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意象及运用
在诗歌的构思过程中,作者需要把难以直言的情感蕴含寄寓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成为一个或一群意象,以便读者从中意会。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诗歌离不开意象,没有意象便难以为诗。意象是诗歌内容构成的基本元素。要创作诗歌,不能不认识意象,不能不重视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
一、诗歌意象的涵义
所谓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的艺术统一,是诗人将意与象融合后创造出来的可感触的具象。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中创造的一种富有诗意、高扬个性、在想象中可以内视的观念形态,是诗人的审美情感与具体表象构成的审美契合,是诗人将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作为诗学名词的意象并不难理解,意象属于复合名词。意,指诗人的主观意识、情志在诗歌中的艺术表现。它是诗人对现实审美感受的理性升华,是构成诗歌创作的指向和主导。诗人的“意”不可直白表达,须与诗歌的感性内容紧密相连、融为一体。象,就是物象,即作为诗歌表现的外在客观事物。对诗人来说,“象”是其表现对象,是与他的“意”互为其“宅”的客观对应物。意象合起来,就是主观情意与可观物象的结合,是“神与物游”“神用象通”的产物。比如庭院里有棵橡树,有人指着它说:“这是一棵橡树。”这里的橡树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象,并不是“意象”。但诗人如果将情思融入“橡树”,并将它作为象征体移入诗里,“橡树”就是诗人创造的“意象”。西川的《橡树》一诗里的“橡树”就是诗人创造的“意象”:“他们把一切都拆毁了/他们留下这棵橡树/他们留下这棵橡树枝繁叶茂/他们留下了月光和尘土我们的门板我们的窗户就这样被统统拆除/一个老年人嘤嘤啜泣/这棵橡树把它留在记忆里/留在记忆里的橡树/晨光挂满枝头晨光我们的财富/他们把一切都拆毁了/他们留下这棵橡树/月光浸透枝干晨光埋入地下/记忆燃烧着记忆我们白了头我们为橡树而啼哭而伤感我们是否要将房屋重建/他们把一切都拆毁了/橡树是都就是世界的新起点。”诗人借橡树抒发怀旧之情,意在表达失落美好精神家园的伤感。这里,意化为“橡树”,使“橡树”成为诗人的意中之“橡树”。所以,“橡树”便成为诗中的意象。正如波特莱尔所说:“最初你把你的热情、欲望或忧郁加在树身上,它的 和摇曳变成你的,不就你便是树了。”诗人笔下不管是写树,还是写花写草乃至写其他一切物象,都并非是单独地表现物象,而都是托物寓情、意物交融地表现其意象。如黑格尔所说:“抒情诗人把最有实体性的最本质的东西也看作是他自己的东西,作为他自己的情欲、心情和感想,作为这些心理活动的产品而表达出来。”诗人根据实体物象创造的“心理活动的产品”便是“意象”。
二、意象的作用
意象对于诗歌有两个方面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它是诗人“神与物游”“神用象通”不可缺少的桥梁。意象使无形(抽象)的心意情趣得到有形(具象)的固定,也使无情的物象因融注了诗人的心意情趣而灵动。“有形发无形,无形君有形。”没有意象的创造,诗人的立意不能具象成诗;生活的物象不能灵动诗化。
另一方面,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感情和认识的桥梁。就像诗人在创作构思中要将内心之意寄寓在诗化的物象中必经“意象”之桥一样,读者在鉴赏中要从诗化的物象中发现诗人的内心之意也必经“意象”之桥。正如余光中指出的那样:“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阅读是一种“再创造”,不一定能“还原诗当初的内在之意”。但没有作者提供的“意象”,读者是难以“还原”(或局部“还原”)作者的诗意,更不用说“再创造”了。读者可以根据他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审美标准和认识水平去看待作品的“内在之意”,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是见“仁”、见“智”,倘若离开了诗人表现在作品中的“意象”,读者则没有途径去见“仁”见“智”。诗人总是通过意象这个构成诗作的基本元素表情达意,向读者发出鉴赏导向的信息。至于读者对作品的“意会”——贴切的领会或扩展的领会都是以诗中意象来生发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谢文利认为:“创作是诗人对审美对象的阅读,从而营构出审美意象,而阅读则是意象导引下的创作,从而发掘出诗人的心意情思。”
三、意象的缺失
意象是诗的基本元素,也是诗的艺术特征和产生诗美的重要形式。缺失意象的诗,即有意无象或有象无意的诗,是不符合诗的特征和诗美要求的。
有意无象的诗,如“自由与爱情!我都为之倾心。为了爱情,我宁愿牺牲生命;为了自由,我宁愿牺牲爱情。”(裴多菲《自由与爱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时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如何重死轻生!生别死离,最是难堪事。别了,牵肠挂肚;死了毫无轻重,何如做个感人的永别!”(周恩来《生死离别》)这些诗的意思是十分明显而深刻的,它们之所以能流传较广,并非是诗美所致,而是因为它们说出了人们认同的某种信仰和某些哲理。它们给人的是一种思想认识的启迪和人生观的教育,而没给人以诗美的享受。这些诗如不分行,是可以当作议论短文或语录来读的。
有象无意的诗,如元人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首散曲刻意描景,尽管它所描绘的秋景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景色特点,但它缺少诗人情感的意蕴。比起马致远同曲牌的《秋思》的意境相去甚远。马致远的《秋思》流传至今仍脍炙人口,而白朴的《秋》却鲜为后人所知。再如朱自清的《细雨》:“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我脸上的绒毛呢。”这首诗写出了春风里的细雨触到脸上有如柔软的绒毛。不能说诗里没有体现感觉,而且这感觉是细腻的,但仅仅写对春雨触及皮肤的直接感觉,诗意便几近失去。比起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自然看出有象无意的诗和意象交融的诗的审美差别。
诗最根本的特征是抒情,诗人思维最主要的方式是情感性的形象思维。当然诗人的思维并不排斥理性思维,既然写诗需要立意,就不能不包含必要的理性思维。但必须注意的是,诗的情意是融入在已由可观物象转化为主观的“心象”之中的,立意的表达应蕴含在象中而不是离象独立。否则,诗就会沦为说理或表象的工具,而不是艾青所说的“一首诗是一个心灵活的雕塑”。意象缺失的诗不能成为“心灵活的雕塑”,它只能是心灵的直接宣言或没有“心灵”的“雕塑”。因此,我们认为,诗是不能缺失意象的。
余 干施 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赏析
唐代饶州余干,即今江西省余干县。先秦时,其地名作余汗,因境内余水、汗水得名,为越国西界城邑,在安仁江(即今江西境内信江)西北,安仁江上游属楚国,故诗中云“楚水西”。汉代置余汗县,隋代正名为余干县。唐代迁移县治,这个旧县城逐渐荒落。此诗是刘长卿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诗人寄寓余干旅舍,伫立门外,看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暮色渐深,城门紧闭。霜叶、孤城、独鸟、月、捣寒衣等景色与诗人凄清的思乡之情交融在一起,从而表达了诗人羁旅思乡之情。
这首五言律诗,在时间上由看得见“枫叶稀”的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 妇捣寒衣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这表明诗人在小城旅舍独自观察之久,透露出他乡游子极端孤独、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的过程。而诗笔灵秀宛转,把这种内在的层次,写得不着痕迹,非细心体味不能得。一首小诗既有浑成自然之美,又做到意蕴深沉,这是十分难得的。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
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6、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请缨、柳营、羌笛。
7、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渔樵、山林。
(三)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内涵;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歌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如选入课本中的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
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舒婷的诗“我是你额上破旧的老水车”一句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于用老水车这一意象来象征“我”与祖国的某种血肉联系,从而使整首诗作细腻而含有丰富的象外之意。�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如臧克家的诗《老马》就是典型的例子。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兴起对象,作者以这个形象来寄托不屈的民族个性和作者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是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而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并列式组合 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对比式组合 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映衬,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边是拚杀的血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沉迷,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通感式意象 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如舒婷的《路遇》“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前一句听觉铃声转化成为视觉悬浮,后一句听觉嗅觉与心理感觉交织转换,沟通组合,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境界,铃声能浮,铃声抛花香,使读者不禁为诗人的丰富想像而拍案叫绝。�
荒诞式组合 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如李贺的《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鬼唱”二字石破惊天,它仿佛让人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吟唱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沉痛与凄清。诗笔新奇,诡谲多姿,荒诞虚幻中暗合了李诗的鬼才之意。�
不管是并列还是对比,是通感还是荒诞,诗歌的意蕴就蕴含在它们的不同组合中,诗歌创作中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呈现出无穷的魅力。解读诗歌,首先要搞清楚这些最基本的诗意组合,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鉴赏诗歌。
现代诗歌意象”对待“古诗歌意象”应该是一种继承与突破,现代诗歌比与古代诗歌更有作品意象的模糊性(重叠、交叉、群体等)。本人崇敬古代诗歌,但更喜欢现代诗,因为现代诗表现手法有更新颖性处,包括隐语、象征、暗示等以及修辞手段的变异性,包括隐喻、移就、通感等。
《春江花月夜》中“月”这一意象的作用和意义是:
1、“月”是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起到通贯上下,触处生神的作用。
2、“月”的意义是它诗中情景兼融之物,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象征与意象的区别举例
象征与意象的区别举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多事与物都不是只有一种意思与意义,很多时候都可以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出相似的意思,下面一起了解象征与意象的区别举例
象征与意象的区别举例1相同之处:都是通过“象”这一形式来表达作者的内在情绪或思想
不同之处:意象是指在抒情性作品中,借助景物描写来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借助景物形成意象,来表达心中的那种寥廓孤寂之情;而象征用于预言式的象征性文学中,是用一个形象来表达一个哲理,如最有名的《伊索寓言》,就是大量运用象征手法的一部作品这种手法在现代派作品中非常常见,如卡夫卡的《城堡》
象征意象
象征意象是指表作品中呈现的以表达现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象征阐述编辑
它是表意型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理解它的表意性、象征性、荒诞性、求解性、这个概念就容易识记了。
相关条目编辑
意象是有象征性的、也就是说它可以表达意义、而且这个意义不是这个形象直接的意义。用这种象征性的方式、意象可以反映人意识中或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精神分析学派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弗洛伊德从梦这种特殊的意象开始研究、发现梦里的意象和人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息息相关。所以一个人梦见蛇、很有可能和蛇这种动物没有关系、而是反映了梦者在想一些和性有关的问题。以后心理学家发现、不仅是梦、其他意象也可以有象征意义。
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意象 - 概念
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像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不光是诗歌还有其它文体。意象不是神秘的东西。是写作者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法想。读者通过写作者的作品读出其中的意象之美感、这也是“审美刺激(刘海涛教授语)”。
意象一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意象 -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人却往往混为一谈。《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正确界定其含义及关系、对于诗歌阅读和写作都有积极意义。
象征与意象的区别举例21、概念不一样
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在大脑里的意思图象”意象通过抽象、通象等来产生更有深度的意象。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2、作用不一样
意象、所要表达的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有空白留意增加了诗的张力性;避免与当时的政治发生冲突等。
象征、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3、起源不一样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
象征、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
象征与意象的区别举例3象征的含义: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二者的性质不同。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而象征是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它是一种写作手法。
2、对象和用法不同。
比喻是以一物比另一物、它的对象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对象、“本体”和“借体”都是具体的事物、
而象征是以某一具体的喻体来表现一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象征是以物来显示意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明白、而是让读者自己去联想、领会、象征意义往往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
3、表达效果不同。
象征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而比喻的手法让人更加具体、形象深刻。
4、包含关系不同。
象征和比喻常常结合而用、即象征中必有比喻、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
5、象征通常是约定俗成的、而比喻不是。
象征是约定俗成的。例如:火炬象征光明、又可以象征意志和情绪的热烈、高涨与坚定。红色象征革命、又可象征喜庆。这些都为大家所公认。只有在写作上运用象征手法、才由作者特殊选定。如高尔基用海燕的形象来象征战斗的无产阶级;茅盾选用白杨树象征***领导下的抗日民众。而比喻、通常都是特定的、由说话或者写文章的人所特定使用的。
以上就是关于诗歌写作《诗歌的意象及运用》文学写作全部的内容,包括:诗歌写作《诗歌的意象及运用》文学写作、古诗余干施舍描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意象的作用答题模板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