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Liǎo Luo
来源
药材基源: 为骨螺科动物蛎敌荔枝螺及疣荔枝螺的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urpura gradata Jonas[Thais trigona(Reeve)]2Purpura clavigera Kuster[Thais clavigera Kiuster]
采收和储藏:退潮后,于沙滩捕捉,捕得后,沸水烫死,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原形态
1蛎敌荔枝螺,贝壳呈菱形,质坚厚,一般壳高31mm左右,宽20mm,大者高33mm,宽21mm,螺旋部短,螺层约6层,缝合线呈浅沟状。壳顶尖,光滑。体螺层上部膨大,基部缩小,形成螺体两端略尖细。壳表黄白色或青灰色,有灰褐色或棕色的不规则纵纹,杂有紫褐色斑,各螺层具螺旋肋,肋间还有细肋。每螺层中部和体螺层上部的壳面征凹,成为一弧面。壳口长卵圆形,内面淡**,有棕色斑纹和肋。外唇薄,边缘有多数褶襞;内唇后部略薄,前部加厚,脐浅,仅残留小的凹陷。前沟较短,为一小缺口。厣角质,棕色。
2疣荔枝螺,贝壳纺锤形,质坚厚,一般高25-33mm,宽16-21mm,螺层约6层,缝合线极浅,螺旋部略高,壳历略膨胀,有较细螺肋,生长线细密。壳表灰绿色或黄褐色,常杂以白色纵条纹。各螺层具有棕褐色的旋形疣肋,以肩部的疣肋较粗大,由边疆的疣状突起组成,体螺层膨大,有5条旋形疣肋,上2条粗大,下3条较细弱。壳口卵圆形,内面黄白色或粉**,有瓷光,外唇薄,内侧为紫褐色,有与壳面肋间相应的5个齿突,有瓷光,外唇薄,内侧为紫褐色,有与壳面肋间相应的5个齿突,内唇加厚,淡**,遮盖假脐。前沟短,缺刻状厣角质,薄,棕褐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潮间至低潮线下15m左右的岩石海底,或在河口附近有附着物的泥沙质海底,雌雄异体,4-10月为产卵其,。卵鞘筒状,**,内含卵子40-250个,产卵不止1次。肉食性,为牡蛎养殖的主要敌害之一。
2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潮下带巖礁间,常附着在牡蛎的空壳内。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
2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性状
性状鉴别(1)蛎敌荔枝螺,贝壳小型,近于菱状,两端尖细,表面青灰色中略带白色,具有灰褐色中棕色不规则的细肋,壳口长卵圆形,内面淡**,有棕**花方和肋。气微,味微咸。
(2)疣荔枝螺,贝壳较小,略中小型椭圆形,高约33mm,宽约21mm。螺层约6层,缝合线浅,不明显。螺旋部约为壳高的1/3,每一螺层中部有环列明显的疣状突起。体螺层有5裂疣状突起。整个壳表面密布较细的螺肋和细密的生长纹。表面灰白色,突起部呈黑灰色。壳口卵圆形,内面淡**,有大块黑色或褐色斑。外唇薄,内唇淡**,略直,光滑。质坚硬。气微,味微咸。
化学成份
1疣荔枝螺,贝壳含锰铁、钴、镍、铜、锌、镉、锶等微量元素,并含消旋-α-亚氨二丙酸(meso-α-iminodipropionic acid),左旋-α-亚氨丙酰乙酸(D-α-iminopropioacetic acid),含挥发性化合物丙酮(acetone),硫化氢(hydrosulfuric acid),甲基硫醇(methyl mercaptan),甲硫醚(dimethyl sulfide),二甲基化二硫醚(dimethyl disulfide),泰尔维尔定(tyriverdin)A、B,泰尔红紫(tyian purple)。
2蛎敌荔枝螺,贝壳含碳酸钙、微量元素铁、铜等,并含甘氨酸(glyc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丝氨酸(serine),丙氨酸(alanine)等,以及脂类、胆甾醇(cholesterol)。还含β,β-二-甲基丙烯酰胆碱(β
β-di-methylacrylcholine),丙烯酰胆碱(acrylcholine)等。
药理作用蛎敌荔枝螺含有β
β-二-甲基丙烯酰胆碱和丙烯酰胆碱。前者能兴奋颈动脉窦受体, 呼吸和兴奋交感神经节,还有阻碍神经肌肉传导的作用。后者具有神经肌肉传导性能,并显尼古丁作用。
性味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 软肾散结;清热解毒。主治淋巴结结核;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5g。外用:适量,锻灰调敷。
摘录《中华本草》
1、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浩瀚的海洋面积约三亿六千多万平方千米,约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1%;
2、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生存在海洋里。海洋不仅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宝库。对于困扰全世界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难题的解决、人们都寄希望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潮间带的简单介绍
1、潮间带,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
2、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潮上带。而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的区域即为潮间带。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三十公尺深的地带,称为亚潮带。退潮后,在低潮线以上积水的小水池称为潮池。潮池的生物必须具有忍受每日温差和含氧量剧烈变化的能力,此处栖地环境时而干燥时而潮湿、温度时高时低、盐度也是时时变化,可以说微环境的变化非常大,
3、而潮间带不同的滩涂类型也同样造就了不同的物种组成,因此共同造就了潮间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4、正是因为潮间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所以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渔业资源,同时因为潮水的涨退,每日都会有新鲜的包含营养物质的和海水别带到近海地区,也为近海的渔业养殖带来了便利。而青岛作为沿海城市拥有广阔的海岸线,而且更难得的是青岛所用的潮间带几乎包含了国内已知的所有滩涂类型!如常见的沙质海滩,如黄岛金沙滩;
5、最常见的礁石或砾石滩涂,如栈桥、汇泉湾;河口滩,如大沽河及白沙河入海口;以及泥质或泥沙质滩,如王哥庄港东。正因如此青岛潮间带的物种多样性可谓得天独厚!也造就了青岛悠久的渔业历史
1、外形不同
海螺螺贝壳边缘轮廓略呈四方形,大而坚厚,壳高达10厘米左右,螺层6级,壳口内为杏红色,有珍珠光泽海。最大可达18厘米,平均大小7至10厘米。
因品种差异海螺肉可呈白色至**不等。海螺壳大而坚厚,呈灰**或褐色,壳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齐而平的螺肋和细沟,壳口宽大,壳内面光滑呈红色或灰**,主要用于水产捕捞也可做工艺品。(海螺)
疣荔枝螺(辣螺)贝壳呈卵圆形, 壳小较坚厚,壳高大于壳宽。螺层约6层,缝 合线浅。壳顶尖。螺旋部低于体螺层,体螺 层中部较膨大,基部较尖细。
各螺层中部有 1环列明显的疣状凸起,体螺层上有5列疣 状凸起,上方2列粗强。壳面密布细的螺肋 和生长纹。壳面灰绿色或黄褐色。
壳口卵圆 形。前沟短。外唇薄,边缘肋纹明显,内唇光滑。壳内面淡**,有黑色或褐色大块斑。 厣角质,棕褐色。(辣螺)
2、生活习性不同
海螺为暖海产种类,主要生活栖息在低潮线、水深1-30米的碎珊瑚底质的浅海。和其他动物一样,海螺等软体动物已经适应千变万化的生存环境。
从海水日夜冲刷的岩石到阴暗泥泞的深海底,各种形态的栖息地都有其特殊的软体动物群。潮汐影响生长在海边的软体动物的特性和分布,它们所生活的地质表面特性也有同样的影响力。
不过,充足的阳光所提供的食物显更为重要。软体动物最适合栖息于热带,所以这个区域的海贝种类繁多,令人叹为观止。
疣荔枝螺栖息于潮间带中下区的岩礁附近海底或礁石上。可短距离移动,喜群 集生活。主要食物为牡蛎。雌雄异体,体内 受精。
2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7月。我国沿 海均有分布,黄海、渤海数量多。落潮后常 手工零星采捕。可鲜食,稍有辣味。一般食 用品种。
3、用途不同
海螺可以烹饪食用,不同部位的肌肉在鲜活和加热(100℃)过程中组织构造及其流变学特性的变化,并进行了质地剖面分析(TPA),为海螺深加工制品的开发及加工工艺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通过Van Gieson染色法观察及质构仪测定,结果表明:鲜活海螺足部肌肉的弹性模量(E0、E1、E2)和破断强度明显高于内脏肌肉的对应值。
而足部肌肉的应力松弛时间(τ1)则略低于内脏肌肉的测量结果;对鲜活海螺进行适时加热处理,其足部肌肉的硬度和弹性更大,咀嚼性更佳,而内脏肌肉的黏着性和柔嫩性更好。
疣荔枝螺可以作为药用,有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的功效。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疣荔枝螺
百度百科-海螺
以上就是关于蓼螺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全部的内容,包括:蓼螺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史氏背尖贝、日本笠藤壶、日本菊花螺、斗嫁槭、嫁槭、短滨螺、疣荔枝螺的命名时间和命名人分别是什么、怎么区分海螺和辣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