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的磁效应是谁发现的

皇德耀世2023-04-25  122

电流的磁效应是奥斯特发现的。

著名的奥斯特实验揭开了电和磁的联系。

奥斯特实验是这样的,把一根拉直的导线下方,放一只小磁针,使小磁针与导线平行,闭合开关通以直流电,发现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改变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发现小磁针的偏转方向发生了改变。

电流的磁效应是奥斯特发现的。

著名的奥斯特实验揭开了电和磁的联系。

奥斯特实验是这样的,把一根拉直的导线下方,放一只小磁针,使小磁针与导线平行,闭合开关通以直流电,发现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改变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发现小磁针的偏转方向发生了改变。

电磁感应和电流的磁效应区别为:现象不同、原理不同、发现人不同。

一、现象不同

1、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现象是放在变化磁通量中的导体,会产生电动势。

2、电流的磁效应:电流的磁效应现象是通有电流的导线,在其周围产生磁场。

二、原理不同

1、电磁感应:电磁感应原理是闭合电路的一部份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

2、电流的磁效应:电流的磁效应原理是磁性物质中每个分子都有一微观电流,每个分子的圆电流形成一个小磁体。在磁性物质中,这些电流沿磁轴方向规律地排列,从而显现一种绕磁轴旋转的电流,磁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中的电流相互作用便导致了磁体的转动。

三、发现人不同

1、电磁感应:迈克尔·法拉第是一般被认定为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的人。

2、电流的磁效应: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在1820年4月的一天发现了晚上电流的磁效应。

电流生磁,是电动力学的一个基本的定律,至于为什么有磁,是下一层理论的问题,我还不清楚。(可能现在的物理学界也没有统一的观点:)

但考虑相对论效应,这个问题可以部分得到解答:考虑一束带电粒子流:你可以计算周围空间的电场。然而,当你随着这束电子一起运动的时候,会发生相对论的时空收缩现象,沿着电子流动的方向,这束电流在单位长度内包含的带电粒子数量与你静止时观察不同。 这样,在此时,计算周围空间的电场又会有所差别。为了正确的计算洛仑兹力,这个磁场就是部分的补偿了这个参照系的差别引发的效应。当然,可以说磁场部分起源于电场的相对论效应,但不是全部。

电磁感应(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现象是指放在变化磁通量中的导体,会产生电动势。此电动势称为感应电动势或感生电动势,若将此导体闭合成一回路,则该电动势会驱使电子流动,形成感应电流(感生电流)迈克尔·法拉第是一般被认定为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的人,虽然Francesco Zantedeschi1829年的工作可能对此有所预见。

电磁感应是指因为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电磁学领域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为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转化奠定了实验基础,为人类获取巨大而廉价的电能开辟了道路,在实用上有重大意义。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标志着一场重大的工业和技术革命的到来。事实证明,电磁感应在电工、电子技术、电气化、自动化方面的广泛应用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电流的磁效应(通电会产生磁):奥斯特发现,任何通有电流的导线,都可以在其周围产生磁场的现象,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非磁性金属通以电流,却可产生磁场,其效果与磁铁建立的磁场相同。

通有电流的长直导线周围产生的磁场:

在通电流的长直导线周围,会有磁场产生,其磁感线的形状为以导线为圆心一封闭的同心圆,且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互相垂直。

这是电流的磁效应。即如果一条直的金属导线通过电流,那么在导线周围的空间将产生圆形磁场。导线中流过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磁场越强。磁场成圆形,围绕导线周围。

原理可以解释为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安培认为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的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微粒成为微小的磁体,分子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但实际上分子中的电子不是围绕原子核转动的而是电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形成的电子云。

定义

电流的磁效应(通电会产生磁):奥斯特发现,任何通有电流的导线,都可以在其周围产生磁场的现象,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非磁性金属通以电流,却可产生磁场,其效果与磁铁建立的磁场相同。

通有电流的长直导线周围产生的磁场:在通电流的长直导线周围,会有磁场产生,其磁感线的形状为以导线为圆心一封闭的同心圆,且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互相垂直。

百度百科-电流磁效应

以上就是关于电流的磁效应是谁发现的全部的内容,包括:电流的磁效应是谁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现象是由谁发现的、怎么区别电磁感应和电流的磁效应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7567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