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有哪些大将


NO1 白起

(-公元前257年),《战国策》作公孙起, 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

出自芈姓。楚国白公胜后裔,唐代许多白氏墓志铭详言,其祖先是楚平王孙白公胜。《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白乙丙之说已考证为以误而错。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善于用兵,与来自楚国的秦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

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千字文》将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NO2 王翦

王翦(出生和逝世时间不详),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 。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NO3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 ,秦朝著名将领。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秦统一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车府令赵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胡亥即位后,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

蒙恬曾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也被誉为"笔祖"。他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NO4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秦国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人,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

司马错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率军灭亡蜀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领陇西军南下东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其后事迹不详。

NO5

王贲,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将领,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公元前226年,王贲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公元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灭亡魏国。公元前222年,王贲夺取辽东,灭亡燕国,继而消灭赵国残余势力。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自此秦国统一六国,王贲因功受封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贲随秦始皇东巡。其后事迹不详。

NO6

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宗室将领。李信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后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项燕大败。

NO7

内史腾,一作内史胜,战国后期秦国将领(生卒不详)。秦王赵政时任内史,名腾,姓氏不详。内史腾曾作为秦国代表接受韩国割让的土地,后又在南郡(今湖北江陵北)管理地方,为秦伐楚奠定了后方基础。后任内史,管理京城,责任重大,可见秦王赢政对其信任。

NO8

樗里疾(―前300年),又称樗里子、严君疾,是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 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樗里子名叫疾。因居樗里(一说楮里,今陕西渭南)而称樗里子。其后他任庶长(大良造的幕僚辅官),被称为庶长疾。后来他被封于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县严道镇),号严君,人称严君疾。后人以采邑为姓,故此也被视为严姓其中一个根源。

樗里疾擅长外交、军事。秦武王驱逐张仪,魏章后,任命战功卓著的叔父樗里子为右丞相,精通韬略的甘茂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并且进行一连串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打下稳固根基。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秦昭王元年,樗里子仍任为丞相。

NO9

甘茂,姬姓,甘氏,名茂,生卒年不详,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 )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国左丞相。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NO10

蒙骜(-公元前240年),《战国策》作蒙傲 ,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蒙骜本是齐国人,后来投靠秦国,官至上卿。

蒙骜历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数次率军出征,屡立战功。先后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并让秦国疆域与齐国相接,对韩国、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定的基础。

公元前240年,蒙骜去世 ,时年七十多岁。 其子蒙武、其孙蒙恬、蒙毅都是秦国名将。

在大秦赋这部电视剧中,上将军蒙骜扮演者是国家著名演员于彦凯,在这部电视剧中,他发挥很好,给很多观众塑造了一种苍茫肃杀感觉,特别是在作战时能感受到那种浓浓战场氛围,于彦凯有着一身过硬的功夫,在剧中的表现更加令人惊叹不已。

一、于彦凯是谁?

于彦凯是我国内地男演员,在1992年参演了人生中第一部作品,是由导演乔克吉所指导一部剧情片叫《无使命行动》,随后开启了人生的演绎生涯,至今于彦凯在国内饰演很多角色,**和电视剧都很多,凭借个人努力一度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于彦凯自幼习武有很深的武术造诣,加上在拍摄各种**塑造各种人物时,有很多动作戏参与拍摄,积累了很深的经验,所以他对战争片,武侠片以及动作**有着很深的了解,凭借武术功底,在很多**上大放光彩。

二、上将军蒙骜是谁?

据史书记载,上将军蒙骜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有人传闻蒙敖曾是齐国人,后来眼看齐国国力不行,于是投靠秦国,在秦国对外战争中一度大放光彩,深受秦国大王喜欢凭借个人能力,逐步官至上将军,在秦国对外战争中,蒙鳌参与大大小小战争不计其数,多次率军出征履历战功,先后替秦国夺取很多城市,后世名将中的蒙武、蒙恬、蒙毅都是其子孙。

三、蒙敖在历史上处于什么地位?

在历史上,蒙敖忠心耿耿,对秦国大王说一不二,先后辅佐了秦国很多皇帝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秦国,各位大王喜欢先后侍奉过秦国四位王上,在秦国,秦昭襄王在位时,秦国主帅是白起,蒙敖是白起副将,所以蒙敖军事才能与白起相似。在秦国一统六国战争中,蒙敖有着举足轻重地位,很多场战役都是由蒙敖主导作战,获得最终胜利。

关于秦国名将桓齮史学界分为两种观点:

1、率军在和李牧决战时被李牧全歼,桓齮当场战死。(这个是主流观点)

2、桓齮就是樊於期,率军和李牧决战失利,带少数精锐骑兵突围而走,畏罪逃到燕国,最后被太子丹劝杀献给嬴政作为荆轲刺秦的筹码。(这个是后世野史观点,作为秦国本土名将,桓齮畏罪潜逃的可能性不大,毕竟那样会让族人连坐。)

秦始皇麾下大将主要有五人:蒙恬、蒙武、王翦、王贲、章邯。

1、章邯(?-前205年)

秦末名将。在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之变之后,章邯率秦军击灭周章、田儋、魏咎、邓说、伍逢、蔡赐、陈胜、项梁(项羽的叔父)等。

在前207年的钜鹿之战中,苏角、王离被楚将项羽诸侯联军击败后,章邯率秦军主力向项羽投降,归顺西楚。秦国灭亡之后,项羽把关中封给章邯及其部将司马欣、董翳(史称三秦),章邯为雍王,定都废丘。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在关中展开三秦战役,章邯被汉军水淹废丘击败,被俘后不屈,自刎而死。

2、蒙恬(约前250年-前210年)

中国秦朝名将,祖居齐国,祖父蒙骜和父亲蒙武皆为秦国名将。蒙恬北防匈奴多年,威震北方。秦始皇驾崩后,因为支持太子扶苏,被赵高设计处决。

蒙恬在后世有各种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蒙恬在当时位高权重,而秦朝刚刚建立,人民刚刚脱离战乱,需要休养生息,不去劝阻秦始皇滥用民力,反而积极的修筑长城是有罪的。

传说蒙恬发明了毛笔,《史记》“恬取中山兔毛造笔”。据说蒙恬在镇守北方时,见匈奴以兽毛沾颜料绘图,又同时前方战况告急,才改篆刻竹简由丝卷书写军情。这才声名大噪,并由史官记于史册内。

考古发现在蒙恬之前中国已有毛笔,蒙恬应该是毛笔的改进者,1954年湖南长沙发现第一枝战国毛笔。

3、蒙武(生卒年月不详)

中国战国时秦国名将。祖居齐国,父蒙骜、子蒙恬及蒙毅皆为秦名将。

公元前224年王翦、蒙武带兵攻击楚国,击破楚军,俘虏楚王负刍,占领了从陈到平舆的广大地区,短暂灭楚。秦始皇到郢、陈一带视察。

项燕立昌平君(昌平君原是楚国的王族,据记载公元前238年前后担任秦国的相国,前227年来被迁到郢地。)为楚王,在淮南(淮北已被秦军占领)起兵反秦,宣布楚国复国。

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再次击破楚军,昌平君被杀,项燕自杀,楚国彻底灭亡。

4、王翦(生卒年月不详)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主要战绩: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和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后,接着率领平楚大军南下平定百越。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其曾孙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5、王贲(“贲”音同“奔”,生卒年不详)

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将领王翦之子。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王贲攻魏,引黄河、大沟水灌魏都大梁(开封),大梁城坏,尽取其地,魏王假降,魏灭亡。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3年)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攻齐,一路势如破竹,直抵齐都临淄,齐王建降,齐灭亡。

齐人讽刺说“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史称秦灭齐之战。至此秦国一统六国,王贲功封通武侯。曾随秦始皇东巡琅邪,其子王离也是秦代大将。

扩展资料:

秦始皇与王翦

战国末年,秦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秦始皇就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先后横扫六国,建立了短暂但影响深远的大秦帝国。

在灭六国的过程中,有一个国家最让秦始皇费心,它就是当时的楚国。为消灭楚国,秦国几乎倾全国之力,简直是破釜沉舟,最终攻陷了楚国之都城,俘获楚王。

在灭了韩、赵、魏之后,秦始皇就对楚国展开了进攻。虽然楚国曾经很强大,但在秦始皇的眼中,如今的楚国外强中干,听信了年少壮勇的将军李信的豪言壮语,并让他带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

当时老将王翦说道:“若要灭楚,非60万大军不可”,但秦始皇认为王翦已经老了,没有当年之魄力,就任命李信为统帅。王翦非常伤心,就,谢病告老,归还频阳。

因李信年轻气盛,小看了楚国将领项燕的作战能力,就孤军深入。结果被项燕吊打,并损失了7个都尉一级将领,李信本人差点就被干掉,在蒙家军的掩护下才得以逃回秦国。

此战对秦国造成了极大的打击,秦始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亲自到王翦老家致歉,请王翦出山,任命他为秦军统帅,带领60万大军再次伐楚。姜还是老的辣,王翦不负众望,平定楚国各地,并斩杀楚将项燕,灭了强大的楚国。

项燕被杀,楚国被灭,但楚国人仍旧不甘心,一直在想着复国,并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的预言。项燕去世时,他有一个10岁的孙子,也就是之后的西楚霸王项羽。

秦朝末年,项羽跟随叔父项伯和项梁起兵反秦,在项羽的带领下,起义军破釜沉舟,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军,并推翻了秦朝统治。尽管在与刘邦争天下的过程中,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但他依旧名留青史,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美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贲(秦朝著名将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章邯(秦朝末年名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翦(战国末期秦国名将、军事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武(战国时期秦国将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

大将军和上将军是同一个职位。大将军春秋时期是楚国的叫法,其他的诸侯国基本上都叫上将军,官职大小应该差不多。

春秋战国时,“一军统帅”称为将军。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但这个时候“将军”还不是正式的官名。- -直到战国的时候,才出现在“将军”的官名,有了前后左右将军。秦时和战国一样,但多用于战时。

汉之前,最高军事武官称为上将军,如秦之白起,秦末之宋义,项羽,陈胜,吴广起义时,赵王武臣任命陈余为大将军,都是指挥重大战役的临时统帅。

在秦朝大将军和上将军官职一样叫法不同,都是仅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

大将军和上将军分出级别的时候已经到了唐朝。唐朝官制,上将军从二品,大将军正三品,将军从二品。

从汉代开始,将军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军队的官职体系中。而元帅一直要等到南北朝末期的北朝才使用的官职序列中。汉代有好多序列的将军。最高一-级的是“大将军”、“骠骑将军”。一般大将军、骠骑将军不同时设置,同时设置时大将军位份更高一些。

大将军相当于现在的海陆空总司令,骠骑将军也是相当的位份。除了大将军、骠骑将军之外,还有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中军将军。另外还有另外有楼船将军、材官将军、将屯将军、伏波将军等杂号将军,地位稍低。整个汉朝将军名号虽然看起来多,但又将军名分的人并不多。

扩展资料

秦朝武将官制:

1、国尉: 国尉为最高武职,统领诸军,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与考核。国尉在战国时期的晋、赵等国也有设置,职掌相类。秦朝的国尉职务与汉朝的太尉相当,但不列于三公,地位较低,与卿相若。

2、护军都尉:护军都尉,执掌军政,统领诸将。属官有中护军,领军史,掌禁军,参预武将的选补事务,遇将军率军出征时,则驻该军监督军政。

3、将军:秦朝仿周朝制度,设置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位上卿,率军镇守边郡。 另置上将军、将军,为临时职务,有大征伐时选武将出任,军还即撤任。

4、裨将: 相当于副将。

5、都尉: 统领五千左右的士兵,一个秦军阵的主将就是都尉。

6、军候:统领一千左右的士兵。

7、五百主: 统领五百人。

8、百将: 统领百人

9、屯长:统领五十人。

10、什长 统领十人。

11、伍长: 统领五人。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枭,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

1、白起

楚国白公胜后裔,唐代许多白氏墓志铭详言,其祖先是楚平王孙白公胜。《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白乙丙之说已考证为以误而错。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

2、司马错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司马错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得蜀即得楚。

3、王翦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

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4、王龁

王龁(?-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号信梁,战国末期秦国将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大败赵国。公元前259年,夺取赵国的武安和皮牢。公元前258年,代替王陵统军围攻赵都邯郸,但未能攻克,楚、魏联军大败秦军。

5、蒙恬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 ,秦朝著名将领。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

秦统一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车府令赵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胡亥即位后,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 蒙恬曾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也被誉为“笔祖”。他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恬

1、蒙恬

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 ,秦朝著名将领。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

2、王翦

少时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统兵六十万大败项燕,消灭楚国。联同儿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

3、王贲

王贲,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将领,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自此秦国统一六国,王贲因功受封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贲随秦始皇东巡。

4、章邯

秦朝著名将领,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

5、白起

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秦朝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章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恬

以上就是关于秦朝有哪些大将全部的内容,包括:秦朝有哪些大将、大秦赋中上将军蒙骜的扮演者是谁、秦国上将军桓齮怎么死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860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