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朝廷设有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左都御史即为都察院的长官。明代都察院设有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均为正二品。清代以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其品级几经变化后定为从一品。左副都御史协理都察院事并辅佐左都御史工作,为正三品。 以左都御史为长官的都察院,除“职专纠劾百司”之外,还有两项重要职能,其一为天子耳目,即所谓的言官,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其二为重案会审,即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三法司就是指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明代都察院及左都御史----根据《明史‧职官志》记载: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共一百余人,均为正七品。其它还设有经历司、司务厅、照磨所、司狱司等机构。官在外而加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等员。
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寺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
在明朝左都督比 右都御史大
明代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为都察院长官,正二品。负责监察、纠劾事务,兼管审理重大案件和考核官吏。
清代改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都察院主官,右都御史及右副都御史都专作总督、巡抚的加衔。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开始时满员级别设为一品,汉员级别为二品,顺治十六年(1659年),将满汉两员均设为二品。康熙六年(1667年)升满员为一品,到康熙九年(1670年)又改为二品。到雍正八年(1730年)将满汉御史俱升从一品。
明五军都督府分中、左、右、前、后五军佥事,统辖全国各卫所。左右都督正一品,同知从一品,佥事正二品,位高责重。后各卫仅存虚名,都督亦成虚衔。
在前几天的文章中,小编先后讲了户部、兵部等部门的权力。不得不说,吏部尚书的权力非常大,从各个部门的权力上来说,吏部尚书掌握着官员们的调动和升迁,几乎能够与内阁大学士分庭抗礼。其实除了六部尚书之外,还有一个官员不能忽视,这就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按照明清时期的规矩,左都御史的权力很大,与六部尚书是一个级别。
认真地说,朱元璋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的影响非常大。在明朝建立之前,一直都是丞相负责管理,六部尚书与御史台配合工作。但是朱元璋称帝之后,感觉丞相的权力太大,最终废除了丞相制度。丞相制度被取消之后,六部尚书开始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得不说,六部尚书的权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朱元璋感觉御史台的作用不大,废除了御史台,建立了都察院。在此之后,都察院成为了与六部并驾齐驱的要害部门。
都察院的主要工作就是监察,而且方面废除广,从官员的私生活不检点到工作效率低下,都在都察院的工作范围之内。除此之外,如果是重大的司法案件,刑部负责审理,都察院需要进行监督审理的进度。都察院的当家人是左都御史,在明清时期,左都御史和六部尚书被称为大七卿。这几个官员各有范围,但是不能轻易得罪的。都察院总计有100多个御史,一旦得罪了左都御史,很有可能被御史们集体弹劾。
在明清时期,还有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在都察院中,左开头的官员都是都察院的正式官员,例如左都御史、左都副御史等等。按照朝廷的惯例,那些地方上的封疆大吏也会得到一些闲职。例如河南巡抚,一般会得到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官职。懂行的人都知道,右开头的官员都仅仅是名义上的挂职。这样的情况在明清时期很多,但基本上和都察院没有太大的关系。由于都察院的特殊地位,那些封疆大吏都需要给都察院点面子。
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最高长官,与右都御史同掌都察院,轶正二品,并与六部平行,合称为九卿。明初左都御史地位稍低于右都御史,后明官制改为尚左后,左都御史的地位开始高于右都御史。御史可以对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遇到一些官员违法乱纪之事时,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之权,可以说都察院的权利极大。
基本信息
左都御史,又称总宪,明清时期都察院主管,掌院事。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设左、右各1人,正三品。十七年升正二品。洪熙元年(1425年)南京都察院设都御史1人。
清顺治五年(1648年)定制,满、汉各1人。初制满员一品,汉员二品。十六年(1659年)改并二品。雍正八年(1730年)俱升为从一品。其右都御史为总督之兼衔,不设专员。
相关知识
以左都御史为长官的都察院,除“职专纠劾百司”之外,还有两项重要职能,其一为天子耳目,即所谓的言官,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其二为重案会审,即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三法司就是指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左都御史这个职位,最早诞生于明朝时期,当时专门用来行使监督权,清朝沿用了明朝这项制度,早在皇太极还未入关前就用它来监察文武百官,只不过顺治时期“左都御史”这一名字才正式确立起来。
而要了解左都御史,就必须先弄清楚都察院是干什么的。清朝的都察院与历朝历代的检察机关都有所不同,它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因此对于帝王几乎没有约束力,仅仅是用来监督文武百官。
不过清朝都察院的监督范围很广,上至宗人府、内务府、皇权贵族,下至六部九卿、京都官员、地方官员全都归属他管辖。
而都察院的职能还远远不止是检举各级官员贪污腐败的情况,官员的礼仪问题同样由他们负责,上至祭祀天地、祖先这样隆重的典例,下至日常朝见皇帝,只要有官员的言行举止不符合礼仪规范就会遭到都察院之人的弹劾。
除此之外,钱粮赋税、官员选拔、军政民生、司法刑事、科举吏治等事务,这些都是都察院的职权范围。就连文官的政绩考核、武将的评定,都察院同样必须参与其中,甚至于是否按时上班干活、干活是否有效率也需要接受都察院的监督。
为了达到监察的效率,都察院的人在常规监察的基础上,还会不定期临时进行突击抽查,内容包括文书档案的监察与实地处理。一旦发现猫腻,他们就有权直接处罚官员,将他们逮捕入狱,清朝还规定除了重大刑事案件以外的案件,监察人员可以直接审查卷宗亦或是参与审理的整个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小事自理,大事请奏”,这充分体现出都察院官员的权力有大。
然而最终的boss还是左都御史,都察院所做这么多事最后都要经历左都御史的考核,这也就是其监督职权的体现。与此同时,左都御史还位列九卿之一,这使得它拥有参与“九卿议”和“廷议”的资格。
所谓“九卿议”,就是指由左都御史、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通政使司这些人一起对皇帝下达的重大政事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后送交给皇帝审定的会议。而“廷议”则是涉及边患军务事宜,相较之下更具有分量,很显然,左都御史这一职位拥有很大的权力。
再来看看右都御史是什么。右都御史是明代及清代前期都察院的职官,在明朝时期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均为都察院长官,并且品级均为正二品;到了清代前期,左都御史执掌都察院的事情,下手左副都御史起协助的作用,而此时右都御史变成外省总督、巡抚的加封头衔,也就是说某个官员成为一省的总督或者巡抚,他就会自动增加右都御史的头衔。
定义区别。左都御史是封建社会设有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的长官;右都御史则为明清两代的官职。品级区别。起初左都御史的品级是正二品,但是经过一系列升级降级,最后确定为从一品;而右都御史一直都是正二品。职能区别。左都御史除了负责考核都察院的各项工作以外,还负责参与“九卿议”和“廷议”;而右都御史起先相当于都察院的直系副领导(仅仅比左都御史小一级),后来演变为外省总督、巡抚的加封头衔。
综上所述,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前者一直都是监察机构——都察院的直系boss,后者在发展过程中更多是变成一种荣誉职位,而受古代“以左为尊”思想的影响,左都御史的品级是要高于右都御史的!
清朝的左都御史隶属都察院,是行宪机构。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明代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为最高监察机关。
清代改以左右副都御史专为总督、巡抚的国衔(明代,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兼用作加衔),以方便其行事。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以六科给事中并入。乾隆十三年(1748),废左佥都御史。清代都察院是法纪监督机关,既审核死刑案件,另外参加秋审与热审,还监督百官。
扩展资料:
中国封建社会都设有专门负责监督官员职权的机构,自汉代时的御史台到明清时期的都察院。明太祖朱元璋在吴元年(1367年)置御史台,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都察院。
都察院以左、右都御史为最高长官(正二品,以左使为首),下设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及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多人(正七品)。都察院与六部相等,左、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合称七卿。明朝都御史的权力很大,凡官吏之考察黜陟则会同吏部进行。
重大刑狱则会同刑部与大理院审理,合称三法司会审。其他各官署则分属十三道监察御史稽察。洪武年间,百官上朝有两怕,一是朱元璋的玉带(传说其玉带如果掉到肚脐以下就是要杀人了),一是都察院御史的绯衣(御史上朝要穿绯衣,说明要弹劾官员了)
都察院是从封建国家行政系统外部进行吏治监察的特殊机制,而监察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官吏的不法行为。明清监察制度所采取的是“以卑临高”、“以小制大”、“内外相维”的制约机制。监察御史品级低微(七品)但他们却被赋予了监察检举那些“位高品尊”的文武百官的大权。
有事可以直陈天子,这也使得御史的地位尊崇,令诸多精英士子以当御史为荣。同时御史的升迁很快,这也为御史们提供巨大的激励作用,使他们觉得从事此项职责,是仕途进身最有利的途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察院
要说古代最厉害的官职,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说是丞相。在明朝之前可能这个答案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到了明朝之后,这个答案可能就不是那么准确了。一方面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之后就没有丞相了,另一方面明朝出现了一批比丞相更厉害的官员——言官。言官这个官职在很早就出现了,而到了明朝,言官成了官场上的“一绝”。
明朝上朝的时候的情景经常看到一群言官唾沫横飞,怼天怼地怼宇宙,而且皇帝低着头不作声,首府低着头装聋作哑,其他大臣一个个瑟瑟发抖——生怕招惹了这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大爷。因为这帮言官不怕死、不怕打架、更加不怕骂架,反正只要足够“作”,他们就能混到足够高的名声,获取足够大的利益。
而今天要说的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他们就是这群在明朝怼天怼地怼宇宙的言官的带头大哥之一。明朝的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组成,而都察院的长官就是左右都御史。所以大家就知道这个左右都御史是如何了得的官职了——在明朝时期,皇帝也得让着他俩,毕竟他俩手底下有帝国最为“精锐”的战士。
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之后,为了效仿古制,广开言路监察百官,所以专门设置了言官这个职位。不过由于朱元璋的本事太强了,所以御史们在明太祖的手下基本上还是很乖的,仅仅只是批评一些真实的问题。但是到了后面朱家子孙开始落入下风,而御史们就开始威风起来。
据说当年的御史大多有这样一个梦想,骂皇帝骂到皇帝忍不住打自己一顿屁股——但是这么简单的梦想他们大多数都是难以实现的,除了极少部分“骂功”过人,且毫无底线的例外。他们不怕死,不怕打,为了出名,啥都能干,所以这也造就了左右都御史在当时非常高的地位。
不过在明朝“天下无敌”的左右都御史以及他们的属下御史们,到了清朝就“不咋地”了,虽然官职仍然很高——二者都是从一品。但是他们再也没有像明朝那样大的胆子了,因为清朝的皇帝不像老朱家那么凶残,动不动就打屁股。爱新觉罗家更喜欢砍脑壳、株连三族这些比较简单的办法,所以到了清朝之后左右都御史就很听话了。
但是我们要是问一问,清朝的左右都御史到底哪个官职大一些呢?其实这个还真得细细的比一比,因为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左右都是方位,肯定是没有差别的才对啊?按照当时的官职等级来说,他们都是从一品,所以应该也是没有差别的。但是我们知道古人比咱们讲究要多一些,既然设置了左右之分,那他们的地位高低肯定也是不同的。
首先咱们来说一说,古人到底是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道德经》中这样写到:“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这说明在周朝那段时间是以左边为尊,以右边为卑的。但是也有人认为不是这样的,因为老子是楚国人,楚国为了表达对周王室只给自己封了公侯伯子男当中的“子爵”的愤怒,所以干啥事都跟周朝反着来,所以周朝以右为尊。
到了唐朝的时候,韩愈有一首诗名字叫做《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说明韩愈所在的时代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的。不过到了明清时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左边为尊以右边为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左都御史的位置要比右都御史的位置稍微高一点儿。
事实如何呢?左都御史负责的是在全国范围内的情况进行监察,但是他们不用出去地方去办事;而右都御史则需要去某个地方具体负责当地事务的处理的,所以他们只在某一特定时间去管理某一特定具体地方的事件。以此来对比起来,左都御史监管全国,而右都御史则只监管一个具体的地方,当然是左都御史的位置高一些了。
以上就是关于明都察院左都御史是什么官全部的内容,包括:明都察院左都御史是什么官、明朝左都御史大还是右都御史大、都察院及其一把手左都御史在中央处于什么地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