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里有两位捧哏大将,第一位就是郭德纲的搭档于谦,人称德云社的相声皇后,别说在德云社是排名第一的捧哏演员了,就算是放到整个相声界来说,于谦也是数一数二的;另外一名实力捧哏演员就是孙越了,如果说德云社里孙越捧哏排名第三,没人可以排第二,因为第一是他师哥于谦。这二位是亲师兄弟,都是石富宽的徒弟,真是名师出高徒,于谦经常在舞台上提及自己师父石富宽,但是孙越也是石富宽徒弟里比较有名气的了,可是却很少提及自己师父石富宽,这是为什么呢?
孙越学相声的经历比较复杂,也有过相声行业里不太光彩的“跳门”的行为,孙越是属于改换门庭后拜师石富宽,所以孙越不太愿意提到自己现在的师父,不过孙越的“跳门”却是有苦衷的!
孙越是岳云鹏的捧哏搭档,随着岳云鹏的出名,孙越也在相声圈有了名气。一般说相声的两个搭档都是逗哏的出名,这主要是因为两个人在台上分工不同导致的,逗哏的是负责抖包袱的,捧哏的只负责递话填缝,所以逗哏的在台上更出彩。不过话说回来,逗哏的能够出名的确离不开捧哏演员的表现,就像相声前辈所说“三分逗七分捧”。如果没有孙越的扎实捧哏功力,岳云鹏也是不可能出名的。
孙越和岳云鹏的组合真是相得益彰,两人配合相当默契。虽然孙越和于谦都是石富宽的徒弟,但是孙越却很少在舞台上提到过石富宽这位师父,他的表现和于谦形成了鲜明对比。一般相声行业都讲究“立腕”。你看郭德纲在表演时提到侯震,前边都会加一堆修饰词,说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长子长孙,在很多场合都是如此,这就是给侯氏相声扬名立万!
于谦也经常会在台上提到老恩师石富宽,这种就是行业里的“互相吹捧”吧,但是孙越却从来没有提到过师父石富宽,并不是因为自己名气不够怕辱没了老恩师的名声,而是孙越属于“跳门”才拜师的石富宽,这种行为在相声行业不光彩!
孙越学相声的经历很复杂,都知道孙越是相声名家李文华的外孙,其实孙越根本就没和李文华学过一天相声,而且李文华也不是孙越的外公,实际上是孙越奶奶的哥哥,也就是孙越爸爸的舅舅,孙越很少见到这位舅老爷。而且在孙越到了可以学相声的年龄时,李文华已经做了嗓子部位的手术,说话都费劲了!
孙越从小跟着一位女相声演员马贵荣学的相声,但是这位马贵荣一开始也只是业余的相声创作者,创作了很多经典的相声作品,马季姜昆都说过马贵荣的相声,不过这个马贵荣并没有相声师门,只是爱好相声,还收了一帮小徒弟教授相声,像孙越,王玥波,应宁这些都是马贵荣的学生。
孙越跟着马贵荣学的相声,马贵荣算是孙越的开蒙老师,但是说相声的演员必须要有师承,才可以在相声界发展,所以孙越这一批学员就拜了马贵荣的丈夫赵小林为师,马贵荣没有师承,但是她丈夫赵小林有师承,这样一来赵小林就成了孙越相声界的师父了,不过教授相声的还是马贵荣。
孙越为什么后来要改换门庭拜师石富宽呢?这是有苦衷的,因为当年马贵荣和赵小林离婚了,所以孙越他们的处境就有些尴尬了,虽然拜了赵小林为师,但是实际教授他们相声的是马贵荣,于是孙越来到德云社说相声之后,在于谦的引荐下,又正式拜师了石富宽为师,据说孙越私下已经提前和赵小林沟通过了,但是这种“跳门”在相声行业还是很不光彩的事,所以孙越也很少提及师父石富宽。
孙越的相声师承比较复杂,但是也都是因为相声行业里有了师承才可以发展这种陋习所致,只要相声说得好就行,何必计较那些繁文缛节呢?随着时代发展,有些东西就应该摒弃掉,马季先生就从来不搞师父徒弟那一套,都是以老师和学生来界定关系的。
孙膑出生的时候,自己家里的家庭情况还是非常不错的,很早便把他送去接受名师的教育,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同窗庞涓,两个人都有要做一番事业的决心,于是两个人谈话非常投机,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是真真正正的好朋友。
不久之后,庞涓离开自己的老师去了魏国,谋求自己的立足之地,由于庞涓才能非常着重深深受到魏王的喜欢,于是魏王很快提拔庞涓做了大将军,庞涓做大将军之后带领魏军不断征战,确实也创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但是庞涓时时刻刻也没有忘记比自己能力强很多的孙膑,就这样他派人把孙膑请到魏国,为了保全自己已经获得的赏赐,于是把孙膑请到魏国严格的监管起来。
之后庞涓更是施展自己的政治手腕,私下里告发孙膑通敌叛国,于是魏王很生气,按照当时魏国的刑法将孙膑的膝盖骨挖掉了,还在他的脸上刺了字,让他这一辈子都无法正大光明的做人。
就在这种情况下生孙膑一度非常失落,很多时候他想到了自杀,可是想到自己还有一身的才能没有施展,还有自己如此的深仇大恨没有报仇,于是他坚忍下来。正巧当时齐国有使节出使魏国,听说了这种情况,也知道孙膑是一个身负大才的人,于是偷偷的把他塞进了自己的马车里边,悄悄地带回齐国。
回到齐国的孙膑受到了齐王的热情招见,在和孙膑的聊天过程当中,齐王发现孙膑的才能是非常高的,于是马上委以重任让他为国家的建设出谋出力,之后孙膑便作为军师长期留在了齐国。
当时齐国有个非常有名的将领叫田忌,他非常喜欢和当时的齐国贵公子们赛马,可是由于自己的马耐力不够,通常输得很惨,可是这时候正巧遇到了在他府上做客的孙膑,于是孙膑给他出个主意,通过变换赛马的次序,田忌赢得了赛马比赛。
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微魏国的大将军庞涓率领军队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的事,这时候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命令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军救援赵国。
这个时候孙膑建议田忌率领军队直接攻击魏国的都城大梁。这时候远在赵国的庞涓,听说自己的都城被包围立即回师救援,这个时候孙膑将自己的军队埋伏在庞涓回来必须经过的道路两边,就这样当庞涓风尘朴朴的带领军队准备赶回去救援的时候,埋伏在路两边的齐军趁势杀出,庞涓没有想到齐军会在此埋伏,很快被打败。
孙膑与庞涓,两个人之间的仇怨,最终却以两个国家决战的形式了结。这对同门师兄弟,两位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家,还为后世留下了马陵之战这一经典战例。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近代考古显示战场位于今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附近,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在战局中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桂陵之战中,魏国虽然被齐军打败,但是仍然有一定实力。经过了几年的休养生息之后,魏国又逐渐恢复了对外扩张的脚步,并在公元前352年打败齐、宋、卫三国联军。
此时,商鞅认为秦国势力暂时不是魏国对手,所以建议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麻痹魏惠王。
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年),商鞅奉秦命游说魏惠王,劝他先称王,然后图谋齐、楚。魏惠王摆出周天子的场面,试图以此提高自己的地位,并在诸侯间发号施令。于是在魏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年)召集逢泽之会。
逢泽之会是魏惠王在大梁附近的逢泽召集的会盟,会后魏惠王又率领与会诸侯朝周天子于孟津。而秦、赵参加魏惠王在逢泽召集的会盟,就使逢泽之会有别于魏惠王以前召集的各次会盟。那些会盟除韩国外,参加者都是淮水、泗水间的小诸侯。这次有秦、赵两个大国参加,实在为魏国的霸业增色不少,可以说是魏惠王霸业发展的顶点。
魏国的强大,引起了同盟国韩国的恐惧,于是韩国和齐国在共同反对逢泽之会的条件下亲近起来。
在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看来,逢泽之会既是魏惠王霸业的顶点,也是魏国霸业走向衰落的象征。
韩国这样一个长期追随魏国的老伙伴公然表示抵制这次会盟,而且还要联合齐国进行破坏,是魏国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在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魏国出兵攻打韩国,韩向齐求救,齐国出兵联合抗魏。
魏国派遣穰疵攻打韩国汝南的梁、赫,韩国派将军孔应战,韩国战败,后求救于齐,于是就有了司马迁笔下齐国在韩国五战全败后才出兵救援的记载。
当时,韩国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允诺,人心振奋,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进攻,但结果仍然是五战皆败,只好再次向齐国告急。
齐威王抓住魏、韩两败俱伤的有利时机,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再一次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直奔魏都大梁。此时,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
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和孙膑从中作梗,其中的愤怒自不必多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调转锋芒指向齐军。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雄师十万之众,气势汹汹扑向齐军,希望同齐军一决胜负。
此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面对尾随而来的魏军,孙膑再一次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针对魏兵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制定了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庞涓行军三天察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齐国士兵就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根据魏军的行军速度,孙膑估算庞涓天黑能行进至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
孙膑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树的树皮,露出白木,在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而后利用马陵的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一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约定“天黑在此处看到火光就万箭齐发”。
庞涓在接连三天追下来以后,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军至马陵。
庞涓果然在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看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
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庞涓拼命指挥军队抵挡,但自知败局已定,于是羞愤拔剑自刎,临死前大喊:“遂成竖子之名!”
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歼灭魏军十万人,俘虏魏国主将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则称霸东方。
最主要的原因是师傅的偏心。小龙女和李莫愁的性情不同,小龙女乖巧温和,因此更得师傅喜爱。后李莫愁为了情爱和自己的师傅翻脸,最终离开师门。而李莫愁因为痛恨师傅偏心,所以将怨恨全洒在小龙女的身上,甚至不惜多次伤害小龙女性命。
师门关系在各种作品中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关系,有的时候两个看似毫不沾边的人,如果在切磋的过程中发现双方有相同的招式,了解到对方的师门背景,很可能马上就变成了好友。在三国时期,有两位人气很高的武将,赵云和吕布,细算下来其实也是同门,只可惜一直没有交手的机会,那么,他们的师父分别是谁呢
赵云和吕布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两大名将,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有万夫不当之勇,这么厉害的人物,赵云的师父是谁呢,吕布的师父又是谁呢
吕布,汉末第一猛将,号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骁勇善战,武艺绝伦,一枝方天画戟天下无敌。
赵云,三国超级猛将,一杆龙胆亮银枪八面威风,长坂坡一战单挑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如入无人之境,堪称吕布死后第一猛将。(汉水之战武力爆表,已经近乎天下无敌)
吕布、赵云,这俩三国时代的超人气偶像,绝对实力派人物,本来没有太多联系。要知道,吕布死时赵云还在河北跟着公孙瓒,并没有参加中原的战斗。而赵云威风的时候,吕布早死好多年了。
看似没有联系的俩人其实有很深的渊源,看似没有关系的天下第一戟和天下第一枪其实师出同门!俩人的武艺是一个祖师教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在揭开谜底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吕布和赵云武艺的共同点:
首先。俩人都善于以寡敌众。吕布虎牢关战三英;濮阳斗曹营六将,都是经典的一对多。而赵云则有长坂坡大战曹军;汉水战徐晃、张郃等经典战例。其次。俩人都善于冲阵。吕布在虎牢关前冲十八路诸侯军阵,所向披靡。赵云的长坂坡抱婴冲阵更是天下闻名。第三,俩人打了一辈子仗,很少受伤,防御力超强。相比较关羽、张辽、甘宁、徐晃、孙策、张郃等人不是中箭就是挨刀,吕布和赵云一生厮杀,从未有受伤记载。这从侧面说明,俩人防御力多么强悍。第四,俩人箭术超一流。吕布有辕门射戟,赵云有大江断船索,都是超高难度的箭术,堪称神射手。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吕布和赵云的武艺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不是巧合呢不是巧合!
在最早的关于赵云师父的记载中,赵云的师父是被称为“天下第一枪”的童渊。这个记载不见《三国演义》,它出现在《三国志平话》当中。而《三国志平话》恰恰就是《三国演义》最初的蓝本。也就是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很大程度上参考了《三国志平话》,只是他没有把赵云的师父写进书中罢了。
那么赵云的师父童渊和吕布又有什么关系呢根据《三国志平话》描写,童渊有一个师兄弟叫李彦,童渊和李彦的师父叫玉真子,武艺天下第一,乃得道高人。童渊和李彦分别娶了河北望族颜家的两位女子:颜云,颜雨。所以,俩人既是师兄弟,又是连襟,同时他俩还是结义兄弟。
童渊是赵云的老师,而这个李彦极有可能就是吕布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童渊和李彦出师后,童渊号称“天下第一枪”,而李彦因为善于使用画戟,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戟。”另外,吕布乃并州人,而巧合的是李彦恰巧也是并州人。
笔者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很可能是看到了早期《三国志平话》版本中有吕布师父是李彦的记载,但是,《三国演义》作者删去了赵云师父童渊,同时也删去了吕布师父李彦。作者为什么这么做估计是因为在“拥刘反曹”的《三国演义》的作者看来,“汉室忠臣赵子龙和“三姓家奴”吕奉先不应该扯上关系。”
其实,如果从最原始的民间记载来看,吕布和赵云确实师出同门,俩人一个是“天下第一戟”的徒弟,另一个是“天下第一枪”的徒弟。而他俩师父死后,他俩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这么看来,吕布和赵云还真是师出同门哦,一个祖师爷,他们的师父是师兄弟,但是赵云和吕布本身不是师兄弟,证据来自于《三国志评话》。
以上就是关于孙越和于谦师出同门,于谦经常提及恩师情,为何孙越偏偏只字不提全部的内容,包括:孙越和于谦师出同门,于谦经常提及恩师情,为何孙越偏偏只字不提、庞涓和孙膑两大军事家师出同门,为什么最后兵戎相见、师出同门的小龙女与李莫愁却互相残杀,究竟是为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