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地位分为哪十级

冰箱漏氟2023-04-26  26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匠,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这种分法属于元朝的封建等级制,最早可见于赵翼《陔余丛考》:“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匠,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意思为:元朝制定,一级是当官的人,二级是小官员,三级是僧人,四级是道士,五级是工匠,六级是手工业者,七级是打猎的人,八级是平民百姓,九级是读书人,十级是乞丐。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状态,有不同名称。这些名称纷繁复杂,经常让现代人的我们懵逼、晕头转向。今天在这里,就给大家理一理顺几个常见的名称。这几个名称具体是:门生、监生、荫生和贡生。

1、门生

门生,大家可以直接理解为学生或者弟子。在中国的封建王朝,有一个非常荣耀的称号叫“天子门生”。这里面的“天子”指的是皇上,“门生”指的是学生,整个词的意思就是皇上的学生。当然,这里讨论的“门生”,只是科举时期的含义。在没有科举之前,“门生”还有一些别的含义。例如魏军南北朝的时候,“门生”还有门客的意思。不过这些历史过于久远,很少出现,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2、监生

说监生,必须要先说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学府。所谓监生,指的是在国子监读书的学子。监生和其它读书人最大的区别是,监生就算没有中举,依然可以做官,前途一片光明。在中国封建时期的早期,有资格进入国子监读书,都是权贵挂和高官的子弟,至于一般人家、平民百姓最多只能路过国子监的门口,张望一下。到了明清时期,国子监的门槛才有所降低,富贵人家可以通过捐款进入国子监读书,叫例监。因此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很多不学无术的巨富子弟,通过纳捐进入国子监,最后摇身一变成为官员。

3、荫生

荫生,是明清时期的专有名词,大家可以非常直观的理解为官二代,他们是因为上一代余荫而入读国子监的官二代。荫生有多种不同的细分,例如老爹因公死难获得的,称为难荫;例如老爹品行特别好获得,称为官生等等。老爹干得好,儿子有保障,这是封建王朝君王对于官员的一种优待。这种优待古而有之,不过在明清之前不称为“荫生”而已。

4、贡生

贡生,关键在于“贡”字,此字取进贡之意。所谓贡生,指的是地方(县、州、府)选拔优秀的学子进贡给中央(皇上),由中央(皇上)安排入读国子监。这些学生的层次是秀才。这里大家可以理解成高中生保送入读清华北大。贡生也有多种细分,例如由地方选拔的称为选贡,例如花钱买来的成为纳贡等等。

5、总结

从上面,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门生的范围最为广阔,泛指所有的读书人;监生指的是入读国子监的读书人,而荫生和贡生是监生的一个分类,他们的区别在身份阶层的不同和入读国子监方式的不同监生(包括荫生和贡生)的前途,是比较保证的,他们参加科举,就算没有考上,也可以当官,只不过官比较小而已。正因为监生的前途保证,监生就成了非常抢手的香饽饽,人们想尽办法入读国子监。到了清朝中后期,监生就是买官卖官的代名词。

按等级排名从初级到高级应该是秀才、举人、进士、探花、榜眼、状元。

我们看古代电视剧时经常看到文人才子上京赶考,求取功名,下面具体看看他们具体是怎么排名~

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可进入科举考试。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院试考中后称“生员”,也就是秀才。

●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者员叫举人

●会试地点京城,考中后称贡士

●贡士可参加殿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殿试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殿试第一名-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县试、府试

县试与府试算是初选,相当于县、市级的考试,选拔两次。只要是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通过了被称作童生。基本上相当于高小水平。有了童生的资格,就可以在求取功名的路上继续前行,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二、院试

童生可参加由各省学政、提督主持的院试。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不合格的仍旧是童生。很多人都认为秀才水平很一般,影视剧里秀才的形象,往往是贫穷、迂腐的象征。

但事实上,能成为秀才的人,已经是那个时代绝对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只是因为秀才与做官无缘,品级不入流,但又放不下文化人的架子,所以给人“穷酸”的感觉。实际上,秀才在当地也受到一定的尊重。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私塾的教书先生,大都是秀才出身。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温饱应该不成问题。

三、乡试

乡试,算是科举考试中的大考。一般在秋天(中秋前后)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在省城举行。乡试考试过了,那就是举人了,意味着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做官的几率很大。一般一个县里,数年才出一个举人。

“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范进五十多岁才中举人,结果喜极而疯,可见举人的份量之重,读书人渴求之深。的确,从“秀才”到“举人”,虽说只差了一个级别,却是人生的大反转。我们看到范进中了秀才以后,虽说吃上了老丈人胡屠户送的肉食,却还是被胡屠夫骂的狗血淋头,上门借钱都被打出来。后来中了举人,却是吓得老丈人胡屠户唯唯诺诺,人前人后给范进赔笑脸。所以,“中举”之后,几乎可以一步登天,一夜之间,从草根变土豪。

四、会试

拥有了举人资格,就可以在乡试的第二年进京赶考了。会试,在春季举行,每三年一次。由礼部主持,称为“春闱”、“礼闱”。能够进京赶,进一步深造的,一般都是家境殷实的富家子弟,古代进京赶考路途遥远,耗资巨大,一般家庭难以承担。举人参加会试,考试通过称为贡士,意思是进贡给天子的士子。其实这已经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的级别了,贡士基本就是准进士了。后来皇帝怕主考官徇私舞弊,又加了一道殿试。

五、殿试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算是加试。参加殿试,如果不出大错,基本不会被刷。殿试最后结果分三等:

第一等,进士及第,共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从第四名到第一百名左右都是。

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中了进士就非常了不得了,多数做到京官。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是同治年间考中的进士,官至吏部主事。

正可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的说,古代进士相当于现在博土后水平,有人说相当于院士一级。其实由于古今制度不同,考试科目差异,实际上并没有可比性。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古往今来,那些莘莘学子,不管是求取功名也好,实现个人抱负也罢,均是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如果非要把秀才、举人、进士类比现在的学历等级,那在古代秀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初高中生学历,举人相当于大专或者本科学历,进士相当于硕士、博士或者博士后学历。但事实上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更像如今的公务员考试,而现在的学历等级只能证明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含金量远没有秀才、举人、进士高。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首先要通过“童试”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院试,也就是我们提到的考“秀才”。考完秀才之后才能参加乡试考“举人”,然后是参加会试考贡士,最后通过殿试成为“进士”。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秀才”,秀才在唐宋年间其实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统称,只要读过书的人都会被称为秀才。到了明清年间“秀才”的称呼就不是那么容易得到了,就必须通过童子试才可以被称为“秀才”。而童子试也是经过3次考试,每次考试都通过才有资格称为“秀才”。用现在我们的考试制度来说就是小升初、初升高考试了,考中了算是秀才,也有资格参加高考,中“举人”了。

考中秀才之后才能真正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通过这次考试就可以称为“举人”,就相当于我们现在高考考中大学,是一个正经的大学生了。大学生有很多,“举人”也自然是有很多的,举人们会继续参加会试、殿试,最后才能被称为“进士”,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硕士、博士或者博士后了。

真正要对比起来,古代的科举制度应该比我们现在的学历等级考试要难得多,科举考试是他们入仕的唯一途径,最后能入朝为官的人数少之又少,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遍地都是。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人的地位分为哪十级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人的地位分为哪十级、古代学生中,门生、监生、荫生、贡生都是什么生、古代的功名是怎样排行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806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