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画过少的部位宜用垂露竖。
垂露竖是书法中竖的一种写法,其收笔以回锋呈“垂露”状(形如下落的露珠),成为垂露竖。竖的另一种写法是悬针竖,即是落笔上重下轻,写出的竖上大下小而尖。“垂露”竖收笔以回锋呈“垂露”状,写出来上下差不多大。悬针竖画下端出锋,其锋如针之悬,故称“悬针”竖。
垂露竖和悬针竖是毛笔写字里面的两个基础笔画。“垂露竖”具体写法是:凌空入笔,右下方顿笔而后稍稍回笔,直线向下行笔,行至笔画末端时,笔尖往左下方加力,出“露珠”后收笔,中间部分运笔需减力。
悬针竖的写法:起笔与垂露竖相同,先平切入笔,然后转中锋向下直行,“竖脖”处略轻,然后稍给力写出“竖肚”,行笔到位后,边行笔边缓提笔锋垂直收笔,不可左右偏斜,也不可出现“鼠尾”,要求刚劲有力,锋芒挺拔。
总的来说,末笔竖画可悬针,其他一律用垂露!悬针也可改垂露,垂露不能改悬针。如“川”字,末笔最好写成悬针,但悬针也可改为垂露。笔势使然,垂露是回锋,悬针是出锋。
垂露竖的写法:垂露竖逆锋起笔——下按——转中锋行笔——最后向左请按——回锋收笔1、逆锋起笔。2、欲下先上,向右下按笔。3、稍提,向下行笔。
竖,形声字。从臤,豆声。形旁臤本义与奴仆有关,表示竖字本义亦当与仆役相关;声旁豆是食器之象,在竖字中表声,竖与豆并舌音、侯部。
古文字中大量见到竖字是在战国,通行体是从臣、豆声,一般作上臣下豆,个别的作右臣左豆,也有的豆或讹作王。
由于臣与臤声义并近,所以战国时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从臤、豆声字,但不及上臣下豆数量大。形旁臤中构件又或作攴,属于形义皆近偏旁之通用,或作斤。
《唐韵》臣庾切《集韵》《韵会》上主切。并音裋。《说文》:竖立也。《徐曰》:豆器,故为竖立。《後汉·灵帝纪》:槐树自拔倒竖。《魏志·锺繇传》起偃为竖。
又《韵会》贞也。《字汇》:直也。
又《广韵》童仆之未冠者。《列子·说符篇》:邻人亡羊,请杨子之竖追之。《宋书·周朗传》:婢竖无定科。
又内廷之小臣也。《周礼·天官》:内竖掌内外之通令,凡小事。注:竖,未冠者之官名。《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注:竖,左右小吏。
又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