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二月河老先生的文学作品里有很多人物是虚构的,或者某些人物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但是并没有发生老先生所写过的事件,比如我们说的邬先生,其本人先是作为田文镜的幕僚而被雍正知晓,继而才被雍正招募,并非影视剧中所演。但是既然我们讨论雍正王朝中的邬先生,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年妃也就是当时的秋月,为什么没有嫁给邬先生,而是嫁给了四爷!
我们先分析一下这几人的人物关系,雍正也就是四爷是康熙的候选人,当时正在潜邸,谋划登上帝位,而邬先生则是雍正的幕僚,辅佐四爷上位,而年妃只是四爷的家奴的女儿而已,但年妃的身份跟普通的家奴不太一样,按照清朝的说法,在清朝统一中原之前就归顺的汉人家奴,尤其是跟满人主子关系比较紧的家奴,称之为包衣奴才,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清朝统一中原后,很多当年的包衣奴才都成了京城的达官显贵,而年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时的年妃还只是一个地位比较高的包衣奴才而已,但真正让年妃上位的原因是其哥哥——年羹尧!
这里我们要说一下辅助雍正上位的人力都有哪些人!
第一位 同为皇子的老十三
第二位 雍正的大谋士 邬先生
第三位 年羹尧
这里我们分析一下,雍正在上位之前是如何对待这几位帮助其上位的功臣的!
第一个老十三一直对雍正忠心耿耿,且老十三很早就被康熙排除在皇位的人选之外,康熙对他的评价是老十三过于讲究仁义,并不适合做君王!再加上四爷与十三爷本来就是亲兄弟因此直至老十三去世,雍正几乎从未对其设防!
但是对待邬先生跟年羹尧可就不一样了!雍正用了一个女人安抚了两位干将,而这个女人就是年羹尧的妹妹,邬先生的情人——秋月!也就是年世兰,年妃!
在邬先生初到四爷府里的时候,是作为教书先生的角色,但是后面在邬先生逐渐展示出其治国的谋略后,四爷派秋月来照顾邬先生,按照剧情来看,邬先生正值壮年,且没有家事,而秋月也正值花季,未曾嫁人,这么两个人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岂不是人之常情!但是自从年羹尧在军队中的作用显现出来了以后,邬先生就知道秋月的作用了,年羹尧作为四爷的包衣奴才,常年征战在外,杀伐果断!尤其是江南一役年羹尧毁尸灭迹杀了山庄全部活口以及四爷下野年羹尧回京述职没有先参拜四爷而是去找八爷了,这都让四爷不得不对年羹尧加以堤防!
史书中并没有记载邬思道是怎么死的,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邬思道是老死的,邬思道是一个聪明人,知道位于高处的滋味也知道皇不好伺候,所以敢于取舍,之后就辞去工作告老还乡。
回到家乡后的邬思道出了2本书,但是不是以自己的名义出书的,而是以好友田文镜的名字发行的,讲述的主要是游幕之道。书发行后,成为了行业标杆,被同行师爷们广为传阅借鉴。绍兴师爷就此成为了名流大腕,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师爷这个行业也以绍兴区域最为出名。
另外一种说法是到死都没有见雍正一面,隐居山林,做个私塾先生,悠然自得的过着下半辈子。
邬思道(又称邬斯道,生卒年不详),字玉露,清代绍兴人,为巡抚田文镜幕友(师爷)。 邬思道因替田文镜承办案件而入幕,并替田文镜写了一封弹劾隆科多的奏折给雍正帝,雍正帝顺水推舟治了隆科多的罪,此后便成为雍正帝和田文镜的红人。其好读书,著有诗集《游梁草》,其所撰的公文书牍,汇辑成了《抚豫宣化录》。
邬先生名思道,字玉露,绍兴人。家贫,以游幕为生。邬思道自幼好读书,科举不得意,当时的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先生入幕,承办一件棘手的案件。盛名之下,果然与众不同,案子上报北京刑部顺利通过,不象以往屡遭批驳。这样渐渐取得田文镜的信任。 一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君愿为吐气督抚,抑或庸碌督抚。”田文镜答,当然想做吐气督抚了。邬先生就说,“既然你想做吐气督抚,就得听任我替你办一件事,此事你却不可掣肘。”田文镜就问是什么事,邬先生就说:“我替你准备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业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内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田文镜与邬先生相处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深知邬先生有胆有谋,于是慨然答应了。原来这篇奏章的内容是弹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学士,隆科多倚拥戴之功,常做越礼违法之事,雍正这时已对他非常厌恶,正想清除他而苦于无从下手,因满朝文武虽知隆科多不法,但慑于其权势,无人敢揭发。邬先生摸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雍正看了奏节,正求之不得,立即将奏节发交六部核议,办了他的罪。从此,雍正对田文镜宠遇日隆,而邬先生也声名远播了。
田文镜对属下很傲慢,可对邬先生却很恭敬。邬先生著有诗集《游梁草》,其在田文镜幕府所撰的公文书牍,汇辑成《抚豫宣化录》以田文镜的名义刊行,这本书是绍兴师爷的枕中鸿宝。 以上就是出于清人笔记中的邬思道。补充一个典故:邬思道为田文镜府幕,声名日重,后来连雍正都知道了。有次田文镜上一道请安的折子,雍正批道:“朕安,邬先生安否?”
有一次田文镜和邬思道为了一点小事,意见不合,结果邬思道甩手离去,让田文镜事事都不顺利,最后只得再请邬师爷回来。结果邬师爷大摆架子,每天要有一个五十两重的银元宝放在桌上,才肯捏笔,田文镜也只得依他。雍正皇帝听说此事后,竟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批:“朕安。邬师爷安否?”田文镜从此全凭邬师爷替他拿主意。
田文镜死后,各地督抚纷纷以重金聘请邬师爷,可这位邬师爷却失踪了。后来有人在北京看见他,原来他已入宫替雍正皇帝办事。
雍正
这则故事见于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田文镜之幕客》,可能只是“野语村言”而已。首先田文镜得宠于雍正皇帝,是在督豫以前,因受命祭告华岳,归京直言山西灾情而引起皇帝注意。其次隆科多的罪状多犯在朝廷京师,外省即使有所耳闻,也不能代疱参劾。尤其奏折制度形成于康熙年间,外省大员的奏折乃是向皇帝打的“小报告”,极为机密,必须亲笔书写,不容他人誊抄,再则皇帝也是亲阅亲批,绝不可能由他人一手包办。
然而,这个故事中提到官员拿钱聘请“师爷”,全靠师爷来处理公务的现象,确实是清代政治的一大特点。这种师爷的正式称呼是“幕友”,或者叫“幕宾”、“幕客”、“幕僚”。在清朝各种大大小小的政府衙门里,都有幕友参与政务,帮助官员处理各项公务。就清代1358个县、124个州、245个府与18行省的布政司、按察司、巡抚、总督每个地方衙门,以及朝廷六部、大理寺、理藩院、詹事府、都察院等中央机关衙门来看,只要每个衙门请四位师爷,全国的师爷总数就当有一两万人之多,形成不亚于正式官僚团队的庞大群体。
有。
在历史上,确实有邬思道这个人,但他是雍正时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幕宾。邬思道做过的最为轰动的一件事,就是替田文镜上折子,狠狠参了当朝最红的大员隆科多一本,让雍正注意到了邬思道这个人。
雍正对邬思道礼敬有加,在给田文镜的信中经常会提到一句:邬先生安否。
雍正和邬思道是没有见过面的,更不会发生邬先生入四爷府当军师,辅佐胤禛夺嫡成功的好戏。但在艺术上,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邬思道这个人的刻画都非常成功,演活了一代帝王师的风范。
扩展资料:
一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君愿为吐气督抚,抑或庸碌督抚。”田文镜答,当然想做吐气督抚了。
邬先生就说,“既然你想做吐气督抚,就得听任我替你办一件事,此事你却不可掣肘。”田文镜就问是什么事,邬先生就说:“我替你准备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业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内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田文镜与邬先生相处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深知邬先生有胆有谋,于是慨然答应了。原来这篇奏章的内容是弹劾隆科多的。
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学士,隆科多倚拥戴之功,常做越礼违法之事,雍正这时已对他非常厌恶,正想清除他而苦于无从下手,因满朝文武虽知隆科多不法,但慑于其权势,无人敢揭发。
邬先生摸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雍正看了奏节,正求之不得,立即将奏节发交六部核议,办了他的罪。从此,雍正对田文镜宠遇日隆,而邬先生也声名远播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邬思道
邬思道不是神,只是善于谋划,他知道年羹尧是假装不清楚叛军位置,所以点醒年羹尧,随便指了一个位置给年羹尧一个台阶下。
邬思道虽然看似退休,实际上却依然在关心大事。当初田文静奉了圣旨前往山西调查糯米的翻酷爱,看看翻库里面追回了三百万两银子的欠款,是不是真的确有其事,结果人家田文镜亲自来到番库查看了一番,发现真的有三百万两白银完完整整的摆放在那里。这件事情透着诡异,但田文镜却看不出里面的问题,结果还是邬思道直接点醒。他既然能主动要求来到西北,那就意味着他已经根据年羹尧的步伐推算到了叛军的主力所在。
年羹尧迟迟不跟叛军决战,看似是找不到叛军主力所在,其实这却是年羹尧养寇自重的行为,只有叛军在,他的权利才会在,这样他才能继续掌握西北四省的生杀大权,当西北的土皇帝。邬思道说年羹尧一开始犯了一个错误,在大战之初没有切断叛军的粮草来源,这才导致叛军虽然躲了起来,但依然还有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这才跟年羹尧形成了这种情况。而年羹尧一般不会犯这种不切断敌军粮草的低级错误。所以这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这条给叛军供给的粮道是年羹尧故意留给他们的,只是为了保证叛军的存在,但又在自己的掌控。想吃的时候随时可以大快朵颐。
当邬思道说出叛军粮道这个问题后,年羹尧明白了邬思道的言外所指,但他又不能直接找叛军决战,毕竟自己给朝廷一直在强调,根本找不到叛军主力的下落。邬思道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给年羹尧找了个台阶,指出了罗卜藏丹增的主力所在,乌斯到说是在法轮寺,并拿出了一套灯下黑的理论,其实这有可能只是邬思道一个说辞而已,真正敌人可能并不在法轮寺,而邬思道目的只是为了让年羹尧出兵。
以上就是关于《雍正王朝》里年妃喜欢邬先生,最后为什么嫁给了四爷呢全部的内容,包括:《雍正王朝》里年妃喜欢邬先生,最后为什么嫁给了四爷呢、邬先生是怎么死的、邬先生是什么来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