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 米.像 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为什么叫它分数呢?分数这个名称直观而生动地表示这种数的特征.例如,一只西瓜四个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块行吗?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数是度量和数学本身的需要——除法运算的需要而产生的.
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是中国.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分数的记载.在《左传》一书中记载,春秋时代,诸侯的城池,最大不能超过周国的 ,中等的不得超过 ,小的不得超过 .
秦始皇时期,拟定了一年的天数为365又 天.
《九章算术》是我国1800多年前的一本数学专著,其中第一章《方田》里就讲了分数四则算法.
在古代,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较早。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从小学就开始使用的+、-、×、÷四种法则符号,简称四则。使用虽普通,多不知道其由来。
一(减)的符号,是船员使用桶中的水时,为表示当天用水的份量,而以横线做的记号,藉以表示减少水量,后来减法便以「-」作为减法符号。
船员重新在使用过的桶内加水时,便在原来「-」的记号上加一纵线,所以加法便以「+」作为符号。
-和+的符号,於一四八九年,首度出现在德国伟德曼所著的算术相关的读物中。
一六三一年英国欧烈特,在自己撰写的「数学之钥」中使用「×」(乘)的符号,他把斜放的十字当作乘法符号。「÷」(除)的符号有两种说法。一是该符号代表除法以分数的形式来表示,一的上方和下方各加「‧」,分别代表分子分母。另一种说法,以分数表示时,横线上下的「‧」是用来与「-」区别的符号。
德国知名科学家莱布尼兹,则认为「×」的符号,虽然使用普遍,却容易和代表未知数的「X」混淆。所以他主张采用「^」符号来代替。他还主张以「:」替代「÷」的符号。不过这两种符号,迄今并未实施。
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简化乘法是算术中最简单的运算之一 最早来自于整数的乘法运算 什么是乘法 乘法是指一个数或量,增加了多少倍例如4乘5,就是4增加了5倍率,也可以说成5个4连加 “小九九”的由来 《九九乘
九九歌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最初的九九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共36句。因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约在公元五至十世纪间,九九歌才扩充到“一一得一”。大约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在所用的一样,从“一一得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关于九九歌,汉代燕人韩婴的《韩诗外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设立招贤馆征集各方面的人才,等了很久,一直没有人来应征。过了一年后才来了一个老百姓,他把九九歌献给齐桓公。齐桓公觉得很可笑,就说:“九九歌也能拿出来表示才学吗?”这个人回答说:“九九歌确实够不上什么才学,但是您如果对我这个只懂得九九歌的老百姓都能重礼相待的话,那么还怕比我高明的人才不会接连而来吗?”齐桓公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就把他接进了招贤馆。果然不到一个月,四面八方的贤士都接踵而至了。不知道小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开始学习乘法口诀得意地向自己的家人表演时,我们的爷爷奶奶可能会问:“乖孩子,你们学习的是大九九还是小九九呀?给大家背一背听听.”有的小朋友可能会好奇地问:“什么是小九九?什么是大九九?小九九与大九九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现在我们学习的小学数学教材里使用的乘法口诀是45句的,就是平常所说的“小九九”.它是从“一一得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止。它的特点是,在每句口诀里表示相乘的两个数,第一个数总是不大于第二个数,遇到相乘的两个数相同时,该数的口诀就结束了.例如: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一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至于五六三十,这五句都是在6的乘法口诀里.五七三十五呢?则在7的口诀里。还有一种口诀是81句的乘法口诀,它的特点是,不管哪个数的乘法口决,都是从l到9.例如: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一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六五三十,七五三十五,八五四十,九五四十五.人们就把这种口诀称为“大九九”。“小九九”只有45句,便于记忆;而“大九九”呢,共有81句,便于试商.现在人们一般把那些有心计、会算计、善谋划的人形容为心里有“小九九”
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较早。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从小学就开始使用的+、-、×、÷四种法则符号,简称四则。使用虽普通,多不知道其由来。
一(减)的符号,是船员使用桶中的水时,为表示当天用水的份量,而以横线做的记号,藉以表示减少水量,后来减法便以「-」作为减法符号。
船员重新在使用过的桶内加水时,便在原来「-」的记号上加一纵线,所以加法便以「+」作为符号。
-和+的符号,於一四八九年,首度出现在德国伟德曼所著的算术相关的读物中。
一六三一年英国欧烈特,在自己撰写的「数学之钥」中使用「×」(乘)的符号,他把斜放的十字当作乘法符号。「÷」(除)的符号有两种说法。一是该符号代表除法以分数的形式来表示,一的上方和下方各加「‧」,分别代表分子分母。另一种说法,以分数表示时,横线上下的「‧」是用来与「-」区别的符号。
德国知名科学家莱布尼兹,则认为「×」的符号,虽然使用普遍,却容易和代表未知数的「X」混淆。所以他主张采用「^」符号来代替。他还主张以「:」替代「÷」的符号。不过这两种符号,迄今并未实施。
乘法是数学中基本运算之一。假如a乘以b等于c,即记为a × b = c或a‧b = c,亦可写成a b = c。「×」称为乘号。
中国古代利用算筹进行乘法计算。筹算乘法分三层:上位是被乘数,中位是积,下位是乘数。先由乘数的最大一位去乘被乘数,乘完后去掉这位的算筹,再用第二位数去乘,两次之积对应位上的数相加,乘完为止。例如81 × 81,先把乘数和被乘数分别放在上位和下位,如图[a]。用80去乘81得6480,「8」用完了,便掉去,如图[b]。再用1去乘81得81加到6480上,即等于6561,「1」亦用完了,便掉去,得图[c]。
[a][b][c]
计算的层次就是把多位数变为用单位数去乘多位数,乘一位加一位,基本原理与现在通用的笔算乘法完全一样,只是使用乘数的次序与现在作法相反。
中世纪,印度流行几种实用而且有趣的乘法。「十字相乘法」是其中一种,印度人称之为闪电似的乘法。例如325 × 478 = 155350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巴切利[1445 - 1514]介绍了八种乘法。第一种乘法与现在通用的笔算乘法完全一致,第六种就是方格乘法。此法约于十五世纪传入中国,因其图形有如织锦[参看下图],故亦称为铺地锦。
3 2 5
8 4
2 6
1 0
4 0
7 1
2 4
1 5
3 5
4 2
1 8
0 0
2 3
1 5 5
若仔细分析上表,[甚至可比较「十字相乘法」之算法],则可体会到这些乘法的巧妙之处。
因为乘法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
们就把它简称为“九九”。
《管子·轻重》云:“滤戏作造六峜以迎阴
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
2现在学生学的“小九九”口诀,是从“一
一得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
古代,却是倒过来,从“九九八十一”起,
到“一一如一”止。
3古时的乘法口诀,是自上而下,从“九九八
十一”还是,至“一一如一”止,它的顺序与
后事相反。
4古人用乘法口诀开始的两个字“九九”作为此
口诀的名称,所以称九九乘法表。《九九乘法歌
诀》,又常称为“小九九”。
5大约到13、14世纪的时候才倒过来像现在
这样“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乘法出现在何时,尚无定论
但公元前7 世纪春秋时期,已经有和现在一样的乘法口诀
出土的文物中,汉代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和一些墓地的铭文砖上都有“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之类的口诀
以上就是关于分数乘法的由来是怎么的全部的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由来是怎么的、乘法的来源(小故事)急……、乘法口决的由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