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之奉为之的古文翻译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今为妻之奉为之
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
鱼我所欲也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2 宋史·列传第七十四文言文阅读答案亲,是不是第一百七十四
傅伯成,字景初。少从朱熹学。授明州教授。以年少,嫌以师自居,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改知连江县。为石堤三百尺,民蒙其利。
庆元初,召为将作监,进太府寺丞。言吕祖俭不当以上书贬。又言于御史,朱熹大儒,不可以伪学目之。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坐是不合,出知漳州,以律己爱民为本。推熹遗意而遵行之,创惠民局,济民病,以革裰①鬼之俗。
迁工部侍郎。时权臣方开边。伯成言:“天下之势,譬如乘舟,中兴且八十年矣,外而望之,舟若坚致,岁月既久,罅漏浸多,苟安旦夕,犹惧覆败,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进右司郎官,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出为湖、广总领。朝议欲纳金人之叛降者,伯成言不宜轻弃信誓,乞戒将帅毋生事。
嘉定元年,召对,面谕:“前日失于战,今日失之和。小使虽返,要求尚多。陛下不获己,悉从之。使和议成,犹可以纾一时之急;否则虚帑藏以资敌人,驱降附以绝来者,非计也。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知镇江府。全活饥民,瘗②藏野殍,不可胜数。制置司欲移焦山防江军于固山石牌,伯成谓:“虚此实彼,利害等耳。包港在焦、圈之中,不若两寨之兵迭戍焉。”固山寨兵;素与海盗为地,伯成廉知姓名,会郡都试捕而鞫之,无一逸去。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宝庆元年,加宝文阁学士。虽力以老病辞,而爱君忧国之念不少衰。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坐论事贬,蹙然语所亲日:“向吕祖俭之谪,吾为小臣,犹尝抗论。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遂抗疏。
伯成纯实无妄,表里洞达,每称人善,不啻如己出,语及奸人误国,邪人害正,词色俱厉,不少假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有删节)
注:①裰,读j i,信鬼神。 ②瘗,读y i,掩埋。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嫌以师自居 嫌:厌恶 B犹可以纾一时之急 纾:缓解
C驱降附以绝来者 绝:断绝 D会郡都试捕而鞫之 会:恰巧
⒍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傅伯成“表里洞达”的一组是(3分)( )
①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 ②坐是不合,出知漳州
③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 ④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⑤全活饥民,瘗藏野殍,不可胜数 ⑥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⑨④⑤ D①⑨④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傅伯成律己爱民,任连江知县时,兴修堤坝以利百姓;在漳州,创办惠民局,救治百姓的病苦,革除当地相信鬼神的风俗。
B傅伯成敢于直言,任太府寺丞时曾因上书指责吕祖俭的不当被贬;宝庆元年,听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因议论时事遭贬,不顾年老多病上疏抗言。
c傅伯成爱君忧国,针对权臣开拓边疆的主张,他认为南宋朝中兴将近八十年,已像一只有缝隙和漏洞的大船,要担心它的倾覆颓败。
D傅伯成正直无妄,称赞他人的长处,就像赞扬自己的孩子一样;谈到奸邪小人误国,残害忠良,声色俱厉,不加掩饰。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
⑵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
⑶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望一切顺利!
3 文言文翻译《掣肘》宓子贱(孔子的弟子,名不齐,字子贱)治理亶父(鲁国地名),担心鲁君听信小人而使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推行,将辞别而去时,请求与鲁君平素亲近的两名官吏,跟他自己同去。到达亶父,城里的官员都来参拜。宓子贱命令两个官员作记录。官员刚刚记录,宓子贱在旁时常拉扯他们的胳膊肘,官员记录不好,于是宓子贱对此很生气。官员对此不安,请求辞职回去。宓子贱说:“你们记录得不好,你们赶紧回去吧!”两位官员回去,秉报鲁君说:“无法替宓子贱作书记工作。”鲁君问:“什么缘故?”官员答道:“宓子命令为臣记录,又时常牵引为臣的肘部,记录不好(他)很愤怒,官员都取笑宓子。这是导致我们二人要辞别而离开(他)的原因啊。”鲁君长长地叹息道:“宓子以此规劝我的过失啊。我扰乱宓子的工作,而令宓子不能够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必定屡次了。如果不是你们两人,我几乎犯错误。”于是打发亲信,到亶父去传达旨意,告诉宓子贱说:“从现在开始,亶父不是我国君所管,归你管了。有利于亶父的治理办法,你自己决定实施吧。五年后再向我回报你的政绩。”
4 原涉之死文言文翻译原涉,字巨先。
其祖父在汉武帝时以豪杰的身份从阳翟县迁徙来到茂陵。他的父亲在漠哀帝时作了南阳郡太守。
那时,天下富足,大郡太守死在任上的,所收到人家送来助办丧事的钱财都在千万以上,家属全数得到这笔钱,便可以用来置办产业。而当时又很少有人能够为死者守丧三年的。
而到了原涉父亲死后,原涉不仅退还了南阳郡人赠送的助丧钱财,还住进丫冢庐,为父亲守丧三年,因此他在京城就出了名。守丧礼刚一完毕,请他去作郡府议曹的使者就像疾风一样地赶来了,仰慕他的士大夫也从四面八方聚了过来。
由于受到大司徒史丹的推荐,说他有处理繁难事务的才干,原涉便当上了谷eL县令,那时他年仅二十多岁。谷121县人早就听到过原涉的名声,所以不需要他开口发令,地方上就已经一派井然了。
早先,原涉的叔父被茂陵的秦氏杀害,原涉在谷口呆了半年多,因为自己去审理了此案而被免官,于是打算报仇。谷口的豪杰替原涉杀了秦氏,原涉因此逃亡在外一年多,遇上了大赦,才又重新露面。
郡县和诸侯国的豪杰以及长安、五陵等地有气节的义士都倾慕他,于是原涉也对他们竭诚相待,不论品行好的还是不好的人都来结交原涉,一时间宾客盈门,连他家所居住的街巷也挤满了来客。有人讥讽原涉说:“你本是郡太守的后人,年轻时就能自我修养,后来因为为父亲守丧三年又退还了财产及为人谦恭而出名,即使因报仇而结仇,仍不失为一个仁义君子,又何必就放纵自己,去做那种轻薄的侠义之徒呢?”原涉回答道: “你就没见到民间的寡妇吗?起初自我约束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宋伯姬和陈孝妇的榜样,一旦遭遇不幸,被盗贼奸污,就会放荡起来,虽然明知违反礼教,但已不能回复到洁身白处的时候去了。
我便是这样的啊!”原涉自以为从前退还了南阳人送来的助葬礼金和物品,固然获取了名声,但这却使父亲的坟墓简陋异常,而有失孝道。于是他便大修坟墓。
并在墓旁建筑房舍,在阁楼四周建造重门。当初武帝时,京兆尹曹氏安葬在茂陵,人民都称他的墓道为“京兆仟”。
原涉羡慕它,就买地开墓道,建立表帜,题署为“南阳仟”,人们不肯跟着这样叫,就称之为“原氏仟”。这一切的费用都依靠有钱有势的人供给,而原涉自身祇备有必需的衣物和车马,家中妻儿还生活在困苦之中。
原涉专门做一些救济穷人、为人排忧解难的事。一次,有人置办酒宴请原涉,原涉刚走进里门,宾客中就有人告诉他说,他所知道的母亲有病的那一家,现在因病避居在里中,原涉随即便去登门探望,叩门。
听见家中有哭丧声,原涉就进去吊唁,又询问治丧的情况。见到其家中一无所有,他便说:“请把屋子打扫干净,给死者洗一个澡,等着我回来。”
原涉回到置办酒席的主人处,对宾客们叹息道: “人家母亲去世了,躺在地上不能收殓,我哪有心思享用这些酒食啊!请撤掉酒席吧。”宾客们抢着询问应当买些什么,原涉便按着哀怜丧家的礼节,侧身席地而坐,削好木简开出了一份购物清单,详细地列出了要购买的寿衣、被褥、棺木,以至死者嘴裹含的葬物等物品,分交给各位宾客去置办。
宾客们分头奔走购买,直到曰头偏西才都又回来会集。原涉亲自检视完毕,对主人说:“现在可以接受赐宴了。”
大家一同饮酒进食,而惟独原涉没有吃饱,于是就用车装载着棺木等物,领着宾客来到死者家裹,为死者入殓,并劝勉宾客等安葬完毕再离去。原涉就是这样急入之难、诚心待人的。
后来有人诋毁原涉,说他是“奸人之雄”,死者的儿子立即就去把说这话的人刺杀了。原涉的宾客多有犯法的,朝廷也多次听说他们的罪行。
王莽几次拘捕并要杀掉这些人,但又总是把他们赦免释放了。原涉很害怕,便谋求到卿府去做属官,想藉此回避宾客。
正逢文母太后的丧事,原涉临时充任了复土校尉。以后做了中郎,不久又被免官。
原涉想到冢舍去住,不想会见宾客,只与老朋友秘密约会。他独自驾车去茂陵,天快黑时,进入里中住宅,于是藏在家裹不肯见人。
一天,原涉派奴仆到集市上去买肉,奴仆仗着原涉的气焰,与卖肉的争吵起来,并砍伤了卖肉者,然后逃跑了。逭时,代行茂陵县令的尹公新上任,而原涉却没去拜会,尹公知道后便大为恼怒。
他深知原涉是有名的豪侠,就想藉这件事来显示威严,严肃风纪。他派了两个差役守候在原涉的家门两侧。
到了中午时分,见买肉的那个奴仆还不出来,差役就想杀掉原涉而去。原涉处境窘迫,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正巧遣时他所约好的要一同上坟的友人乘着几十辆车到了,他们都是当地的豪杰,便一起去劝说尹公。
尹公不听劝说,豪杰们便说: “原巨先的家奴犯了法,不能缉拿归案,那就让原巨先本人脱衣自缚,双耳插箭,到官门前来谢罪吧,这样对于维护您的威望也就足够了。”尹公这才答应。
于是,愿丝照着豪杰们所说的办法去谢罪,尹公让他仍穿着衣服回家去了。当初,原涉与新丰的富豪祁太伯是朋友,而太伯的同母弟弟王游公却一向嫉恨原涉。
王游公这时在县府做属官,就向尹公进言道: “您凭着一个代理县令就如此羞辱原涉,一旦正式县令到任,您依旧驾着单车回郡府去做府吏,而原涉的宾客朋友中刺客如云,杀了人都不知。
5 古文翻译:李尚隐,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世代居住在潞州的铜鞮(今山西沁县),近代又搬家到京兆的万年(今西安市)。二十岁时精通经典被多次推荐,担任下邽主簿(官职名)。当时姚珽担任同州刺史,对他非常优待。景龙(唐中宗年号)年间,担任左台监察御史。当时的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官职名)崔湜和吏部侍郎郑愔一同主持考核,他们依附权贵,根据私人喜好主持了三年的官员任免,官员百姓都很怨愤。不久两人依次担任宰相,李尚隐和同官职的御史李怀让在朝堂上弹劾他们,崔湜等人于是被关进牢狱审讯,最后遭到贬黜。
当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告桐庐县令李师等二百多人,称他们是妖逆,朝廷下诏让御史调查核实。各御史害怕冯昭泰性格刚愎,都托病不敢前去。李尚隐叹息说:“怎么能让好人受到冤枉的刑罚却不给他们清白呢!”于是越级请求前去,最后为李师等人申明冤情,上奏赦免了他们。不久崔湜、郑愔等人又被任用,李尚隐从殿中侍御史(官职名)被调任为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县令,李怀让被调任为魏县(今河北邯郸魏县)县令。崔湜等人死了以后,李尚隐又从定州司马的官职提拔为吏部员外郎,李怀让从河阳县令提拔为兵部员外郎。李尚隐多次升迁到御史中丞。当时的御史王旭很有权势,被官民们所怨恨。王旭被仇家告状,李尚隐审理此事,从不包庇,查获王旭的赃物非常多,王旭于是被判罪。李尚隐不久改任兵部侍
郎,有改任河南尹。
李尚隐生性率真刚直,说话不含蓄隐讳,处事明断。他对待下级,非常豁达。又精通旧例,近几年起草的朝廷文书,都默默记在心里,每到一个地方上任都被称为好官。
唐中宗十三年夏天,妖贼刘定高夜里和洛门官员勾结侵入洛门,李尚隐因为没有觉察自己的部下和盗贼勾结,贬为桂州都督。临出发时,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的忠心,但是根据国法不得不这样做。”并赐彩色绸缎一百匹来安慰他。不久又改任广州都督,依然兼任五府经略使。等他离任的时候,有人怀藏金子送给他,李尚隐坚决推辞,说:“我生性这样,不能改变,并不是为了担心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原则。”最后都没有接受。多次改任到京兆尹,历任蒲州、华州刺史,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赐给他高邑伯的爵位,入朝担任大理卿,替代王鉷担任御史大夫。
当时担任司农卿的陈思问任用许多小人最为自己的下级官吏,偷偷的贪污钱财粮食,积累了好几万。李尚隐又审理此事,陈思问于是被流放到岭南而死。李尚隐三次担任法官,都产出了朝廷上的坏官,当时的人因此称赞他。唐中宗二十四年,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二十八年,改任太子宾客。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
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人唯有自善自高,方能有好的视角。不自善自高,便只能门缝里视物,皆褊狭之见。现代科学以认知者中立为前提,但是,这个假设至少不应用之于对人及对由人所组成的社会的研究。否则,便只是以物视人,所视之人,皆成物也。
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注释
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
宰:家宰,管家。
九百:没有说明单位是什么。
邻里乡党:相传古代以五家为邻,25家为里,12500家为乡,500家为党。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
译文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评析
以“仁爱”之心待人,这是儒家的传统。孔子提倡周济贫困者,是极富同情心的做法。这与上一章的内容可以联系起来思考。
: 《论语》:雍也篇第六 孔子《论语》全文
此词的突出特点在于,把即事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起来,用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昂,奔放郁勃的感情,悲壮沉雄发场奋厉的格调。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以情感人。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作,无不充溢着激情。该词即是如此。作者与陈亮,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都怀有恢复中原的大志。但南宋统治者不思北复中原。因而他们的宏愿久久不得实现。当时,词人正落职闲居上饶,陈亮特地赶来与他共商抗战恢复大计。二人同游鹅湖,狂歌豪饮,赋词见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首词,就是当时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词中,作者胸怀对抗战恢复大业的热情和对民族压迫者、苟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饱和笔端,浸透纸背。正如周济所云:“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介存斋论词杂著》)。词人这种慷慨悲凉的感情,是运用健笔硬语倾泻出来的,因而英气勃郁,隽壮可喜。
周济还指出:“北宋词多就景叙情,……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介存斋论词杂著》)。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同,即事叙景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这首词的上阕,便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在追忆“鹅湖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
作者作为一名忠愤填膺的抗成志士秉笔作词,胸中沸腾的激情难以遏制,不免直泻笔端。“老大那堪说。”直写心怀,感情极为沉郁。“那堪”二字,力重千钧,义蕴极为丰富。当此之时,英雄坐老,壮志难酬,光阴虚度,还有什么可以说的!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以收复中原为已任的志士们,胸中的烈焰是永远也不会熄灭的。因此,下面“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两句,抒发了作者的壮怀,并且与陈亮的“同志”之情拍合。“元龙”、“孟公”,皆姓陈,又都是豪士,以比陈亮:“臭味”谓气味相投,“瓜葛”谓关系相连。作者与陈亮友谊既深,爱国之志又复相同,因而引以为快事。不久前,两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辛《祭陈同父文》)这是大慰平生的一次相会,故在此词中津津乐道:“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词人时在病中,一见好友到来,立即与之高歌痛饮,彻夜纵谈。
他们志在恢复中原,心无俗念,视富贵轻如毛发,正笑世人之重它如千钧。讨论世事时硬语盘空(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足见议论有力。这几句是他们交谈时情景的实录。因为写在词里,故顺笔插入自然景物的描写。积雪惊堕,状述二人谈吐的豪爽;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这种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充分表现出来。着一“惊”字,真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然而,当时只有清冷的明月与两人相伴,论说国家大事的“盘空硬语”又有谁来倾听呢?在这里,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堂的情势下,个别上层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发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努之情。正因为二人志同道合,所以夜虽已很深,但他们仍“重进酒,换鸣瑟”,兴致不减。
如果说,词的上阕主要是作者奔放沸腾的感情融于叙事之中,那么下阕则主要是直泻胸臆的赋体,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天裂”的壮怀。词人尽情地驰骋笔力,敷陈其事,倾诉肺腑,写来笔飞墨舞,淋漓尽致。“事无两样人心别。”面对时世,山河破碎,爱国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把家耻国难全都抛在了脑后。词人用“事无两样”与“人心别”两种不同意象加以对照,极其鲜明地刻画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态,尽情地抒发了郁勃胸中的万千感慨。词人义愤填膺,向统治者发出了严厉的质问:“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神州大地,山河一统,自古已然,“合”时多而“离”时少。当政者不思恢复中原,反而以和议确定了“离”的局面,是何居心!词语中凛然正气咄咄逼人,足以使统治者无地自容。雄健顿挫的笔力,加重了词的感情色彩,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词人想到:神州大地要想得到统一,就必须重用抗战人材,可是当时社会却是“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当道诸公空说征求人材,但志士却长期受到压制,正像拉盐车的千里马困顿不堪而无人过问一样。徒然去购置骏马的尸骨又有何用!词人连用三个典故,非常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勃心头而又不便明锐的不平。一个“空”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对朝中当政者打击排斥主战派种种行为的无比怨忿。笔力劲健,感情沉郁,意境极其雄浑博大。“正目断关河路绝。”词人触景生情,由大雪塞途联想到通向中原的道路久已断绝,悲怆之情油然而生。山河分裂的惨痛局面,激起了词人收复中原的热情。他想起了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动人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话中女祸氏炼石补天的美丽传说,更加坚定了统一祖国的信念,唱出了“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时代的最强音。笔健境阔,格调高昂。用典如水中着盐,浑化无迹,从而丰富了词的义蕴,加强了形象的深广度,呈现出极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词的意境也最后推向了高潮,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呼尔而与之的尔用作后缀,在这句话中“尔”是语气词,说的是“呼”的状态。
出处:《鱼我所欲也》作者孟子(一说为其弟子所记录) 朝代先秦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白话释义: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创作背景:
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孔子家语·六本》: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翻译]: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翻译今贷死而黥之使与全部的内容,包括:文言文翻译今贷死而黥之使与、古人于为学,终身与之俱是什么意思、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