻而言之,志士愤激而和之。陛下虽日御治朝,日亲儒者,日修辞饰色,而终莫能弭天下之议。言者执之而不肯置,听者厌之而不惮烦,于是厌转而为疑,疑增而为忿,忿极而为愎,则罪言黜谏之意藏伏于陛下之胸中,而凡迕己者皆可逐之人矣。彼中人之性,利害不出于一身,莫不破厓绝角以阿陛下之所好。其稍畏名义者,则包羞闵默而有跋前疐后之忧;若其无所顾恋者,则皆攘袂远引,不愿立于王之朝矣。

陛下试反于身而自省曰:吾之制行,得无有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者乎?徒见嬖昵之多,选择未已,排当之声,时有流闻,则谓精神之内守,血气之顺轨,未可也。陛下又试于宫阃之内而加省曰:凡吾之左右近属,得无有因微而入,缘形而出,意所狎信不复猜觉者乎?徒见内降干请,数至有司,里言除臣,每实人口,则谓浸润之不行,邪迳之已塞,未可也。陛下又试于朝廷政事之间而三省曰:凡吾之诸臣,得无有谗说殄行,震惊朕师,恶直丑正,侧言改度者乎?徒见刚方峭直之士,昔者所进,今不知其亡,柔佞阘茸之徒,适从何来,而遽集于斯也,则谓举国皆忠臣,圣朝无阙事,未可也。

夫以陛下之好恶用舍,无非有招致人言之道;及人言之来,又复推而不受。不知平日之际遇信任者,肯为陛下分此谤乎?无也。陛下诚能布所失于天下,而不必曲为之回护,凡人言之所不贷者,一朝赫然而尽去之,务使蠹根悉拔,孽种不留,如日月之更,如风雷之迅,则天下之谤,不改而自息矣。陛下何惮何疑而不为此哉!

又极言边事,曲尽事情。

以直宝谟阁知婺州。迁秘书少监,拜司农卿,复为秘书少监,进太常少卿兼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迁起居舍人,升起居郎兼权刑部侍郎。臣僚论罢,以集英殿修撰提举太平兴国宫。起,再知婺州,辞免,复旧祠。

淳祐四年,召至阙,授权吏部侍郎兼权中书舍人。寻为吏部侍郎仍兼权中书舍人、兼侍读。时暂兼权侍右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权刑部尚书,寻为真。七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八年,拜参知政事。以监察御史陈垓论罢,以资政殿学士知建宁府。宝祐元年,卒。

郑采,不详何郡人。初历官为秘书省校书郎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迁著作佐郎兼权侍右郎官,升著作郎兼侍讲。拜右正言,言:"丞相史嵩之以父忧去,遽欲起之,意甚厚也。奈何谤议未息,事关名教,有尼其行。"帝答曰:"卿言虽切事理,进退大臣岂易事也!"

擢殿中侍御史。疏言:"台谏以纠察官邪为职,国之纪纲系焉。比刘汉弼劾奏司农卿谢逵,陛下已行其言矣,未及两月,忽复叙用,何其速也!汉弼虽亡,官不可废。臣非为汉弼惜,为朝廷惜也。"又奏劾王瓒、龚基先、胡清献,镌秩罢祠,皆从之。三人者,不才台谏也。

迁侍御史。疏言:"比年以来,旧章寝废。外而诸阃,不问勋劳之有无,而爵秩皆得以例迁;内而侍从,不问才业之忧劣,而职位皆可以例进。执政之归休田里者,与之贴职可也,而凡补外者,皆授之矣。故自公侯以至节度,有同序补,自书殿以至秘阁,错立周行。名器之轻,莫此为甚。无功者受赏,则何以旌有功之士;有罪者假宠,则何以服无罪之人。矧事变无穷,而名器有限,使名器常重于上,则人心不敢轻视于下,非才而罔功者不得觊幸于其间,则负慷慨之气、怀功名之愿者,陛下始可得而鼓舞之矣。"迁左谏议大夫。

淳祐七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以监察御史陈求鲁论罢。淳祐九年五月,卒。采之居言路,尝按工部侍郎曹豳、主管吏部架阁文字洪芹,则大伤公论云。

应亻繇,字之道,庆元府昌国人。刻志于学。嘉定十六年,试南省第一,遂举进士,为临江军教授。入为国子学录兼庄文府教授。迁太学博士,又迁秘书郎,请蚤建太子。入对,帝问星变,亻繇请"修实德以答天戒"。帝问州县贪风,亻繇曰:"贪黩由殉色而起。成汤制官刑,儆有位,首及于巫风*风者,有以也。"帝问藏书,亻繇请"访先儒解经注史",因及程迥、张根所著书皆有益世教。帝善之。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兼权尚左郎官、兼翰林权直。又迁著作郎,仍 ,以言罢。

淳祐二年,叙复奉祠。迁宗正寺丞兼权礼部郎官,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以言罢。差知台州,召兼礼部郎官、崇政殿说书。迁秘书少监,仍 ,兼权直学士院。又迁起居舍人、权兵部侍郎,时暂兼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帝一夕召亻繇草麻,夜四鼓,五制皆就,帝奇其才。迁吏部侍郎仍 。进翰林学士兼中书舍人。

八年,授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九年拜参知政事,封临海郡侯,乞归田里。以资政殿学士知平江府,提举洞霄宫。宝祐三年,殿中侍御史丁大全论罢,寻卒。德祐元年,诏复元职致仕。

徐清叟,字直翁,焕章阁学士应龙之子。嘉定七年进士。历主管户部架阁,迁籍田令。疏言:"迩者江右、闽峤,盗贼窃发,监司帅守,未免少立威名,专行诛戮,此特以权济事而已。而偏州僻垒,习熟见闻,转相仿效,亦皆不俟论报,辄行专杀。欲望明行禁止,一变臣下嗜杀希进之心,以无坠祖宗立国仁厚之意。"迁军器监主簿。入对,言:"太后举哀之日,陛下以后服下同媵妾,令别置大袖一袭。文思院观望,欲如后饰,再造其一以进,诏却之。此真知嫡庶之辨者。请宣付史馆,以垂法后世。"

迁太常博士。入对,疏言:"陛下亲政以来,精神少振而气脉未复,条目毕举而纲纪未张,公道若伸而私意之未尽克者,则亦风化之先务,劝戒之大权,与夫选用之要术,犹有阙略而未之讲明者尔。何谓风化之先务?曰原人伦以释群惑者是已。何谓劝戒之大权?曰惜名器以示正义者是已。何谓选用之要术?曰因物望而进人才者是已。"盖欲请复皇子竑王爵,裁抑史弥远恤典,召用真德秀、魏了翁也。

兼崇政殿说书。迁秘书郎,升著作佐郎兼权司封郎官,迁军器少监,皆 依旧。迁将作监,拜殿中侍御史兼侍讲。迁太常少卿兼权户部侍郎兼侍讲。三疏丐外,给事中洪咨夔、起居舍人吴泳皆抗疏留之。寻权工部侍郎。以右文殿修撰知泉州,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迁侍右侍郎、主管云台观。召赴阙,迁户部侍郎,再为侍右侍郎。以宝章阁直学士知温州,改知福建安抚使,改知婺州。以焕章阁直学士差知泉州,辞免。改知袁州,又改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辞免。改知潭州,寻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

召赴阙,权兵部尚书兼侍读。淳祐九年,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权吏部尚书,迁礼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同知枢密院事,封晋宁郡公。奏修《四朝国史》志传,五上章乞改机政,帝不许。十二年,拜参知政事。寻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监察御史朱应元论罢,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玉隆万寿宫,改洞霄宫,复以监察御史朱熠论罢。久之,以旧职提举洞霄宫。

开庆元年,召赴阙,以旧职提举佑神观兼侍读。出知泉州,复提举佑神观。景定三年,转两官致仕,卒,赠少师,谥忠简。清叟父子兄弟皆以风节相尚,而清叟劾罢袁甫,于公论少贬云。

李曾伯,字长孺,覃怀人,后居嘉兴。历官通判濠州,迁军器监主簿,添差通判鄂州兼沿江制置副使司主管机宜文字。迁度支郎官,授左司郎官、淮西总领。寻迁右司郎官,太府少卿兼左司郎官,兼敕令所删修官。迁太府卿、淮东制置使兼淮西制置使,诏军事便宜行之。曾伯疏奏三事:答天心,重地势,协人谋。又言:"边饷贵于广积,将材贵于素储,赏与不可以不精,战士不可以不恤。"又条上:"淮面舟师之所当戒,湖面险阻之所当治。"加华文阁待制,又加宝章阁直学士,进权兵部尚书。

淳祐六年正月朔,日食。曾伯应诏,历陈先朝因天象以谨边备、图帅材,乞早易阃寄,放归田里。又请修浚泗州西城。加焕章阁学士,言者相继论罢。

九年,以旧职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陈守边之宜五事。进徽猷阁学士、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兼湖广总领,兼京湖屯田使,进龙图阁学士。疏言:"襄阳新复之地,城池虽修浚,田野未加辟;室庐虽草创,市井未阜通。请蠲租三年。"诏从之。加端明殿学士兼夔路策应大使。进资政殿学士,制置四川边面,与执政恩例。寻授四川宣抚使,特赐同进士出身。召赴阙,加大学士,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辞免,以大学士提举洞霄宫。

起为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兼节制广南,移治静江。开庆元年,进观文殿学士,以谏议大夫沈炎等论罢。景定五年,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咸淳元年,殿中侍御史陈宗礼论劾,褫职。德祐元年,追复元官。

曾伯初与贾似道俱为阃帅,边境之事,知无不言。似道卒嫉之,使不竟其用云。

王野,字子文,宝章阁待制介之子也。以父阴补官,登嘉定十二年进士第。仕潭时,帅真德秀一见异之,延致幕下,遂执弟子礼。德秀欲授以词学,野曰:"所以求学者,义理之奥也。词科惟强记者能之。"德秀益器重之。

绍定初,汀、邵盗作,辟议幕参赞,摄邵武县,后复摄军事。盗起唐石,亲勒兵讨之。后为枢密院编修兼检讨。襄、蜀事急,议遣使讲和,时相依违不决。史嵩之帅武昌,首进和议。野言:"今日之事宜先定规模,并力攻守。"上疏言八事。继为副都承旨,奏请"出师,绝和使,命淮东、西夹攻。不然,利害将深。"理宗深然之,令枢密院下三阃谕旨。嘉熙元年,轮对,采事系安危者四端,而专以司马光仁、明、武推说。复推广前所言八事,以孝宗讲军实激发帝意。

淳祐初,自江西赴阙,奏祈天永命十事。嵩之起复,倾国争之,野上疏乞听终丧,后又言嵩之当显绝而终斥,益严君子小人之限。拜礼部尚书,奏十事,终之曰:"陛下一心,十事之纲领也。"前后奏陈,皆明正剀切,凿凿可行。其为两浙转运判官,以察访使出视江防,首嘉兴至京口增修官民兵船守险备具。为江西转运副使、知隆兴府,继有它命,时以米纲不便,就湖口造转般仓,请事毕受代。

知镇江府,兼都大提举浙西兵船。江面几千里,调兵捍御,以守江尤重于淮,瓜洲一渡甚狭,请免镇江水军调发,专一守江,置游兵如吕蒙所言"蒋钦将万人巡江上",增创水舰,就扬子江习水战,登金山指麾之。是冬,扬子桥有警,急调汤孝信所领游兵救之而退。

淳祐末,迁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节制和州无为军安庆府兼三郡屯田、行宫留守。巡江,引水军大阅,舳舻相衔几三十里。凭高望远,考求山川险厄,谓要务莫如屯田。讲行事宜,修饬行宫诸殿室,推京口法,创游击军万二千,蒙冲万艘,江上晏然。宝祐二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吴郡侯。与宰相不合,言者攻之,以前职主管洞霄宫。卒,赠七官,位特进。

野因德秀知朱熹之学,凡熹门人高弟,必加敬礼。知建宁府,创建安书院,祠熹,以德秀配。有奏议、文集若干卷。野工于诗,书法祖唐欧阳询,署书尤清劲。

蔡抗,子仲节,处士元定之孙。绍定二年进士。其后差主管尚书刑、工部架阁文字。召试馆职,迁秘书省正字。升校书郎兼枢密院编修官,迁诸王宫大国小教授。疏奏:"权奸不可复用,国本不可不早定。"帝善其言。迁枢密院编修官兼权屯田郎官。迁著作佐郎兼侍右郎官,兼枢密院编修官。寻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检讨官。江东提点刑狱,加直秘阁,特授尚书司封员外郎,进直宝章阁,寻加宝谟阁,移浙东。召为国子司业兼资善堂赞读,兼玉牒所检讨官,时暂兼侍立修注官。拜宗正少卿兼国子司业。进直龙图阁、知隆兴府。试国子祭酒兼侍立修注官。拜太常少卿,仍兼资善堂翊善。权工部侍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

迁工部侍郎,时暂兼礼部侍郎,兼权吏部尚书。加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差兼同提举编修《经武要略》。同知枢密院事,拜参知政事。落职予祠,起居郎林存请加窜削,从之。未逾年,复端明殿学士、提举洞霄宫。乞致仕。转一官,守本官职致仕。卒,諡文简,以犯祖讳,更諡文肃。

张磻,字渭老,福州人。嘉定四年进士。历官辟点检赡军激赏酒库所主管文字,差主管尚书吏部架阁。迁太常博士、宗正丞兼权兵部郎官。迁国子祭酒,时暂兼权礼部侍郎,寻为真,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加集英殿修撰,差知婺州。复为礼部侍郎、权兵部尚书,时暂兼权吏部尚书。以右补阙程元凤论罢。宝祐三年,复权刑部尚书兼侍读,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升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五年,拜参知政事。进封长乐郡公,转三官,守参知政事致仕。九月,卒。遗表上,赠少师。

马天骥,字德夫,衢州人。绍定二年进士,补签书领南判官厅公事。迁秘书省正字兼沂靖惠王府教授。迁秘书省校书郎,升著作佐郎。轮对,假司马光五规之名,条上时敝,词旨切直。迁考功郎官,入对,言:"周世宗当天下四分五裂之余,一念振刷,犹能转弱为强,陛下有能致之资,乘可为之势,一转移间耳。"

迁秘书监、直秘阁、知吉州。迁宗正少卿,以秘阁修撰知绍兴府,主管浙东安抚司公事兼提举常平。权兵部侍郎,授沿海制置使,差知庆元府。改知池州兼江东提举常平。改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宝祐四年,迁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兼侍读,兼国子祭酒。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封信安郡侯。五年,以殿中侍御史朱熠、右正言戴庆炣、监察御史吴衍翁应弼等论罢,依旧职提举洞霄宫。景定元年,知衢州,以兵部侍郎章鉴论罢。有旨,依旧职予祠。起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以职事修举,升大学士。改知平江府。又改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提举洞霄宫。褫职罢祠。咸淳三年,追夺执政恩数,送信州居住。四年,放令自便,后卒于家。

朱熠,温州平阳人。端平二年,武举第一。迁阁门舍人,差知沅州,改横州,复为阁门舍人、知雷州。入对,为监察御史陈垓论罢;臣僚复论,降一官。久之,授带御器械兼干办皇城司,差知兴国军。迁度支郎官,拜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擢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兼侍讲,迁侍御史。宝祐六年,迁左谏议大夫。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开庆元年,拜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景定元年,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以旧职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奉祠。为监察御史胡用虎论罢。久之,监察御史张桂、常茂相继纠劾,送处州居住。咸淳四年,诏令自便。五年,侍御史章鉴复以为言,驱之还乡,寻卒。熠居言路弹劾最多,一时名士若徐清叟、吕中、尤焴、马廷鸾,亦皆不免云。

饶虎臣,字宗召,宁国人。嘉定七年进士。历官迁将作监主簿,差知徽州。迁秘书郎,升著作郎兼权右司郎官。迁兵部郎官兼权左司郎官,特授左司郎中。迁司农少卿兼左司,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迁司农卿、直龙图阁、福建转运判官,浙东提点刑狱。拜太府卿兼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以秘阁修撰、两浙转运使权礼部侍郎,寻为真。时暂兼权侍右侍郎。宝祐六年,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暂通摄吏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开庆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景定元年,拜参知政事。殿中侍御史何梦然论罢,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梦然再劾之,褫职罢祠。四年,叙复元官,提举太平兴国宫。卒。德祐元年,礼部侍郎王应麟、右史徐宗仁乞追复元官,守资政殿学士致仕。

戴庆炣,字彦可,温州永嘉人。淳祐十年进士。历官差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召试馆职,迁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升校书郎,迁右正言、左司谏、殿中侍御史。升侍御史。开庆元年,拜右谏议大夫。寻加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未几,守本官致仕。卒,赠特进、资政殿大学士。

皮龙荣,字起霖,一字季远,潭州醴陵人。淳祐四年进士。历官主管吏部架阁文字,迁宗学谕,授诸王宫大国小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入对,请"以改过之实,易运化之名,一过改而一善著,百过改而百善融。"迁秘书郎,升著作郎。入对,因及真德秀、崔与之廉,龙荣曰:"今天下岂无廉者,愿陛下崇奖之以风天下,执赏罚之公以示劝惩。"帝以为然。兼兵部郎官、差知嘉兴府。

召赴阙,迁侍右郎官兼资善堂赞读。又迁吏部员外郎兼直讲。入对,言:"忠王之学,愿陛下身教之于内。"帝嘉纳。迁将作监兼尚右郎官,秘书少监兼吏部郎中,宗正少卿、起居郎兼权侍左侍郎,兼给事中,吏部侍郎兼赞读,封醴陵县男。迁集贤殿修撰、提举太平兴国宫。召见,进刑部侍郎,加宝章阁待制、荆湖南路转运使,权刑部尚书兼翊善。景定元年四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进封伯。权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二年,拜参知政事,仍兼太子宾客,封寿沙郡公。三年,罢为湖南安抚使,判潭州。四年,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以右正言曹孝庆论罢。

咸淳元年,以旧职奉祠。殿中侍御史陈宗礼、监察御史林拾先后论劾,削一官。它日,帝偶问龙荣安在,贾似道恐其召用,阴讽湖南提点刑狱李雷应劾之。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诏徙衡州居住。湖南提刑治衡州,龙荣恐不为雷应所容,未至而殁。

龙荣少有志略,精于《春秋》学,有文集三十卷。性伉直,似道当国,不肯降志。又以度宗旧学,卒为似道所摈。德祐元年,复其官致仕。二年,太府卿柳岳乞加赠谥,未及行而宋亡。

沈炎,字若晦,嘉兴人。宝庆二年进士。调嵊县主簿,广西经略司准备差遣,湖南安抚司干办公事。讨郴寇有功,改知金华县,沿江制置司干官。通判和州,沿江制置主管机宜文字。监三省、枢密院门,枢密院编修官。为监察御史、右正言、左司谏、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景定元年,拜右谏议大夫。加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二年,拜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三年,进大学士,致仕。卒,赠少保。炎居言路,尝按劾福建转运使高斯得、观文殿学士李曾伯、沿江制置司参谋官刘子澄、左丞相吴潜。然论罢右丞相丁大全及其党与,则为公论也。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程颐在经筵,多用古礼。苏轼谓其不近人情,深疾之,每加玩侮。方司马光之卒也,明堂降赦,臣僚称贺讫,两省官欲往奠光,颐不可,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坐客有难之者曰:“孔子言哭则不歌,不言歌则不哭。”苏轼曰:“此乃枉死市叔孙通所制礼也。”众皆大笑,遂成嫌隙。

丁卯,以中书舍人苏轼为翰林学士。

癸酉,诏:“诸路坊郭第五等以上,及单丁、女户、寺观第三等以上,旧纳免役钱并与减放五分,馀皆全放,仍自元祐二年始。”

庚午,辽主还上京。壬申,发粟赈上京、中京贫民。

丙子,辽主谒二仪、五鸾二殿。己卯,出太祖、太宗所御铠仗示燕国王延禧,谕以创业征伐之难。

张璪罢为光禄大夫、资政殿学士、知郑州。台谏交章论璪,凡十数。太皇太后宣谕王岩叟曰:“明堂大礼后,璪必退。”至是乃引疾请外,竟从优礼罢去。

癸未,孙升奏:“祖宗用人,如赵普、王旦、韩琦,此三人者,文章学问不见于世,然观其德业、器识、功烈、治行,近世辅相未有其比。王安石为一代文宗,进居大任,施设之方,一出于私智。由是言之,则辅佐经纶之业,不在乎文章学问也。今苏轼之学,中外所服,然德业器识有所不足,为翰林学士,可谓极其任矣,若或辅佐经纶,则愿陛下以王安石为戒。”世讥其失言。

辛巳,辽主召南府宰相议国政。

冬,十月,乙酉朔,辽以南院枢密副使窦景庸知枢密院事。景庸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聪敏好学,至是始见用,封陈国公。

丙戌,改封孔子后为奉圣公。

鸿胪卿孔宗翰言:“孔子后世袭公爵,本为侍祠。然兼领它官,不在故郡,于名为不正。乞自今,袭封之人,使终身在乡里。”诏:“改衍圣公为奉圣公,不预它职,增给庙学田百顷,供祭祀外,许均赡族人。赐国子监书,置教授一员,以训其子弟。”

五国长贡于辽。

丁亥,辽遣使诏夏国王秉常子乾顺知国事。

庚寅,太白昼见。

壬辰,夏人来告哀,诏:“自元丰四年用兵所得城砦,待归我永乐所陷人民,当尽画以给还。”遣穆衍、张楙往吊祭。

乙巳,赐范镇诏,落致仕,除兼侍读,诏书到日,可即赴阙。

己酉,宗正寺丞王巩奏:“神宗玉牒,至今未修,《仙源类谱》,自庆历八年张方平进书之后,仅五十年,并无成书。请更立法,玉牒二年一具草缴进,《类谱》亦如之,候及十年,类聚修纂。”从之。

癸丑,刘挚言:“太学条例,独可案据旧条,考其乖戾太甚者删去之。若乃高阔以慕古,新奇以变常,非徒无补而又有害。乞罢修学制所,止责学官正、录以上,将见行条制去留修定。”挚言“慕古变常”,盖指程颐也。颐大概以为学校礼义相先之地,而月使之争,殊非教养之道。请改试为课,有所未至,则学官召而教之,更不考定高下。置尊贤堂以延天下道德之士,镌解额以去利诱,省繁文以专委任,厉绳检以厚风教。及置待宾、吏、师斋,立观光法,凡数十条,辄为礼部疏驳。颐亦自辨理,然朝廷讫不行。

十一月,乙卯朔,礼部言:“将来冬至节,命妇贺坤成节,例改笺为表。”从之。程颐建言:“神宗丧未除,节序变迁,时思方切,恐失居丧之礼,无以风化天下,乞改贺为慰。”不从。

戊午,以尚书右丞吕大防为中书侍郎,御史中丞刘挚为尚书右丞。

自张璪罢,中书侍郎久未补人。吕公著言:“吕大防忠实,可任大事。”帝又以手札问公著曰:“卿前日言刘挚可执政,缘未作尚书,恐无此例,欲且除尚书。”公著奏:“国朝自中丞入二府者,如贾昌朝、张昪、赵概、冯京等甚多。”帝从其言,挚遂自中丞人辅。以傅尧俞为御史中丞,仍兼侍读。

甲戌,辽为燕国王延禧行再生礼,曲赦上京囚。

先是河决大名,诏秘书监张问相度河北水事,又以王令图领都水同往。丙子,问奏:“臣至滑州决口相视,迎阳埽至大、小吴,水势低下,旧河淤仰,故道难复。请于南乐大名埽开直河并签河,分引水势入孙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令图亦以为然。于是减水河之议复起。会北京留守韩绛奏引河近府非是,诏问别相视。

戊寅,以起居郎苏辙、起居舍人曾肇并为中书舍人,肇仍充实录院修撰。王岩叟言肇资望甚卑,因缘得窃馆职,素无吏能而擢领都司,殊昧史材而委修实录,凡八上章,皆不听。

朝廷起范镇,欲授以门下侍郎,镇雅不欲起,又移书问其从孙祖禹,祖禹亦劝之。镇大喜曰:“是吾心也。凡吾所欲为者,司马君实已为之,何复出也!”遂固辞。表曰:“六十三而求去,盖以引年;七十九而复来,岂云中礼!”卒不起。命提举崇福宫,数月,告老,以银青光禄大夫致仕。

御史中丞傅尧俞初视事,与侍御史王岩叟同入对,帝谕尧俞曰:“用卿作中丞,不由执政,以卿公正不避权贵。如朝政阙失,卿等当极言之。”

三省奏立经义、词赋两科,从之。

总阁学士 直学士 宋朝庶官之外,别加职名,所以厉行义、文学之士。高以备顾问,其次与论议、典校雠。得之为荣,选择尤精。元丰中,修三省、寺监之制,其职并罢,满岁补外,然后加恩兼职。直龙图阁、省、寺监掌贰补外,或领监司、帅臣则除之;待制、杂学士、给谏以上补外则除之。系一时恩旨,非有必得之理。元祐二年,诏复增馆职及职事官并许带职,尚待二年加直学士,中丞、侍郎、给舍、谏议通及一年加待制。绍圣三年,诏职事官罢带职,非职事之官仍旧。中兴后,学士率以授中司、列曹尚书、翰林学士之辅外者,权尚书、给谏、侍郎则带直学士、待制焉。

龙图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大中祥符中建。在会庆殿西偏,北连禁中,阁东曰资政殿,西曰述古殿。阁上以奉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及宗正寺所进属籍、世谱。有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等官。学士,大中祥符三年置,以杜镐为之,班在枢密直学士上。六年,诏结衔在本官之上。直学士,景德四年置,以杜镐为之,班在枢密直学士下。祥符六年,诏结衔在本官之上。待制,景德元年置,以杜镐、戚纶为之,并依旧充职。四年,诏班在知制诰下,并赴内殿起居。自改官制,为学士初复之职,或知制诰平出除之。

天章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天禧四年建。在会庆殿之西,龙图阁之北。明年,仁宗即位,修天章阁毕,以奉安真宗御制。东曰群玉殿,西曰蕊珠殿,北曰寿昌殿,南曰延康殿。内以桃花文石为流桮之所。以在位受天书祥符,改曰天章,取为章于天之义。天圣八年置待制。庆历七年,又置学士、直学士。又有侍讲。学士,庆历七年初置,在龙图阁学士之下。学士罕以命人,迄仁宗世,才王贽一人。秦堪自显谟阁进直天章阁,以称呼非便辞。诏改龙图,自是天章不为带职。直学士,庆历七年,初置天章阁直学士,在龙图阁直学士之下。待制,天圣八年初置。寓直于秘阁,与龙图递宿,寻命范讽鞠咏充职。中兴后,图籍、符瑞、宝玩之物,若国史、宗正寺所进属籍,独藏于天章阁,祖宗御容、潜邸旌节亦安奉焉。

宝文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阁在天章阁之东西序,群玉、蕊珠殿之北。即旧寿昌阁,庆历改曰宝文。嘉祐八年,英宗即位,诏以仁宗御书、御集藏于阁,命王珪撰记立石。治平四年,神宗即位,始置学士、直学士、待制,恩赐如龙图。英宗御书附于阁。学士,治平四年初置,以吕公著兼。直学士,治平四年初置,以邵必为之。待制,治平四年初置。

显谟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元符元年,曾布、邓洵仁各申请建阁。诏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撰阁名五以闻,遂建阁藏神宗御集,以显谟为名。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诏以显谟阁为熙明阁,仍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续奉旨,仍以显谟为额。崇宁元年,诏显谟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如三阁故事,序位在宝文阁学士、直学士、待制之下。学士、直学士、待制,并建中靖国元年置。

徽猷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大观二年,初建徽猷阁,以藏哲宗御集。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

敷文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绍兴十年置。藏徽宗圣制,置学士等官。

焕章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淳熙初建。藏高宗御制。十五年,置学士等官。

华文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庆元二年置。藏孝宗御制,置学士等官。

宝谟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嘉泰二年置。藏光宗御制,置学士等官。

宝章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宝庆二年置。藏宁宗御制,置学士等官。

显文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咸淳元年置。藏理宗御制,置学士等官。

集英殿修撰 国初,有集贤殿修撰、直龙图阁、直秘阁三等。政和六年,始置集英殿修撰、右文殿修撰、秘阁修撰。旧制,贴职无杂压,至是因增置,乃定为杂压。其集英修撰,中兴后以宠六曹权侍郎之补外者,下待制一等。

右文殿修撰 元佑元年,许内外官带贴职。绍圣二年,诏职事官罢带职,易集贤殿学士为修撰。政和六年,以集贤院无此名,其见任集贤院修撰并改为右文殿修撰,次于集英殿修撰,为贴职之高等。

秘阁修撰 政和六年置,以待馆阁之资深者,仍多由直龙图阁迁焉。

直龙图阁 祥符九年,以冯元为太子中允、直龙图阁,直阁之名始此。凡馆阁之久次者,必选直龙图阁,皆为擢待制之基也。中兴后,凡直阁为庶官任藩阃、监司者贴职,各随高下而等差之。

直天章阁至直显文阁,并同。

直秘阁 国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皆寓崇文院。太宗端拱元年,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择三馆真本书籍万馀卷及内出古画、墨迹藏其中,以右司谏直史馆宋泌为直秘阁。直馆、直院则谓之馆职,以他官兼者谓之贴职。元丰以前,凡状元、制科一任还,即试诗赋各一而入,否则用大臣荐而试,谓之入馆。官制行,废崇文院为秘书监,建秘阁于中,自监少至正字列为职事官。罢直馆、直院之名,独以直秘阁为贴职,皆不试而除,盖特以为恩数而已。故事,外官除馆职如秘阁校理、直秘阁者,必先移书在省执事,叙同僚之好,乃即馆设盛会宴之。自崇宁以来,外官除馆职既多,此礼浸废。

东宫官 太子太师 太傅 太保 太子少师 少傅 少保 国初,师傅不常设。仁宗升储,置三少各一人。参政李昉兼掌宾客。及升首相,遂进少傅,此宰相兼宫僚之始也。丁谓兼少师,冯拯兼少傅,曹利用兼少保,是时实为东宫官,馀多以前宰执为致仕官。若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以待宰相官未至仆射者,及枢密使致仕,亦随本官高下除授。太子少师、少傅、少保,以待前执政,惟少师非经顾命不除。若因迁转,则递进一官,至太师即迁司空。天禧末,皇太子同听政,乃以首相兼少师。自后神宗、钦宗、孝宗、光宗在东宫,皆不置。开禧三年,史弥远自詹事入枢府,乃进兼宾客。已而太子侍立,遂以丞相钱象祖兼太子少傅。明年,景献太子立,象祖兼少师,弥远以右相兼少傅。未几,弥远丁内艰,象祖亦去位。又明年,弥远起复,遂兼进少师。景定元年,度宗升储,以贾似道为少师。

太子宾客 至道元年建储,初置宾客二人,以他官兼。天禧四年,参政任中正、枢副钱惟演、参政王曾并兼太子宾客,执政兼东宫官始此。中兴后不置。开禧三年,景献太子立,始以执政兼宾客,后复省。景定元年,度宗升储,以朱熠、皮龙荣、沈炎并兼宾客。

太子詹事 仁宗升储,置詹事二人。神宗、钦宗升储,并置二人,皆以他官兼,登位后省。乾道元年,庄文太子立,置詹事二人。逾月,诏太子詹事遇东宫讲读日,并往陪侍。七年,光宗正储位,以敷文阁直学士王十朋、敷文阁待制陈良翰为太子詹事,不兼他官,非常制也。景定元年,度宗升储,以杨栋兼詹事。

太子左庶子 右庶子 左谕德 右谕德 旧制不常设。储闱之建,随宜制官,以备僚寀,多以他官兼领。仁宗、神宗升储,庶子、谕德各置二人。钦宗升储,置一人。绍兴三十二年,孝宗以建王立为皇太子,置庶子、谕德各一人,除右虚左。乾道元年及七年,各置一人。开禧三年,景献太子立,初除左虚右,明年,左右始并置。

太子侍读 侍讲 神宗升储,始置各一人。乾道、淳熙、开禧,各依故事并置。乾道七年,礼部太常寺言:"讨论东宫开讲并节朔贺庆、辞谢礼仪。宫僚讲读,无已行故事,当依放讲筵,少杀其礼。每遇讲读,詹事以下至进读官上堂,并用宾礼参见,依官职序坐。皇太子正席,讲读官迭起如延英仪,讲罢复位。节朔不受宫僚参贺;元日、冬至,詹事以下笺贺。谢辞,初如常见之礼。后离位致词,复位就坐,茶汤罢。詹事初上,参见皇太子,拜,皇太子答拜。庶子等初上,参见,皇太子受拜。庶子、谕德及讲读官虽有坐受之礼,止是《五礼新仪》所载;兼逐日致拜之礼,近例皆已不行,或遇合致拜日,更合参酌天禧、至道故事施行。"(按天禧二年九月五日,左庶子张士逊等言:"臣等日诣资善堂参见皇太子,得令升阶列拜,然后跪受,望令皇太子坐受参见。"诏不许。至道元年,皇太子每见太子宾客,必先拜,迎送常降阶及门。)并从之。

宁弈在剧中一开始和大哥宁川去追杀大成王朝的九皇子,但是因为意外,没有杀了九皇子,而宁弈被炸伤成了植物人,这时候宁川却拦了功劳,还把错误都推在了宁弈的身上,就这样宁川成了太子。

而宁弈醒来之后,自己身边的亲人都出了事情,母亲被冤死,自己的哥哥宁乔也被陷害死了。因为连带的关系,宁弈自然也被说成有罪,这样才被关进了宗正寺!不过后来,天盛皇帝大赦天下,宁弈才得以走出宗正寺,这时候他开始卧薪尝胆,准备为母亲和三哥宁乔伸冤!

以上就是关于请问唐朝都有哪些衙门和官职,并且官职都怎么分品阶全部的内容,包括:请问唐朝都有哪些衙门和官职,并且官职都怎么分品阶、志·卷三十四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纪五十一 起上章摄提格正月,尽重光单阏五月,凡一年有奇(3)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889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