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文言文高中

法制教育内容2023-04-26  14

1 苏教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

既然那你是高中生,你们老师不可能不给你们布置背诵任务吧。

我们也是苏教版,文言文要背的篇目有:

必修一:《沁园春长沙》《劝学》《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初中已学,重点是最后一段)

必修二:《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最好读一读《我与地坛》。《林黛玉进贾府》

必修三:《五人墓碑记》四五两段“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刎颈之交”

最好也读读《鸿门宴》

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滕王阁序》《秋声赋》

必修五:《陈情表》《项脊轩志》第一段,《长亭送别》开头两支曲子,结尾两支曲子。

《渔夫》全篇,《报任安书》名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有“人固有一死……”,《兰亭集序》全篇,《逍遥游》前四段。

以上绝对手打,感谢采纳。还有一些文章里所涉及的古诗也是需要背的。你自己看看。《南州六月荔枝丹》比较多。

2 高一 苏教版 语文 必修一 必备文言文,课文,及古诗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中的必备古诗: 1《沁园春·长沙》 现代: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中的必备文言文: 1《烛之武退秦师》 先秦: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2《邹忌讽齐王纳谏》 两汉:刘向 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劝学》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 通:性)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1234文言文和古诗必背

必修一:1 词二首 沁园春长沙 采桑子重阳 17烛之武退秦师 18勾践灭吴(节选) 19邹忌讽齐王纳谏 20触龙说赵太后 21、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2寡人之于国也 23劝学 24秋水 必修二:庄周买水 17过秦论18鸿门宴 19兰亭集序 20归去来兮辞21师说 22阿房宫赋 23谏太宗十思书 24种树郭橐驼传必修三:离骚(节选)烛之武退秦师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后五段)鸿门宴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 蜀道难 登高 琵琶行 锦瑟 虞美人 蝶恋花 声声慢 雨霖铃 滕王阁序 秋声赋。

4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文言文原文

必修一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赤壁赋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酌 (zhuó)。

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y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

5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背文言文

第一册

第一单元

1 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

17烛之武退秦师 18勾践灭吴(节选)

19邹忌讽齐王纳谏 20触龙说赵太后

第六单元

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2寡人之于国也

23劝学 24秋水

第二册

第一单元

7庄周买水 17过秦论 18鸿门宴

19兰亭集序 20归去来兮辞

第六单元

21师说 22阿房宫赋

23谏太宗十思书 24种树郭橐驼传

第三册

第一单元

1《诗经》三首 <;氓、无衣、静女> 2离骚(节选)3孔雀东南飞(并序)

4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

其他古诗诵读篇章 湘夫人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第二单元

5梦游天姥吟留别 6琵琶行(并序)

7近体诗六首 山居秋暝 登高 蜀相 石头城 锦瑟 书愤。

8词七首 虞美人。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 鹊桥仙。

声声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扬州慢

其他古诗诵读篇章 渔翁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一剪梅(李清照)

李凭箜篌引 过华清宫 菩萨蛮(温庭筠) 浪淘沙(李 煜)

桂枝香金陵怀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苏幕遮(周邦彦)

第五单元

17六国论 18游褒禅山记

19伶官传序 20石钟山记

第六单元

21项脊轩志 22五人墓碑记

23登泰山记 24病梅馆记

第五单元

17陈情表

18祭十二郎文

19愚溪诗序

20赤壁赋

第六单元

21逍遥游(节选)

22滕王阁序

23 柳毅传(节选)

24促织

6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全部翻译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二) 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⑹郯子之徒。

(代词,这)⑺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⑼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它们)⑾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⑿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⒀圣人之所以为圣。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1 求记十八个文言文中虚词的口诀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于 自从由于和对于 在给向到被和比 自从鱿鱼和对鱼 再给向导杯和笔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 2、与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 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 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

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 “结交”“亲附”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 “给”“替”;“和……比较”;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例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3、焉 句尾词尾常不译 反诘语气常译呢 代词什么之哪里 兼词相当于是之 疑副怎么和哪里 锯尾吃尾常不易 反截鱼鳍长翼呢 带刺什么知那里 见刺相当于是之 姨夫怎么和哪里 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鱼给我吃。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来。鲲的鱼鳍,也就将来鹏鸟的长翼,被称作鱼翅。

不吃鱼尾了,反过来截鱼鳍。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刺有多粗?《茶馆》看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那么粗。

我说:“姨夫,怎么吃啊?这哪里是吃鱼翅,简直是啃大树。” 释义举例 “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例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句中不译) 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 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词尾不译)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 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 可译为“他”、“它” ;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它,指蛇。)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什么)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 从这里”等。

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 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从这里) 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 “哪里”。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哪里) 4、何 代定宾谓 什么哪里原因 副形动前首 。

2 古文中18个高中生必掌握的虚词是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②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三)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

3 关于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的解释及例子,还缺5个

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表恶其能而不用也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张溥《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释: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勾践灭吴》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4)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宣公四年》(6)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行柔而刚,用弱而强《原道训》(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墓碑记》)2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如,大王来何操?”《鸿宴门》;(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释:何敢助妇语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释:作计何不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四)何:通“呵”,喝问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释: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释: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例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例释: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泰伯》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僖公十五年》(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例释: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4乃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

4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1、何: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2、而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

3、乎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4、乃

(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5、其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扩展资料

虚词的注意点:

1、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2、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参考资料来源:

搜狗百科—文言文

5 18个文言文虚词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1 阿房宫赋的文言文知识整理文言五项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 一、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7、直走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8、气候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二、常见实词归类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5、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6、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8、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三、文言虚词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其 (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2、朝歌夜弦 (奏乐) 3、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4、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5、楚人一炬 (火把) 6、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二)名词用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数词用作动词 :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作动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 (4)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5)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疑问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 (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省略句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五文言翻译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译文: (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译文: 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河虹? 译文: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依叠如山 译文: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汉中程文矩妻者,同郡李法之姊也,字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A:解释正确;B:或:有的人故此项解释不正确;C:解释正确;D:解释正确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实词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或相似都可以A:前句:为:做后句:为:做意义用法相同;B:前句:以:认为后句:以:把;C:前句: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后句:而,连词,表并列;D:前句:虽:虽然后句:虽:即使故选:A(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句中重点词有:“甚”表程度,很;“别居”,别处居住句意为:四个孩子不孝得很,为什么不叫他们另外居住来疏远他们一些?②句中重点词有:“恩养”,孝顺句意为:我们兄弟不知道孝顺,是禽兽心肠(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丈夫死后,照顾关心前妻之子胜过亲生;②程兴被继母感动,携弟自求刑罚,致郡守表彰其继母;③继母临终戒子答案:(1)B(2)A(3)①四个孩子不孝得很,为什么不叫他们另外居住来疏远他们一些?②我们兄弟不知道孝顺,是禽兽心肠(4)①丈夫死后,照顾关心前妻之子胜过亲生;②程兴被继母感动,携弟自求刑罚,致郡守表彰其继母;③继母临终戒子。

以上就是关于苏教版文言文高中全部的内容,包括:苏教版文言文高中、高中语文 文言文虚词 通假字 多音字、文言文十八个虚词口诀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788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