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面:山中之王;
谜目:打一动物。
谜底:虎。
“虎”是“十二生肖”之一,我们已经习惯于称它为“老虎”。那么,“虎”为什么被称为“老虎”呢?
老虎是百兽之王,古人把它与“龙”相提并论,比如“虎踞龙盘”“龙争虎斗”“龙虎榜”等。
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古人为了表示对老虎的敬畏,而称它为“老”。也许,沿用已久,“老虎”就成为今天的习惯叫法了。
除了老虎称“老”以外,其实还有好多动物也称“老”,常见的有老鼠、老鹰、老雕等。这些被称为“老”的动物,的确各有所长:老鼠打洞,老鹰捉小鸡,老雕的凶猛,都是名不虚传的。也许,在古代的不同时期,人们对这些动物都曾有过敬畏,于是就不自觉地称之为“老”了。
当然这只是推测,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我们所称的“老虎”之类的“老”,已经不含“年老”“年长”的意思了,这个“老”纯粹成为了一个词头,也叫做“词缀”。也就是说,“老虎”中的“老”字,其意义已经被虚化了,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是一个名称的附加成分。因此,从语言学角度去解释的话,这个“老”就是一个词的前缀,没有实在意义。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将“老虎”的“老”解释为:“前缀,用于称人、排行次序、某些动植物名。”
还有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称为“老”的,也就是以“老”作为词头的,一般来说,是含有一定的亲近感在里面的,特别是用来称呼人的时候,那种亲切感很明显,也很自然。比如,我们称呼并不是年老的人为“老张”“老王”之类,这就是相当熟悉的人们之间的称呼语,显得亲切自然。
此外,称呼同乡的人为“老乡”,称呼表兄弟为“老表”,称呼传授知识的人为“老师”,称呼自己的爱人为“老公”“老婆”,称呼自己的兄弟姊妹为“老兄”“老姐”“老弟”“老妹”等,其中透露出的就是亲近感、亲切感、自然感。
当然,我们今天称呼“老虎”“老鼠”之类的动物,倒是未必有多少亲切感,只是一个称呼语而已,这是因为虚化后的“老”已经纯粹成了一个“词头”。
所以,对于“老虎”“老鼠”“老乡”“老师”之类称呼语中的“老”字,要是确切解释它的意义的话,那就是:“老,词的前缀,也叫词头,没有实在意义。”
那么,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把虎称为“老虎”的呢?这个没有确切的记载,因为语言是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定型化的,语言发展的规律就是长期的约定俗成。
在先秦(秦朝之前)时期,一般都称为“虎”,比如《诗经》《论语》等经典中,都是直接称作“虎”。比如“有力如虎”(《诗经》),“暴虎冯河”(《论语》),“心如虎狼”(《荀子》),“虎求百兽而食之”(《战国策》)等。
到了唐宋时期,“老虎”就开始出现在了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比如:唐代王维的诗中写到“山中无老虎,月下有青楼”,张祜的诗中写到“老虎终开眼,微虫会叩头”等;宋代的苏辙诗中写到“老虎穴中卧,猎夫不敢窥”,郑起诗中写到“便骑老虎不须鞍,忍辱仙人出宰官”等。
到了明清时期,“老虎”的叫法就逐渐多起来了,比如《红楼梦》中写到王熙凤的话:“如今也是骑上老虎了。”“骑上老虎”的意思与“骑虎难下”是一样的。再如清代文学家袁枚还讲过“沙弥思老虎”的故事。
到了今天,人们单说一个“虎”的已经很少了,一般都是说“老虎”,这也符合人们口头上使用双声词的习惯。
最后,改一副名联给大家:虎无大小皆称老,鹦有雌雄都叫哥。
老虎毛色为浅黄或棕**,满身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全身底色橙黄,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背面有双行的黑色纵纹,尾上约有10个黑环,眼上方有一个白色区,故有“吊睛白额虎”之称,前额的黑纹颇似汉字中的“王”字,更显得异常威武,因此被誉为“山中之王”或“兽中之王”。
老虎毛色为浅黄或棕**,满身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全身底色橙黄,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背面有双行的黑色纵纹,尾上约有10个黑环,眼上方有一个白色区,故有“吊睛白额虎”之称,前额的黑纹颇似汉字中的“王”字,更显得异常威武,因此被誉为“山中之王”或“兽中之王”。
以上就是关于山中之王谜底全部的内容,包括:山中之王谜底、老虎为什么要叫“老”虎、老虎是什么颜色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