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
原文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注释
1、居:动词,居住。
2、广居:大宅子,这里喻指“仁”。
3、居:名词,居所。
4、立:动词,站立。
5、正:形容词,正大。
6、正位:正确的位子,这里喻指“礼”。意思是说,“礼”是人们立身的制度保障。
7、大道:广阔的道路,这里喻指“义”。
8、得:动词,实现。
9、得志:实现了自己的志向。
10、由:遵循实践。
11、行:动词,施行。
12、道:名词,原则;行为准则。
13、*:动词,迷乱;侵蚀;腐蚀。
14、移:动词,改变志向。
15、威武:权势和武力。
16、屈:动词,屈服。
译文
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比喻“仁”),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比喻“礼”),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比喻“义”),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践,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富贵迷乱,不为贫贱改变志向,不为权势和武力屈服,这样才称得上大丈夫。
补注
本段文字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往之女家。妾夫之道。于民由之。此之谓大丈夫。六个之的解释:
1、主谓之间,无意义。
2、代词,他。
3、动词,到。
4、助词,的。
5、代词,代前文的"仁,礼,义"。
6、主谓之间,无意义。
扩展资料:
《富贵不能*》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
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贵不能*
意思是称呼。
出自:富贵不能*。
原文节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作品赏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1、此之谓大丈夫的上一句:威武不能屈。
2、原句: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翻译: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4、出自《孟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以上就是关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全部的内容,包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往之女家。妾夫之道。于民由之。此之谓大丈夫。六个之怎解释、此之谓大丈夫的谓怎么翻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