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什么

qq怎么发闪照2023-04-26  25

1

《论语》中有两个地方提到,孔子之道一以贯之。

在《论语四、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和曾参讨论的时候,说到自己的毕生道德学问可以一以贯之,有条主线,曾子认同。其他门人不解,孔子也没有多做解释。

其他学生只好问曾子,曾子就阐述夫子之道,就是待人处事的时候用“忠恕”的原则就行了。

“忠”,是忠于内心,忠于自己,也有忠于事业的多重意思。

“恕”,则是重要的待人处世之道,严以律己,宽以恕人。

2

《论语十五、卫灵公篇》也有一以贯之这句话。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在这里,孔子与端木赐讨论道德学问修养的成就路径。因为端木赐的经历很丰富,经商、从政、外交,所以孔子因材施教,指出端木赐追求闻见之知的博学多闻,并不一定能够成就孔子欣赏的立德树人。

孔子告诉端木赐,自己一生的学问道德,有一条贯穿的主线,就是追求不断扩充自己的德性涵养,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多闻见识,丰富阅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

孔子后来有段话,解释了自己一生的求道通达之路。

《论语二、为政篇》里,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是人生道德学问,而非什么知识的积累叠加。

4

孔子之道,曰仁曰礼,曰忠恕。

仁,是孔子之道的核心,是待人处事,立德树人的原则;

礼,是孔子理想社会的秩序,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纠偏补弊开出的药方。

忠恕,则是“仁”和“礼”的缩减版。比如,曾参理解了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却当时无法言说,或者词不达意,用弟子们能够理解的缩减版“忠恕”两个字来表达。

仁,在孟子那里发展成了浩然之气;在程颐朱熹那里成为天理,在王阳明那里成了良知,在希腊哲学家那里是真理。

礼,克己复礼的礼,背后是社会秩序。建立社会秩序,孔子提倡仁以爱人,董仲舒提倡以德治国、天人感应,朱熹以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以为“致良知。”

礼,在法家那里,主张以法律为准绳,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十九纪委四次全会提出,一以贯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督促党员、干部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一以贯之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和要求。

中国***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纪委委员133人,列席246人。

扩展资料:

十九纪委四次全会中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深刻总结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释我们党实现自我革命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深刻回答管党治党必须“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问题,对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

讲话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兴党强国的使命担当,对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中国***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读《论语》感悟(153)

原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书中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并能牢记所学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把它们贯穿起来。”

我的感悟:

解除了“在陈绝粮”这一困境,孔子师徒继续游历。

这一天,孔子跟弟子们聊天时,问子贡:“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赐,就是端木赐,子贡的小名,孔子叫学生一般直呼其名。“女”同“汝”;识(zhì),指记住。

孔子说:小赐呀,你以为我是一个死学、苦学、多多学,博闻强识的人吗?

子贡答:“然。非与?”当然是呀,难道不是吗?不读那么多,你咋懂恁多耶?

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NoNoNo,不是的、不是的,我靠的是“一以贯之”。

这里出来一个成语,叫“一以贯之”。查某度,答曰:贯:贯穿。用一种思想或理论贯穿于各类事物之中。

孔子说自己之所以学问渊博,不是因为自己埋头苦读或是记性好。多读多学、博览群书肯定好,不读不背,肯定啥也不会。但孔子的学,是有窍门的,他称着“一以贯之”。

何为“一”?

孔子没说,子贡也没问。

你这子贡先生,不是能说会道,好学善问吗?关键时刻,却掉链子。结果,害得中国的文化人研究揣摩了两千多年。

孟子认为,反求诸己是孔子的“一”。因为孔子说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他“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凡事内省,从自身找问题,找到问题主动学,想办法解决,所以他不断提升自己。

樊登老师也接受“反求诸己”是孔子的“一”。

有道理,说明孔子有着终身成长的心态。

还有人认为是“仁”,因为“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他“仁者爱人”,因为爱所以爱,爱学习、爱生命,爱生活,咋能不主动学呢?爱,就会学而不厌。

但,好像还是“多学而识之”。

梁漱溟先生说,孔子的“一”是“乐”。你看墨子,为实现“非攻”“兼爱”,东奔西跑,累个半死,痛苦不堪;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天和人吵架,气个半死,满腹牢骚。而孔子永远是活泼的、快乐的、放松的。

也是,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贫而乐道”、“发奋忘食,乐而忘忧”等,甚至绝粮于陈蔡,七天七夜水米不进,照样“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泰然自若,从容应对。

一个快乐的人,不急不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黄河决于顶而面不惊。再加上确实也多读、多见、多闻、多思、多自省、讲仁爱,所以,孔子成了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也学也做,但不积极、不主动,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上面学着,下面漏着。迷茫。

“好之者”:有好奇、有兴趣,有明确而坚定的人生目标,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然,会痛苦,会抱怨。心累;

“乐之者”:沉浸在学习或工作之中,心无旁骛,不受干扰,不为某个伟大而光荣的目标,仅仅是因为热爱,享受学习或工作的过程。快乐。

这么说,孔子的“一”是快乐了?他“一以贯之”,就是将快乐当根绳子,贯穿于学习、工作、生活、游历、挫折之中,于是,他的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那那那,“一”是什么?

爱是什么是什么,自己琢磨。经典就是经典,咋理解都在理,但,前提是,向善琢磨,往好处揣摩。

《论语》“卫灵公篇”第三章,孔子打了个哑迷,却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咳,咱不得不佩服,这“天纵之圣”的孔夫子,人家的思想,万丈光芒,照耀千古。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翻译:

两只黄鹂在翠柳里鸣叫,一行白鹭正飞上蓝天。从窗口可以望到远处西山上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边停泊着行程万里而来的东吴的船只。

赏析: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

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一以贯之,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yǐ guàn zhī,意思指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一而终不会改变 贯:一直,习惯。出自《论语·里仁》。

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扩展资料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万法归宗、始终如一、善始善终、有始有终。

反义词:一反常态、虎头蛇尾、杂乱无章、有始无终、一反既往。

示例

1、政策一旦实施,就要一以贯之。

2、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

3、热诚守信,美化大众,是公司一以贯之的服务宗旨。

4、要想晚上能睡得踏实,精致的外观与高品质必须一以贯之。他将用户需求置于工程便利之上,为此他曾坚持第一代苹果机不装排风扇,这样机器就是无噪音的了。

5、不管你利用哪段时间做祷告,但必须一以贯之。把这段时间在你的日历本标出了;就像跟任何人约会一样在约定的时间里向圣父倾诉。同样也与主耶稣约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一以贯之(汉语词汇)

意思是: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

出处:《论语》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文章赏析:

曾子没有说,但孔子自己在别的地方有过解说。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不是“二”以贯之。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一以贯之的解释

原指 孔子 的 忠恕 之道贯穿在一切事物中。后亦泛指一种 思想 或理论 贯通 始终 。《论语· 里仁 》:“ 吾道 一以贯之。”《汉书·王莽传上》:“而公包其终始,一以贯之,可谓备矣。”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中:“万物虽殊,而其情可类,所谓一以贯之者。” 明 李贽 《又答石阳太守》:“此数老之学所以能继千圣之绝,而同归於‘一以贯之’之旨也。” 朱自清 《经典常谈》十三:“到了《红楼梦》, 组织 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 家庭 的故事。 虽然 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 参见 “ 一贯 ”。

词语分解

一的解释 一 ī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全;满: 一生 。一地水。 相同:一样。 颜色 不一。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 试探 性:算 之的解释 之 ī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赤子 之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用在主谓结构 之间 ,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 天下 为公”。 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 置之度外 。 等闲 视之。

南宋朱子承程颐之说,把忠、恕分开,相应地把"一"和"贯"也分开,"一是忠,贯是恕"一是一本、一心,这一本、一心就是"一个真实自家心下道理",就是"真实无妄",在圣人那里就是"诚",而在一般人这里则是"忠";而"贯"则是"通","贯"即通万事"贯"也就是要以"恕"贯乎万物之间,把忠于一己之心拽转头,变为忠于他人之心;合起来说,"一以贯之"也就是以"一心应万事"打个比方,这就好象一棵树,忠是本根,而恕是枝叶;这又好象用绳索串铜钱,绳索是一,即忠,串是贯,即恕 这样,"一以贯之"也就可以说是"以一贯之",这里的"一"不是"忠恕",而只是"忠恕"中的"忠"而"忠"也就是"心",就是"诚", 因而,在宋儒心、性、理合一的道德形上学中,以忠"贯"也就等于以心"贯",以诚"贯",以性"贯",以理"贯"了这当然说得通 这不仅克服了上面邢 的以忠恕一理来统天下之理难于自圆其说的困难,而且上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这是一种把儒学融汇贯通为一个道德形上学体系的很有意义的努力所以,宋儒,还有后续的明儒,都喜欢说"一贯之道" 一以贯之 发 音 yī yǐ guàn zhī 释 义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 处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示 例 据谷超豪等人回忆,凡遇应当参加的讨论会,苏先生向来是风雨无阻,几十年间~(刘征泰《苏步青》) 从自身做起,以一贯之,做八荣八耻的践行者

以上就是关于读书笔记 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读书笔记 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十九纪委四次全会提出的三个一次贯之的主要内容、“一以贯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814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