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忠和孝能不能两全其美

远特通信2023-04-26  26

俗话说的好忠孝不能两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是这是古代那个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如今时代改变,一些价值观也随之改变,在新时代里面,努力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就是对国家的“忠”,通过工作赚取报酬,就有了对家庭尽孝的前提,如此可见,当今社会可以忠孝两全!

之所以说自古忠孝两难全,是源自汉代的李密不愿为官,写《陈情表》上书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臣无祖母,无以至今;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说自己是老祖母抚养长大的,现在老祖母老了,需要自己在身边孝顺、赡养。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忠地君主也代表忠于这个国家,侍奉双亲也就是要侍奉老爸妈。在封建社会,忠和孝是社会的或者说社会维持的两大基石,少了任何一个不可,以前的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就是这个原因。

孔子也说过:一个人孝顺而喜欢违法乱纪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守法安 已,而喜欢叛乱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的这一主张就成了封建社会比较实用的以孝治国的政策,被历代君主所沿用。 但在有些时候,比如战争或其它的大事发生的时候。

那么侍奉结双亲 (以前侍奉双亲要求在双亲身边照顾他们的所有事,不能离开双亲,而且由于孝 道长时间沿用也变的有死板和保守更加剧了这一现象)就会和尽忠于国家产生冲突。孝是治国之本,一个不尽孝的人是会被所有人骂的,而且会受当时的法律严惩。

所以孝早已深入人心,但国家有事,个人也要尽其之能,就要离开双亲,将尽心于国家之事。人们将国事放在重要位置,所谓无国便无家就是由此而来。所以说忠孝不能两全,在以前在有选择的时候选择任何一个都可以为人接受,但现在的社会怕只能选择忠了,这也是社会发展产生的结果。

扩展资料:

自古成大事者,都难免要经受忠孝难两全的考验,其实对父母的“孝”和对祖国的“忠”并不矛盾,这种“忠”是更大程度上的“孝”。但“孝”有多种表达方式,并不是一定要守在父母身边才算是“孝”。

可是,如今再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心中难免不生疑窦:忠于事业,恪尽职守,理当如此。但当它与父母亲人特需亲情关照产生矛盾时,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可孰急孰缓呢?在单位,无论你肩负何种职责,离了你单位不会就此瘫痪,不会因你没上班而消亡。

而父母关键时刻没了亲情,并就此撒手西去,你难道不后悔一辈子,忏悔一辈子?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他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吗?一个不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他拿什么来报答自己的父母? 天下父母心都是希望自己孩子事业有成。

有时为了事业少了对父母的关心是不对的,父母需要关怀。工作是多和父母联系让他知道自己的子女的情况。要知道自己事业的成果是为了什么。赚钱是为了养活家人,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国家也希望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家庭幸福美满。所以对事业热爱的同时应该关心家人。

忠孝两全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历史上能够真正做到忠孝两全的人物很少,另一方面是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有限。但我心中,称得上忠孝两全的人有三个,婉拒晋武帝征召的李密,替父从军的魏氏女子花木兰以及介子推。

李密的《陈情表》被纳入高中语文教材。李密的文章十分能够打动人,晋武帝看了之后非常感动,于情于理都不能强迫他放弃祖孙恩情入朝为官。李密把忠孝两者之间的度把握得十分精准,一方面能在家孝敬祖母刘氏,另一方面又可以暂时不在新朝入仕,既是对前朝国君的尊重也不至于激怒新君。刘氏生病,李密衣不解带守在病床前,刘氏的饮食汤药李密都亲口尝试,刘氏去世李密守孝后再次出仕,李密为官清廉,政令分明,卓见政绩,为百姓们做了许多事。

魏氏女子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花木兰虽身为女子,却能承担起家国重任,面对年迈的老父亲和年幼的弟弟,她选择从军保卫家国,成功击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多次攻击。不管是对国家或是对父母而言,她都把忠孝两全这四个字诠释得十分到位。

介子推是非常重情重义的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与母亲隐居上林,他一心一意服侍母亲安享晚年。对于朋友、国君,他称得上绝对忠诚,他为逃亡的重耳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使他躲过多少次明枪暗箭的致命伤害,甚至在危难之际不惜为重耳割下自己身上的肉,这该是一份多么重的情谊。因此我们说介子推完全配得上忠孝两全。

自古忠孝难两全, 精忠报国效岳飞。

这首诗是岳飞时期流传下来的诗,诗人不详,全文内容如下:

自古忠孝难两全, 精忠报国效岳飞。

胸襟坦荡豪气壮, 献身报国忠国家。

岳母刺字表忠心, 千古流传赞赤子。

古代这种忠孝两难全的例子有很多:

岳飞(1103~1142) 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诬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

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不矛盾,我们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封建社会,孝廉与忠君为士大夫之准则,然而事物是变化的,在遇到亲丧与王命的选择时,我们即说“两难全”。

在没有王命召唤时,社会美德中“孝”居首位,比其他的“善”的重要性更大。

自古忠孝两难全,听起来感觉二者互相矛盾,既然提倡孝道,为何又说忠孝两难全呢?其实不然,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朝代更迭,很多时候战事频发,国难当头,奔赴战场,有去无回,又怎么做到忠孝两全呢?

就如我们长大成人离开父母的怀抱,肩上扛着责任,这时候父母需要你,工作需要你,也就相当于一个“忠孝难两全”的状态。

但这时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舍弃任何一方,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决不能单纯而固执地遵循一句话。

其实忠孝二字并不冲突,孝不应该是在这些大是大非面前的抉择来体现,而是在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里,这样即使有一天不得不远行的那一天,并不会因为尚未来得及尽孝而感到悔恨。

扩展资料:

历史上“忠孝难两全”的例子有很多,如花木兰替父从军,一方面花木兰能跳脱女子之身,勇敢女扮男装,奔赴战场,正是她“百善孝为先”的体现。

但另一方面,花木兰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在父母日渐老迈的时候,未在膝下尽过一次孝,而是为国屡建功勋,被追封为"孝烈将军",可见其对国家的忠,而实现这种“忠”,却是她用“孝”换来的,所以说,花木兰也是“忠孝难两全”的历史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百善孝为先

百度百科-忠孝不能两全

忠孝两难全的意思是一个人同时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不能十全十美。

忠孝两难全的意思是忠心和孝义难以两全,二者只能择其一。意思是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双全”。出处是唐代白居易《除程执恭检校右仆射制》︰“业传将略,名在勋籍,蕴天爵以修己,忠孝两全。”译文:“业传将略勋籍,名在将略勋籍,蕴天爵注重修炼自己,有天生而来的气质,能够做到忠和孝两全。”

元代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寿》:“人生须要忠孝两全,方是个丈夫。”其实并不存在忠孝两难全的问题,任何事都存在一个平衡点。忠孝之间也不存在直接矛盾,要懂得权衡。另外做任何事都要本着自己心去做,就算忠孝之间的矛盾已经变得不可调和,只要本着自己的良心,责任心,轻重必定能得到把握。做任何事都要灵活去做,不要困死在自己的泥潭中。

忠孝双全的意思

忠孝双全是忠孝两难全的反义词。释义是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引证:老舍《赵子曰》第二十一:“老人撅着胡子告诉他:‘忠孝双全,才是好汉。’”

忠孝双全的典故: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沈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忠孝双全

以上就是关于请问忠和孝能不能两全其美全部的内容,包括:请问忠和孝能不能两全其美、是自古忠孝难两全还是自古忠孝两难全啊、历史上真正做到忠孝两全的人都有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857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