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南斯拉夫吗造成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韶关区号2023-04-26  28

     说到历史上南斯拉夫解体,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国家本来是由八个联邦单位构成的。但是因为当是北约轰炸南联盟事件影响很大。以至于最后南斯拉夫直接解体。那么造成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兴衰历程

1、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前景良好。1945年,约瑟普·布罗兹·铁托领导干部下的南斯拉夫***创建起南斯拉夫联邦政府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国家名字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从名称能够看得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十分正宗的社会主义国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南斯拉夫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大力推广南斯拉夫经济发展,此环节的南斯拉夫尽管达不上欧洲国家的生产制造水准可是超出了那时候很多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准,这期内也是南斯拉夫最全盛时期。而且这一阶段南斯拉夫抵挡了前苏联蛮不讲理的侵害,而且在前苏联的挤压下果断自立自强出去,产生一个全新升级的“南国”面貌,那时候南斯拉夫的老百姓生活满意率十分高,乃至感觉这时的“南国”方式是最恰当的,她们对之后的幸福快乐生活满怀信心。

2、组织“不结盟运动”,成为影响较大的一件事情。在20世纪五十年代,南斯拉夫开始寻求外交上的突破而与亚非等地的第三世界国家有所接触,先是印度及缅甸,之后拓展到埃及跟印尼,1955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并且在美苏争霸期间组织了“不结盟运动”,当时许多国家都加入这个组织中来,意在不支持美苏任何一方,保证了世界相对和平的局面,正是南斯拉夫做的最正确的事情,也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件事,因为当时美苏争霸,南斯拉夫能够号召联合国近半的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中来,并且至今为止,此组织都还存在,并且成员国数量达118个,覆盖世界人口达55%之多,可谓南斯拉夫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一件事。

3、内部矛盾未妥善解决,各地独立运动不断。虽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功建立,并且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南斯拉夫国内的矛盾并未解决,铁托为应情势修改宪法,增加了各共和国的自主权,然而此举不仅未解决独立运动的问题,中央权力的下放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后南国的解体,地方自治或者独立的呼声开始响起。

4、通货膨胀严重,社会动荡。1980年5月4号,铁托去世,并且铁托去世后的整个80年代,南斯拉夫都面临严峻的通货膨胀,国内失业率暴增以及外债高筑的威胁,彻底引起了社会与政治动荡。

5、中央权力四散,地方权力过大。而南斯拉夫因为先前过度分配了地方权力,使得中央政府变得缺乏决策力,人们倾向分离主义,争取各自加盟国的权益而不再信任中央的宏观经济计划,使得南斯拉夫经济一再恶性循环。各民族的***也纷纷打出分裂国家、进行激烈改革的旗号,以煽动群众将现有的不满转为对自己的支持。加上80年代末东欧民主化革命的兴起,彻底冲击了南斯拉夫现有政权,南斯拉夫民众对南共彻底失去信心,纷纷强烈要求独立自治。

6、国内各地纷纷宣告独立,中央彻底无法管辖。1990年12月23日,斯洛文尼亚率先发起公投,并且获得国际认可,此间克罗地亚等自治省纷纷要求独立,国内瞬间爆发一系列暴乱,在内战频起的阶段,南斯拉夫中央彻底无力管辖,到了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彻底独立,1991年11月马其顿共和国公投独立,波黑境内经过三年战争,到1995年,波黑维持独立,由塞族共和国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两个政治实体所组成,2003年,塞尔维亚和黑山独立,自此当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彻底分裂解体。

     回顾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兴衰,不禁感叹,一个国家的内部民族和谐多么重要,反观现在的美国,它能非常不错的处理好国内多民族的协调,使得美国蒸蒸日上,并且成为超级大国不至分裂。可见,国家内部的团结才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源。

1992年至2006年间,南斯拉夫除了塞尔维亚人之外的各民族纷纷独立建国,此国家逐渐解体,南斯拉夫也随之成为历史名词。

前南斯拉夫的领土分成以下6个主权独立国家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克罗地亚共和国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塞尔维亚共和国

黑山共和国

马其顿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率先在1996年申请加入欧盟,在2004年成功。克罗地亚在2013年7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马其顿共和国则在2004年申请,可能在2010年至2015年之间加入。其余3国仍未申请,包括波黑、黑山和塞尔维亚,所以一般认为它们在2015年以后才可以加入欧盟。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政治因素;其次是西方对南斯拉夫的经济打压;然后是十日战争的原因。

1、政治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南斯拉夫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铁托出任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执政时的南斯拉夫,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运动,这使得南斯拉夫变成欧洲唯一没加入华沙公约的共产主义的国家。1980年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慢慢地开始下滑,南斯拉夫各个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

2006年5月21日,南斯拉夫进行公投,对于继续维持单一国家还是分裂成两个独立的国家举行投票,最后南斯拉夫的独立派取得优势,结束了与塞尔维亚的联邦关系。

2、西方对南斯拉夫的经济打压

南斯拉夫曾也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强国,在1960年到1980年间,南斯拉夫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是很快的。可是经历了西方经济体对南斯拉夫经济的抵制、打压后,南斯拉夫经济崩溃了。

3、十日战争的影响

又称斯洛文尼亚独立战争,这场战役从1991年6月27日开始后历时十天左右就结束。这场战役中斯洛文尼亚不满的是铁托所建立的那个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并不是那个仅属于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南斯拉夫联盟,斯洛文尼亚因为这场战役取得独立,取得了经济自主。而后各个共和国争取独立,导致南斯拉夫解体。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导致了强悍的南斯拉夫走向解体,与铁托的管理,民族较多等也有着关系。

最重要的促使南斯拉夫民族关系不和的因素是在南斯拉夫王国时期,于二战期间由克罗地亚独立国所发起的内战和种族灭绝;好高骛远的大塞尔维亚的想法;以及巴尔干半岛的泛斯拉夫主义思想。

在二战之前,主要的紧张是由于南斯拉夫王国多样的民族以及在人口上占据优势的塞尔维亚人的统治。关系的紧张源于双方对新国家的构想完全不同。克罗地亚人希望建立一个联邦制国家,他们将获得比奥匈帝国时期更多的自治权。在奥匈帝国时期,克罗地亚人只在教育、法律、宗教和45%的税收上享有自治权 。塞尔维亚人则倾向认为新国家上是塞尔维亚的盟国奖励其在一战中做出的贡献,并且只是塞尔维亚王国的领土扩大而已。

两个民族之间的紧张状态经常引发公开冲突,以塞尔维亚人为主的国家安全机构在选举期间进行干涉活动并暗杀联邦议会中的克罗地亚人政治领袖,如斯捷潘·拉迪奇,他反对塞尔维亚人君主的专制。并且还暗杀主张保护人权的人士,淡化知识份子的异见,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之下,激进派反对组织乌斯塔沙创建了。

在二战期间,轴心国侵略了南斯拉夫,并建立了名为克罗地亚独立国的傀儡国。克罗地亚独立国的领土包括了今天的克罗地亚和波黑,轴心国还指派乌斯塔沙人士担任克罗地亚独立国的***。

乌斯塔沙认为塞尔维亚少数民族是塞尔维亚扩张政策的第五纵队,并实施了迫害塞尔维亚人的政策。在乌斯塔沙的计划中,三分之一的塞尔维亚人将被杀害,三分之一将被驱逐,剩下的三分之一将强制他们信仰天主教并和克罗地亚人同化。与此同时,塞尔维亚人米兰·内迪奇被轴心国派为塞尔维亚人傀儡国家的***,他招募塞尔维亚人加入盖世太保和塞尔维亚义工队。***组织了反法西斯的游击队,并最终击败法西斯,建立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官方在战后估计在二战中南斯拉夫有1,704,000牺牲。在1980年代,历史学家Vladimir Žerjavić和Bogoljub Kočović认为,实际牺牲人士约有100万,其中有330,000–390,000名塞尔维亚人是在克罗地亚及波斯尼亚牺牲的。

在新的南斯拉夫,仍然有分权派和集权派的对立,主要是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要求更多的自治权,而塞尔维亚人则多是集权派。并且发生过要求更多自治权的示威活动(如克罗地亚之春),但遭到了镇压。1974年宪法是对维持联邦架构和确认民族权力的尝试。 南斯拉夫曾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强国,并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从1960年到1980年期间,南斯拉夫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61%的速度增长。南斯拉夫的医疗系统是免费的,识字率达到了91%,并且预期寿命达到了72岁。然而在经历了西方经济体对南斯拉夫十年的援助和五年的解体、战争、抵制和禁运后,南斯拉夫经济崩溃了。

南斯拉夫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其中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国家之间维持了平衡。南斯拉夫的总统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是77国集团的创始者之一。更重要的是,南斯拉夫扮演了西方国家和苏联之间缓冲国的角色,也使得苏联无法在地中海拥有据点。

然而,在铁托去世之后,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掌权,苏联实施了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西方国家认为苏联已经足够安全,南斯拉夫不再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虽然南斯拉夫维持了不结盟政策并和欧洲共同体及美国都有着贸易往来,雷根政府曾就南斯拉夫的经济状况制作过一份机密报告,1984年国家安全决策指引中有“美国对南斯拉夫政策”(NSDD 133)一节,在1990年解密的版本中(NSDD 54),记载了1982年以来美国对东欧的政策。其中记载有“努力扩大和推动和平演变”以推翻东欧的***和***政权,使东欧重新回到市场经济。

1973年石油危机加上和西方国家的贸易障碍,严重阻碍了南斯拉夫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南斯拉夫参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并从其获得贷款。南斯拉夫也因此拖欠了IMF大量债务,作为获得贷款的条件,IMF要求南斯拉夫实现市场自由化。至1981年,南斯拉夫已经有199亿美元的外债。另外,南斯拉夫在1980年有100万的失业人口。南斯拉夫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北部较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有很大一部份被用来补贴南部欠发达的地区,而南斯拉夫的经济危机加剧了这个问题,也引发了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不满。在1979年到1985年期间,南斯拉夫人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了25%。1988年,南斯拉夫侨民从海外寄往南斯拉夫的汇款达45亿美元,1989年这一数字达62亿美元,占当时世界总量的19%以上。 体制问题

联邦体制使得各共和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希望通过支持民族自决来开始减弱联邦体制的控制权。在1974年宪法制定后,塞尔维亚的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获得了大量自治权。这引发了塞尔维亚的恐惧,并且还对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产生影响。大部份塞尔维亚人都视科索沃为“民族的摇篮”,并且不能接受失去科索沃。而联邦对欠发达地区的补贴,也引发较发达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不满。在铁托去世之后,南斯拉夫实施了主席团集体领导制度,国家***由各共和国的总统轮流担任,导致权力真空的出现。

在1989年,塞尔维亚纪念科索沃战役600周年时,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曾在20万塞尔维亚人面前进行演讲,演讲中提到了塞尔维亚伟大的历史。米洛舍维奇还认为联邦制度无能,要求建设集权的政府。他还认为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正试图谋求独立,并认为这是不能接受的。斯洛文尼亚在1991年宣布独立,并爆发了十日战争,斯洛文尼亚获胜。而克罗地亚也宣布独立。南斯拉夫开始解体。

宪法争论和民族主义

在1974年,南斯拉夫通过了新宪法。1974年宪法规定,南斯拉夫设立联邦主席团,联邦主席团由八人组成,分别来自南斯拉夫的六个共和国和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两个自治省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和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

自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于1945年成立以来,塞尔维亚就包括了这两个自治省。1974年宪法大幅增加了自治省的权力,自治省获得了几乎和各共和国一样的自治权,这削弱了塞尔维亚对自治省的影响力。而在联邦主席团中,两个自治省也并不是总和塞尔维亚步调一致。这在塞尔维亚国内引发了反感,一些民族主义知识分子认为塞尔维亚被分裂了。

铁托之死

在南斯拉夫总统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在1980年5月4日去世后,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日益紧张。西方观察家和许多南斯拉夫人都认为,铁托的逝世削弱了该国的凝聚力。1986年,塞尔维亚科学与艺术学会(SANU)发表了塞尔维亚在南斯拉夫地位备忘录,反对塞尔维亚中央政府权力削弱,这激化了民族主义情绪。

在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塞尔维亚人和科索沃的关系日益紧张。在1980年代,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要求获得共和国的地位,这将使得科索沃和其他共和国一样,有退出联邦的权利。对塞尔维亚人来说,科索沃若脱离塞尔维亚成为联邦的构成共和国,将会切断塞尔维亚在历史、民族和文化方面与科索沃的联系。若科索沃退出联邦,这种丧失感将更加强烈。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1987年,为了减轻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对阿尔巴尼亚人主导的科索沃省政府的抗议运动,塞尔维亚的共产主义领导者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被调职前往科索沃。米洛舍维奇曾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支持者,曾非难所有的民族主义都是叛变的行为。米洛舍维奇还曾批评主张南斯拉夫被克罗地亚人掌控、塞尔维亚人被压制的塞尔维亚在南斯拉夫地位备忘录,声称“这除了宣传黑暗的民族主义以外什么都不是”。然而,科索沃的自治权在塞尔维亚常被嫌恶,米洛舍维奇为了利用这种状况获得支持,放弃了之前作为传统共产主义者在科索沃问题上的中立立场。米洛舍维奇对塞尔维亚人承诺“阿尔巴尼亚人对塞尔维亚人的迫害应该停止”。米洛舍维奇还批评塞尔维亚及南斯拉夫的保守派共产主义***,要求缩小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的自治权。这些行为使得米洛舍维奇获得了塞尔维亚人很高的支持,米洛舍维奇获得了塞尔维亚***的地位。米洛舍维奇和他的支持者采取了要求夺回塞尔维亚在南斯拉夫框架内失去的力量的攻击性民族主义政策,承诺保护塞尔维亚和塞尔维亚人。在1988年的集会上,米洛舍维奇关于南斯拉夫中塞尔维亚被置于的立场,明确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不论是在祖国还是异国,塞尔维亚的敌人正团结起来挑战我们。让我们告诉他们,‘我们并不恐惧’、‘我们不辞一战’!——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1988年11月19日

而在另一个场合,米洛舍维奇还做出了这样的发言。

我们塞尔维亚人为了维护塞尔维亚的利益将采取所有形式的行动,不论合宪或违宪,不论合法或违法,不论遵从党则或不遵从。——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反官僚主义革命

随后在塞尔维亚和黑山发生的一系列被称为“反官僚主义革命”的叛乱,米洛舍维奇在夫伊伏丁那、科索沃、黑山都掌控了权力。

作为对这些事件的回应,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矿工组织了罢工,要求恢复自治权。这引发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在科索沃全省展开冲突。在1980年代,科索沃77%的人口是阿尔巴尼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已是科索沃的多数族群。科索沃地区塞尔维亚人比例的下降持续了一个世纪,这是阿尔巴尼亚人在二战期间进行的种族清洗的结果。1999年,塞尔维亚人只占科索沃人口的10%。然而,对此也存在争议,例如历史学界Misha Glenny在他的著作《巴尔干人》中就认为,塞尔维亚人离开科索沃不只是因为迫害,也有经济上的原因。此外,阿尔巴尼亚人的出生率也比塞尔维亚人更高。

同时,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支持阿尔巴尼亚人矿工的抗议行为。斯洛文尼亚的国营报纸刊出了将米洛舍维奇和意大利的法西斯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相比较的文章。米洛舍维奇认为这些批判没有根据,批评“这是在煽动对塞尔维亚的恐惧”。米洛舍维奇支配下的塞尔维亚国营媒体则称这是在煽动斯洛文尼亚和科索沃的分离主义,以此作为对斯洛文尼亚的回应。罢工行为进一步升级为大规模游行,要求科索沃升级为第七个共和国。这激怒了塞尔维亚统治当局,他们继续使用警察部队镇压示威。后来,塞尔维亚人控制的主席团更派出南斯拉夫联邦军队镇压示威。

塞尔维亚控制联邦主席团

1989年2月,科索沃代表,阿尔巴尼亚人阿塞姆·弗拉西被解职,其职务被米洛舍维奇的支持者取代。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发起了要求恢复弗拉西地位的抗议行动,弗拉西也支持这些抗议行动。对此,米洛舍维奇的支持者认为这是针对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的反动革命,向南斯拉夫政府武力镇压阿尔巴尼亚人的抗议行动。如同米洛舍维奇的计划,在贝尔格莱德的南斯拉夫议会外,支持米洛舍维奇的塞尔维亚人举行了抗议行动。这场抗议行动要求南斯拉夫进入科索沃,保护塞尔维亚人并镇压阿尔巴尼亚人的抗议行动。南斯拉夫大统领评议会的斯洛文尼亚代表米兰·库昌反对塞尔维亚人的要求,离开贝尔格莱德,公开支持要求恢复弗拉西地位的阿尔巴尼亚人抗议运动。据1995年播出的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纪录片“南斯拉夫之死”,1989年,库昌对塞尔维亚和其的两个自治省,以及黑山的米洛舍维奇发起的“反官僚主义革命”的成功抱有不安,并指出若不能停止这一趋势在科索沃的进展,库昌所统治的小国将会成为米洛舍维奇支持者的下一个目标。塞尔维亚的国营电视台批判库昌是分离主义者、叛徒、科索沃分离主义的支持者。

在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人组织的要求介入科索沃的抗议行动仍在继续。米洛舍维奇在和联邦主席团的塞尔维亚代表佩塔尔·古拉查尼讨论科索沃问题时,要求他不得中止抗议运动。也因此米洛舍维奇成功塑造要求镇压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运动的米洛舍维奇一方获得了众多支持的形象,也有给其他主席团成员施压的目的。塞尔维亚议会的议长,米洛舍维奇的强力盟友博里萨夫·约维奇在和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主席,波黑代表拉伊夫·迪兹达雷维奇会谈时要求南斯拉夫联邦政府服从塞尔维亚的要求。迪兹达雷维奇在和约维奇会谈时指出“是你们(塞尔维亚人政治家)组织示威,你们要控制事态。”。约维奇否定他和抗议行动有关。迪兹达雷维奇试图通过和抗议运动的参加者以稳定事态。他宣扬南斯拉夫的统一。迪兹达雷维奇做出了如下的演讲:

我们的父辈们为了南斯拉夫的建国而付出了生命。我们不能走上民族对立的道路。我们要坚持兄弟友爱和统一的道路。——拉伊夫·迪兹达雷维奇、1989年

这则声明虽然使迪兹达雷维奇获得了很多赞扬,但塞尔维亚人的抗议运动仍在继续。约维奇对塞尔维亚人进行了热情的煽动,并声称米洛舍维奇将会来到抗议运动的现场对抗议进行支持。米洛舍维奇抵达抗议现场之后,赞扬了抗议者,并声称塞尔维亚人对抗旧有的官宪的战争正在逐渐取得胜利。在群众中间发出了“逮捕弗拉西!”的声音。米洛舍维奇虽然可能没有听见这些声音,但是他对民众表示不论是谁,只要阻碍南斯拉夫统一的人都应该被逮捕并接受处罚。翌日,党评议会接受了塞尔维亚的要求,南斯拉夫军队被派往科索沃,弗拉西被逮捕。

弗拉西被逮捕之后,支持米洛舍维奇并曾参加要求解职弗拉西抗议的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试图前往斯洛文尼亚,并组织名为“真相集会”的活动,批评库昌是南斯拉夫的叛徒,要求他下台。塞尔维亚人抗议者试图乘坐列车进入斯洛文尼亚,但克罗地亚封锁了国境,抗议者遭到了阻拦。

南联盟科索沃地区要求独立,遭到南联盟反对,双方爆发冲突,北约以保护人权为由,轰炸南联盟。

南联盟解散的原因:

1、南斯拉夫的国情向来复杂,素有“七条国界、六个共和国、五个民族、四种语言、三种宗教、二种文字、一个国家”的形容,由于没有主体民族,导致南联盟凝聚力不足,一旦国家动荡,很容易走向分裂。

2、南联盟***铁托逝世后,失去了强大领袖的南斯拉夫逐渐走下坡路。而后任***能力不够,无法妥善处理好国内外错综复杂的问题,联盟内各个共和国独立倾向日益凸显。

3、20世纪90年代因南联盟内部的科索沃地区独立问题矛盾加剧,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预下爆发科索沃战争,最终1992年南联盟解散。

4、各民族矛盾很深,二战时期,阿族投靠纳粹,对兄弟民族搞种族屠杀,二战结束后,又受到兄弟民族报复。在铁托的领导下,民族矛盾又没有化解,只是被搁置了而已。后继***能力不足,民族矛盾开始被一些野心家利用,发展起来!

5.各地区发展不均衡,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内陆山区贫困,导致沿海地区不断在财政上补贴贫困地区。科索沃独立矛盾加剧的时候,沿海地区决定抛弃穷兄弟,甩包袱。

战争爆发原因为: 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南联盟的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代表在法国进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双方都对方案内容不满,但是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谈判陷入僵局。

1999年3月15日,阿尔巴尼亚族代表与塞尔维亚方面最终谈判破裂。1999年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1999年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轰炸南斯拉夫,科索沃战争爆发。

扩展资料:

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事件

1998年,在南联盟南部的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同塞尔维亚警察之间的暴力流血冲突事件不断升级。阿尔巴尼亚族是科索沃地区的主要民族,长期以来寻求让科索沃从南联盟独立。这场冲突本是南联盟国内的民族矛盾,但却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描绘成了一场人权危机,并以此为借口,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开始了对南联盟的空袭。战争期间,北约向990个目标发射2300枚导弹、投掷14000枚包括贫铀弹和集束炸弹在内的炸弹。  超过2000名平民丧生,其中包括88名儿童,数千人受伤。超过20万塞尔维亚人被迫撤离科索沃。

参考资料:

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事件-百度百科

1、西方自由民主风已经刮遍了华约组织所有国家。

2、南斯拉夫的国内地区贫富差距非常严重。

3、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

南斯拉夫由6个共和国组成是联邦制,后来苏联解体,南斯拉夫为了摆脱苏联模式寻求出路,加盟共和国独立出去,在当时大政治环境下成为可能。于是,政治野心家就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拉夫字母:�0�1угослави�0�6а,拉丁字母:Jugoslavija),建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原本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争取独立的斯拉夫民族各族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由铁托出任总统,与苏联保持距离之余,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使南斯拉夫在东欧国家里成为比较富有的一员。1980年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开始走下坡之余,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在1990年前苏联解体之后,各民族开始各自争取自治和独立。及至2003年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之后,南斯拉夫作为国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塞尔维亚、蒙特内格罗(又称门特尼哥罗或黑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6个共和国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伏伊伏丁)两个自治省(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组成。铁托执政下的南斯拉夫,与苏联保持距离,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运动。

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由于政治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上的差异致使各成员国深层次矛盾很尖锐。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各民族开始各自争取自治和独立。1991年-1992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相继宣布独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2年宣告解体。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1992年4月27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议会两院分别以多数票表决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从而标志著塞尔维亚和黑山这个国家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联盟从此不复存在。2006年6月3日晚,黑山共和国议会在首府波德戈里察举行特别会议,通过了黑山独立决议以及独立宣言,标志着黑山共和国正式成为一个新的主权国家。

塞尔维亚共和国(塞尔维亚语:Срби�0�6а或Srbija)为东南欧的共和国。 自1918年起,塞尔维亚便为南斯拉夫联邦的一部分,南斯拉夫联邦于2003年将国名改为塞尔维亚和黑山。

官方语言: 塞尔维亚语

首都:贝尔格莱德

面积 :88,361 km�0�5

人口: 总人口 (1998年) 11,206,847

民族:(2002年) 塞尔维亚族: 66%; 阿尔巴尼亚族: 17%; 匈牙利族: 35%;其他: 135%

克罗地亚(克罗地亚语:Hrvatska),亦可被称为克罗埃西亚,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共和国,处于地中海、中欧及巴尔干半岛交界处。克罗埃西亚在1991年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首都为萨格勒布。

官方语言:克罗埃西亚语

(另在伊斯特拉县有意大利语共为官方语言)

首都:萨格勒布

面积:56,542 km�0�5

人口:4,422,248

斯洛文尼亚(斯洛文尼亚语:Slovenija),或斯洛文尼亚,是一个位于中欧南部,比邻阿尔卑斯山的小国。全称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西邻意大利,西南通往亚得里亚海,东部和南部被克罗地亚(克罗地亚)包围,东北有匈牙利,北接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在1991年之前为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6月25日获得独立。

官方语言:斯洛文尼亚语

首都:卢布尔雅那

面积:20,273平方公里

人口:总人口(2002年) 1,964,036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是巴尔干半岛西部的一个多山国家。其为组成前南斯拉夫的六个联邦单位之一,首都为萨拉热窝。此国是在1990年代期间,南斯拉夫战争时独立,并且根据戴顿协议,她目前是国际社会的受保护地区,由欧洲议会所选出的高级代表所管理。该国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两个实体,其一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中文又称穆克联邦),另一是塞族共和国。波斯尼亚和赫塞哥维那本身是历史学上的两个地理区域,其在今日无政治上的实体可言。

组成民族:波斯尼亚族(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

官方语言: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

首都:萨拉热窝

面积:总面积 51,129 km�0�5

人口:总人口(2002年) 3,922,205

马其顿共和国(马其顿语:Република Македони�0�6а)是位于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内陆小国,东临保加利亚,北临塞黑,西临阿尔巴尼亚,南临希腊。由于希腊反对马其顿共和国使用“马其顿”的名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现在均将该国暂时称为“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FYROM)。目前全世界约有40个国家承认“马其顿共和国”本身使用的名称。马其顿共和国先前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现在的首都与主要都市是斯科普里。自独立以来,马其顿由于国名问题和希腊发生争端,问题至今仍待解决。

官方语言:马其顿语

首都:斯科普里

面积:总面积25,713 km�0�5

人口:总人口 (2003年估计) 2,022,547

蒙特内格罗,亦译黑山(塞尔维亚语: Црна Гора/Crna Gora,即“黑色的山”)是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上的一个多山小国。蒙特内格罗是塞尔维亚与蒙特内格罗联邦国家的两个组成部分之一。

官方语言:塞尔维亚语

首都:波德戈里察

面积:总面积13,812 km�0�5

人口:总人口 (2000年)616,258

民族 蒙特内格罗族:43%;塞尔维亚族:32%;波士尼亚族:8%;阿尔巴尼亚族:7%;其他:10%

以上就是关于你想知道南斯拉夫吗造成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你想知道南斯拉夫吗造成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南斯拉夫何时解体的、曾经非常强悍的南斯拉夫,为何最后国家却被解体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833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