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历史

越前龙雅2023-04-26  55

1海宁的历史

海宁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

据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00-7000年间,在海宁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战国时,海宁是越、吴、楚武原乡、隽李乡、御儿乡属地。

秦时在海盐县、由拳县境内。东汉建安八年(203)陆逊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

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析海盐、由拳盐官县,属吴郡,隶扬州,为海宁建县之始。 唐武德七年(624)并入钱塘县,贞观四年(630)复置盐官县。

元元贞元年(1295)升盐官州,天历二年(1329)改名海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海宁县,属杭州府。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复升为州。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1948)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解放,建海宁县,属嘉兴专区。1958年10月海盐县并入海宁县,到1961年12月复建海宁县。

1986年11月,撤海宁县,设海宁市,属嘉兴市。 历史上海宁县治长期在盐官镇。

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移袁花一带乡间及县境以外,抗战胜利后设于硖石镇,后还治盐官镇。1949年6月,县人民 移驻硖石镇 。

据散见于典籍金石部分的记载,唐以前有二市、三镇、七乡、七里、四村。宋咸淳间(1265-1274),县辖6乡。

元初有10乡,后并为6乡。明时有6乡,统3镇32都。

清雍正六年(1728),设6乡、4镇和市都、安都、石都、上下都。宣统二年(1910),有1城、2镇、5乡共8个自治区。

民国初沿袭清制,后推行村里制、保甲制,行政区划多次变动。民国34年(1945),全县4个区、55个乡镇;民国35年缩编为44个乡镇;民国36年又调节器整为25个乡镇。

1949年6月,县人民 建7个区、25个乡镇。1950年改为6个区、68个乡镇。

1956年撤销区建制,设22个乡、68个乡镇。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海盐县并入海宁,合建13个人民公社。

1959年,恢复5个镇的建制。1961年5月,调整公社规模,设7个镇、37个公社;12月,海宁、海盐分县,海宁置24个公社、5个镇。

1984年撤社建乡,全县5镇。1984年撤社建乡,全县5镇、23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批乡陆续建为建制镇。 1998年全市15个镇、10个乡。

1999年11月,调整为14个镇、4个乡。2001年10月,优化完善乡镇行政区划,全市调整为13个镇。

2003年11月,行政区划进一步优化调整,全市设8个镇、4个街道。

2海宁市的历史

海宁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00-7000年间,在海宁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战国时,海宁是越、吴、楚武原乡、隽李乡、御儿乡属地。秦时在海盐县、由拳县境内。东汉建安八年(203)陆逊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析海盐、由拳盐官县,属吴郡,隶扬州,为海宁建县之始。

唐武德七年(624)并入钱塘县,贞观四年(630)复置盐官县。元元贞元年(1295)升盐官州,天历二年(1329)改名海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海宁县,属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复升为州。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1948)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解放,建海宁县,属嘉兴专区。1958年10月海盐县并入海宁县,到1961年12月复建海宁县。1986年11月,撤海宁县,设海宁市,属嘉兴市。

历史上海宁县治长期在盐官镇。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移袁花一带乡间及县境以外,抗战胜利后设于硖石镇,后还治盐审镇。1949年6月,县人民 移驻硖石镇 。

据散见于典籍金石部分的记载,唐以前有二市、三镇、七乡、七里、四村。宋咸淳间(1265-1274),县辖6乡。元初有10乡,后并为6乡。明时有6乡,统3镇32都。清雍正六年(1728),设6乡、4镇和市都、安都、石都、上下都。宣统二年(1910),有1城、2镇、5乡共8个自治区。

民国初沿袭清制,后推行村里制、保甲制,行政区划多次变动。民国34年(1945),全县4个区、55个乡镇;民国35年缩编为44个乡镇;民国36年又调节器整为25个乡镇。

1949年6月,县人民 建7个区、25个乡镇。1950年改为6个区、68个乡镇。1956年撤销区建制,设22个乡、68个乡镇。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海盐县并入海宁,合建13个人民公社。1959年,恢复5个镇的建制。1961年5月,调整公社规模,设7个镇、37个公社;12月,海宁、海盐分县,海宁置24个公社、5个镇。1984年撤社建乡,全县5镇。1984年撤社建乡,全县5镇、23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批乡陆续建为建制镇。

1998年全市15个镇、10个乡。1999年11月,调整为14个镇、4个乡。2001年10月,优化完善乡镇行政区划,全市调整为13个镇。2003年11月,行政区划进一步优化调节器整,全市设8个镇、4个街道。

3海宁有哪些历史的名人

1、干宝(约284-351)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后迁居海宁盐官之灵泉乡(今属浙江)。东晋文学家、史学家。

干宝自小博览群书,晋元帝时担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职务,奉命领修国史。后经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升任散骑常侍。除精通史学,干宝还好易学,这为他后来撰写《搜神记》奠定基础。《搜神记》是部志怪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2、许远(709年—757年),字令威,杭州新城(今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上)人,一说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唐代名臣,右相许敬宗玄孙(许敬宗孙子许彦伯的孙子)。

许远为开元末年进士,曾入剑南节度使府为从事,因得罪节度使章仇兼琼,贬为高要尉。安史之乱时,被唐玄宗召为睢阳太守。

3、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浙江海宁路仲人(海宁简志) ,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与李清照齐名。

生于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读书,但一生爱情郁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

4、陈与郊(1544—1611),原姓高,字广野,号禺阳、玉阳仙史,亦署高漫卿、任诞轩,是海宁盐官人。

工乐府,雅好戏曲,著有传奇。又有杂剧5种。能谱曲,音调典雅,为评论家所重。所居隅园即清代江南名园安澜园之前身。

5、谈迁(1594~1658 ),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明诸生。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朝典故。他立志编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明天启元年(1621)开始,历时20余年,前后“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完成一部编年体明史,共500万字,取名《国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干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淑真

一、浙江人历史出什么大官

姚启圣(福建总督),陈元龙(内阁大学士),于谦(兵部尚书),许敬宗(中书令),褚遂良(吏部尚书)。

1、姚启圣 姚启圣(1624~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隶汉军镶红旗。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 的决定性人物之一。

康熙二年(1663),乡试中举,授广东香山知县,因擅开海禁,罢官从商。三藩之乱后,捐资募兵,投入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麾下,署诸暨知县,屡献奇谋,擢为浙江温处佥事。

康熙十五年(1676),劝降耿精忠,迁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任福建总督,负责平台事宜。

康熙十九年(1680),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退兵澎湖,授兵部尚书衔、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康熙二十一年(1682),协助水师提督施琅 。

功高不赏,郁郁而终于福州。姚启圣为政统军执法严明,在 过程中功勋卓著。

著有《忧畏轩奏疏》、《忧畏轩文告》等。2、陈元龙 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清朝大臣。

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直南书房。五十七年,擢工部尚书。

六十年,调礼部。乙丑科会试开始施行殿试十本进呈之制。

此前,进士无十本进呈之例,这一科会试总裁官是刑部尚书张士甄,开始以前十本恭呈皇帝钦定。康熙帝拔陆肯堂进士第一人,进士第二人就是陈元龙。

雍正三年,陈元龙任广西巡抚。雍正五年,陈元龙又任礼部尚书。

雍正七年,因年近八旬,精力尚健,定为“优眷老臣”,授为额外大学士。后实授陈元龙为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雍正十一年,大学士陈元龙上疏请求退休。雍正帝下令加太子太傅衔,以原官退休。

并让他的儿子翰林院编修陈拜直随父归里,侍养晚年。起程时,皇帝赏赐酒、食、果品,六部堂都出来饯送,沿途官弁尽礼迎送。

雍正十二年,御赐《上谕》一卷、《悦心集》、《宝镜堂》各一部。3、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

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

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4、许敬宗 许敬宗(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东晋名士许询后代。

出身高阳许氏,少有文名。隋朝大业年间,考中秀才,授淮阳书佐。

其父被杀后,投奔瓦岗军,成为李密记室。李密兵败后,投奔唐朝,补涟州别驾。

秦王李世民听闻其名,召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八年(634年),任著作郎、兼修国史,迁中书舍人。

贞观十年(636年),坐国丧失礼,贬为洪州司马,历任给事中、检校黄门侍郎、检校太子右庶子、检校礼部尚书等职,参与《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的撰写工作,受封高阳县开国男。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丽时,岑文本死于行所。

权授检校中书侍郎,起草诏书得体,深得唐太宗欣赏。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衔称。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支持“废王立武”,官运亨通,代于志宁为礼部尚书,兼任太子宾客。显庆元年(656年),拜侍中、监修国史,封高阳郡公,代李义府为中书令。

龙朔二年(662年),拜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衔。三年,拜太子少师、同平章事,位极人臣。

咸亨元年(670年),以特进的身份致仕。咸亨三年(672年),去世,时年八十一,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缪。

著有文集八十卷,今编诗二十七首。5、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追随薛举,为通事舍人。

归顺唐朝后,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

后出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年)召。

二、历史朝代浙江省有多少大官

官名。顺治十五年置,驻温州。康熙十二年(1673年),裁省浙江总督,以福建总督管浙江事。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皇帝为浙江巡抚李卫特设,旋废。

闽浙总督(闽东语罗马拼音: ming z'ei zung du'ow),正式官衔为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福建、浙江的军民政务。光绪十一年(1885),清朝正式设立台湾省,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归闽浙总督管辖,自此闽浙总督统管福建、浙江、台湾三省军民政务。

三、浙江除了南宋官窑,还有什么历史名窑

浙江最有名的窑很多,古代最大的,最古老的是越窑,在上虞、余姚那里,是中国烧窑的始祖了!然后现在是龙泉的青瓷,也很有名,现在还有在烧做的。 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两个在浙江,一个就是南宋官窑,你上面说的,还有就是哥窑了,也就是龙泉的名窑。哥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

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的产品。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四、浙江临海宋朝大官名人都有谁

谢深甫(1139~1204年),南宋大臣。字子肃,临海人,理宗皇后谢道清为其孙女。乾道二年进士,历官知青田县、大理丞、提举常平、参知政事、右丞相,封鲁国公。

谢道清(1210—1283年),南宋女政治家。临海城东人。宰相谢深甫孙女,17岁入宫为通义郡夫人,1227年(理宗赵昀,宝庆三年)册封为皇后。度宗赵禥即位,尊为皇太后,1275年(德祐元年)恭帝赵显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时恭宗5岁,应众大臣屡请,随恭宗垂帘听政。

钱象祖(1145—1211年),字伯同,号止安,临海人。南宋大臣。吴越王钱俶之后,参知政事钱端礼之孙。以祖端礼恩泽补官,历太府寺主簿丞、刑部郎官、知处严抚诸州、江东运判侍右郎官、枢密院检详、左司郎中权工部侍郎、知临安府、吏部侍郎、工部尚书改兵部华文阁学士、知建康府、再除兵部尚书。

五、历史上姓陈大官

历史名人:陈嘉庚 陈汤,西汉名将。

陈毅,开国元勋。 陈道明,陈坤,著名演员。

陈寅恪,陈桓,历史大家。 陈赓,大将 陈胜,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 陈平,刘邦的人 陈阿娇,汉武帝的最早的皇后 陈胜 (前?~前208) 字涉,秦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人。

秦二世时,与吴广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归向。旋自立为楚王,势力颇大,后为其部下庄贾所杀。

陈平 (生卒年不详) 汉初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东南)人。幼嗜读书,容貌俊美,足智多谋,事高祖屡出奇策。

惠帝时,官至左丞相。卒谥献。

陈寿 (233~297) 字承祚,晋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县)人。少举孝廉,除著作郎。

撰《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古良史之风。 陈霸先 陈圆圆 本姑苏名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

幼从养姥陈氏姓,有殊色,后为吴三桂妾。李自成破京师,掳圆圆,三桂遂引清军入关,攻破李自成,圆圆复归三桂。

后三桂为滇王,圆圆随往,以女道士卒于云南。 陈诚(1897~1965) 字辞修,浙江青田人。

保定军校毕业,曾参加东征、北伐、剿匪、抗战诸役,历任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主席、远征军司令长官、国防部参谋总长、东北行辕主任、台湾省主席、东南行政长官、行政院院长等职,1954年后当选第二、三任副总统、中国 副总裁。 陈果夫 (1892~1951) 原名祖焘,以字行,浙江吴兴人。

早岁入同盟会,参与武汉光复、讨袁、护法、北伐诸役。历任江苏省主席、监察院副院长、中国 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央评议委员。

生平著述,汇辑为陈果夫先生全集。 地望分布 河南颖川郡,河北汝南郡,江苏下邳郡,江苏广陵郡,江苏东海郡,河南河南郡。

六、浙江省萧山的历史伟人有哪些

一、卧薪尝胆

勾践(前497—前465),又称菼执,是春秋后期越国的国君。父名允常,他的祖先,相传是禹的后裔,帝少康的庶子,被封于会稽。

二、萧山文化之先河——许询

许询,字玄度,号征君,东晋高阳(今属河北)人,后居萧山,为萧山许姓人的始祖。询父名许归,字仲仁,从晋元帝司马睿过长江,任会稽内史。有四子,许询排行第二。

三、萧然梦笔传文化

江淹 (444—505)字文通,南朝文学家,萧山江寺和梦笔桥的建造者。祖籍济阳兰考,(今河南兰考)祖父南朝宋时任县令。父江康之南沙县令。江淹自幼聪颖,6岁能诗,少志以汉时司马相如为榜样,勤学上进。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以养母,孝闻乡里,且留情文章。

四、大诗人和大书法家贺知章

距今1260多年前,在浙江杭州萧山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名贯古今,声扬海外,他就是贺知章。

五、贤良方正萧山第一个外交官

华氏先祖本姓子,(宋)戴公子食采于华,遂以华为姓。世代为宋卿。后迁居江苏无锡为盛族。再迁进越会稽郡。至宋代朝奉大夫华镇(宋代著名诗人),字元仁者,于宋元丰二年(1079)进士,及第后,独爱萧山风俗淳厚,山水秀丽,举家迁居萧山渔浦,(今义桥镇民丰村渔浦街)为萧山华氏始祖,繁衍发族。萧山华氏世传:

第一世华镇、字元仁,官朝奉大夫。(宋代著名诗人)

第二世华初平,官枢密府君。

第三世华贞、华谅,官中书舍人。

第四世华洪卿、华和卿。

第五世华克勤,官山西布政使。

华克勤(1321-1397),字无逸,是萧山华氏的第五世祖,他品行端方,聪明好学,年轻时隐居延庆寺(位于闻堰镇凌家坞)苦读,后举贤良方正,方入仕为官。

六、大经学家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号小毛生,又名毛甡,萧山城区西河沿人,故称之西河先生,俗称毛西河。他还用过很多名号,如齐于,秋晴等等……毛万龄是他的兄长。

七、历史何家上的大官

何 武: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人,为人仁厚,奖称人之善,历任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封汜乡侯,哀帝时与丞相孔光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

其逾限者归官,以缓和矛盾。遭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后王莽谋诛异己者,君国豪杰坐死者数百人,武自知难免,乃自杀。

何 敞:字文高,东汉扶风平陵人,水利学家,为人性直,出为济南太傅,以宽和为政。有冤狱,以春秋大义断之,百姓化其恩礼。

和帝时任侍御史尚书,曾数次上书斥责外戚窦宪等贪暴专横,力言为政以节省浮费,赈恤穷孤之要。后任汝南太守***民修治鱼同 阳旧渠,民得其利,耕田增加三万余顷。

何 进:东汉大将军,南阳宛人,何皇后的异母兄,时黄巾起义拜进为大将军,率军卫镇京师,以功封慎侯及灵帝崩,皇子辩即位,以主幼宫廷内外不安,进谋诛宦官不密,反为所害。何 熙:字孟孙,东汉,陈郡阳夏人,少有大志。

不拘小节,体貌魁梧,善为容仪,官御史中丞,晋大司农,永初间南翠于与乌丸俱反,以熙车骑将军征之,暴疾,殁于征战军中,熙以忠孝传家,有政能光大家声,曾孙何变夔,字叔龙,仕魏位至文帝太傅,夔子何曾仕晋位至太尉,夔子何曾仕晋,位于太尉,夔孙何劭亦仕晋,位至尚书左仆射,世代卿相。何 晏:三国时玄学家,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

字平叔(190-249),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汉代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为司空时纳其母,并收养晏。

晏少时聪慧过人,曹操宠若诸公子。何晏娶金乡公主为妻,赐爵为列侯。

官拜散骑侍郎、侍中、吏部尚书,后为司马懿所杀。何晏主张儒道合同,引老以释儒。

他在《道论》中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无”是他对《老子》和《论语》中“道”的理解。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有”,而“道”则是“无所有”,是“不可体”的,所以无语、无名、无形、无声是“道之全”。何晏与王弼齐名,是魏晋玄学贵无派创始人。

今存《论语集解》、《景福殿赋》、《道论》等。何 休:字邵公(129-182),为董仲舒四传弟子,东汉杰出经学家。

历17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何休的成就,是在六经的精辟研究上,他对于六经的造诣,当时的学者无人能及。

他的著作,有《春秋公羊解诂》、《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据说,他晚年辞官不做,在北新城兴盖大批讲舍,聚生徒数百人,朝夕勤讲,使得一时教化大行。

一二千年前,像这样大规模的聚徒教学的人,恐怕屈指可数。何 攀:字惠兴,晋蜀郡郫人,武帝时为廷尉平,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

及尝断疑狱,申明曲直始叹服,寻以功封西城侯,食邑万户,赐绢万匹,攀让所封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族,后除兖州刺史,固辞不就,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为梁益二州中正。

引致遗滞,虽官居显职,家甚贫,无妄媵伎乐。惟以周济贫乏为事。

何 琦:字万伦,东晋庐江人,晋代三国论作者,其本是一个好古博学之士。可是为恐对母亲供养不适,就勉强当了一名县令。

后来母亲去逝,他说:“所以仕者,实博利禄以供亲耳。今亲已卒,复何求焉。”

于是罢官归野,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成为一代高士,同时他的孝行也传诵千古。何 充:字次道,东晋,庐江人,世代公卿,曾祖何祯,光禄大夫,祖何恽豫州刺史,父何睿安丰太守,成帝曰:“充风韵儒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

官至吏部尚书、尚书令、左将军、出将入相,以社稷为己任。晚年性好释典,崇修佛寺。

其弟准,位居宰辅,高尚寡欲,不以世出公卿门第,而视富贵如浮云。准子淡。

官至南康太守,孙元度。西阳太守,次孙叔度太常卿尚书。

何 逊:字仲言,南朝梁,东海郯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

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

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

其诗善于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

何 远:字义方,梁,东海郯人,武帝时历官东阳太守,疾强富,怜贫弱,豪右畏惮,公清第一。凡所典郡,百姓立为生祠,终征西谘议参军司马。

何 番:唐代和州人。事父母至孝,志洁行方,唐德宗朝居大学,每岁一归省视父母不许,间二岁归又不许。

居五岁嗣以亲且老矣不能自安,乃备揖诸生而去,为诸生坚留而止。初朱污反,诸生将从乱,蕃动以大义,故六馆之士,无受污者。

蕃居太学二十年,有死丧无以归者,必助之。何尚之:字彦德,南朝宋庐江人。

父何叔度,官历吴郡太守、尚书,恭谨谦洁。尚之官历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中书令。

位极显贵而恭敬谨约,车服率素,妻亡不娶,又无姬妄,与少时若两人,弟悠之义兴太守,二弟愉之新安太守,三弟翌之都官尚书,子何偃字仲弘,宦历丹阳丞、中书郎、吏部尚书。龚先人余荫,世以为荣,平生喜谈玄理,注有庄子逍遥篇传世。

孙何戢字慧景,拜驸马都尉,历官司徒左长史,高帝时迁吏部尚书。何无忌:晋代东海郯人,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为广武将军。

桓玄篡位,与刘裕等起义兵,与玄战。玄败走,以兴复功封安城郡开国公,后。

陆逊(183~245),三国东吴名将,吴郡华亭(今浙江)人,曾任海昌(今海宁一带)屯田都尉。

干宝(~336),东晋学者。

顾欢(420~483),南朝宋、齐时学者。

顾越(493~569),南朝梁学者。

戚衮(519~581),南朝梁学者。

褚无量(645~719),唐学者。

许远(709~757),唐忠勇名将。

顾况(708~801),唐诗人。

朱淑真,宋著名女词人。

杨由义,南宋初官至太府卿,朱熹曾是他学生。

张九成(1092~1159),南宋状元。

荣肇(1226~1307),宋元热心教育事业者。

胡奎,元末明初诗人。

贝琼(1314~1378),明诗人。

朱妙端(1423~1506),明女诗人。

祝萃(1452~1518),明学者,善治水。

苏平、苏正,兄弟均为明诗人。

周应祯(~1554),明抗倭将领。

许相卿(1479~1557),明学者。

陈与郊(1544~1611),明戏曲家。

查秉彝,官顺天尹,曾上疏历数严嵩、严世藩父子罪行。

祝以豳(1551~1632),明爱国将领,曾击退荷兰侵略者对粤边骚扰。

陈司成,明末名医。

周宗彝(1600~1645),明末抗清文士。

谈迁(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学家。

祝渊(1614~1645),明末文士,重气节,反对魏忠贤,清兵攻陷杭州时自缢。

陈之遴(1605~1666),明末有文名,曾为南明官员,后仕清任礼部尚书,终被流放。

朱朝瑛(1605~1670),明末清初学者。

朱一是(1610~1671),明末文士,入清不仕。

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

范骧(1608~1675),清初书法家。

张次仲(1589~1676),明末清初学者。

查继佐(1601~1676),明末清初史学家。

陈确(1604~1677),明末清初哲学家。

陈瓛,明末清初书法家。

李因(1610~1685),明末清初女诗人、画家。

陆嘉淑(1620~1689),工诗文,善书画,多藏书,终身不仕清。

许三礼(1625~1691),河南安阳人,清初海宁知县,编修《海宁县志》,重教育,有官声。

沈珩(1619~1695),清康熙三年会试第一。

杨雍建(1631~1704),清初官员,以敢谏著称。

查升(1650~1707),清书法家。

陈奕禧(1648~1709),清书法家。

陈诜(1642~1722),清康熙时名臣。

许汝霖,清康熙时名臣。

马思赞(1669~1722),清藏书家。

陈訏(1650~1722),清教学家。

查慎行(1650~1727),清著名诗人。

查嗣庭(1664~1727),清康熙时官至内阁学士,雍正四年陷身文字狱,病死仍被枭首,兄慎行嗣瑮等亲族多人受株连。

查嗣瑮(1652~1733),清诗人。

陈元龙(1652~1736),清雍正时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朱自恒,清画家。

陈邦彦(1678~1752),清书法家。

陈世倌(1680~1758),清乾隆时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沈翼机,清学者,参加纂修《浙江通志》。

俞兆岳,清时有功于海塘建筑,是用铁榫加固塘身的发明者。

范西屏(1709~1769后),清围棋国手。

施定庵(1710~1770),清围棋国手。

周广业(1730~1798),清学者。

吴骞(1733~1813),清藏书家。

周春(1729~1815),清学者。

陈鳣(1753~1817),清学者。

许光治(1811~1855),清书法家,工篆隶,花鸟画家。

许光清,清书法家,学者。

周乐清(1785~1855),为官注意平反冤狱,有政声,戏曲创作家。

达受(1791~1858),清名僧。

蒋光煦(1813~1860),清藏书家。

许梿(1787~1862),为官善决疑狱,博通文学、医学。

钱泰吉(1791~1863),清方志学家,嘉兴人,居海宁多年,主讲学,多藏书,纂《海昌备志》52卷。

王士雄(1808~1868),清医学家。

许楣(1797~1870),清学者。

陈子仙(1821~1870),清围棋国手。

唐仁寿(1829~1876),清藏书家。

管庭芬(1797~1880),清画家,并工诗文,精鉴赏,校勘。

李善兰(1811~1882),清教学家,我国近代科学先驱者,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 位教授。

蒋光焴(1825~1892),清藏书家。

吴嗣广,清学者,参与纂修《浙江通志》。

许仁沐(1842~1899),热心教育事业,纂修《常山县志》。

李圭,江苏江宁人,清光绪十九年任海宁知州,有功于治水。

朱昌燕,晚清当地学者。

朱宗莱(1881~1919),精文字校勘。

杭辛斋(1869~1924),著名新闻工作者。

汪润秋(1905~1926),救火身亡。

王国维(1877~1927),国家大师,史学家,著名学者。

钱崇润(1886~1927),医学家。

朱定瑨(1854~1929),热心教育事业,晚年热心修志。

单不庵(1878~1930),教授,深研理学。

严远庄(1847~1930),善绘画,致力于灯采艺术。

徐志摩(1897~1931),著名诗人。

周承德(1877~1935),书法家。

吴小鲁(1877~1936),乡绅。

陈士柏(1906~1938),湖南桑植县人,1938年日军侵犯海宁,陈为62军营长,屡胜敌军,后牺牲于马桥平陵庙。

袁湘君(1919~1938),抗日女医务工作者,在茶院大桥殉难。

蒋百星(1882~1938),军事学家。

褚学潜(1919~1940),中共党员,烈士,抗战时牺牲。

陆宗舆(1876~1941),“五四”运动群众要求惩办的亲日派三个卖国贼之一。

冯李伦(1922~1941),烈士,新四军营教导员,1941年秋与日军战斗时牺牲。

陈才庸(1913~1942),烈士,中共地下党员,皖南事变后被杀害。

徐骝良(1878~1942),铁道专家。

何孝章(1908~1943),烈士,中共地下党员,皖南事变后被杀害。

褚台夫(1919~1944),国民党抗战英雄,空军烈士。

顾贻榖(1885~1944),金融家。

吴其昌(1904~1944),文史学家。

徐申如(1872~1944),实业家。

单士厘(1858~1945),早期旅外妇女,回国后著书介绍西方文化。

周富亭(1864~1945),能工巧匠,尤善制刀。

徐明(1920~1946),烈士,中共地下党员,新四军北撤后任茅山留守处政委。

杭穉英(1900~1947),商业美术家。

太虚(1890~1947),名僧。

朱起凤(1874~1948),文字学家,独立纂成《辞通》。

海宁当代名人大全

查人伟(1887~1949),辛亥革命志士,抗战后浙江民盟负责人之一。

吴育英(1920~1949),烈士。

陈巳生(1892~1953),实业家。

许行彬(1874~1953),早期新闻工作者。

史东山(1902~1955),知名**艺术家。

李尊庸(1901~1959),摄影家。

张惠衣(1898~1960),教授。

徐永祚(1893~1961),著名会计师。

沙可夫(1903~1961),艺术教育家,中共早期党员。

周承菼(1883~),民国将领,后去台湾。

张宗祥(1882~1965),知名学者。

钱崇澍(1883~1965),植物学家。

徐凌云(1885~1965),昆剧研究家。

张竟仁,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

冯朱棣(1896~1966),兵器专家。

胡伦清(1896~1966),教授。

张关友(1936~1966),烈士。

查猛济(1936~1966),教授。

王敬五(1880~1968),爱国教师。

严谔声(1898~1969),爱国新闻工作者。

王仲闻(1902~1969),王国维次子,精研词学。

李应吉(1914~1969),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

王和伯(1891~1970),省级名中医。

陈乃乾(1896~1971),版本目录学家。

周家祺(1901~1973),著名足球运动员,体育界专家。

葛衢康(1911~1973),体育界专家。

朱宇苍(1888~1976),教育事业家。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

费哲民(1893~1978),教授。

刘质平(1894~1978),音乐艺术家。

郑晓沧(1892~1979),教育家。

宋云彬(1897~1979),作家、史学家,知名新闻工作者。

赵万里(1905~1980),教授,版本学家。

沈鼎三(1910~1980),化学家,染料专家。

王国华(1887~1980),王国维弟,教授,长期从事英语教学。

周方光(1918~1981),海军教育训练工作者。

周济(1914~1981),金融、外汇工作专家。

王恒守(1902~1981),物理学家。

杭毅(1894~1981),国民党将领。

查良钏(1897~1982),教授。

顾达一(1906~1982),民国官员,有功于抢修海塘。

钱境塘(1907~1983),金石书石收藏鉴赏家。

许志行(1902~1983),作家。

虞尔昌(1904~1984),台湾大学教授。

魏柏荣(1909~1984),皮影戏艺人。

吴梅(1914~1985),女,革命新闻工作者。

杭观华(1929~1985),工艺美术女专家。

沈红茶(1902~1985),画家。

高平均(1909~1985),教授,地质学家。

陈洪田(1917~1985),农民育种家。

吴世昌(1908~1986),学者,以研究红学著称,长文史,善诗词。

米谷(1918~1986),漫画家。

夏之栩(1906~1987),女,革命工作者,轻工业部副部长。

甘露(1920~1987),女,革命工作者,长期从事外事工作,热心蚕桑事业。

贾祖璋(1901~1988),科普作家。

李蓝炎(1915~1988),长期从事部队卫生工作,后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居天籁(1906~1989),中共海宁第一个党组织—硖石支部书记。

金祥恒(1918~1989),台湾大学教授。

蒋复璁(1898~1990),在台湾,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许姬传(1900~1990),京剧剧作家、评论家。

陈尚志(1922~1990),妇科名中医。

欢迎大家了解补充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892年入州学,读前四史及骈散文。1898年到上海学习日、英、德等国文字,先攻科学,后习哲学,兼习心理学、社会学等。30岁后研究文学,后又治中国古代史,在甲骨、钟鼎方面成绩尤优,奠定了其国学大师之地位。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胡适介绍其来任教,先后指导学生研究“经学”、“小学”、“上古史”、“中国史学”、“金石学”、“中国文学”,另有普通演讲《仪礼》、《说文练习》等,在清华研究院期间撰有《蒙古史》、《克鼎铭文考释》、《鞑靼考》等近四十篇著述,还由清华研究院印行《蒙古史料校注四种》、《人间词话》等著作。出版有《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凡四集,四十三种)、《王静安先生遗书》(凡四十三种,一百零四卷)、《王国维先生全集》(二十五册)。

刘质平

刘质平(1894—1978),音乐教育家。海宁人。小学毕业后,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师承艺术家李叔同,学习美术及音乐;同时从美籍鲍乃德教授学钢琴。毕业后得李叔同资助去日本东京音乐学校习音乐并研究艺术教育。1918年回国,而李叔同于是年出家。他就继承李志,为我国艺术界垦荒播种,数十年如一日。

回国后,他担任上海城东女学艺术专修科主任3年。1919年夏,与吴梦非、丰子恺创办上海艺术专科师范(至1924年止),为我国首创的训练音乐、美术、劳作师资的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

1920年前后,兼任南通张季直创办的伶工学社音乐课程时,研究国乐,整理昆曲、京剧及民乐乐曲。1921年秋至1931年夏,囊助刘海粟创办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授及艺术教育系主任11年。1923年夏,应湖南省暑期学校之请,为全省中小学音乐教师讲学四周。1931年秋至1937年夏,与徐朗西、汪亚尘等办理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及附设艺术师范,任艺术教育系主任、教授。1918年至1937年间,同时任教于上海、南通、宁波,除办理几个艺术专科学校外,兼任国立暨南大学师范科、爱国女学师范科、南通女子师范、江苏第二师范、浙江第四师范(后改为宁波中学)、中国体操学堂、中国女子体育学校、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两江女子体育师范、爱国女学体育科和新华艺专女子体育音乐系的音乐教师。

1937年夏,为上海市教育局在新华艺专代办全市中小学艺术教师暑期训练班,并任音乐课程六周。1937年上半年,他受命筹办浙江音乐馆,已招过新生,因抗日战争爆发,音乐馆中途夭折。1937年秋至1946年冬,退居浙东,历任金华师范、金华中学、碧湖浙江省临时联合师范音乐教师九年。1947年春,至福建音乐专科学校任教授兼教务主任一年半,专任教授二年。

我国各级学校课程标准,创始于中华教育改进社,由社员、老教育家黄炎培、经亨颐提议委托江苏省教育会负责主持。关于小学、初中、高中、简师、普师、专科等六种音乐课程标准纲要,是刘质平起草拟订的。

解放后,刘质平曾任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教授兼音乐组主任、山东省音协副主席。

刘质平的著作有:《弹琴教本》(1923年泰东书局)、《开明音乐教程》一、二册(1934年开明书店),与潘伯英、徐希一合编。《开明唱歌教材》一至四册(1935年开明书店)。在福建音专及山东师院任教期间有《歌曲作法》一、二卷,《小学歌曲教材集》上、下册,《中学歌曲教材集》一至三册,《实用和声教材》上、下册,《对位法》、《键盘伴奏基本练习》上、下册。1919年与吴梦非、丰子恺等发起组织中华美育会,出版《美育》杂志(为早期颇有影响的刊物),任音乐编辑,作有《予对吾国现有唱歌书之意见》、《歌曲研究会之成绩》、《我国音乐教授的缺点》、《卿云南风歌谱》等文章。

刘质平毕生从事音乐教育,造就人才甚众。以早年任教于上海艺术专科师范、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为例,学有所成的学生有缪天瑞、王云阶、邱望湘、钱仁康、钱君陶、谭抒真、江定仙、喻宜喧、唐学咏、俞绂棠等。

徐志摩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蒋复璁

蒋复璁(1898—1990),字美如,号慰堂,海宁硖石人。江南著名藏书家蒋光煦曾孙。192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时梁启超自欧洲购回大批图书,与其叔蒋百里创办松坡图书馆,复璁出任编辑。1924—1926年,在清华学校兼课。1926年北京图书馆建成,任该馆编纂,负责中文图书编目。期间刻苦钻研,主张对传统分类进行改革。

1930年,经浙江省政府选派,赴德留学,在柏林大学研习哲学,并攻读于图书馆学院,同时在普鲁士邦立图书馆任客座馆员。1932年学成归国。次年,派为中央图书馆筹备处主任,多方奔走,影印《四库全书》珍本,以筹措经费,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交换关系,馆藏外文书刊得以大量增加。1937年抗战爆发,随蒋百里出使意、德。次年初回国,即投入护送善本图书西迁工作。1940年,中央图书馆正式成立,任首任馆长。1941年初,冒险潜往孤岛上海,抢救沦陷区的珍贵古籍,多方收购,达数万册。1945年抗战胜利,奉命担任教育部京沪区特派员,主持江南地区文教单位接收事宜。曾从戴笠手中收回举世闻名的珍贵文物毛公鼎,又通过我国驻日军事代表团收回日军从香港劫走的珍贵古籍。此时,南京中央图书馆藏书已达100万册,国民政府授予胜利勋章,以为表彰。

1948年起,大陆善本图书被分批运往台湾,复璁奉命参与其事。1950年,寓居香港教书。1951年去台湾大学讲授国文。是年皈依天主教。1954年任台湾“中央图书馆”馆长。1965年任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曾精印经过复制的历代法书名画,并主持影印出版《四库全书》。在此期间,兼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等校教授,并多次到美、日、韩国、前联邦德国、比利时等国和地区考察访问。曾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先后得到过韩国成均馆大学和美国圣约翰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以及罗马教廷“圣额我略高级爵士”称号。1983年退休时,台湾当局授予二级景星勋章。在此前后,又获得台湾“教育部”金质奖章及“行政院”文化奖章。退休后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学识渊博,尤精图书、博物。著有《珍帚斋文集》130余万字,主编有《徐志摩全集》和《蒋百里先生全集》。

许姬传

许姬传(1900—1990),号思潜,海宁长安人。幼受家庭熏陶,8岁随外祖父徐致靖读书。徐是戊戌变法重要人物,思想开明,讲授经史诗文以外,还教他弈棋、吹笛、唱昆曲、读小说。1919年到天津,在直隶省银行当文书。对京剧发生浓厚兴趣,经常向京胡圣手陈彦衡学习谭(鑫培)派声腔,并结交京剧界人士王瑶卿、杨宝忠、言菊朋等。

1929年南迁上海,在江苏省财政厅当挂名差使,对戏曲钻研益深。经常发表评论文章,前后有100多篇,颇有影响。1931年,梅兰芳移家上海,姬传开始与之往来。先后合编《抗金兵》、《生死恨》等剧本,在上海、南京公演。时值抗战前夕,深受观众欢迎。抗战胜利后,梅兰芳重登舞台,姬传正式参加梅兰芳剧团,任秘书及编剧。建国后,梅兰芳兼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姬传兼任该院秘书。自1931年至1961年,梅兰芳兼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姬传兼任该院秘书。

自1931年至1961年梅兰芳逝世,30年间,姬传一直跟随他到全国各地演出,并出访日本,对梅兰芳的艺术活动出力颇多。编有《梅兰芳文集》,并与人合作撰写了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忆艺术大师梅兰芳》、《梅兰芳舞台艺术》、《中国四大名旦》等,对梅兰芳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还著有《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燕赏斋谈艺录》等,其中颇多艺坛珍贵史料。此外,精于文物鉴赏,熟悉书画古物。又工书法,得“二王”神韵,潇洒自如,行家评价很高。

贾祖璋

贾祖璋(1901—1988),海宁黄湾人。1920年,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长安、袁花任教。1924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标本模型检定员。1930年,转任编译所博物生理部编辑。结合本职工作,刻苦攻读生物学,并自修英文、日文。

1928年起,陆续出版了《鸟类研究》、《动物珍话》、《鸟与文学》等科学普及书籍,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深受读者欢迎。1932年,进开明书店任编辑。1936年,任《中学生》编辑。此时,经常撰写科学小品,后结集为《生物素描》出版。又编出《中国植物图鉴》60万字,收插图2400余幅,为植物学研究所必备。还编了《初中动物教本》、《初中植物教本》。1937年抗战爆发后,先后任教于桂林、温州。抗战胜利后,回上海任开明书店编辑,编写出《开明新编高级生物学》等书。1950年随开明书店迁北京,主编《进步青年》。不久调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1958年起任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1970年退休,移居福州。1976年,任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顾问,并当选为福建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1979年,当选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一生著译科学知识读物30多部。所写科学小品熔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炉,脍炙人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1980年获全国科普创作优秀作品奖。该文与《南州六月荔枝丹》、《蝉》都被选入中等学校语文课本。

贾祖璋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和福建省支部主任委员。曾任福建省政协第四、五届常务委员。

吴其昌

吴其昌(1904—1944),字子馨,号正厂,海宁硖石人。幼失父母,生活艰困,眇一目,刻苦好学。8岁即能日记数百字。16岁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受业于唐文治。好治宋理学。以才思敏捷,与王蘧常、唐兰合称“国专三杰”。例假日常怀烧饼坐图书馆中,攻读终日。1923年毕业后至广西容县中学任教,并扶助弟妹求学。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从王国维治甲骨文、金文及古史,从梁启超治文化学术史及宋史。钻研不辍,时有著作发表,深得王、梁两先生器重。1928年任南开大学讲师,后任清华大学讲师,1932年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抗战军兴,随校迁至四川乐山,旋兼历史系主任,直至逝世。

吴其昌一生爱国。在无锡国专时,慨国事日非,曾上书政府,洋洋数千言。唐文治大为激赏,改杜牧诗赞之曰:“吴生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1926年参加三一八反帝大游行,扛着大旗走在队伍前面。惨案发生时,枪弹从他耳旁飞过,当即扑倒在地,方免于难。九一八事变后,与夫人诸湘、弟世昌乘车南下,谒中山陵痛哭,通电绝食,要求抗日,朝野震动,传为爱国壮举。抗战开始,其昌患肺病、咯血,仍以国难当头为念,坚持讲课、写作。临终前一月,应约着手写《梁启超传》,仅完成上卷而卒,年仅40岁。

吴其昌是著名的文史学家。1936年,日本汉学家桥川时雄在所编《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中曾为他立传。生平著述颇丰,治学范围广博,除前所述外,于训诂、音韵、校勘、农田制度等亦有研究。主要著作有《朱子著述考》、《殷墟书契解诂》、《宋元明清学术史》、《金文世族谱》、《三统历简谱》、《北宋以前中国田制史》以及时论、杂文集《子馨文存》等。

政局军事:

周(1898-1976年),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周祖父周骏龙(号攀龙)与其二哥周骏昂(号亥同)于清咸丰年间,从浙江绍兴移居江苏淮安做官。1898年3月5日周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12个春秋。

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局家、军事家、外交家,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之一。

蒋介石(1887-1975)名中正,浙江奉化人,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

金仲华(1907年-1968),笔名孟如、仰山等,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社会活动家。

蒋经国(1910―1988)浙江省奉化人。蒋介石长子。政局革新家。

蒋方震(1882-1938)字方震,浙江海宁人。陆军专家。

陈布雷(1890-1948),机要文人。浙江慈溪人。

陈诚(1898-1965),字辞修,乳名德馨,别号石叟,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19472),军事统帅。浙江省青田县高市乡外村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农家。

戴笠(1896-1946)小名春风,字雨农。浙江江山人。情报专家。

汤恩伯(1898–1959年),原名汤克勤,浙江武义人。军政名家。中国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

蒋鼎文(1895-1974),字铭三,浙江诸暨里浦盘山人。军政名家。

胡宗南(1896-1962)军政名家。浙江镇海(宁波)人。

吴晗(1909-1969)字辰伯,著名历史学家。浙江省义乌人。科学家:

严济慈(1901123-1996112)字慕光(1900-1996),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人之一。

苏步青(1902-2003)著名数学家,我国近代数学的奠基者之一。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等。2003年3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黄昆(1919-20050706)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浙江嘉兴人。

钱三强(19131016-1992628)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绍兴,原籍湖州,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1955年当选科学院院士。

钱学森(190912-)世界著名火箭专家,中国工程控制论专家,系统工程专家,系统科学思想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浙江杭州人。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第周(1902528-1979730)我国著名的胚胎学和发育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人,出生于东关镇一粮商之家。现代著名爱国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路甬祥(1946-)生于1942年4月,浙江省宁波人。液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至今。

茅盾

>

金庸

>

王国维

>

徐志摩

>

巴金

>

丰子恺

>

张乐平

>

沈南鹏

>

张学友

>

“歌神”张学友的外婆住在王店镇的南弄口,老的人民医院河对面。早几年张学友在上海开演唱会时,他舅舅他们都过去的。2012年歌神来嘉兴开演唱会,那次演唱会本来到慈溪的,是他建议到嘉兴。

限于篇幅,就不一一细数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发言。

1

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

1877年12月3日,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一户书香门第,随着一声不算响亮的啼哭声,一名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享誉中外、星耀中国文学史的国学大师——王!国!维!

据传,王国维出生时,突降大雨,站在屋外等候儿子出生的王乃誉,仰观天象,心中喜忧参半。喜则:天气骤变,预示着出生之人必不平凡;忧则:不甚嘹亮的哭声,说明婴孩身体羸弱。

王国维字静安,出生之地盐官,是钱塘江著名的观潮胜地,而海宁市自古名人辈出,最著名的要数著有《搜神记》的魔幻小说鼻祖,东晋文学家干宝。

如果你对干宝不熟,这里再举一个晚王国维二十年出生的文学大咖——徐志摩,他也是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出生寒门,三岁丧母,父亲王乃誉是位承传书香的儒雅君子,做过县衙里的师爷,对书画、金石颇有研究。

王乃誉对长子王国维寄托了很高的期望,六岁送他进私塾,不惑之年辞职在家,亲自教儿子题诗对作。有趣的是,放在今天,王乃誉绝对称得上育儿教主,他把儿子成长足迹通通写到了日记里。

例如,他在1891年的日记中,提到督责儿子练字时的情形:

“初为静安指示作字之法。游衍随意,尚不足遣。盖久闲欲骤坐定甚难,可知懒惰害人,而人不自觉,犹马之脱辔,鹰之脱鞲,一纵不可复收。少年宜自惩戒也。”

父亲的谆谆教诲,使王国维唯惜时光,苦读不辍,十六岁考中秀才,跻身海宁四才子之首。这时的王国维常与同伴谈古论史,校勘疑误,已初具学者风范。

他在词中咏道:“跌宕歌词,纵横向书,不与遣年华。”

若你认为王国维只知道啃书本,那就大错特错了。

王国维可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除了与书册为伴,文玩、金石、猜谜、摔跤,课业那叫一个丰富多彩呀!

不过,从照片上看,大师瘦弱的身板,摔跤应该差了点。

鲁迅曾说王国维老实得像个火腿,胡适也曾直言,读王国维的诗,以为是风流倜傥的公子,实则人很丑。

虽然长的难看,但古训有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才华高迈之人,从来不靠脸吃饭。

2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少年就名噪乡里的王国维,还只是个穷秀才,离一举登科,还差十万八千里呢。要想做官,得先考中举人。

辛弃疾在《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里写到“待到明年青云去,笑看人间举子忙。”说的就是考中举人后的惬意。时值青春年少的王国维,虽只有秀才功名,却已有此轻松的心态。

因不屑时文八股,他在秋闱考试中交了白卷。

牛X吧!

貌似老实的王国维,骨子里自有他的桀骜不驯。清王朝的衰落,科举考试的腐败,使王国维向往新学,奈何家贫无钱供他留学。迫于父亲的压力,王国维五年两应乡试,皆名落孙山。

此时的王国维,年过弱冠,奉父命,未立业,先成家。

1898年元宵节刚过,王国维进入上海《时务报馆》,顶替朋友担任书记员兼门房,他的老板就是大名顶顶的汪康年。

先敬罗裳后敬人的上海滩,衣着落拓的王国维,犹如土包子进城,难免不遭人欺负。本是顶替朋友入职,本该同工同酬,可发工资时,别人二十块,他只有十二块。

王国维当然不服!找账房理论,得到的答复是:“你就这么多!”言下之意,你爱干不干!气得王国维差点辞职。幸有父亲劝慰,才有之后结交罗振玉,进入东文学社学习的机会。

有时候忍一忍,就会海阔天空。

尽管被老板克扣工资,但在时务报期间,王国维眼界大开,见到了许多维新派人士,受新思潮影响,使他忧心时局,眼见风雨飘摇的清政府,面对外强割据,毫无招架之力。

他在忧愤中写道:“欲从鸿鹄翔,铩羽不能遽。”这一年,王国维21岁,身居斗室,却有魂驰关山的志向。

可惜,王国维的才气并不受汪康年的待见。这只能说汪康年没有眼光,他没想到自己手下的门房,以后会成为中国响当当的国学大师。

好在,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

一天傍晚,同事都下班嗨皮了,王国维就着半包花生米,二两白酒,在工位高声吟诵《两都赋》,声音苍凉凄美,恰好被来报馆谈业务的教育家罗振玉撞见,攀谈间,罗振玉惊叹这个其貌不扬的门房竟是个饱学之士。

罗振玉赏识王国维的才华,请求汪康年减少他的工作量,让他可以有时间到东文学社学习外语。汪康年表面答应,私下不但没减少王国维的工作量,反倒给他增加了许多译文事务。

王国维整日疲于奔命,终于累倒了。

罗振玉得知后,二话不说,帮他离开了时务报,免费让他在东文学社学习,还委任他为学社的事务老师,每月发三十元的工资,比《时务报》增加了一倍多。

这是王国维人生一次重要转折,从此他的人生和罗振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

一餐灵药便长生,眼见山河几变更

慈禧扑灭戊戌变政,王国维悲伤不已,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了学习英、日文上。在东文学社的两年半,他接触到了西方康德、叔本华的哲学,严译了《天演论》、《势力不灭论》等西方著作,并在罗振玉的资助下留学日本。

一心科学救国的王国维,选择进入东京物理学院。文科生选择理科专业,难免悲剧。四个月后,因为专业不对口,加之脚气病发作,王国维提前归国。

可见选择专业,一定要从兴趣出发。

1901年7月25日,颟顸无能的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按着脖子签订了《辛丑条约》。可叹,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屈辱的百年史。民族蒙耻,国J遭难,垂帘听政的慈禧,只知享乐,无力回天。

王国维在家中休养,等待考取“官派”留学的机会,改赴西洋。罗振玉来电极力劝说,王国维放弃留洋计划,1901年9月追随罗振玉进武昌农校任职。

同年,慈禧假借光绪之名,推行辛丑变法,兴学热席卷全国。王国维感叹道:“今天子下兴学之诏,时与势殆将至矣。”

不得不说,王国维极具历史眼光,四年后科举被废,再过六年,亘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寿终正寝,随后社会变革,民国开启,这是后话。

在这股强劲的兴学热中,王国维淡然处之,潜心哲学,对于张之洞奢言新政,抱慈禧大腿的行为,嗤之以鼻。

“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他在《杂感》七律中反讽张之洞急功图名,要知道张之洞可是罗振玉的大BOSS。数年后,他又痛批张之洞办学改哲学为读经。

可见王国维是个不折不扣的直男。

1903年4月,王国维经罗振玉引荐,到张謇创办的通江师范学校教授伦理学和国文,他自译洋教材,上课不时夹带英文,让听惯了之乎者也的贡举生们目瞪口呆。

哈哈,我们的国学大师就么fashion!

王国维敬仰张謇的才学,但对他“废庙立学”并不认同:

“原此寺之建,未必不由社会之物力。然僧侣之居处之经营之者,且数百年,则其为个人之财产,固已久矣已。乃不顾一切,以强力夺弱者之所有而有之,并使之无所控告,则自僧侣言之,谓之烈于盗贼,诚非过也”

王国维借这篇《寺庙与学校》提出“生命、财产、名誉、自由”神圣不可侵犯。这在当时简直非主流啊,放今天看来,妈呀,太超前了!

4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在通州师范学院的半年间,王国维对叔本华和康德的研究日益精深,写就了他的第一篇哲学论文《哲学辩惑》。1903年8月,又以四言古体写成了《叔本华像赞》和《汗德像赞》,翻译了英国伦理学家西额惟克著的《西洋伦理学史要》,广泛涉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尔文、伏尔泰、卢梭、黑格尔等名家著作。

王国维的闲暇时间几乎都在写作中度过。他在《偶成二首》中写道:“玉女灿然笑,照我读奇书。”

什么?玉女

千万别乱想,这里玉女指的是明月。而他读的奇书,除了外国名著,也包括《红楼梦》。

1904年,王国维发表了令他名震中外的《红楼梦评论》,他以叔本华悲观哲学为立脚点,对比歌德的《浮士德》,指于《红楼梦》是超越《浮士德》的宇宙大著作。原因在于:浮士德之苦是天才之苦,而宝玉之苦则是人人所有之苦痛。

“天末同云黯四垂,失群孤雁逆风飞。”每个人的生活都在重重欲念和重压下寻求解脱。

如果曹雪芹看到这篇评论,一定会为二百年后遇到的知音感动的落泪:“还是王静安懂我啊!”

此时的王国维已辞去通州师范学院的教职,主编罗振玉在上海创刊的《教育世界》。他一个人包揽了编、撰、译,每月写七万多字。除此之外,每天坚持读书三四个小时,然后再挤时间著书立说。

牛叉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雷打不动的自律。

通过《教育世界》的窗口,王国维抨击兴学中的腐败,痛诋“以官奖励学问”。学校应该授之以学,传之以道,而不是轮为做官的唯一“正途”,更不应该“唯学历”去评判一个人。

对于废科举之初,让成年人和年长秀才一律降受小学教育,王国维更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王国维认为,在师资严重缺乏之际,应该在普及小学的同时,兴办大学和专职学校,把年长的才秀召集起来,通过培训扩充师资力量。而不是一股脑把才秀们都撵回小学“回炉”。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回看王国维的这些观点,仍是字字珠玑。

王国维一生颠沛流离,1905年2月,随罗振玉到江苏师范学堂任教。1906年7月,又随罗振玉到了北京,出任学部总务司行走,通俗点说,就是图书局的编译,虽算不上什么官,但也算入了宫门。

可惜一直期盼他做官的父亲,已早几个月先逝。

父亲过逝不久,1907年6月,王国维的妻子莫氐也相继离逝。结婚十年,两人感情笃定,育有三子。在王国维到北京赴任前,莫氐再度怀孕,这一胎是双胞胎女婴,王国维十分高兴。

然而,时隔数月再见,妻子因“产褥热”奄奄一息,诞下的两个女婴也已经夭折。王国维聘请名医,守在妻子床前半月之久,也没能留住莫氏的生命。

“冉冉蘅皋春又暮。千里生还,一诀成终古。自是精魂先魄去,凄凉病榻无多语。往事悠悠容细数。见说来生,只恐来生误。纵使兹盟终不负,那时能记今生否?”

与爱妻相约来世,可谓字字断肠。

数月后,噩耗再次传来,继母亡故。接二连三的打击使王国维一度颓废。膝下三子无人照顾,王国维在岳母主持下,娶了莫氏表甥女潘氏为妻,举家迁往北京。

5

文章有神交有道,端复得之名誉早

如果说《红楼评论》是王国维学术的第一次辉煌,那么在他浩繁的著作中,《人间词话》绝对称得上是第二次辉煌。这本书大部分内容写于1907年秋冬至1908年夏秋,正是他接连痛失三位亲人的时期。在悲痛中,他埋首书帷,独上高楼。

他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古今成大事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关于这本书的成就,无需赘言,现今爱好国学的人,几乎人手一本。或许他早料到这本书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所以在《三十自序》中的写道:

“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

果然,天才的第一特征就是自信!

与《人间词话》同时问世的还有《戏曲考原》,之后,王国维转攻戏曲,亦是硕果累累。

1911年10月10日辛亥GM爆发,王国维和好友罗振玉为躲避战乱,迁居日本京都。次年,王国维仅用三个月就写成了堪称他三大著作之一的《宋元戏曲考》。

通过考据,他大胆揭示,关汉卿的《窦娥冤》与莎士比亚的悲剧相比,毫不逊色。《宋元戏曲考》的问世,把被世人冷落的中国戏曲,请进了文学的殿堂。

在京都生活的四年多,是王国维人生最为平静的时光,没有外事分扰,平均每月就写成一二本著作,什么《简牍检署考》、《明堂庙寝通考》、《流沙坠简》、《宋代金文著录表》、《古礼器略说》等等。

甭管什么学术领域,他要么不学,学就学成专家。

鲁迅曾夸赞王国维的《流沙坠简》:“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要谈国学,王国维先生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这时的王国维名满天下,生活依旧清贫。

家中九口人,主要靠他的稿费、和帮罗振玉整理书目的工资度日。有一次,妻子和他商量柴米之事,王国维仍手不释卷,妻子一气之下,差点把他的书烧了。

1916年2月,王国维归国。

清朝已亡,民国开启。这时上海滩首富是“哈同夫妇”,哈同花园是名流政要的聚会之所。夫妻俩附庸风雅,欺世盗名,在园内开办仓圣大学,哈夫人的男妾更是以“仓颉造字”为由,信口胡诌“仓学”。

为了能请到王国维主编杂志,他们提出把花园内的两幢豪宅留给王国维及其家人居住。王国维一身傲骨,当然不受。他在给罗振玉的信中写道:“盖我辈如能委蛇取容,则辛亥以前早可得意。”

以他的学识,若贪图名利,早赚得盆满钵满。可是王国维还是受聘了。

小伙伴们别急,王国维不是奔钱去的,而是奔着园中收藏的甲骨文拓本去的,这些对王国维来说,都是可供研究的宝贝呀!

王国维婉拒园方提供的别墅,要求一手包办杂志内容,什么鬼话“仓学”坚决不刊发。

就这样,他巧借哈同花园的资源,编撰了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巜续考》,解开了甲骨文三千多年的历史。并在此期间著成了令梁启超、郭沫若等名人都赞叹不已的《观堂集林》。

6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1923年清明之际,王国维突然接到溥仪小朝廷的“上谕”封他为南书房行走,官至五品,相当于现在副厅级干部,具体工作就是侍奉皇上读书。

这件事的幕后推手,是已经和王国维结成儿女亲家的罗振玉,他的三女儿嫁给了王国维的长子,正是这一层关系成了两人日后决裂的导火索。

王国维被罗振玉推进了南书房,可笑的是,溥仪当面下旨让他每日侍奉其读书,可实际王国维很少见到溥仪,根本无事可做,更谈不上师生情谊。

简直浪费学者的学术生命。

1924年1月7日,溥仪心血来潮赐王国维“紫禁城骑马”,简单讲就是可以骑马进出紫禁城。这件事着实让王国维受宠若惊,不难理解,自古受此恩赐者象征拥有某种特权。

但是这时的紫禁城皇上出门都坐小汽车了,皇后、皇妃都在学自行车,骑马又算得上什么呢?!

1925年11月5日冯玉祥逼宫,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王国维也在随从之列,他深感受辱。加之亲家公罗振玉在小朝廷争宠夺利,使王国维无法避免的陷入政Z漩涡。

这些都使他内心极度痛苦。

1925年2月,清华大学一纸聘书给王国维带来了转机。

胡适牵线,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亲自登门,恳请国学泰斗王国维出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在此之前的数年间,日本的京都大学,南昌的东南大学、还有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都曾向王国维抛出橄榄枝,王国维均没有接受。

如今背负溥仪老师的尴尬虚名,王国维对公开授学更是顾虑重重,最后清华大学三顾茅庐,以研究院筹备处主任吴宓手持聘书、登门行三鞠躬之礼,才请得王国维出山。

王国维感动得无以复加,1925年,4月18日举家迁入清华园。之后清华又请到了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坐阵清华研究院,这就是著名的清华四大导师。

正是秉承“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使清华后来者居上,很快成为了学术重镇。

清华给了王国维很优厚的待遇,不但提供住房,每月放发四百元薪水,这在当时绝对称得上金领了。

这一年,王国维48岁,身居幽静的水木清华,没有了生活的压力,他的六子二女,有三子已经学业有成,拥有高薪职业。奔波半生的他,终于可以喘口气专心治学了。

可命运偏偏不从。

安稳的生活只维持了一年,1926年9月26日,王国维最爱的长子因病早逝,年仅27岁。

犹如五雷轰顶,使王国维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人变得呆郁郁的,精神几近崩溃。就在他最需要朋友安慰时,亲家公罗振玉不但没有给王国维安慰,反而因为一点误会,就把女儿带了回家,也就是王国维的长媳。

罗振玉心疼女儿守寡可以理解,可这样做未免太绝情。

可怜王国维一片苦心,他把长子的抚恤金三千元全数寄了过去。罗振玉不但不收,还以富人不受贫,侮辱王国维的人格。随后又寄来了绝交信。

气得王国维怒道:“难道我连媳妇都养不起?!”

相交三十年的挚友就此决裂。

平心而论,王国维虽受过罗振玉恩惠,但两人是相辅相成,互为成全的关系。罗振玉办教育、编书刊,王国维付出了无数心力。

由此可见,再好的朋友也不要结亲家。

7

万古离怀增物色,几生愁绪溺风光

1927年春末夏初,北伐军逼近北京,清华园内气氛凝重,梁启超听闻蒋介S在上海发动“清D”运动,作了“不能不亡命”的准备。天性忧郁的王国维,在痛失爱子的打击下,变得越发沉郁。

时J动荡成了他悲观厌世的催化剂。

1927年6月2日上午8时,王国维一如往常上班打卡,和同事交待完学生考试成绩,又商量了下学期招生事宜。上午九时,他和同事借了五块钱,雇黄包车至颐和园。信步入园,在鱼藻轩前点燃了卷烟,世间纷杂,如乱云飞度在脑海中渐行渐远。

11时,留下一地烟蒂的他,纵身一跃,坠入昆明湖。

一代国学大师,就此陨落。

其实湖水并不深,王国维是以必死之心,把头扎入淤泥中,窒息而亡。他在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正应了杨万里的那句诗,“自古诗人多薄命”,王国维死时只有五十岁,正值壮年。假如他的生命再加十年,在学术上定会有更多伟奇的发明和造就。

王国维的死,震惊了海内外,也震惊了在天津的罗振玉。他怀着愧疚之情自编自导了王国维“殉清”的戏码。

什么“王国维跪奏,为报国有心,回天无力,敬陈将死这言仰祈圣鉴事”他让其四子罗福葆仿王国维的笔迹伪造了一份《遗折》给王国维带上了殉清的高帽。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以死捍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是王国维真正的死因!后来坊间流传王国维是被罗振玉逼债而死,纯属罗振玉的政敌郑孝胥胡诌。

1927年6月3日,按照王国维遗愿,清华研究院为其举行了简朴的丧礼。陈寅恪扶在灵前,以三跪九叩之礼疼别挚友,吴宓亦随其后,行跪拜大礼。

很多同学深受感动,纷纷跪别大师。

1929年6月,王国维逝世两周年,由梁思成设计、陈寅恪撰写碑文的《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在清华园内落成。转眼九十多年过去,如今漫步清华园,在第一教室楼北端后山麓,仍可见此碑。

我常想,先生千古,假若生在当代,他身上的悲剧色彩会不会少一点?

然,“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时代亦是如此,那个拖着一条长辫子,一辈子没穿过皮鞋,喜欢吃红烧肉的王国维,也只属于他的时代

2019年8月31日,家中落笔完稿。

参考书目:《独上高楼王国维传》——陈鸿祥

《王国维年谱》——陈鸿祥

《三十自序》——王国维

《人间词话》——王国维

唐仁寿(1829~1876),清藏书家。 管庭芬(1797~1880),清画家,并工诗文,精鉴赏,校勘。 李善兰(1811~1882),清教学家,我国近代科学先驱者,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 位教授。 蒋光焴(1825~1892),清藏书家。 吴嗣广,清学者,参与纂修《浙江通志》。 许仁沐(1842~1899),热心教育事业,纂修《常山县志》。 李圭,江苏江宁人,清光绪十九年任海宁知州,有功于治水。 朱昌燕,晚清当地学者。 朱宗莱(1881~1919),精文字校勘。 杭辛斋(1869~1924),著名新闻工作者。 汪润秋(1905~1926),救火身亡。 王国维(1877~1927),国家大师,史学家,著名学者。 钱崇润(1886~1927),医学家。 朱定瑨(1854~1929),热心教育事业,晚年热心修志。 单不庵(1878~1930),教授,深研理学。 严远庄(1847~1930),善绘画,致力于灯采艺术。 徐志摩(1897~1931),著名诗人。 周承德(1877~1935),书法家。 吴小鲁(1877~1936),乡绅。 陈士柏(1906~1938),湖南桑植县人,1938年日军侵犯海宁,陈为62军营长,屡胜敌军,后牺牲于马桥平陵庙。 袁湘君(1919~1938),抗日女医务工作者,在茶院大桥殉难。 蒋百星(1882~1938),军事学家。 褚学潜(1919~1940),中共党员,烈士,抗战时牺牲。 陆宗舆(1876~1941),“五四”运动群众要求惩办的亲日派三个卖国贼之一。 冯李伦(1922~1941),烈士,新四军营教导员,1941年秋与日军战斗时牺牲。 陈才庸(1913~1942),烈士,中共地下党员,皖南事变后被杀害。 徐骝良(1878~1942),铁道专家。 何孝章(1908~1943),烈士,中共地下党员,皖南事变后被杀害。 褚台夫(1919~1944),国民党抗战英雄,空军烈士。 顾贻榖(1885~1944),金融家。 吴其昌(1904~1944),文史学家。 徐申如(1872~1944),实业家。 单士厘(1858~1945),早期旅外妇女,回国后著书介绍西方文化。 周富亭(1864~1945),能工巧匠,尤善制刀。 徐明(1920~1946),烈士,中共地下党员,新四军北撤后任茅山留守处政委。 杭穉英(1900~1947),商业美术家。 太虚(1890~1947),名僧。 朱起凤(1874~1948),文字学家,独立纂成《辞通》。海宁当代名人大全查人伟(1887~1949),辛亥革命志士,抗战后浙江民盟负责人之一。 吴育英(1920~1949),烈士。 陈巳生(1892~1953),实业家。 许行彬(1874~1953),早期新闻工作者。 史东山(1902~1955),知名**艺术家。 李尊庸(1901~1959),摄影家。 张惠衣(1898~1960),教授。 徐永祚(1893~1961),著名会计师。 沙可夫(1903~1961),艺术教育家,中共早期党员。 周承菼(1883~),民国将领,后去台湾。 张宗祥(1882~1965),知名学者。 钱崇澍(1883~1965),植物学家。 徐凌云(1885~1965),昆剧研究家。 张竟仁,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 冯朱棣(1896~1966),兵器专家。 胡伦清(1896~1966),教授。 张关友(1936~1966),烈士。 查猛济(1936~1966),教授。 王敬五(1880~1968),爱国教师。 严谔声(1898~1969),爱国新闻工作者。 王仲闻(1902~1969),王国维次子,精研词学。 李应吉(1914~1969),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 王和伯(1891~1970),省级名中医。 陈乃乾(1896~1971),版本目录学家。 周家祺(1901~1973),著名足球运动员,体育界专家。 葛衢康(1911~1973),体育界专家。 朱宇苍(1888~1976),教育事业家。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 费哲民(1893~1978),教授。 刘质平(1894~1978),音乐艺术家。 郑晓沧(1892~1979),教育家。 宋云彬(1897~1979),作家、史学家,知名新闻工作者。 赵万里(1905~1980),教授,版本学家。 沈鼎三(1910~1980),化学家,染料专家。 王国华(1887~1980),王国维弟,教授,长期从事英语教学。 周方光(1918~1981),海军教育训练工作者。 周济(1914~1981),金融、外汇工作专家。 王恒守(1902~1981),物理学家。 杭毅(1894~1981),国民党将领。 查良钏(1897~1982),教授。 顾达一(1906~1982),民国官员,有功于抢修海塘。 钱境塘(1907~1983),金石书石收藏鉴赏家。 许志行(1902~1983),作家。 虞尔昌(1904~1984),台湾大学教授。 魏柏荣(1909~1984),皮影戏艺人。 吴梅(1914~1985),女,革命新闻工作者。 杭观华(1929~1985),工艺美术女专家。 沈红茶(1902~1985),画家。 高平均(1909~1985),教授,地质学家。 陈洪田(1917~1985),农民育种家。 吴世昌(1908~1986),学者,以研究红学著称,长文史,善诗词。 米谷(1918~1986),漫画家。 夏之栩(1906~1987),女,革命工作者,轻工业部副部长。 甘露(1920~1987),女,革命工作者,长期从事外事工作,热心蚕桑事业。 贾祖璋(1901~1988),科普作家。 李蓝炎(1915~1988),长期从事部队卫生工作,后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居天籁(1906~1989),中共海宁第一个党组织—硖石支部书记。 金祥恒(1918~1989),台湾大学教授。 蒋复璁(1898~1990),在台湾,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许姬传(1900~1990),京剧剧作家、评论家。 陈尚志(1922~1990),妇科名中医。

以上就是关于海宁历史全部的内容,包括:海宁历史、浙江历史大官、浙江海宁出了哪些名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8843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