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怨天,不尤人”出自《论语·宪问》。原文如下:“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怨恨天,也不责怪人。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论语·宪问》的简介
《论语·宪问》是《论语》中的一个篇目,共计44章。《论语·宪问》中所许多名句,比如“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宪问》的主要内容:孔子提出了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论语·宪问》原文节选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译文: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不怨天,不尤人”出自《论语·宪问》。原文如下:“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怨恨天,也不责怪人。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论语·宪问》的简介
《论语·宪问》是《论语》中的一个篇目,共计44章。《论语·宪问》中所许多名句,比如“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宪问》的主要内容:孔子提出了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论语·宪问》原文节选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译文: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论语》里有句话“不怨天,不尤人”。这句话是孔子所说。孔子在周游列国后,不被各诸侯国所用,晚年回到鲁国,教书育人。他虽在政治仕途上,未能如愿。但他依然保持一种不抱怨上天,不责怪他人的心态。这是一个君子的高尚人格,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一种豁达的情怀。
反观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天天都生活在抱怨中,抱怨运气不好,抱怨工作不好,抱怨这制度不好,那制度不好:抱怨社会这不公平,那不公平;甚至抱怨婆婆不好,抱怨周围的人不好,抱怨孩子不好……
抱怨是一种心态不好的表现,是散发负能量的磁场。爱抱怨的人,其实也是一种思想消积的人,他凡事都不够努力,不够尽心,最后不如意时,就开始怨天尤人。
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对待各种竞争,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争取,既使不能成功,不能如愿。也不后悔,也不抱怨。
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东方不亮西方亮。上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用这样的心态对待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就不会抱怨有那么多的不公平,那么多的不合理。
对待各种人际关系,做到谦谦君子,善解人意,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很多问题都有了解决办法。
君子之人从不抱怨上天,不苛责他人。是因为君子每日三省吾身;君子多过,小人无过。君子常常反省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小人则相反,自己永远没有错,错识都在别人。所以常常活在抱怨牢骚声中。
抱怨,牢骚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关系越处越差,让人越来越讨厌。自然事业,人际关系都会越来越差。
不怨天,不尤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常常反省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建设一种正能量的积极乐观的思想品质。
乐观让心舒展,舒展让你自在,自在又舒展自会幸福。
意思是指不抱怨天,不责怪人。例如:虽然失败了,但他不怨天不尤人,依然继续努力。出自《论语·宪问》。怨天尤人是一个汉语成语,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
不怨天不尤人出自《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翻译: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春秋时期,孔子终生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而忙碌奔波,很少人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孔子对学生发感慨,子贡问为什么孔子说自己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努力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多的道理,只有老天才了解自己。
启示:怨天无用,尤人无用,学习的根本不是学到手,而是发现自己的过程。
做人的精神:人不能把自己看低了,因为每一个人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但是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这是为了从基本的学起,这样才能“上达”。
出处:《论语·宪问》
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扩展资料
不一味地抱怨命运,不责备别人,通过学习平常的知识,理解其中的哲理,获得人生的真谛。孔子反对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外因,而主张责己。君子要努力“修己”,通过提高自身的修养,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这是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终身勤奋好思,渴望以自己的才学改造社会,一生奔走,周游列国,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对自己的际遇发出的真情感慨。
《论语·宪问》为古代文学作品。宪问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先读经典。
《论语•宪问》:
怨天尤人,其实很简单——
寂寥时,伤心处,凄惨地,指天怒骂,对人暴戾……
一腔怒火或许由此愈发燃烧,却也于事无补,徒增烦恼而已。
人之为人,有如此本能,如此天性,似也无可厚非。
只是,烦恼或悲伤,并不因此而减少。
稍微好一点的,估计能做到不怨天,但很难做到不尤人。
人其实心里明白,确属天定、命定的一切,人力无法改变,只能顺其自然,因为你怨恨也罢,敬畏也罢,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却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那怎么办?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心理现象:挫败转移。
在这一心理机制作用下,人会把怨天怨地而无力改变既定事实的那些挫败感,本能地转移到人身上。
比如,一个懦弱的职员,因为工作不力受到领导呵斥、詈骂之后,一腔怒火无从释放,就会把目光本能地投向他的下属,或者家里的老婆孩子。
比如,一个人事业受挫,不是从自身找根源,而是把错误归结到领导,同事,朋友,甚至命运身上,以此转移内心挫败感。
从另一个角度看,怨天的部分并未真正消解,而是因人而承担,让人承担了怨尤嫉恨。
人,要想真的不怨天,不尤人,说到底,就是要化解心中那股怨气。
曾仕强先生讲《道德经的玄妙》,有一句话可谓是一针见血:
人所有的问题,就是放不下“心中的那一股怨气”!
因为放不下,所以怨天尤人成了习惯。
客观讲,所需所求所祈所愿之后,无论得失成败,无非都是任性而为,胡作非为的结果。
做了,就该想到后果;做了,就该承担这个后果。
做了,就该明白,促成怨尤嫉恨的,不是老天,不是身边人,而是自己挺立当下的一个个选择!
由此,正视当下的选择,是不怨天,不尤人的前提。
正视当下,是以无悔!
不尤人的上一句是不怨天。
这句话出自:春秋孔子的古代文学作品《论语·宪问》。意思就是: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全文是: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_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论语·宪问》从“为己”的基本理念来看,修己不是消极地顺应他人和环境,消极地遵守外在的、固定的行为准则,而是积极地充实、完善自我,是培养内在的精神生命力。孔子在各种场合强调,不要以任何外部事物来妨碍对内在的完美的自我的追求。
以上就是关于不怨天不尤人出自于哪里 不怨天不尤人的出处全部的内容,包括:不怨天不尤人出自于哪里 不怨天不尤人的出处、不怨天不由人出自于哪里、不怨天,不尤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