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过的最难忘的一道美味是什么

电视剧绝杀2023-04-26  12

06年,俩儿子三岁,他爸爸外面有女人不回家,实在走投无路了,我带着俩儿子去新疆找他们爸爸,两千公里的路程,买完火车票还剩七百块钱不到,火车倒班车,班车没了坐毛驴车,步行了一个小时以后终于找到那个工厂,他和那女人住在厂里,知道我去了他们跑了,没钱了,一天没吃饭了,灶上的女工给我们煮了一盆挂面,放了一点盐和酱油我和两个儿子连汤带水的一口都没剩下。十多年过去了,这顿饭我至今难忘,有多难的日子我都会想起来那顿寡淡无比却又终身难忘的面条,还能有比那还难的日子吗?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儿子高三了,他们的志愿一个是去考军校保护妈妈,一个是上大学以后赚更多的钱,母子三人相依为命,日子艰苦却又幸福。感谢生活让我学会了坚强,感谢磨难,让儿子们懂事自立。

大家好,我是农村燕姐,

我吃过,一生也忘不了的一道美味,有一次我生意上的一个合作伙伴做飞机来到了长沙机场,我去接机,我是湖南岳阳的,岳阳没有机场,只有湖南长沙才有飞机场,等我到了机场后,结果飞机晚点,得等两个小时,

突然觉得肚子饿了,我走进了机场,一家面馆,进去的时候我点了一份,意大利牛肉拉面,服务员把面端到我面前,里面有两块牛肉,一块萝卜,剩下就是两筷子面条,我拿起筷子几下,就把面给吃完了,

吃完后,我叫买单,服务员走到我面前说,美女206块,我一下蒙了,我就在蒙,我还是掏了206块钱放在桌子上,服务员赶紧解释着说,那碗面条178块,一瓶矿泉水28块,

这是我今生吃过,最贵,最美味,的意大利,(牛肉拉面),这道美味到现在十多年了,让我终生不忘。

我们“外婆的菜谱”是做全国各地 美食 的,所以我有幸能吃到很多地方的美味。也吃到了很多之前没有见到过的 美食 。我们在浙江景宁畲族自制县拍摄的过程中,吃到了畲族阿婆制作的一道当地特有的 美食 ——山蒸果,外表形似果干,经过简单的烹制,口感坚韧弹牙,又有山间野果的清香,是一道令我至今都难忘的 美食 。

山蒸果也叫苦槠干,它是用山上苦槠树的果子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初冬时分苦槠子成熟,阿婆们把它们收集起来,经过暴晒裂壳取果肉、浸泡、磨浆、过滤、加热、冷固成块、切割、在一缸一缸清水中浸泡轻飘,最后才能做出这美味异常的“山珍”山蒸果。

山蒸果性味甘微寒。能益胃,清热润燥,利小便,解热毒。苦槠干可以清炒、炖鸡、炖排骨、炖猪脚、炖牛肉等。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这种食材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做法:清炒。

食材

山蒸果干(苦槠干)200g、生姜一块、小葱三根、香菜两根、红辣椒干三个。

做法

1将山蒸果(苦槠干)用开水泡发,葱和香菜洗干净备用,生姜、红辣椒干切末。

2 油烧热,生姜、红辣椒末下锅,炒出香味放入泡好的山蒸果,翻炒约2分钟。

3 加入一勺盐、两勺料酒,翻炒约2分钟,将葱和香菜放入锅中一同翻炒。

4 翻炒约1分钟,即可出锅。

苦槠干是一种纯天然的森林绿色食品;是毫无污染的山野珍肴。营养丰富,富含淀粉、卵磷脂、维生素、氨基酸和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

你吃过山蒸果(苦槠干)吗?对于这种天然绿色的食品你会想尝一尝吗?

忆苦饭。六十年代中,每年过年早上,全队都吃忆苦饭,玉米面加白菜叶,不放盐。

旅游 和 美食 是我人生的两大爱好,世界各地去了很多地方,以及国内除了西藏和青海两个省,其它省份都去了,做销售以及负责销售二十多年,各地 美食 不容错过。但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应该是十岁那年,1977年秋天,我父亲带着我坐上绿皮火车去青岛,第一次出远门,新鲜和兴奋啊!早上九、十点钟上车,中午父亲给我点了一份芹菜肉盒饭,大片的肥五花肉和芹菜配白米饭,真香!美味我吃了不少,这一顿尤其印象深刻,到现在和我89岁的老爹说起来,他脸上还洋溢着美美的笑容呢!

十年前曾去过青海塔尔寺游玩,当时我陪朋友跟随一个部队退休的老领导夫妇,大约是在七月份,当地一个出租车司机(包车)王师傅和我们四人在塔尔寺逛了一早上,中午就在湟中县武警消防部队旁边,山坡上有个农家乐进去吃的中午饭,记得点是大盘土鸡、炕羊排、黄蘑菇炒肉,喝的是青海特有的孬茶,约摸一个小时左右点的菜端上来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香味犹存,一下子屋子里香气四溢,土鸡和炕羊排,是农家乐老板用不锈钢餐盘端上来的,大盘土鸡上撒着碧绿的香菜,油旺旺烂香的鸡肉、大红辣子和洋葱的搭配格外有食欲,里面的粉条油黄泛白和土豆两面油煎的脆焦,诱人的味道直扑鼻孔,

炕羊排更是技高一筹,让人忘不了,煮好的羊排剁成小块,同样配上青红椒和洋葱土豆,用平底锅煎得肉酥烂焦香,一片金黄诱人,堆在红的辣子油里,看着都是一种享受,炕羊排里孜然的味道让我囗水直咽,食欲大开,黄蘑菇是高原上特有珍菌,味道鲜美,汤汁味鲜的无法比拟,我们大家埋头苦干,只听的一片咀嚼声和唏溜喝汤声,不一会儿杯盘皆空,大家一口同声:舒坦!!

因为前一天,陪老领导去的青海湖鸟岛,当时,我们一行人踏着木栈道,爬到鸟岛旁边的小山包上,老领导眼望碧波荡漾而水天一色的青海湖,看着上下翻飞、此起彼伏叫声嘈杂的候鸟群,感慨地说:七十年代他带的兵在青海湖畔拉练,当时脚下的小山包和青海湖边的茅草一人多高,他部队炊事班的士兵们,手提水筒进去草丛里,不到十分钟就能捡拾一筒鸟蛋出来,当年植被多好,现在山上和湖边光秃秃一遍,环境恶化到了什么程度,让他满眼苍桑、感概万分,那样的生态环境是一去不复返了!!

最令我难忘的食物,大概是高中住校时,母亲每周一送的泡刀豆炒肥肠。

十四五岁的少年,正是拔节一般疯长身体的时候。学校的食堂永远寡淡如素斋,所谓海带排骨汤,常常是稀到照得出人影的半盏清水,上面漂浮着可怜巴巴两块薄如纸片的海带。别说排骨,连一滴油珠子也难觅芳踪。

课业又繁重,蓬勃的食欲和六根清净的食堂饭菜完全不成正品,对那些开胃荤菜的渴望,简直好比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一心等着那薛平贵的悸动。

饥渴中送肉的母亲,就是我的薛平贵。

母亲总是在上午最后一节课上到一半左右时,姗姗而来。我的位置正在窗口,探头出去,刚好看见她白衣飘飘,静静地站在教学楼旁侧一株巨大的老梨树下。

有一次恰逢春风习习,梨花如雪飘落,洒了母亲一身,本身就已经是一幅美丽的画。再一想她拎在手里的保温桶,里面是满满一桶泡刀豆炒肥肠,我的心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一时只恨生而为人,不能如蛙族一般长长的舌头一卷,便将那美味佳肴卷入腹中。

泡刀豆炒肥肠是我家的私房菜,做法很是费神。

光说肥肠,自菜市场买来新鲜的清洗干净就要半天。然后要准备一口大铁锅,铁锅中倒上半锅谷子褪壳后的糠粉。

肥肠分节,每节两头用细线扎紧,放入铁锅中和糠壳混在一起,小火慢慢炒制,直炒到糠壳全黑,乳白色的肥肠变成暗暗的腊**,一股浓香扑鼻而来,才算大功告成。

刀豆也要泡制几日,从泡菜坛中捞出切薄片,再加上同样自泡菜坛里取出的泡椒、泡椒,肥肠切圈,入锅一并炒制,撒大把蒜粒。最后出锅的成品,香辣下饭,是一生之味。

因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小县城,所以对于作为河北人的我来说最难忘的一道菜,是过年时煮完肉,炸完各类吃食后的那锅大锅菜,又名熬菜,是河北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菜,它虽然用料普通,却味道绝佳、汤汁浓郁。而我小时候吃的大多以白菜为主料,加之过年刚刚煮好的熟猪肉、粉条、海带、炸好的豆腐等,所谓“百菜白菜美,诸肉猪肉香”。至致现在大锅菜仍以它独特魅力,让我难忘。现给大家介绍我家常做的一种大锅菜。 主料:大白菜切块1800克,河北熟肉切片280克,炸肉丸子300克,炸豆腐块200克,海带切丝150克,粉条200克

调料:花生油100克、豆瓣酱30克、花椒、辣椒、桂皮少许,生抽、老抽适量,葱段、姜片、盐少许,味精少许。

制作步骤

1、将白菜块、海带丝、粉条用水泡软,捞出待用。

2、炒锅上火,倒入花生油,当油6成热放入花椒、辣椒、桂皮炸出香味同时放入肉片葱姜炒制。

3、当有葱香味时放入豆瓣酱,翻炒出味,随后将白菜、海带丝、粉条放入锅内翻炒。

4、然后加水15升,水开后加入生抽、老抽、盐、味精、炸丸子、炸豆腐块,大火炖5分钟,在用小火炖30分钟即可。

要说吃过最难忘的美味,还是挺多的其实,就说一道吧。这道美味是在长沙的一家夜宵店吃到的嗦螺。

这是去年夏天在长沙偶然碰到的一家夜宵店,店面不大,人却挤得满满当当。

有时候还在想着吃什么好呢,人已经坐在马路边的简易餐桌上撸串了。“要放辣椒吗?”烤着牛肉的嗦螺哥大声地吆喝,我也爽朗地回了一声,“放!多点辣椒!”

与其他人的辣椒消费观不同,辣椒的多少全凭当时的心情,脱口而出的回答,自己点的烧烤,再辣也要跪着吃完。

所谓的烧烤店,就是人行道上几张桌子并列靠在栏杆边上,一边还需留着空间让行人走动。常年累月吃着 汽车 尾气、烧烤烟气的桌子,油腻腻得可以刮下一层油来,可正是这样的夜晚,撸串、啤酒、拖鞋才能治愈心里那份孤独。

隔壁桌的光膀子兄弟群早已喝嗨,碰杯的声音此起彼伏,抬头间与其中一位小哥目光相碰,看到他眼里藏不住的笑意,引得我好一番羡慕。自从大学毕业后,好久没有凑足一拨人

对于喜欢吃宵夜的我来说, 最常光顾的是营盘路正宗三码头嗦螺,在这条街上已经立足了7年,来来往往的都是一些回头客 ,到了的第一件事就是先问候一下老板,再不急不慢的找位置坐下,在短短闲聊中老板已经用娴熟的动作铺好了碗筷。

凌晨一两点,这里是食客的天下,除了嗦螺,每次来必点的就是他们家的牛油,原材料选取颜色呈乳白色的牛油是最饱满的,避开有筋的部分,吃起来才不会塞牙。

每手牛油烤制十分钟左右,在昏暗的**灯光下,牛油被大火逼得直冒油,不禁想到白天站在炎炎夏日的我。

细小的丁状,在炭火上不断的翻滚,芳香四溢 。左右手各拿一串交换着吃,大快朵颐,香、咸、辣,带着奶香味的牛油,在牙齿的切割中,口腔能感受到一股滚烫的油汁爆裂的愉悦感。

忙活了一会儿的嗦螺哥笑嘻嘻的走过来骄傲的说:“你们吃的这个嗦螺,我都是一个个仔细搓洗过的!我们是乡下人做事情特别的真。”

憨厚的表情衬托着他黝黑的皮肤,让你不忍心去怀疑他的话语。

嗦螺,用的是田园螺,肉质紧实,壳薄。每炒一盆嗦螺都是用牛骨熬成汤底,加入十几味中药,配上秘制调料研制而成。

所以他们家的嗦螺,尝起来明显感觉汁多、味浓、肉质饱满,嗦起来特别带劲。越嗦滋味越足,喝两口冰啤酒,感觉人生都圆满了。

鱼龙混杂的时代怎样做到勿忘初心,嗦螺哥一本正经的说:人们都说如果善良是一种傻,而我选择了善良。

店名:正宗三码头烧烤

地址:开福区营盘路隧道口旁。

营业时间:下午17:00-凌晨3:00

在俄罗斯吃的冰牛奶配酸味烤硬的面包 桌正中筐子里哪份。还有在俄罗斯也吃土豆烧牛排配的米饭?图2

小米干饭

除了小米干饭,在填仓节这一天还有吃杂粮面的习俗,杂粮面顾名思义就是用绿豆、黄豆、高粱等粗粮做出来的面条,再搭配上一些干菜煮着吃!杂粮面在很多地方也叫作“忆苦饭”,填仓节吃杂粮面是提醒我们,粮食来之不易,节约粮食,忆苦思甜!

撬开光阴的门楣,走进无拘无束、轻舞飞扬的时光隧道,重拾少年时代那些零零碎碎的记忆,依然在脑海闪烁着,翩跹着。

然而,当我提笔要讲述自己伤痛事情时,远不如象讲述快乐和得意事情时,那样得轻松自如。我虽然极力镇静我自己的思想,把过去的种种境遇,头尾不漏、清清楚楚地展现给认识我和不认识我的朋友。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就像翻腾着的海浪一样, 情感 极为激动,跌宕起伏。脑子里也被以往的许多事情挤塞满了,以至于一时像一团乱麻,还很难理出头绪来,几次拿笔,几次又被自己的哽咽和眼泪搁浅了。

过去的事情都过去四十多年了,但它们在我的记忆里,有些还像是昨天刚发生过的一样,活鲜鲜的,有些却和岁月一样,过去得无声无嗅,无影无踪了。

这些也都是些极平常的事。

因为我的淘气,所以,我有个绰号叫二驴子。我的大名不叫德邻,叫德福。应该说我们家兄弟几个的名字都是我们村里一个叫宫玉卿的村民,给起的,他虽然是个农民,但是,他是有文化的农民。他的父亲是国民党兵,一九四九年临解放时,和他的母亲一起逃到了台湾。把他留在了唐家沟姑姑家。他中等个子,风度潇洒,留着两撇长长的黑色的小胡子,显得既有思想又很开明,炯炯的目光闪烁看破一切的神情。他举止彬彬有礼,谈锋之间是我们前所未闻的。他在我们全家人的心目中是生活高雅的文化人物,我们总引以为楷模。我的母亲只嫌他一点不足,起因他说起话来过于讲究,有点像书面语言,不像他穿的一身灰色麻布衣服自然而随意。他考虑我的名字德福有点俗,所以,建议我父亲改叫德邻更好。德从字义看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邻住处接近的人家,古代五家为邻。《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指有德之人相聚为伴。父亲感觉有点意思,就听从了他的建议,所以,我就叫德邻了。

随着时间流逝,我已渡过了童年的时光。一九六六年春天,石佛村的小学开学了,父母“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潜意识让我顺利地走进了知识的殿堂。我已年满八岁,怀着儿童好奇心,和全世界大多数儿童一样,进入了正规 社会 教育。父亲考虑大哥在石佛小学上学,这样可以方便照顾我,于是我就去石佛小学。记得第一天我去了的公办正规石佛小学上学情景,显得异常激动,晕晕乎乎,老师说些什么没有听明白,第二天对此就没有兴趣了,所以我逃学了。

石佛大队队部在郭屯,石佛大队位于长岭镇七点五公里,居长岭镇西南侧。石佛村东与光明山镇相连,南与城山镇相连,西与荷花山镇相连。这里曾经有过这样的故事:石佛村东南原有古寺一座,据村中老年人口碑相传和寺内石碑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朝初年。在明宣宗朱瞻基年间和清光绪年间两次大规模重修,并留有碑文。在朱元璋时期,一位皇宫娘娘遭遇敌人追击,一员大将保护娘娘逃难行至此地,车轴突然折断,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这员大将便将胳膊伸进车轱辘的轴孔中,以胳膊当车轴继续前行,后支持不住倒在地上。人们看见他的胳膊被碾得通红,鲜血直流。后来,娘娘回到皇宫后,皇帝为表彰这员大将的忠心,颁发旨意在大将倒地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寺院,寺名“石佛寺”,清光绪年间,岫岩厅又请来工匠雕刻一尊石佛像,高两米有余,雕刻艺术精巧,佛像神态活现,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石佛寺远近闻名。村以寺名,简称“石佛村”。后因失火焚毁,至今没有重建。

石佛小学就在石佛大队部西侧,一排平房有二十多间。第一天上学没有明白是天天上学,所以,第二天我对学校失去了兴趣,就没有再去。因此,我就失去到石佛小学上学的机会。后来,父亲和我说哪里上学较远,还是就近到距离我家很近东面的村办赵屯小学就读。这样,八岁那年我就开始上学了。这里的教室很简陋,教室不够用,三个年级合用一个教室。中午带盒饭,在学校附近的农户家热,午休到那里吃饭,也不付费,想起那时给人家添了不少麻烦,真的应该感恩人家的无私付出。

在赵屯小学时,我的启蒙老师就是我的邻居,名字叫耿正福(后来文革开始就改为耿立新了),高高的个,乌黑的头发,高鼻梁,大眼睛,白皙的脸膀,给人一种书生的感觉。他也在唐家沟四合院的西厢房居住。因此,我在学校里并不觉得紧张拘谨,和同学们在一起似乎觉得很好玩。

一年级课本很正规,学习人手足、口耳目,小猫钓鱼等,从二年级开始我们的课本就变了,语文课都是毛主席语录,音乐课学的都是当时流行歌曲。什么《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不忘阶级苦》等,从上学开始,凡是学过的知识,我用心记住,从来就没觉得过什么叫做不会,每次考试我都是双百分,因此,我还多次被评为“五好”红小兵。

一天,和煦的阳光从东方升起,阳光满照,和往常一样我沿着羊肠小道去上学,走到分给我们家的草场时,看见一个人在割我们的草,我就破口骂他了,撵他赶紧离开这里。同学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因此,我来到教室,被老师责罚站,直至下课铃响方才能解脱。后来我向老师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在犯错,才息事宁人。晚上到家里,老师还是把这件事告诉家长,我战战兢兢,心里害怕极了,又要受惩罚。我战栗着跑到母亲身边,母亲看了父亲一眼,无可奈何,最后,我受到父亲的一顿皮带猛抽的惩罚,我实在忍不住痛疼,赶紧跪下来再三求饶,并保证以后不在骂人了,父亲才算饶了我,这次惩罚给烙印在我的内心深处,从此,我再也没有受到父母的惩罚与责骂过。

在赵屯小学三年,我品学兼优,年年担任 体育 委员,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也得到同学的敬重。课堂作业,我完成得很快;课堂提问,我常常抢先回答;作文也多次成为范文,被老师拿到课堂上读。那时父母基本不过问小孩的学习,而我一直都是自觉认真地学习,不用大人操一点心。让父母感到忧虑的是每年秋季开学时交学费,由于我家人口多,生活本来就拮据,读书人又多,有时不得不拖欠学费。记得父亲曾经为我的学费问题到老师那里求情,要求缓缴学费,老师同意了,每每想起该事,酸楚难忍。

老师对我们相当严厉,我常常因为上课爱做小动作而被老师点名批评。那时,一般都是男女同桌,惯用的伎俩是用粉笔在课桌上划一条线,谁过线,谁就会用胳膊肘往回撞,过线的是我,我不遵守三八线的规则,这时,女生就会举手告状,我被批评,深感痛苦,但是,我有错在先,只好忍让。

我在班级里担任 体育 委员,算是班级干部,别人没有事时我的事楞是不少,我记得那时品德课内容特别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教我们学习雷锋多做好事,我和同学们一起经常扫大街,用锅底灰刷黑板,冬天,教室中间搭起个炉子,每天起早到校生炉子。我们村大胖姑娘的爸爸有哮喘病,不能劳动,我和几个小伙伴就帮助她打玉米地里的茬子。受老师的推荐,在全乡作过演讲报告。这种集体主义思想无疑对我的人生道路起着重要影响。

那时,我真是快活极了。后来,一场运动把正常的教学秩序打乱了,全 社会 都沸腾了,几乎人人都卷入到了这一运动中,我们小学生也无一例外,老师让我们给他写大字报,同学们都感到莫名其妙,我们都不会写,老师就教我们用毛笔沾钢笔水写,内容大致是“老师说话不和气,让我们站着,不让听课等等”。再后来印制的课本多了些标语和语录。 社会 活动也多了起来,参加游行、批斗会。

我在三年级时,就到我家北面的大老虎沟村办果园小学就读,小老虎沟没有四年级,所以,四年级我又转学到了我第一天入学去的比较正规的公办小学石佛小学就读。石佛小学也是公办的,一所不大的院落,一排平房的东西,每个年级都有独立的教室,有的年级还是两个班,教室里木制的桌凳,玻璃门窗。与我们那不分年级在同一间破房子里轮流上课,有着天壤之别。我是直接插的班,读四年级上学期。刚到学校,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石佛小学依山傍水,创建于一九四八年三月,学校位于长岭镇石佛村郭屯,占地面积七千二百平方米,建筑面积近八百平方米,运动场面积五千二百平方米,环形跑道周长一百五十米。学校四周没有围墙,四通八达。这里学生多了,一个班四十多人,我由原来的 体育 委员变成了小组长,感觉班级里官小了,心里不是滋味。但是,学校条件好多了,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暗下决心,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要好好学习,决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于是,我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记忆中受过多次表扬。我学习得很轻松,从未感觉有什么压力。

因为在班级时间很短,没有很深的印象,我就记得有一个是一对双的女孩叫姜华、姜艳,其他就没有印象了。

在这里上学,我记得有一次,学校会组织一次忆苦思甜故事会,同学们三三两两搬着板凳来到东侧大队部,在简易的主席台上,老大娘声泪俱下地控诉旧 社会 的黑暗,台上有时会有挂着牌子,被反绑着手、低着头的地主、地主婆,或是偷了集体东西的小偷。台下常常是哭成一片,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会有人喊:“打倒地主反动派!”我们举起小小的拳头,红红的眼瞪着台上面无人色的地主以及其他“坏分子”。会后,那些刻骨铭心的故事会让我们忘掉饥饿的肚子,忘掉身上单薄的衣衫,会让我们格外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个时候,对我教育印象最深的就是忆苦思甜。我们高唱:“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怨申,万恶的旧 社会 ,穷人的血泪仇”。搞忆苦思甜是当时最有效的教育办法,要吃忆苦饭,这个时候要比三年自然灾荒时候好多了。尽管比较苦,尽管都是粗粮,但是还能够吃得上饭。忆苦饭基本上是用糠和菜叶熬成的粥。

当时,在农村家庭出身对人们影响很大。其实,多年的 社会 实践,我觉得还是 社会 影响超过家庭影响,家庭影响服从 社会 影响,每个人都是稍懂事就步入学校大门,老师的话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性,集体受教育比单独受教育共鸣性更强。领导的教导、书籍、文字、艺术的宣传,习俗的熏染,工作的陶冶等,都会给一个人不可磨灭的影响,这是家庭影响无法抗衡的。

我最要好的小学同学叫葛光岩和徐军,我们三个性格相近,都好动。他俩随他们父亲下放到我们唐家沟。因为他俩父亲是右派,从大连下放到我们村。我们三个摔跤,掰腕子,总是要分个高下。他俩经常给我讲大连城市里的一些事情。他俩学习很用功,成绩一直最好。放学后,我们常在一起做作业,看小人书、下象棋。活动地点基本上在他俩家里,(葛光岩是下放户临时借居在四合院,后院正房于长显家,徐军在小院子住),葛光岩的妈妈太爱整洁,规矩太多,不欢迎别的孩子。我离开村里不久,听说右派都摘帽了,他们俩家又搬回大连了,直到现在我们一直没有联系。

少儿时期,我曾经萌发一种朦朦胧胧的 情感 ,我喜欢过一个女孩,她的名字叫陈香。

她长得很俊俏,瓜子脸,黑而亮的刘海下,一双黑黑的大眼睛,明目善睐,看我的时候,有时眨巴眨巴着眼神,有时目不转睛,纯粹得像一潭秋水。她的两条辫子顺肩垂下,走路时一摆一甩,穿草绿色上衣,蓝色裤子,一双小白鞋,很远就能认出她的身影。

陈香家没有在我们四合院居住,她家我们四合院往西路边路过大胖姑娘家后。因为喜欢她,我经常去她家找她玩。她有四个姐姐,一个哥。我到她家时,有时会装作不经意地把眼神在她身上扫来扫去的。当然,她一定也是在不自觉间经常注意我的一举一动了,不然,她怎么能感受到我注视的目光呢?

每当感觉到我的眼光,陈香就感到脸热、心跳,浑身不自在,但心里又有种隐隐的甜蜜。偶尔,当我俩目光对视的时候,陈香甚至感觉到我的的眼光中有一丛小小的火焰在跳跃,那火焰会随着对视的时间越长而越发的明亮灼人。这种时候,陈香总是受不住那热情注视的眼神,羞赧地低下头或把眼神转移开,深怕自己会在我的的眼神里融化掉似的。

后来,有一次在我们的后山花生地里拾花生,我看见有一块因为犁杖跑偏,花生没有起出来,都在土里,我霸道地说,这里谁也不能动,这里是我的。陈香来了,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挖起来,我一看急了,也不知道从哪里来了这股斜劲儿,想也没想,抡起锅铲子,打了她的胳膊。她哎呀一声,我赶紧看去,她捋起的胳膊出血了。母亲听到后,赶紧跑过来给她包扎,并替我赔礼道歉。我吓坏了,一时竟然不知道如何做了,只是呆呆地站着,脑海一直责怪自己为什么出手那么重,内疚、歉意一起涌来,却笨的得不知如何是好。我粗鲁行为,让她伤透了心,从此,我对她的那份爱恋之情,戛然而止,收敛了那份特殊的 情感 。

我们小孩子总是在一起玩,也最爱凑热闹,从来不会放过一次看热闹的机会。只是,后来的我,在看热闹的同时却多了一份殷殷的期待。

直到后来,我再也不好意思去她家找她玩了。觉得自己的某种希望刹那间如同肥皂泡破灭了。自此后,她也不爱凑热闹了,也不和我们小伙伴一起玩了。甚至,她也不再等我上学的路上了,我走到她家门口,总感觉缺点什么,从此,我走在上学的小路上,觉得缺少了什么,很无情趣。

偶尔再见面的时候,我觉得陈香也不像以前那样看自己,而自己对她也没了过多的感觉。我心里留下了这个黑头发、皮肤白皙、手里拿着一把拾花生的铲子、笑着向我投来含情脉脉的目光的少女的形象。她的名字永远镶嵌在我的记忆里,这一场隐秘的暗恋就这样悄悄的来,悄悄的去了。

学校每次活动,一支像模像样的军乐队都出现在队伍的前面。有一面大鼓,十面小鼓,两对大钹、十把短号、十把长号,还有两把盘绕在身,朝天开口,闪闪发光的大喇叭。乡下人见惯了锣鼓家什,一鼓一锣一钹,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单调乏味,土打土闹。当我第一次看见乐队在操场上亮相时,感觉那气派,风度,趣味,还有那极其昂扬的节奏和旋律,大大开阔了眼界和耳廓,那时乐队的成员没有制服,只是脸上都涂了红颜色,眉毛都用炭笔描过,女生头发上都系着红绸子,男生脖子上都扎着红色蝴蝶结,都戴着洁白的薄手套,感觉确实是美丽,威风极了。但都是高年级的事,我非常羡慕,非常想当敲大鼓的人。可惜,还没有等到实现我的理想的时候,就离开了这里。

有过农村乡下生活经历的人,谁会忘记“跑雨”的情景呢?“雷雨三过晌”,我住的唐家沟和小院子中间隔着一坐山,有一次从小院子爷爷家回来,霎时天色阴沉,乌云滚滚,雷电交加,我怕极了开始跑雨。雷雨有“脚”,黑黑的云头翻滚着从西边涌上来,山峦和云头间云色发浅,像黑黑的屋子开的一扇窗,一些黑黑的云条从窗口伸下来,极像雨的“脚”。尽管我一个劲地跑,“雨脚”在身后大踏步地追,我还是被浇成个落汤鸡。

最让我头痛的事是人推石磨磨玉米碴子。那时村里既没有电,更没有任何的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虽不是刀种火种,也还是二牛抬杠的农作景象。耕地用的是牛拉犁和人扶犁,秋收靠一辆马车,收割用镰刀,脱粒用石滚,磨粮用石磨。

我们唐家沟就有一盘石磨,生产队有两匹毛驴,队里每户轮班用,我们家人口多,常常没等轮到就没有吃的,只能是我们自己由人推磨了。家中父亲母亲上班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不能缺工,只好等星期天放假,由哥哥、姐姐和我三人推磨。

我们唐家沟的石磨直径近有一米大,上、下两盘各有二十多公分厚,推起来是很重的。二十多斤粮食,要反复推三遍。每推一遍,要用筛罗筛一边。磨前两遍时石磨得上下两盘之间的间隙调得很大,这样磨的玉米碴子较大,数量也多,但推起来则很省劲。第三次石磨上下两盘之间的间隙调小了,这样重量也重了,速度也就慢了,推起来很费劲,这三次磨的玉米碴子较小,单独存放,做小碴粥吃。有时母亲帮忙,她主要用筛罗筛面。那时,我的个子不高,身体瘦小,力气也不大。哥哥、姐姐和我推着磨杠,在磨刀房里,沿着圆圆的磨盘,转几圈,歇一会。就这样,不停地要转大半天,转的是头发晕,脑发胀,两眼冒金花。当时只盼队里小毛驴尽快轮到我们家,由它来拉磨,可就把哥哥、姐姐和我解放了。

从我记事起,我们的家庭生活,就经常硝烟弥漫,争吵不休。父母亲的脾气,都属于那种“一碰就响,一点就炸”的火爆脾气,三不合适,就彼此口出恶言,声嘶力竭地吵个天翻地覆。他们的“战争”不只是停留在“斗嘴劲”上,有时也发生暴力,那时,我很害怕,只能大声哭泣。

在母亲娘家的三亲六戚中,多数人也都以为这桩婚姻是一桩令人遗憾的婚姻。甚至在我们兄弟姊妹中,亦有深深为母亲惋惜和抱屈的,他们以为就是父亲脾气不好造成家庭不和睦。而我感觉,父母亲婚姻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矛盾和不和谐,父亲固然负有相对多的责任,但母亲也不是完全有理由,将罪过一概归咎于对方。

在我看来,母亲的脾气性格和思想意识,也是有不少缺陷的:比如她过日子缺乏算计,考虑问题缺乏前瞻性,爱叨叨等等。尤其是她认为,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还是生产队长应该顾家,而不是成天往公家搭,父亲特点就是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双方的出身经历、性格脾气以及生活习惯差异太大等等因素,他们的婚姻生活自然注定难免问题多多,冲突不断。

一九六九年六月份,父亲当小队长去长岭公社开会,回来时已近黄昏,迎面撞上下坡骑车的人,顿时把鼻梁撞塌了,被附近的村民送进公社卫生院,医生说不行了,舅舅、妈妈和哥哥都赶到医院,大舅坚持不管怎么样也要送庄河县医院治疗,住在庄河县医院两个多月,虽然治疗效果比预想的要好,但却把父亲的梦想击的粉碎。大舅的坚持使父亲捡回一条命。家里只剩下姐姐、我和三个弟弟,做饭的重担就落在了姐姐身上,我负责照看三个弟弟,邻居也过来帮忙。我小的时候家庭不能说不幸福,只能说是很贫穷。

那时的我过着原始而自然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时候晚上点的是煤油灯,只有过年才能点上蜡烛。一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下,映照着我充满稚气的脸庞,写作业爬到窗台上,呼吸时把鼻孔前面弄得有两条黑道子。晚上大多数时间,都会在黑暗的夜里围着火盆静静地聊天,直到困意袭来才去上炕睡觉。直到一九七零年我离开这个村子也没有通上电。

天真烂漫的我,就这样伴火红的岁月,渡过了在石佛小学四年学习生活。

人生在世,离不开吃、喝、拉、撒、睡。但是,吃是第一位的。说到吃,我们家是够贫穷潦倒。每个人都处在每一顿都没有吃饱的状态,胃的欲望反而显得更加强烈。是的,真的饿怕了。每个人都体验过饥饿的滋味,而真正的饥又有多少人体会过呢?

一九六六年,随着我们家孩子不断增添和长大,家里的生活明显变得窘迫,完全不能和爷爷一起生活相比,生活标准也越来越低,父亲自己哥们一个,感到了孤独,所以,他一定要多生几个孩子。一致后来生了六个孩子,加上父母就是八口人之家。虽然如此他却从没有感到孩子多了。在我的幼小心灵中,我感觉两个孩子就可以,多了自己遭罪,孩子也跟着遭罪。父亲自己对此倒没有怨言,队的劳动得很投入,我很少见他闲在家里。四十多年间,父亲为了家计,披星戴月,终日奔波生产队里,挣一点工分要养活一家八口,其拮据可想而知。当时我感觉生活的艰苦,地瓜面的窝头和粗面掺了菜的饼子也吃不饱,小碴粥喝几碗,尿泼尿一会就饿了,油更是少得可怜,只有过年杀猪时桌上可能有点油腥。我们家六个孩子都是细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大大的脑袋,一双双饥渴的眼中透着对吃饱饭的渴望。我们弟兄穿的衣裳、裤子,哥哥穿不成的,母亲再缝缝补补我和弟弟接着穿,想替换着穿新的,除非做梦。

那时家境贫寒不仅缺吃少穿,还缺烧柴。凛冽的寒风,呼啦啦地吹过我山间的小屋。屋子里取暖做饭都用山上的茅草和农作物秸秆。我从八九岁起就捡干枝搂树叶,念书期间全靠我放学回家或假日和哥哥姐姐一起搂草打柴供锅底。秋季搂树枝拔黄豆根,冬季捡干树枝刨树枝。寒假用竹耙子搂草,暑假刨树疙瘩。辛苦可想而知。

时间过的真快。然而,我们难熬的日子又到了,那阳春三月饥肠辘辘的春荒,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我第一次用身体真真切切去感受到饥饿的全部含义。活过了十二岁,我才有了人生的第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就是:盼望能上一顿饱饭。公社工作组同志帮助我们家到大队各家收赞助粮,那个年月又有谁家有多余的粮食呢?收到的赞助粮,还不够我们家三天吃的。亲戚邻居不是冷眼旁观,而是没有这个接济的能力。那时人口是不能随意流动的,随意流动叫做盲流,抓住是要遣返的。万般无奈工作组的同志同意我们家外迁,给出了外迁介绍信。也就是逃荒。我们家做出了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举动,迫于无奈逃荒,上“边外”(下篇再叙)。因此,我第二个愿望上学,也成为了奢侈,我第一次辍学了。那时我有些迷茫,不知未来走向何方。也许一个人要走很长路,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突如其来变故和迷茫才会变成熟。

唐家沟的十二年,在我所有的岁月中,初步品尝到物资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那里度过的时而欢乐、时而忧伤的生活时光,那些乐趣总是感到怅惘和苦涩。有些事情它储藏在脑海之外,不是大脑所能记忆的,只有气味和滋味在我肉体内长期存在,它依稀寄托着我的回忆、期待和希望。

那时我不知道城里孩子,怎么生活。但是,我知道农村有的人家孩子少条件就会好些,有新衣服穿,能吃饱饭。对于玩什么玩具根本没有想过。对于我而言,少年是苦涩的,苦涩到只能用手和泥巴打交道的原始状态;少年是心酸的,心酸到放学归家不是认真复习当日所学,而是急忙吞食一碗农家热饭,赶着上山打草砍柴;少年又是循环往复的,贫穷决定了一切,也许一件衣服会穿好几好几个人,哥几个轮着穿,脏了就洗,破了就补;少年是期待的,期待着过年放鞭炮,穿新衣,收压岁钱;少年是等待的,等待着自己快快长大,翻越面前的那座大山,感受外面的繁华世界;少年是刻苦的,努力学习成为成功的唯一出息路。

学校是我少年的乐园,困苦岁月如鞭子曾无情地抽打在少年的心灵。经历艰苦生活的历练,饱尝贫困日月的辛酸,至今,一遍遍地回忆,一次次地隐隐作痛……。

既是那样一种生活环境,我仍然怀念少年学习生活,少年好似天空的一片云朵,洁白无瑕,一纸纸飞机,记录了少儿的所有七彩梦幻,少年又好似一杯淡淡香茶,让人回味无穷。

这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除了同我玩耍有关的一些情节和环境外,唐家沟的其他往事对我来说早已荡然无存。

想起童年,我们对自身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出生在农村而为什么做农民时间那么短?我离开了童年的乡村,莫名其妙地转来转去来到了城市,并且成为一名经济工作者。我的成长是少年的一种必然还是一次意外?我的身体还残存多少咿呀学语的表达、蹒跚学步的痕迹以及捉迷藏、打雪仗、抽冰尜的冲动?无法记起的经历是否掩藏了我一生最初的奥秘?

少儿时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我的性格,沟壑、山野、小溪陶冶了我宽阔的胸怀;也正是因为山里人的艰苦的生活,磨练了我能吃苦耐劳的品性。所以当我两鬓长出白发时,时常还是会梦到那山、那草、那人……。

社饭即在过社时吃的特殊饭食。土家族人们注重过社春,立春过后的第五个戊日(通常在春分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做社饭,以祭祀先人。社饭的原料是白米和蒿菜,所以又有人称为“忆苦饭”。制作时,将先发的青蒿嫩枝搓揉,挤出苦水,同泡好的粘米、糯米一起蒸或焖熟,即可食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做社饭时又加进了野葱、蒜苗、腊肉丁、核桃仁、花生仁等,不但清香,而且具有提神健脑之功效。又因为没有嫩蒿时可以用野葱代,社饭则成为四时的美食。每年春分前后,人们都以吃社饭邀约亲朋好友聚会。特别是有新坟的人家,由以吃社饭约请朋友到坟山扫墓,且人越多越好。每每此时,四周山上,人头攒动,香烟袅绕,鞭炮连天,吃社饭呈现出祭悼浓重气氛。

原料:糯米300克,大米200克,熟腊肉150克,青蒿菜200克,苦蒜(野葱)150克。

调料:茶油、盐、味精等适量。

制作方法:蒸。腊肉切成小丁,苦蒜去根须切成短节,蒿菜洗净(只用嫩叶),切成短节,揉出苦水剂干水分。入锅用茶油炒至蒿菜转黄去除苦水待用。糯米、大米淘洗干净,糯米用水浸泡;大米先放入沸水锅中稍煮片刻捞出,滤去米汤;糯米滤去水分后与煮过的大米混合一起,放入腊肉丁、苦蒜、蒿菜、盐、味精拌匀,放入甑内,用大火蒸熟即成。

风味特色:青蒿野葱味馨香,腊肉香味浓郁,米饭油而不腻。

技术要领:蒿菜只用嫩叶,必须揉出苦汁,茶油不能多放。如没有茶油也可改用菜油。

家有儿女中吃亿苦饭是第一部第68集

第68集 野菜的故事

三个孩子吵着要吃大鱼大肉,爷爷挖些野菜,要给孩子们吃忆苦饭,教育教育他们。姥姥不同意,用鸡油、火腿丝精心料理野菜,结果孩子们把野菜抢了精光,吵着还要吃。姥姥打的去郊外挖野菜,可惜只挖到二根,她要烧个五星级酒店的名菜给孩子们吃,爷爷被气走。

以上就是关于你吃过的最难忘的一道美味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你吃过的最难忘的一道美味是什么、填仓节吃什么饭、忆少年时代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847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